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与真相的赛跑:从九寨沟地震的看灾难事件的新闻传播

作者:施佳丽 时间:2017-11-08

【摘要】2017年8月8日,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伴随着地震的发生,网络谣言接踵而至,谣言是信息供给和信息需求不对称的结果,谣言的负面影响极大。令人欣慰的是,在这次灾难报道过程中,真相跑在了谣言的前面。本文梳理了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出现的谣言,以及在此次灾难报道中媒体的表现,归纳了当下灾难传播的新特点,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Abstract】 In August 8, 2017, an earthquake of magnitude 7 occurred in Jiuzhaigou County, Aba Prefecture, Sichuan province. With the occurrence of earthquake, network rumors come along, rumors are the result of asymmetric information supply and information demand, the negative impact of rumors is great. Thankfully, in the course of the disaster report, the truth ran in front of the rumor.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rumors after the earthquake in Jiuzhaigou, and the media performance in the disaster report, sums up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ent disaster spread, and puts forward his own thinking.

【关键词】灾难传播;谣言;媒介伦理

【Keywords】 disaster communication; rumor; media ethics

【案例综述】

8月8日21时19分49秒,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北纬33.2度,东经103.82度)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截至8月13日20时,地震造成25人死亡(其中24名遇难者身份已确认),525人受伤,6人失联,176492人(含游客)受灾,73671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其中倒塌76间)。

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抓紧了解核实九寨沟7.0级地震灾情,迅速组织力量救灾,全力以赴抢救伤员,疏散安置好游客和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要求抓紧核实灾情,全力组织抢险救援,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妥善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加强震情监测,防范次生灾害。

舆情监测显示,截至8月10日14时,网络有关四川地震的信息达到618468条,其中新闻79477篇,纸媒2452篇,App新闻35310篇,微信60483篇,微博393056条(含转发微博225887条),论坛17159篇,博客1530篇,问答1871条,视频7403条。

重大灾难性事件中,信手拈来的谣言,往往总是比反复验证的权威信息“跑”得要快,但在本次舆情中,却有些不同。权威地震播报平台发声迅速,成舆论场“震中”。

根据传播趋势图,地震后一小时,舆情传播达到第一个峰值,此后舆情热度波动频繁,有较多的引爆文章,微博平台是本次舆情传播中的主要信息源,而这些信息源,多为权威官方背景。

其中,“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8月08日21时19分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北纬33.20度,东经103.82度)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和“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作出重要指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等信息获得较大传播和关注。

随着舆情热度不断上升,其中传播效果最广泛的文章是人民日报官微发布的“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余震不断转发提醒安全”。

8月8日21时24分,地震发生后5分钟,@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和@四川省地震局同时发出第一条通报信息,并在随后一个小时内,各自连续发布数条地震信息。同时,这两家官微还持续播报现场灾情、救援部署和救援知识,通报余震信息。地震发生后的一小时内中,@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四川省地震局等权威地震发布平台反应迅速,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为广大网友了解灾情、遏制谣言传播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震后2小时,@四川省地震局即对震后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内容进行了通报:(1) 8月8日晚21点19分,四川省九寨沟县境内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2)九寨沟干海子景区附近有100余名游客被困。(3)省地震局已派出40人的应急队伍赶赴灾区,同时调集绵阳、德阳、成都、自贡等地地震部门同志前往灾区做灾情调查,协助当地政府抗震救灾。(4)地震局专家判断,此次地震发生在崛江断裂带与东昆仑断裂带东部交汇地带。

截至8月10日15时,@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和@四川省地震局已累计推送微博上百条。其间,陕西地震局、山东地震局、西安网警等政务微博大V也参与辟谣,并联合发布。

【案例来源】

中青在线http://zqb.cyol.com/html/2017-08/11/nw.D110000zgqnb_20170811_2-06.htm

【案例分析】

一、九寨沟地震中的谣言梳理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与之相邻的陕西宝鸡、西安、甘肃等地震感强烈。几乎是伴随着地震的发生,“网络地震”也随之而来。地震发生后,以朋友圈和微博为主的社交媒体掀起了关于地震的信息狂潮。受到震感影响的公众在确定安全之后,纷纷拿出手机播报“地震新闻”。在这场“网络地震”中,不乏一些不法分子,出于各种目的编造信息、制造谣言,更有甚者假借地震灾情进行欺骗,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不良影响。

