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听“一面之词” 报道“连环失实”

作者:杨蔚 刘景景 时间:2016-03-03

【编者按】: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古语对于今天的记者工作来说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采用来自多个新闻消息源的信息,一方面可以帮助记者更准确全面地了解新闻的真相,另一方面也会使得来自几方的声音得以在相互佐证、矛盾或对照中赋予新闻以别样的意义。而在实际的新闻工作中,一些记者对于单一的新闻源过于信任,没有经过向他方的求证就草率成稿,从而造成了新闻的部分或严重失实。

“新闻爆料者”是新闻采写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许多独家好新闻的诞生都是从爆料人的一条线索开始的,一些爆料人本身就是新闻当事人,面对他提供的一个重大的、非常具有新闻价值的消息,记者在采写时,不光要具有“抢独家”的意识,更要具有严谨认真的态度,不能光听信消息源的“一面之词”,否则,就可能会贻笑大方,本期的案例讲堂,就讲述了这样一个由于记者只采访了单一方面的消息源而导致新闻严重失实的例子。

 

【案例综述】:

2013年4月18日,香港《大公报》刊载了一篇名为《北京的哥奇遇:习总书记坐上了我的车》的报道,该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包括人民网、光明网等多家媒体的转载,一时间网络上关于习总书记打的问民生的讨论占据话题榜,新华社中国网事官方微博也对此报道的真实性予以了确认,而三个多小时后,新华社又发了一篇通稿,指出《大公报》报道不实。

【关键词】:消息来源;不实报道;虚假新闻

 

【案例内容】:

2013年4月18日,香港《大公报》刊登了一篇发自北京的报道——由记者王文韬、马浩亮采写的《北京的哥奇遇:习总书记坐上了我的车》,这篇报道讲述了家住北京远郊平谷区的“的哥”郭立新在2013年3月1日晚高峰期间,偶遇习近平总书记的经历,在郭立新认出习近平后,习总书记以普通乘客的身份,与郭师傅聊天,了解普通司机的生活并听取了他们对环境和民生问题的看法。到达目的地后,郭立新激动地请总书记给他题字留念。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报道迅速引发了多家媒体的跟进,包括人民网、光明网和中国网在内的多家网络媒体都对该新闻进行了转载,与此新闻相关的评论大量出现,当日的《厦门晚报》和《合肥晚报》均将关于“总书记打的问民生”的文章刊载于头版头条位置。

新华社的官方认证微博——新华社中国网事于当日下午14点07分以《交通部门证实“总书记打出租”确有其事》为标题对此事作了确认。博文中写道:“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北京市交通部门和最先报道此事的媒体,北京市交通部门和该媒体都表示,确有此事,相关情况都是真实的。”而在仅仅3个多小时后的17点51分,新华网又发布消息,称经核实,《北京的哥奇遇:习总书记坐上了我的车》的报道为虚假新闻。

随后,香港大公报发布致歉声明,就刊载不实报道一事向读者道歉,并表示将以此未鉴,用准确严谨的新闻报道回馈公众。

 

【案例分析】:

消息来源,英文中翻译为source。中文来说,简而言之,我们称之为信源。英国学者卡伦﹒ 桑德斯 教授认为,新闻分为“日记式新闻”和“非日记式新闻”。前者就是要么是对一些可预测性活动的报道,要么就是对突发性新闻的报道。而后者则往往是记者依靠渠道(政府报告、专业图书杂志)挖掘出来的。她认为,无论哪一种新闻,记者都要依靠消息来源来获取信息。

有人说,消息来源是维持记者生命的血液。种类杂多的消息来源是记者们日常采写新闻源泉,它们是一篇篇吸引人眼球、错综复杂的新闻作品的源泉。因此,消息来源的真实性与否直接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在市场竞争之下,没有任何一家媒体愿意在新闻报道中,告知公众本条新闻的消息来源。然而,如若出现因来源消息产生的假新闻,记者又无法告知公众假消息来源何方,这不仅限制了公众对消息来源的认知,又让媒体为失实的消息来源背了“假新闻的黑锅”。

卡伦﹒桑德斯指出,记者需要消息来源,这些关系成为新闻实践中最具争议的领域之一。如何对待消息来源,是向公众开诚布公还是承担其有可能失实的风险,经常成为两难之事。

很多媒体人士认为,对待消息的来源最终还是取决于记者对消息来源的甄别。但,诸如本案例中出现的一些出自于官方的消息来源,记者又如何对待?媒体往往在对于消息来源中,都会偏向有权势的消息来源,这些消息来源从各个方面都会被认为是“权威”的象征。就如同本案例中出现的“权威”官方消息——大公报。

