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工同酬”假新闻背后的“真民意”

作者:叶玉回 高若凌 时间:2017-06-23

【摘要】2009年10月28日,多家媒体相继刊登的《人保部正在制定工资支付法规 要求“同工同酬”》的报道引发了社会强烈关注。随后人保部澄清此报道为虚假新闻,引起媒体对此假新闻背后“真民意”的热议。本文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从大众、媒体与政府层面,来探讨这一类以“真民意”期许制造的虚假新闻能得到多方面热切反映的缘由。

【关键词】虚假报道 民意 政府公信力

【Abstract】On October 28,2009,the news about“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formulating the wage payment regulations and asking for the‘equal pay for equal work’”that published by several media have triggered a strong concern in the community.Subsequently,this news have been clarified to be fake ,but this clarification then causing the discussion of the public expectations behind the report.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is case, to explore the reasons why the action of using public expectations in order to create false news had been reacted warmly from the aspect of public、media and government.

【Keywords】 Fake news ; Public expectations; Government's credibility

【案例简介】

同工同酬,一般是指用人单位对于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劳动且取得相同业绩的劳动者,应支付同等的劳动报酬。

虽然我国《宪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都对同工同酬权做出了相关规定,但是,这些法律还不够健全。对什么是同工同酬、同工同酬的评判标准、同工同酬纠纷的举证责任以及用人单位违反同工同酬原则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等都没有给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以至于用人单位利用法律空子:通过在劳动合同中直接约定劳动者的工资标准来规避“同工同酬”的风险,这样导致《劳动法》提出的“同工同酬”还没有较好的实现,社会上存在的同工不同酬现象越来越严重。

2009年10月28日,多家媒体刊登“人社部正在研究制定工资支付相关法规,“同工同酬”将首次作为立法内容”的相关报道,该报道中提及,新制定的《工资条例》会完善此前《劳动法》中关于“同工同酬”的相关问题,会将最低工资及资正常增长机制、工资协商制度、同工同酬等条款具体化、明确化,给出同工同酬的评判标准、同工同酬纠纷的举证责任以及用人单位违反同工同酬原则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此报道引来百姓的一片欢呼,因为此前根据不同的身份实行不同的分配制度,严重侵犯了劳动者平等获得报酬的权利。

然而,10月31日,人社部正式辟谣了———“同工同酬”的法律规定“正在制定”、“写入法规”之说纯属子虚乌有。

这对于有关媒体和许多百姓来说,无疑是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心中怅然若失。不过,公众并没有对这一媒体“善良的谎言”表示愤怒,反而是对辟谣的遗憾:这样的好事居然是假的。一时间,《同工同酬不能子虚乌有》、《同工同酬假新闻背后是真民意》等承载着百姓对同工同酬期许的报道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但是伴随着此次社会对“同工同酬”的强烈期待与呼唤,2010年“两会”政府强调了对于调整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视。2010 年 4 月底的国务院工作会议把深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置于 2010 年改革重点。

2010 年年初,媒体再次报道,《工资条例》的制定已经提上了日程。 2010 年 8 月初,《工资条例》制定小组最终完成了一份草案,其中涉及外界最为关心的两大问题,即同工同酬和工资协商制度。然而由于多方力量的博弈,《工资条例》最终还是流产了,至今未能成功面世。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 年 12 月 19 日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指出,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展仍然缓慢。

【案例来源】

http://news.sohu.com/20091028/n267789171.shtml

http://opinion.huanqiu.com/plrd/2015-05/6346065.html

http://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6/04/c_12179175.html

资料图片(来自网络)

【案例分析】

诸如2015年4月媒体“5月份会出台全面放开二孩政策”(4月10日,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答记者问时辟谣,但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及“人大代表提议2014年春节放假9天”此类建立在一定民意基础上的假新闻,能够不断消费大众的信任与热情,引起民意的沸腾,媒体公信力反而没有因为此类假新闻而受影响,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与解决,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民众对于社会机制更加完善的期待

长期以来,许多公民面对同样的岗位、同样的劳动付出、同样的业绩,由于“没有身份”而获得完全不对称、不可比的报酬,背负“二等公民”的标签,承受着来自单位、家庭、社会的多重压力,这种同工不同酬现象已经严重伤害了众多被歧视群体的尊严和情感,激起了他们的强烈反感与对真正意义上的同工同酬的期待。

此条关于“同工同酬”假新闻发表时正值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有关法律,实现了“同票同权”、“同命同价”,现在再加上一条“同工同酬”,这些“同”放在一起,使人们有理由认为,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法制的健全,一个平等的社会机制正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普通公民的权利正得到更充分的保证。

