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的谎言:从“非典”时期中国媒体隐瞒疫情来看
时间:2017-06-23
【摘 要】从2002年年底到2003年4月,中国媒体对“非典”的疫情从隐瞒到正式、正面地公布“非典”疫情,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但有很多民众听信谣言疯狂抢购白醋,还造成了不少因为不了解疫情,没做什么防范措施的民众在无意中被感染。如果当时国内媒体能在疫情发现的第一时间对其进行公开透明的报道,或者在其后的过程做出一些不一样的举措,“非典”的结果或许会有所不同。
【关键词】“非典”;隐瞒;“善意的谎言”;
【Abstract】From the end ofthe2002 to April 2003,Chinese mediumconcealedthe outbreak of “SARS”at first and at last theyannounced the "SARS" epidemicsituationformallyandpositively. Itis a long process. During this process,there werenot only a lot of peoplewho believed therumors bought thewhitevinegarmadly,butalsosome people were infectedunintentionallybecause they didn'tlearn clearly,and never didany precautionarymeasure. If theChinese medium couldreport theepidemicsituationpositivelyin the beginning, or did something different afterwards,the resultsof"SARS" might be different.
【Key words】The“SARS”; Concealment; The“white lie”
|
资料图片(来自网络) |
【案例简介】
2002年年底,非典型性肺炎在广东省最早爆发,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禁止媒体报道有关病情并切断香港电视台的新闻片段,同时当地政府也要求媒体不要过度渲染该地区的疫情,以免引起民众恐慌。
2003年2月11日,广东省主要媒体报道了部分地区先后发生非典型肺炎病例的情况,报道称:截至2月10日下午3时统计,共发现305例,死亡5例。其中医务人员感染发病共105例,没有一例死亡。305例病人中,已有59人病愈出院,尚未出院的病人都得到有效治疗,情况稳定。死亡的人员中最小的是广州市一名10岁男童,最大的是佛山一名59岁的男性。
在2002年12月底,关于“非典型肺炎”的疫情就开始在互联网流传,由于当时不了解病情,相关的评论比较混乱,后来一些言论还遭到了禁止。到2003年初,由于疫情尚未充分展现,再加上这时正值中国春节前后,春运的大量人口流动导致了疫情的扩散。比疫情扩散更快的是谣言和恐慌,2003年2月9日开始,有关熏白醋、喝板蓝根能预防怪病的传言兴起。10日,抢购风达到高潮。就在当日,有摄影记者竟拍到了白醋1000元一瓶的历史照片。
2003年2月12日,因为认为疫情不严重,中国足球队和世界冠军巴西足球队的友谊赛正常进行,现场爆满,超过5万人;2月14日媒体报道非典型肺炎疫情影响不大,广州旅游市场淡季不淡。原定2月18日在天河体育场的“2003罗大佑广州演唱会”也没有推迟,演出制作、排练等一切计划都没有变。
到4月上旬,中国的官方媒体对SARS病例的报道已经开始逐渐增多,不过一般说法都是讲疫情已经受到控制。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北京解放军301医院的退休医生蒋彦永认为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公布的病例数字被严重缩小。4月4日蒋彦永给中央电视台4台和香港凤凰卫视写电子邮件反映情况,都没有结果。4月8日深夜,他被美国《时代》周刊驻中国记者Susan Jakes电话找到,接受了采访。第二天《时代》周刊在网络发表了《北京遭到SARS袭击》的报道,引用了蒋彦永提供的信息。至此,公众才了解到北京市疫情远比中国官方公布的严重。
【案例来源】
1.http://media.sohu.com/53/74/news209207453.shtml
3.http://news.sohu.com/66/46/news208684666.shtml
4.http://www.cctv.com/news/china/20030428/100892.shtml
【案例分析】
1.案例讨论——利弊得失
在“非典”发生的整个阶段,中国媒体的态度与做法非常明显——始终与政府保持一致,所以我们考虑可以把这一期间的中央宣传部与当时的国内媒体看作一个整体。以下将从这些当时关于“非典”的报道带来的结果进行一些利弊的分析。
利:在疫情开始的第一时间,媒体没有为了追求时效与“大新闻”在还没有掌握疫情的时候立即进行报道,确实一定意义上在短时间内控制了事情的“病变”,起到了暂时稳定民众情绪的作用,控制了舆论的走向,在非典的初阶段控制了舆论,掌握了主动权,避免了某些劣性事件的发生。这些为了防止引起恐慌的“善意的谎言”在情况还不严重的阶段从实际情况来说确实有可取之处。