记者可以不依靠官方信息么?不可能。很多的新闻报道中,为了提高报道的可信性和权威性,新闻中必须依赖官方的说辞、数据、流程等等信息。因此,记者在很大程度上必须对其依赖。

媒体对于官方消息来源的认可,是出于人性对权威的选择,但这与新闻的独立性和自由出现了偏颇。

我们在本案例中可以分析出会导致《习总书记坐我的车》这篇假新闻被各大媒体广泛传播的原因。

1.采用单一消息来源导致新闻失实:本案例中,爆料人也即新闻当事人郭立新将样貌酷似习近平的男子误认为总书记,(曹林在讲座中提到该男子也只是想开个玩笑),向大公报爆料后,两位记者只采访了郭立新,而没有向对领导人行程最为知情的国务院办公厅核实习总书记是否在该时段乘坐了出租车。

2.新华社记者在核实该新闻时,采访了北京市交通部门和最先报道此事的媒体也即大公报,然而交通部门只能提供新闻一方当事人郭立新的身份的真伪信息,而不能提供关于习总书记行程的有效信息,在这个环节中,依然只采信了一方信息源,没有完整地核实信息。

 

【思考】:

1、在这个案例中,存在着几方面的信息源?

2、如果你是当事记者,你会怎么安排采访次序?

3、报道原文中,爆料人的描述是否有漏洞?

 

附:报道原文:

家住北京远郊平谷区的“的哥”郭立新,今年46岁,开出租车已经有8年了。时间过去了一个多月,但一提起今年3月1日晚上那次8.2公里、26分钟的载客奇遇,他仍然是激动不已。

郭立新回忆说:“那天晚上,大概7点多,天已经黑了,我刚把几个小伙子拉到鼓楼西大街附近,车就在路边停了一会儿。这时候,上来两位男乘客。一个坐副驾驶,一个坐在後排。我问师傅您去哪儿,对方说去钓鱼台大酒店。我就又问‘您看咱们怎麽走’,对方说‘我对北京的路也不太熟,怎麽走都行。’於是,我就从鼓楼西大街往西,在德胜门那边调了个头,然後沿着北二环一直往西开。那天是星期五,7点多还正是晚高峰的时候,主路上挺堵,我就开到了辅路上。”

周五晚高峰遇特殊乘客

一开始,郭师傅对两位乘客并没有太多留意。北京出租车司机有一个形象的外号叫“时事评论员”。像很多同行一样,郭师傅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平时很关注新闻,也经常跟乘客一起聊聊社会热点。

郭立新回忆说:“在路上,我就说起北京今年雾霾天很多,现在空气污染非常严重,引起社会的恐慌,老百姓也有意见。这时候,坐在副驾驶的那位乘客就接过了话茬,他首先对我的话表示认同,说道:‘污染容易治理难,原来花1分钟污染,现在可能就要花10分钟来治理。’但同时他又说,也要看到另一面,现在中国人的人均寿命比以往大大提高了,要看到社会进步的一面;而且政府在治理环境污染和提高老百姓健康水平方面下了很大的决心,做了很多工作,也制定了很多措施,但这些措施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能完全发挥作用,总要有一个过程,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经历过这一痛苦而漫长的过程。”

关注民生主动听取意见

“这时候我就开始觉得这人说话着眼点不同,跟普通老百姓说话不太一样,我就侧着脸略微瞅了一眼,但是也没认出来。”郭师傅说,“一直开到动物园批发市场东边榆树馆桥下,赶上了红灯,车停好了以後,我就扭头仔细看了一眼,这位乘客穿着灰黑色的夹克,大脸盘,看着非常眼熟。哎哟,这一看不得了,我就问了:‘您出来坐车就没人说您长得像某个人?没人说您像习总书记?’他听了乐了一下就说:‘你是头一个把我认出来的司机’。”

郭立新说,“听完了这句话,我简直有点懵了,至少有3分钟,我满头是汗,止不住地哗哗地流。我倒不是紧张,就是激动,我说话都语无伦次,但说的是心里的大白话,我说‘今儿我这是赶上通天的事儿了。’我接着就说:‘您得给我留下点墨迹,我这辈子都要好好收藏。’然後我就马上就要在车上找纸。习总书记笑着说:‘不着急,下车再说。’”

“接下来,习总书记就问我平时开出租车收入怎麽样,我说‘凑合吧,一个月能挣三四千,要是五六千也能挣,就是太累了,太耗时间。’总书记听了点点头,然後又问我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有什麽看法。我就实话实说,我说:‘现在党的政策都是好政策,老百姓也很拥护,就是有时候有一些政策到了基层底下,被念歪了,得不到执行,老百姓有些意见。’总书记对我说:‘感谢你对党的信任。’之後他还和我聊了一些民生的话题。”

