从“天津返大连学生流调信息泄露”看疫情防控常态下的隐私保护

作者:温苑楠 时间:2023-02-26

【摘要】流行病学调查是控制疫情的主要方法,规范化、精细化的流调报告有利于精准防“疫”。但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由于流调报道频频导致个人信息泄露,从而引发舆论“跑偏”,成为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的导火索。本文对“天津返大连大学生流调信息泄露”的发生、原因、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并就流调报告中的个人信息泄露的对策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疫情;信息泄露;隐私保护

【Abstract】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is the main method to control the epidemic, and standardized and refined flow investigation reports are conducive to accurate epidemic prevention. However, in the normalized situation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 frequent leakage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due to the flow investigation report has led to the "deviation" of public opinion, which has become a trigger for online rumors and cyber violence. In this paper, we have discussed the occurrence, causes and effects of the "leakage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returning to Dalian from Tianjin" and discussed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leakage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in the leakage report.

【Key words】Epidemic situation; Information leak; Privacy protection

【案例简介】

2022年1月12日7时,大连市甘井子区在对天津市返连管控人员进行例行核酸检测时发现2人核酸检测结果阳性。(2人8日离津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9日抵连后按照大连市相关管控措施进行管控,10日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

感染者小白(化名)就读于天津津南区某高校,曾经去过周边商场。两人为大学生朋友,曾于1月3日-8日在天津市津南区活动,1月8日同行乘坐T367次列车前往大连,乘车时间为8日16时37分—9日6时07分,分别在A1车厢05、06号下铺。两人从天津出发前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9日抵达大连,按照相关管控措施进行居家隔离,10日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

IMG_256

图片来源:新京报

据小白所述,返乡之后学校才开始了大规模的核酸筛查,从天津返回大连前,她的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对于具体在什么地方感染了病毒,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

IMG_257

图片来源:新京报

小白表示身体暂无不良反应,但个人流调信息泄露遭到网暴,网上对她一片谩骂之词,不断有陌生人加她的微信,骂她“给大学生丢脸”,“回家祸害家人”,导致两人及家人遭遇网暴,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IMG_258

图片来源:新京报

同时小白表明:“自己在天津的时候就去过学校周边的商场并没有乱跑但是那时候天津市是低风险地区,而且在校期间已经做了4次核酸检测也都显示阴性,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感染上的。”据悉,天津曾有多名阳性感染者去过小白学校旁边的商场。

【案例来源】

1.《新京报》:《天津返大连感染学生,流调信息泄露遭网暴》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1785278662460601&wfr=spider&for=pc

2.《南方都市报》:《天津返大连感染学生遭网暴 专家:流调泄露影响公众配合防疫》

https://view.inews.qq.com/k/20220113A0D07400?web_channel=wap&openApp=false

3.《央广网》:《天津返大连感染学生遭网暴 流调工作严肃性不容损害!》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1820203858978629&wfr=spider&for=pc

4.《光明日报》:《天津返大连感染学生遭网暴:和家人承受很大压力》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1805645083579070&wfr=spider&for=pc

【案例分析】

一、流调信息广受关注成因分析

(一)安全需要:利益受损而诉求难以满足

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群众的实际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损害,而由于缺乏有效的表达途径,人们常常通过互联网来发泄自己的情感,从而促进了流调报告频频引发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的形成。从诸如“回家”、“行程”等相关评论的关键词中,可以看到,群众对疫情的变化表示不满,认为疫情的改变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实际利益,但是他们的利益诉求却不能得到满足。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认为,以上情形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安全需要”的需要,也就是人们对稳定和安全生活的需要。

(二)不良利用:议程设置推动舆论发展

流调结果发布可以将病毒的传播轨迹还原给民众,从而快速切断病毒的传播链,但也有可能被人不当利用。而流调信息被不当地利用可以归结为目的不纯和影响不良两方面。第一,目的不纯在于一些网民通过流调的一些细节捕风捉影,制造“大学生”、“素质低下”、“祸害家人”等确诊患者的形象,集中舆论焦点,引发舆论,导致网络暴力和造谣。第二,影响不良在于媒体成立微博话题公布流调信息的时候,会发布确诊患者的相关信息,然后按照患者行程中包含的某些关键词进行议程设置,制造相应的话题,从而推动舆论的发展。

(三)权力下放:言论“自由”加速道德审判

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拥有麦克风,可以在网上自由公开地表达意见和看法。该事件中,充斥着对确诊患者的道德审判,认为小白“给大学生丢脸”“知道有疫情之后不是留在当地自我监控而是回家祸害家人,是素质低低下”等,而对类似言论不满的网友又进行反击、为确诊患者发声,“井喷式”网络舆情迅速充斥在网络平台中,而最后往往给确诊患者带来了心理困扰以及影响了防疫工作的正常秩序。