8月8日九寨沟地震后一个星期之内,就出现了以下几类谣言:①微信群和微信朋友圈里疯传一段视频,一群鸟儿在公路上乱飞,并称是成都地震前的异象。经查,该视频实为2017年1月20日在美国休斯顿一段高速公路上拍摄的。②网传消息“北川防震减灾局发布消息称,地震致4人死亡30多人受伤”。北川防震减灾局通过人民日报记者就此辟谣,表示未发布此消息。截止8月9日9时30分,死亡人数升至13人,175人受伤。③“经中国地震局四川分局正式测定:8月8日21时19分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北纬33.20度,东经103.82度)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为预震,可能在2017年8月9日3时左右再次发生余震,届时陕西西安、汉中、安康,甘肃兰州、张掖,青海西宁等地将会有所波及。有请广大人民群众注意人身安全。”目前全世界对于地震的预测只能在控制在15秒以内。该消息中所说的“明天3点余震”纯属谣言,而且中国地震局没有四川分局只有一个“四川省地震局”。④四川地震发生后,西安、郑州等地部分网友在网络纷纷晒出“地震云”的照片,称“地震云”能够预知地震的发生。四川省地震局8月4日援引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李汀的研究表示,“地震云学说”从未被主流科学界所接纳,地质或气象方面的专业人士都曾或委婉或直接地加以反驳 ⑤网上疯传一张整栋大楼倾斜的照片,称此图系九寨沟地震现场照片。经过核实发现,这张网传“大楼倾斜”照片的事发地为台湾高雄,记录的是2010年台湾高雄地震时的场景。⑥有不法分子打着地震局救援中心的旗号,借用热映电影《战狼》作为噱头,号召用户拿出《战狼》的爱国情怀投入到抗震救灾行动中,并承诺救灾过后将双倍返还爱心救助金。

有学者根据灾后谣言的形态,将灾难谣言分为预报谣言、灵异谣言、灾情谣言和问责谣言四类。九寨沟地震之后的谣言,与这四种形态有一定的贴合性。对于余震的预报,依托权威媒体,以准确的时间或数字为嘘头,取得民众的信任,造成民众的心理恐慌。北川防震减灾局正式报道的4人死亡,30多人受伤以及高楼倒塌的图片,夸大和虚构灾难的程度和范围,营造紧张的气氛。而放射云是地震的前兆的观点早已被科学界抛弃,却被有心之人拿来作为谣言的内容,指责地震的前兆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二、九寨沟地震灾难传播的新特点

(一)主要载体为“两微”,传播速度更快。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人们传递信息的主要渠道。“两微”在灾难事件中井不仅仅是传统媒体的补充,也不仅仅是传统媒体阵地的延伸,而是有其自成体系的信息发布、信息扩散、形成议题的能力;“两微”均是灾难事件报道中重要的信息源头,并都具有首发性、原创性、即时性、互动性和裂变式传播等新特点;其中,微博的媒体属性凸显,微信的社交属性凸显。微博作为一种“放射性”的信息传递载体,其信息传播面广,传播速度极快;微信则主要是好友间的传播,在精准性和到达率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信息传播更有针对性,精准而有效。微博因其开放性而拥有良好的自我澄清机制;微信因其相对的封闭性在有害信息的处理上相对滞后。

(二)谣言四起,但辟谣者紧随其后,辟谣效果明显。

8月8日,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地震后,各种类型的谣言一时间甚嚣尘上。地震云、房崖受损程度、余震情况、伤亡人数,这些都是民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最易被造误者“添油加醋”的地方,官方媒体在观察到这类网络流言苗头仰首时,迅速进行归纳汇总,指出错误,并于第一时间昭告真相。地震后两小时,人民日报、新华社、共青团中央等相继通过“两微一端”发出辟谣报道。其中,“人民日报”官微平均5分钟发布一条信息,不但通告灾区情况与救援进展,还提醒民众应该怎样做好防范。这使得本次地震中的谣言很快就被辟谣者“斩获”,遏制了其长时间的传播,大大降低了其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媒体借助新科技、新技术对灾情进行报道。