这种对于现实状况的不满与对平等权利的期待使得大众更容易对这一类假新闻产生心理上的认同,从而削弱了对假新闻的常规判断能力。因此,在人社部辟谣后,才会出现大众“失望”的情绪,从而慢慢发酵为“真民意”的舆论呼唤。此类假新闻的层出不穷也在一定程度上警示了大众要正视民生诉求,保有理性的置疑,从而避免沦为被媒体利用的舆论“工具”。

2、媒体“民生关怀”、“善意谎言”标签迎合受众期待

真实是新闻的原则和生命。从本质上来讲,“善意的谎言”也属假新闻,不仅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同时也削弱了媒体的公信力,理应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并加以严厉整治。但在实际的例子中,许多涉及到“民意”的假新闻不仅没有引起民众对该媒体专业程度的质疑,反而引发民众的“叫好”。

正如上文所述,由于此类新闻性质的特殊,媒体以“民生诉求”的标签发表此类新闻,由于涉及到民众的切身利益,在有关部门辟谣后,民众的关注点往往不会集中在对媒体职业操守的声讨中,而是聚焦于此类新闻所反映的事件本身与政府作为的质疑中。媒体以“善意谎言”的姿态向民众传递此类信息,所以通常媒体公信力并不会因此而受到太大的影响。

对于某些具体的案例而言,媒体的报道也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定的民意期许与现实状况,从某些层面上来讲,这些“假新闻”引起的社会舆论甚至还对政府对该事件的解决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以2015年4月媒体报道“5月份会出台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为例,正是基于2013年开放“单独二孩”以来,我国的现实人口状况与卫计委对老龄化现状的考量,该报道甚至不失为利用媒体进行的一种舆论试探,最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我们不能否定民众对于“全面二孩”的诉求表达在推动“全面二孩”政策出台中的作用,这也就意味着,媒体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就密尔的功利主义而言,媒体的这种“善意的谎言”如果能带来积极的效果,那么就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密尔认为动机只有在具体的场合根据其产生的结果才能确定其好坏,判断行为善恶时,只能用行为的效果来进行道德评价。因此,在功利主义的视角下,谎言道德与否,其关键作用的是它是否在当下可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近代功利主义独特的温和性,使得它在处理“善意谎言”这样的问题时,具有更多的理论灵活性,可以更加“人性化”地进行判定。但是密尔“利益最大化”的观点,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处理“善意谎言”这样的问题,必须结合实际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而,功利主义的观点,往往是从结果出发,考虑的并不是那么周全,并不能因此来简单概括媒体的伦理道德失范问题。

媒体的某些建立在“真民意”基础上的虚假报道虽然会带来积极的影响,但最终还是与媒体的道德准则相违背的。因此媒体应该避免以“善意的谎言”为借口,陷入伦理失范的窠臼。

3、政府公信力提升的需要

面对诸如此类的假新闻,央视记者白岩松曾有过发声:每个事物都有A、B两面,理越争越明,要正确对待,通过争辩看清事物本质,客观冷静处理以后遇到的此类情况。因此,当面对“假新闻”时,一方面要揭穿它、戳破它,我们要态度坚定,旗帜鲜明的予以反对;另一方面,对于涉及民生问题的“善意诺言”,不妨先读懂其背后的“民生诉求”,再寻求途径,妥善解决好、处理好。从负面事件中积累正能量,岂不是“坏事”就变成了“好事”吗?

正如白岩松所述,“正视民意诉求”已成为政府提升威信,树立政府公信力的重要着手方面。面对“同工同酬”这类涉及到收入分配的重大民生问题,政府如果只是单纯的辟谣而不有所行动,必然会引起民怨,不利于政府形象的塑造。

幸运的是,作为一个引起大众热议的社会性问题,由于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同工同酬”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9 年 12 月,中央在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六项任务,都对收入分配体制提出了改革要求 。2010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总体来说,媒体作为“第四权力”,应是人民大众的喉舌和舆论阵地,必须要承担社会的责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职业的基本准则与要求,努力营造稳定、有序的舆论氛围。同时,媒体需要真实而客观公正地报道和评述新闻, 满足公众的知闻需要,必须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引导大众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基于我国的具体国情与现实,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民众对此有所期待无可厚非。但是媒体应该恪守新闻道德,避免因为自身利益诉求而传递虚假信息,做好社会的瞭望者,承担起的社会责任,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资料】

【1】《“同工同酬”的假新闻背后是真民意》.《检察日报》2009年11月02日

【2】王贵军《同工同酬问题探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年第12期、

【3】钟明华《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的现代反省》.《学术研究》1998 年第6期

【4】高文《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责任说略》.《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 3月第16卷 第1期

上一条:善意的谎言:从“非典”时期中国媒体隐瞒疫情来看 下一条:新闻当事人状告媒体 "爱心报道"何以引出索赔风波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