二、流调报告导致隐私泄露和网络暴力的原因

(一)信息披露与隐私保护难以平衡

流调数据采集主体多元、隐私数据存储不足,以及行政法规的不健全等因素,都导致了流调报告隐私保护的困难。疫情的紧急情况常常要求各方力量介入,而部分非专业人士和法制观念较差的人群也是流调数据收集的主要对象,导致了大量的信息外泄。在数据的存储上,一些省、市疾控中心建立的流行病调查系统在数据的处理应用、数字化、密码保障等方面还不够完善,信息的保存与处理也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增加了个人隐私数据的泄漏风险。虽然《传染病防治法》、《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中都说明了对隐私保护的相关规定,但由于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很难在实际生活中落实。

(二)传播成本下降与信息疫情肆虐

社会化媒介的出现极大地减少了传播谣言的成本,增加了谣言的传播和审核的难度。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社交媒介时代,网络传播方式从延迟线性传播向以社会关系为基础的网络传播,具有强烈的个性化和人际传播特点。与此同时,社交媒介的信息传播也突破了过去由精英主导的传统媒介把关机制所形成的垄断地位,变成了容易被熟人小圈子所左右的、不加审查的多元信息通过“弱连接”在传播中快速地形成“强影响”,从而形成了谣言滋生的土壤。“信息疫情”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概念,它是指在传染病情背景下,包括谣言和小道消息在内的大量信息通过手机、社交媒体、互联网以及其他通信技术快速传播的现象。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呈指数级,传播对象数量庞大,传播网络去中心化,在疫情肆虐全球的当下,信息的传播速度远超病毒传播速度,而谣言也是一样。

(三)舆论纠偏能力有待加强

与舆论导向注重事先主动引导舆论,使达到传播者期望实现的传播效果不同,舆论纠偏是在舆论对某个问题出现误读的情形下才会发生的。在该事件发生之后,主流媒体和政府没有把握住疫情“信息战场”的先机,树立正确的舆论引导,导致天津返大连大学生事件越演越烈,遮蔽了流调报道本具有的舆论价值。《南方都市报》中写道,为了解小白流调信息的泄露真相,南都·隐私护卫队多次致电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然对方始终处于占线状态;其后联系大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却被告知不方便回应,并称有关疫情的问题均由大连市委宣传部统一作回应。在舆论生态日益复杂化、多元化的今天,一方面,言论难以被追踪和识别,用户对于尚未被证实的信息也表现出了极高的包容度和信任度,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商业利益驱动的团体、个人自发地散布谣言,主流媒体和政府若不能及时发生辟谣,及时用权威的信息还原事实和真相,那么,舆论的风向就很难逆转,从而引发更大的社会危机。

三、从“天津返大连大学生流调信息泄露”看“信息疫情”下隐私保护生态新趋势

“信息疫情”与其它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流不同,它来势汹汹,信息源千变万化、混杂无序、难以分辨,令人心惊胆战,对未知事物的“共同关注”,引发了疫情信息的“核爆”,诱发了网络暴力。不过,在流调信息泄露频被泄露的情况下,隐私保护生态整体也呈现出新的趋势。

(一)网络技术赋能,催生“全民时代”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络发展迅速,网民群体庞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与自由的网络环境打破了现实空间的壁垒。在虚拟网络中,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表达的想法和压抑的情绪都可以得到发泄,公众参与感前所未有的强烈,人们极易发现同道中人,所有人被聚集在了互联网上,他们的情绪被无限的放大,导致了网络暴力频频发生。丛日云教授指出:“人们不仅在现实空间凝聚,同时在虚拟空间凝聚。由网络热点议题不断聚集起虚拟的人群,而中国庞大的网民群体,对虚拟人群产生群体心理具有加倍的放大效应。”

(二)抢占疫情信息战场先机,主流媒体发声匡正视听

“成都女孩”疫情流调公布后,针对网络谣言和恶意猜测,《央广网》这样评论:“疫情影响到了很多人的工作、生活,有情绪波动是正常的事,但是要知道病毒才是我们的敌人,而不是感染者。对病毒的严防死守,不能异化成对感染者、密接人员的情绪宣泄。当事人没有隐瞒行程、没有违反防疫要求,更不应该受到苛责与网络暴力。要防止有人把流调信息当成“吃瓜物料”,把严肃的抗疫当成窥探隐私、猎奇的网络狂欢。”

