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贸易战停火系新华社旧闻”事件分析虚假新闻
时间:2020-10-08
【摘要】虚假新闻是媒体领域难以回避的一大“痼疾”,对于敏感而重大的新闻事件,媒体为了争抢时效,常常忽视了严格的事实核查,由此产生了虚假新闻报道,部分媒体甚至转发权威媒体的“旧闻”当作“新闻”进行传播,传播效果更甚,危害性更广,一定程度上有损权威媒体的公信力。本文通过对《据新华社最新消息,中美贸易战停火!止战!》这一“乌龙”事件的分析,来解析虚假新闻频发的原因,并探究合理的应对策略,以更好地维护新闻真实,维持社会稳定。
【关键词】虚假新闻;官方媒体;新闻真实
【Abstract】Fake news is a major“dysentery”that is difficult to avoid in the media field.For sensitive and major news events,the media often ignores strict fact checks in order to compete for timeliness. As a result, false news reports have been generated,and departmental media have even forwarded authoritative media.The“old news”was disseminated as“news”,and the effect of the dissemination was even more extensive and more harmful, which to a certain extent undermined the credibility of the authoritative media.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The latest news from Xinhua News Agency,Sino-US trade war ceasefire!Stop the war!”Through this“Oolong”incident,we can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fake news, and explore reasonable response strategies to better maintain the truth of news and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Key words】Fake news; Official media; News reality
【案例简介】2019年5月20日早晨7点左右,多家资讯网站推送的《据新华社最新消息,中美贸易战停火!止战!》一文引发广泛关注。当天9点55分,新华社官方微信正式辟谣:“经查,此消息为新华社2018年5月20日所发旧稿,非新华社今日所发。”还强调“对盗用新华社名义发布虚假新闻的行为,我们予以谴责,并保留依法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案例来源】
1.2018年旧闻《中美贸易战停火!止战!》一大早刷屏,新华社发声明怒怼!
https://www.takefoto.cn/viewnews-1792638.html
2.新华社声明:《中美贸易战停火!止战!》系旧闻
https://news.sina.com.cn/c/2019-05-20/doc-ihvhiews3110505.shtml
(图片源于网络)
【案例分析】
2018年5月19日,中美两国在华盛顿就双边经贸磋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达成共识,不打贸易战。2019年,这篇旧稿被包装成“新闻”再次散布。一场典型的“旧闻”充“新闻“的“乌龙”,契合了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之一——移花接木。值得注意的是,虚假新闻的重灾区往往是“社会新闻”,而本案例实则为一起典型的经济议题,或者说国际议题。这类一向以严谨为特征的新闻类型,此次也遭受了虚假新闻的入侵,更为离谱的是,商业媒体假借“新华社”这一官媒的公信力,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其他媒体的迅速响应,虚假新闻的无孔不入和荒诞离谱可见一斑。
一、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一)敏感议题牵涉受众利益,流量时代易忽视真相
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关注,通常基于自身的利益出发。自中美贸易战打响以来,其后续进展影响着民众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度成为我国民众的重要关切。部分商业媒体从贴近性的角度出发,企图为民众提供服务性讯息,因此将目光瞄准了中美贸易战的这一重大议题。然而手法不当,最终呈现的结果却起到了反面效果。学者陈力丹指出:“出现这么多假新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和删繁就简的心理,使得他们对于此类重大国际性话题的关注,往往会停留在简短的事实陈述上,而这类“标题党”式的新闻报道,更容易催生虚假新闻的引爆。此外,虽然某些热门领域的新闻报道与事实不符,或者本身就是虚拟出来的,但标题与内容充满噱头,能迅速聚焦观众视线,在受众群体中引起广泛讨论,形成一定的轰动效果,商业媒体也正是凭着流量聚焦收割利益。
(二)依仗权威媒体“背书”,媒体审核机制掉线
新华社作为我国的官方媒体,其权威性和公信力得到民众的高度认可。尤其是在重大议题面前,新华社等官方媒体的回应是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而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部分商业媒体罔顾事实,以新华社去年的报道为噱头,大肆传播,不仅迷惑了群众也迷惑了大批凑热闹、求时效的商业媒体。对于参与该起虚假新闻的媒体而言,此次事件暴露出他们事实核查意识的缺乏。在美国执意挑起贸易摩擦的背景下,新闻的骤然反转不具备合理性,新闻编辑如能稍加核实就能发现问题。在《新闻记者》杂志2001年至2018年的虚假新闻案例统计中,每年都存在由于在媒体疏于核实而造成的虚假新闻。这起乌龙事件的背后,折射的是网站编辑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的欠缺,媒体的审核机制更是形同虚设。
(三)商业媒体的交叉传播,加大传播广度
随着新媒体的高歌猛进,各类媒体的互通性加快,传播内容的共时性和同质性也愈发明显,一旦有新闻热点爆出,媒体的转载与交叉传播会加速一个议题的传播效果。尤其是在当前的网络新闻传播尚不规范的情况下,媒体编辑为争抢时效、增加点击率会盲目转发,给了虚假新闻以可乘之机。更为遗憾的是,受众辨别新闻信息的能力一般较低,在众多媒体的“狂轰滥炸”的信息攻势下,受众往往会默认虚假新闻的真实性,在面对涉及自身利益的报道时,也会自觉加入转发,进一步加剧虚假新闻的传播广度。本起案例中,众多商业媒体或资讯类应用的联合转发,争相报道,使得这起虚假新闻不断发酵,在新闻客户端平台掀起不小的风波,并最终引起新华社的关注后才得以辟谣处理。