九寨沟地震发生之后,阿里巴巴高德地图开通“生命线”,手机淘宝、支付宝上线救灾页面;腾讯公益上线“九寨沟地震救在壹线”筹款项目;百度贴吧寻人,百度地图更新了九寨沟最新的路况信息。除此之外,直播平台、新闻客户端等社交平台也成了普通民众获取灾情信息、甚至求援支援的重要途径,比如快手、秒拍等实时推荐灾情视频条目。为了帮助人们寻找当地的亲友,今日头条联合央广中国之声发布了九寨沟地震寻人平台。截止到8月9日10点,1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双方平台共发布寻人相关信息2500多条,共有50多人通过平台与亲友取得了联系。

(四)自媒体与微视频的提供了重要线索。

自媒体是重要的传播渠道和传播载体,是信息扩一散、舆论聚合与议题沉淀的重要平台,也是普通公众与官方媒体之间的重要的过渡地带,在信息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新闻现场的围观者成为事件的第一报道者,其通过手机拍摄的照片特别是微视频成为主流媒体的重要信源。微视频具有声音、图像兼备的特点,可以承载更多的信息,同时又因内容短小,可以借助社交媒体快速传播,突发事件和灾难性事件中,微视频与一般的图文信息相比能够承载更多信息,具有现场感,因而其所呈现的新闻现场的局部、细节都会带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关于灾难报道的新生态的思考

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到2010年的玉树地震、2013年的雅安地震,再到2017年的九寨沟地震,我们可以很欣慰地看到,近年来关于灾难报道信息公开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的制度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实施有条不紊,极大满足了广大公众的知情权。媒体的守望环境、宣传动员、引导舆论、知识科普、抚慰伤痛、关怀弱者、灾难教育等方面的正面功能不断强化,新闻报道的专业意识、理性意识、在场意识、人本意识、服务意识、互动意识、时效意识不断增强,阵地化传播、多渠道扩散、碎片化聚焦、跨平台联动等特点鲜明,信息传播的平台日渐多元,呈现出“两微一端一网”(微博、微信、客户端、门户网站)与传统媒体并存的局面,各自充分利用其资源、渠道、受众及公信力优势生产和传播信息,做到了即时播报、动态播报。在信息采集渠道与手段上,采用多方信源、采用权威信源、采用核心信源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在信息采集上,除却新闻记者多方采集信息外,机器人、无人机、直升机、手机等新型的信息采集技术被运用到灾难事件的报道中。中央媒体、都市类媒体各自凭借多终端渠道优势,通过“中央厨房”等运作机制,搭建一源多屏的信息生产、发布平台,有效节省资源,增强传播效果。

地震之后,伤亡人数、房崖受损程度、余震情况,这些都是民众最为关注的问题,因为灾难信息的供给与需求难免存在着不对称的问题,所以在灾难事件的传播中还是出现谣言。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加大造谣者和传谣者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实际代价。例如此次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公安部高度重视,迅速部署四川、陕西等地开展查处工作,依法查处一批借机编造、传播谣言信息的网民,陈某某、殷某某等4人已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处罚,有效抑制了谣言的进一步传播。

从媒体的角度看,我们应该勇担责任,烙守灾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提高报道效率,及时、准确地把信息传递给受众,规避娱乐化的灾难报道,避免煽情、炒作、借势营销等消费灾难的报道。例如此次九寨沟地震中,谣言之所以能够快速地被消解,得益于众多媒体的及时报道、轮番播发和政府官微的实时更新。媒体生产了大量第一手的真实信息,缩短了地震发生后的信息真空时间,有效遏制了谣言的传播。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在灾难面前保持清醒,不信谣、不传谣,要具有理性精神和质疑精神,公众对于网络信息要甄别之后再转发,核实和理性思考网络信息的细节,避免头脑发热,对一些明显存在逻辑错误、以讹传讹的信息深信不疑,成为间接的谣言“推手”。

【参考文献】

[1]奥尔波特(美)等.谣言心理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2003 : 2.

[2]施爱东.灾难谣言的形态学分析——以5.12坟川地震的灾后谣言为例[J].民族艺术,2008(4):28-45.

[3]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谣言——世界上最古老的传媒[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

上一条:以一例突发事件的报道为例浅析新闻图片在传播中的伦理失范现象 下一条:从柴静川地震和SARS采访看灾难报道的正能量传播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