郭立新回忆道:“这时候,我心情仍然是非常非常激动,我对总书记说:‘您这样平易近人,走到我们老百姓身边,这是我们的福分。’总书记听了笑着说:‘大家本来就都是平等的,我也是来自基层。’”

到了钓鱼台大酒店,郭师傅一看表,一共走了8.2公里、26分钟,车票上显示一共24块钱,加上3块钱燃油附加费,一共27块钱。坐在後排的那位随从人员给郭师傅递过来30块钱,没让找零,也没要发票。“打我本心我是真的不想要,但总书记说‘不行,这钱你一定要收下。’我就接过来了。”

“一帆风顺”题赠司机

这时候,郭立新再度请习近平给他题个字。习近平问:“你希望我给你写点啥?”郭立新回答:“写什麽都行。”

“我这车上也没有纸,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我就拿出一叠燃油附加费的发票,反过来,让总书记用我车上的一支圆珠笔,写在发票背面,总书记接过去,写下‘一帆风顺’四个字,然後跟我握了握手就下车了,走进酒店大堂。当时钓鱼台大酒店门口也就一个门童,没有人迎接。”

郭师傅拿出题字向记者展示用蓝色圆珠笔写的“一帆风顺”四个字,他已经将习近平的题字跟当天的出租车票过胶,以免受潮损坏。郭师傅还把题字放大了,用镜框镶起来,挂在了自家的墙上,另外一份复印件则过胶後揣在自己的怀里。

记者在郭师傅珍藏的这张出租车票上看到:3月1日当天习近平坐出租车的时间是“19:08-19:34”,一共开了8.2公里,路上等候的时间是8分多钟。郭立新说:“我觉得这‘一帆风顺’四个字,不仅仅是给我写的,更是写给所有出租车司机的。而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更是希望咱们国家和人民生活都能够顺顺利利,一帆风顺。”

现场:和总书记聊聊天

场景一:聊污染

郭立新:“北京今年雾霾天很多,现在空气污染非常严重,引起社会的恐慌,老百姓也有意见。”

习近平(首先对郭立新的话表示认同)随后说道:“污染容易治理难,原来花1分钟污染,现在可能就要花10分钟来治理。但同时,也要看到另一面,现在中国人的人均寿命比以往大大提高了,要看到社会进步的一面;而且政府在治理环境污染和提高老百姓健康水平方面下了很大的决心,做了很多工作,也制定了很多措施,但这些措施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能完全发挥作用,总要有一个过程,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经历过这一痛苦而漫长的过程。”

场景二:聊收入

习近平:“平时开出租车收入怎么样?”

郭立新:“凑合吧,一个月能挣三四千,要是五六千也能挣,就是太累了,太耗时间。”

习近平听了点点头。

场景三:聊政策

习近平:“你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有什么看法?”

郭立新:“现在党的政策都是好政策,老百姓也很拥护,就是有时候有一些政策到了基层底下,被念歪了,得不到执行,老百姓有些意见。”

习近平:“感谢你对党的信任。”

特写:“零距离”接触最高领导人

“的哥”郭立新师傅感慨地说:我开了8年出租车,也拉过一些名人,但确确实实没想到国家最高领导人会坐上我的车。这事儿过去了几天后,3月8日,我回公司交份儿钱,我忍不住跟老板娘说:“嫂子,你猜我拉到谁了?你往大了猜。”老板娘说,“往大了说?你总不能拉到习近平吧?”我说:“你还真猜对了。”大家听了也都非常激动,感到难以置信。这一个多月过去了,我没敢跟其他人说,只是有一次碰巧送一个广东客人黄硕忠先生去机场,路上聊起来,他说我们国家领导人这么平易近人的好事情,真的应当让更多的人知道。

郭师傅开的车是一辆现代汽车生产的老款“伊兰特”。他指着车说:我的车是再普通不过的了,我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司机,以前就听说过毛主席进北京城坐过黄包车,没想到让我遇上了习总书记坐出租车,真正走到我一个普通出租车司机的身边。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这段时间我还在不断琢磨,我想习总书记坐我的车,估摸着有三个考虑,一是想看看北京交通有多堵,二是想看看出租车司机的工作,三就是真正地走基层,看看老百姓的生活。之前我看新闻,看到总书记在2月初的时候还曾经召集了北京的出租司机进行过座谈。这么务实、这么亲民的作风,这么关心老百姓,我确确实实深受感动。

‍‍‍‍‍‍‍‍‍‍‍‍‍‍‍‍‍‍‍‍‍‍‍‍‍

上一条:冒牌“拿督”来杭辟谣 《杭州日报》未核实闹乌龙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