二、新媒体时代 如何浇灭虚假新闻的气焰
(一)严格媒体行业的制度约束,遏制虚假来源
著名媒体人白岩松曾说:“如今新闻业的一大隐忧是,炒菜的人越来越多,而种地产好粮食的人越来越少”。目前的新媒体的传播情境下,各类自媒体层出不穷,部分无德媒体为了追逐轰动效果和经济效益,报道徘徊在事实与虚假边缘的信息,甚至是凭空捏造虚假新闻,罔顾媒体公信力。基于对这一因素的考虑,我国的媒体行业应当开设新闻媒体权威性评级制度,为受众厘清自媒体的报道可信度,严防自媒体的借机炒作。
美国资深记者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认为:“新闻工作的实质是用核实进行约束。”从媒体行业自身角度看,各大媒体在新闻撰写和审核过程中,应当制定奖惩措施,将责任严格落实到个人,一旦采编人员被查实恶意编造假新闻,立即做出包括但不限于辞退的惩罚。另外,还行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培训,提高其业务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对真实性的追求理应成为新闻从业者的基本操守,强调职业道德永远是解决好审核机制缺位的有效药方。
(二)坚持依法治理,威慑虚假新闻创作者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既有法律对虚假新闻制造者与传播者的惩罚较为宽松,犯罪成本低下不足以捍卫新闻真实性,这也是虚假新闻得以蔓延的重要原因。在本起案例中,新华社仅发布了辟谣声明和口头警告,后续的追责并未跟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对虚假新闻的惩治力度的微弱。
纵观我国对互联网管制的相关法例,明确限制虚假新闻传播的法律条文并不多见。我国于2015年8月29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规定网络造谣的相关惩罚措施,这是我国在互联网立法方面的一大进步,同时也是遏制虚假新闻产生的一大法律依据。该法案的条例中明确说明:“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从一定意义上看,该条例对遏制虚假新闻有较大的作用,但虚假新闻的形式繁多,仅仅依靠刑法的这条条例还难以形成有效的打击。相较而言,泰国自2016年来陆续出台多项举措打击假新闻,如2016年底通过反计算机犯罪法,2019年2月通过网络安全法案等,均体现了对虚假新闻的零容忍态度,因此,我国法律程序的惩治强度,以及追责程序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三)前沿技术加持,跟进后续补救制度
技术的爆炸与迭代已成为这个时代不争的事实,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正在迅速搅动着媒介生态,新闻业应适时而动,让技术为媒体所用,从技术层面守卫新闻的真实性。以近年来火热的“区块链”技术为例,区块链是指“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原理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分布式网络”。区块链具有“数据可追踪”的特点,即每个信息的发布者和时间都会被写入云端,并得到保存。这为媒体审查消息来源,判定消息可靠性提供了参考。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可以利用此特点查看信息的发布者是谁,是否权威可靠,帮助其判断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同时,这一特点还可以轻易识别虚假新闻的源头,方便后续追责。当然,技术的加持是否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是否会带来更多的伦理困境或者道德风险,例如加密货币可能存在更多欺诈和虚假的信息,对媒体生态的影响并非单一的利好,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除了技术加持,后续的补救制度也显得尤为重要。放眼国外,2015年,谷歌则通过与媒体和社交平台合作,协助成立了打假新闻组织“第一稿联盟”(First Draft Coalition),与多家新闻媒体和科技公司一起联手打击假新闻;在中国,微信等社交平台也在致力于打击假新闻。从2014年10月起,微信联合人民网、果壳网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机构建立了官方辟谣公众号——“谣言过滤器”,用最权威的渠道不定期发布辟谣信息。2017年1月9日,专为辟谣査证而生的腾讯较真平台正式宣布推出,专注于事实查证。这些举措都体现了新闻媒体对事实核查机制的探索和对抗虚假新闻的决心。
三、思考
天下苦假新闻久矣,虚假新闻虽然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却常谈常新。在日益复杂的信息环境中,真相和谣言彼此竞逐,造成了五花八门的虚假新闻。随着技术的更迭,虚假新闻已不仅是一个新闻报道层面的失实问题,它还反映了信息生态的变革、媒介技术的渗透、商业利益的裹挟等多方面的问题。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媒体的良心。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新闻的本质不移,媒体行业要不忘初心,更要适时而动,将对抗虚假新闻当作一个常态化的工程去对抗,去自省。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所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应对虚假新闻,媒体专业与媒体智慧还需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1]史路遥,夏一雪,兰月新,张鹏,连芷萱.虚假新闻引爆原理与政府监管机制研究[J].情报杂志,2019,38(11).
[2]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白红义,江海伦,陈斌. 2018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9(01).
[3]朱格锋.新时期虚假新闻的危害及治理[J].新闻战线,2016(08).
[4]罗坤瑾.狂欢与规训:社交媒体时代虚假新闻传播及治理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02).
上一条:从百度新闻发布章子欣父亲感言分析当下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和对策 下一条:由《京华时报》关于招商银行的虚假报道评论虚假新闻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