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释义之信息公开与新闻自由

栏目释义之信息公开与新闻自由

时间:2023年06月26日 点击:

  新闻泄密事件屡见不鲜,以保密为由侵害公众知情权的事件也层出不穷。新闻公开与保密管理就展示出密切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既要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公开信息,又不泄露机密,平衡信息公开与新闻自由的关系。  言论自由,或称“表达自由”,意指所见...

详细内容
河南暴雨事件:灾难报道中媒体对外形象的呈现

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软实力的具体呈现。而透过灾难报道可以看出媒体勾勒出的国家形象。我国的灾难报道核心通常以表现众志成城、家国情怀为主,近年来灾难报道中也逐渐重视人文关怀,但一味遮掩悲伤情绪营造正面形...

详细内容
斯奈德诉菲尔普斯案:言论自由与情绪困扰

斯奈德诉菲尔普斯案:言论自由与情绪困扰

时间:2018年01月12日 点击:

2011年3月2日,最高法院再一次站在保护言论自由的立场以9:1的票数比对斯奈德诉菲尔普斯案(Snyder v. Phelps)做出了有利于在军人葬礼上进行反对同性恋等抗议活动的WBC组织的判决。本文在回顾案情之余着重讨论了公共言论与私人言论在宪法第一修正案面前的...

详细内容
申克诉合众国案:言论的边界之明显而即刻的危险原则

1919年美国社会党总书记查尔斯·申克因言论违反《间谍法》获罪,霍姆斯大法官在决中提出了“明显而即刻的危险”原则,后经埃布拉姆斯诉合众国案、吉特洛诉纽约州案、惠特尼诉加利福尼亚州案的逐步发展,这一原则最终成为美国言论自由的边界之一。

详细内容
从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探究言论的边界之实际恶意原则

1964年3月,联邦最高法院对《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作出终审判决,该案主要涉及言论自由和名誉权的冲突。《纽约时报》的胜诉鼓舞了新闻界,判决中提出的“实际恶意”更是成为美国言论自由的一项重要准则。此案后,美国媒体免于自我审查,对公众人物行为的报...

详细内容
韩国电影《啊!梦之国》案:电影审查制度与言论自由

1996年10月14日,韩国宪法法院宣布《韩国电影法》中第12条、第13条违宪。这是对《啊!梦之国》及其后续案件的回应,也意味着对韩国电影终于能够摆脱一直以来如悬在头上的利剑一般的事前检阅制度。本文在回顾案情的基础上,讨论了电影为何总与审查挂钩并从...

详细内容
「吊梢眼」商标注册案:诋毁含义商标与言论自由

2017年6月9日,联邦最高法院以8:0宣布1946年制定的有关商标法的法律——the Lanham Act of 1946中关于禁止注册含有诋毁、侮辱意义文字的商标的部分条例与宪法第一修正案对言论自由的保护相违背。本文在回顾案情的基础上,从商标的社会文化属性与言论自由的...

详细内容
《皮条客》诉法尔韦尔案:言论自由与公共人物的名誉权

本文通过对1988年的《皮条客》杂志(Hustler)诉法尔韦尔(Falwell)案(Hustler Magazine, Inc. v. Falwell)的案情介绍,联系《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及其相关案件,探讨了“公众人物”这一术语以及相关司法案例的适用原则。

详细内容
共8条  1/1 
首页上页下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