《南方都市报》的报道中,世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新锐表示:“由于个人信息泄露会影响公众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配合意愿,在疫情期间泄露个人流调信息远比一般的信息泄露行为更加恶劣,泄露内容可能包括行踪轨迹等敏感信息以及个人隐私,可能会加大今后开展流调工作的难度。”在吸取了此前发生的类似事件后,主流媒体主动出击,抢占疫情舆论制高点,发声以匡正视听,阻止了隐私信息的进一步扩散。

(三)各级政府主动作为,及时疏导群体心理

其一,大连出现疫情后,当地各级政府迅速启动疫情应急预案,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与人民警察及时去到战疫一线,直面真正的敌人——病毒,有关部门快速启动定点医院,锁定密切接触人员,进行快速流调,广泛开展核酸筛查及时疏导群众情绪。其二,政府通过疫情发布机制,及时、准确地发布疫情进展,用专业、理性、客观的方式正向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快速澄清网络谣言,切断隐私泄露途径,压缩了网络暴力空间。其三,主流媒体纷纷发声,传递了冷静与温暖。疫情期间,公布流调信息是对疫情进行有效控制的必要措施,但个人的生活不应该受到指责。对于网络暴力中吸引受众眼球的“施暴者”,肆无忌惮地侵犯他人信息的人,必须严惩不贷。种种行为给予了受害者温暖与保护,也使人们在以后可以更冷静地认识隐私泄露事件。

四、流调报告人隐私泄露的对策

流调报告中公民隐私被泄露的恶劣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严重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也损害流调工作的严肃性。《个人信息保护法》已于2021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对于处理敏感个人信息作出明确规定,侵犯公民隐私的,要承担民事、行政、治安管理处罚乃至刑事等一系列的法律责任。对此,法律必须发力,有效制裁泄露公民隐私的违法行为,必须让泄露隐私者付出代价。能接触到流调敏感信息的疾控、社区、公安等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做到守土尽责,保证隐私不从自己手上流出去。不仅如此,处罚结果也需要更多的宣传。人们不能只知道有信息泄露事件发生,还应该了解后续处理结果,毕竟个人信息泄露给当事人带来的困扰和伤害是难以修复的。

五、结语

一位评论员曾说,流调记录了每一位感染者最真实的生活轨迹,让人们看到了世间人生的百态,所以总能引起公众的巨大兴趣,但流调报告中形形色色的轨迹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有着自己的故事。很多流调信息引起的个人信息泄露和网络暴力,虽然影响力比不上其他舆论事件,但也往往在确诊患者的居住地掀起轩然大波,让确诊患者陷入困境。虽然这些小波动并不可怕,但在疫情期间,还是要密切关注和引导网民的情绪,以免引发社交性讨论的网络舆情,给疫情防控工作造成阻碍。流调报告中的谣言就像是一种杂音,想要彻底清除很难,但如果放任不管,不但会影响到确诊患者的正常生活,还会影响到疫情防控的正常进行。让流调报告回到原来的位置,不让它变成个人信息泄露和网络暴力狂欢的场所,是每个公民的应有的担当与职责。

【参考文献】

[1]邱雨奇,高星.流调报告引发的“信息疫情”成因及治理——以武汉市沌口流调事件为例[J].新闻前哨,2022(14):48-49.

[2]陈燕.社交媒体语境下舆论纠偏的多重维度[J].青年记者,2020(17):14-15.

[3]徐剑,钱烨夫.“信息疫情”的定义、传播及治理[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05):121-134.

[4]崔一涵.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信息疫情”应对策略——以“成都女孩”被网络暴力事件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09):121-122.

[5]赵月,罗潇,朱丽颖,吴玉玲.大数据疫情防控下流调信息引发的网络舆情与引导分析——以“成都女孩确诊”等四起事件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9):32-34.

[6]易书凡.疫情防控下的大数据价值与隐私伦理问题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11(06):45-51.

[7]占南.重大疫情防控中的个人信息保护研究——基于隐私保护设计理论[J].现代情报,2021,41(01):101-110.

[8]苏今.后疫情时代个人涉疫信息的控制特点及其路径修正——以隐私场景理论为视角[J].情报杂志,2021,40(09):124-132+123.

[9]韩炜.流调报告不是“吃瓜”素材[J].雷锋,2021(09):74.

[1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2,31(05):12.

上一条:从“无人认领行李箱变盲盒”事件谈猎奇心理与窥私欲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下一条:马天宇喊话携程大数据杀熟事件:算法机制下的权利让渡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