弊:但是最初的人为遏制使遏制者自己也被表面的宁静欺骗了,原本出于善意的出发点而进行的舆论控制超过了界限,“善意的谎言”变成了“欺瞒”,“好的目的”变成了“恶的行为”,最后纸包不住火,“太平世界”的假象最终溃于现实。信息可以人为控制,但疫情的扩散不会停止,在这种疫情来袭却没有任何防御疫情的情况下,“政府失语”使得“非典”疫情错过了最佳的控制时机。使用强硬手段进行的舆论管制,成为了非典事件急速恶化、转而走向暴动的巨大隐患,民众由于不了解非典的真实情况而发生的疯狂购买板蓝根、食盐等事件,因为没有足够对于疫情的认知而导致感染非典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在世界卫生组织进行访华时,政府也只是将广东的发病情况进行了描述,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善意的谎言”最终不仅仅导致有些病人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及时的救治,更是造成了巨大而恶劣的经济、政治影响,政府和国内媒体的公信力也因此降低,而且事情的最终结果也是被迫公开。
当然,这样的解释或许有一些瑕疵,比如有人或许会说“国内媒体或许只是不了解真实的情况,他们得到的信息本身就是不准确的,国内媒体从一开始就没有隐瞒群众的想法”,但是当时板蓝根和白醋被哄抢的情况确实是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媒体只要有心去探寻一下这背后的原因就可以做出一系列的相关报道。而如果说国内媒体已经如实报道了官方公布的信息,那么国内媒体人从职业道德上来说,应该会对这些数字进行核实,即使有些媒体无权无(能)力,也一定会有一些能够做到的媒体,但实际情况是,当时所有的媒体都统一口径,与中宣部保持步伐一致,“中央宣传部在2003年2月7日下发文件,要求对“非典”新闻报道统一口径、统一数字、统一处理方法,要求强调疫情已得到控制。”因此,我们就只能认为他们是“善意的谎言”。
2.案例思考——与甲型H1N1流感时期相结合
从“非典”时期的结果来看,避免引起恐慌而进行的一味的“善意的谎言”最终会变质,那如果当时中宣部和国内媒体的态度不是一直企图遮住群众的双眼,而是把真相公之于众,结果是否会有所不同?以下将会联系甲型H1N1流感时期中宣部的态度和国内的媒体报道的情况来推测如果2003年2月7日,中宣部并没有下达文件或者国内媒体与中宣部达成协议选择及时向群众讲明情况,那么最后可能是什么结果?
在2003年2月7日之前,关于疫情已经是“满城风雨欲催来”的状态。在此之前,网上已经爆发了一轮关于疫情的讨论,但是一些所谓的知道的比较多的论坛发言人甚至被封号,只不过当时的网络环境不像现在这么复杂,人数没有这么多也没有这么集中,所以并没有在网上形成更大规模的有关疫情的言论的传播;
当时,虽然有一些疫情的传言,但是传说中引发大规模哄抢板蓝根和白醋的“手机短信”或许还没有传播开来,人们还对到底要不要囤这些传说中的防病良药表示怀疑;
当时,春运已经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流动,但是一些大型的活动还没有举行;
当时,最主要的问题是人们对“非典”知之甚少甚至是完全不清楚。
反观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从2009年,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行,4月22日,情况被上报开始,到2010年8月,世卫组织宣布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已经结束。在此期间,国内媒体无论是从及时、客观、还是分寸把握等方面都做得很好。媒体24小时不间断播报疫情进展,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每天都会有一条报告我国前一天各省感染人数及其他国家感染情况的新闻,将有关疫情的信息、数据提供给公众;为了防止群众对猪类品的恐慌,从4月30日起不再用“猪流感”来称呼,而是用更为准确的“甲型H1N1流感”。
这种疫情被摊开展现在群众们面前的情况下,人们或许有所害怕但是并不会因为现实情况的突然改变或者不靠谱的谣言的流传而感到惊慌,理智合理地面对流感才是正确的做法。
对比这两种情况,如果“非典”时中宣部和国内媒体做出了和六年后一样的决定,那么我们不难认为“非典”也可以形成“齐心协力对抗流感”的场面。
当然,不能否认,毕竟两个情况相隔了六年,在这六年间,国内媒体积累了更多的处理类似情况的经验,群众的心态和接受能力或许也有所提升,而且后者是从国外起源与首先在中国发现的“非典”不同,每一个不一样的因素都可以造成相同选择下得到不同的结果。
所以,最终我们认为,“谎言”不好,“欺骗”不行。“善意的谎言”终究是谎言,从职业道德上来说这是不正确的,从伦理上来说,结合本文的实例,“撒谎者”认为的善行并没有带来“善果”,更可怕的是,甚至只是有“善因”,“撒谎者”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恶行”。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对于类似事件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适度的公开。尤其是在这个网络环境复杂,自媒体发达的时代,媒体无法阻挡也不应该阻挡群众发现真相,但是如何描述,媒体应该有一个自己的度。
【参考文献】
1.朱颖刘祎.从“非典”到“甲型H1N1流感”[J].东南传播,2009.9
上一条:以“河南西华遭老师强奸案”反转事件为例分析舆论预判中的自媒体信息核实 下一条:“同工同酬”假新闻背后的“真民意”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