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例突发事件的报道为例浅析新闻图片在传播中的伦理失范现象

作者:陈晨 时间:2017-11-23

【摘要】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迈入读图时代。新闻图片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性、时效性以及低门槛等特征,使其成为公众了解事实真相的重要的传播载体。但是,关于新闻图片的媒介失范而造成的不良影响也值得我们深思。本文通过对主要案例的分析,发现新闻图片中存在伦理问题,同时给与新闻图片媒介人良好的伦理解决方法,以此树立良好的媒介形象。

【关键词】新闻图片、媒介伦理、冲突、人文关怀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we have entered the era of reading pictu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s picture, such as strong visual impact, timeliness and low threshold, make it an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carrier for the public to know the truth. However, the negative impact caused by the loss of media in the news media also deserves our consider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cases, this article finds that there are ethical problems in the news pictures.At the same time, it gives a good ethical solution to the news media, so as to establish a good media image.

【Key words】news picture, media ethics, conflict, humanistic care

【案例回顾】

对《波士顿先驱报》摄影记者斯坦利·福曼来说,1975年7月22日是忙碌的一天。那天早些时候,他在全波士顿的塔楼爬上爬下,乘坐各种电梯,为一份周日杂志特别报道拍摄城市天际线的照片。在此期间,他仍然要求给自己安排其他的日常报道工作。他把胶卷送回报社后正想离开,有一个电话打进来,报告说,在本市老城区有一栋房子着火了。来电者提到可能有人被困在着火的建筑里。

福曼到达后,他看到消防员鲍勃·奥尼尔和两个人——一个2岁的小女孩和她19岁的教母站在5楼的安全出口处。那个消防员正在请求下面的消防车的援助。福曼爬上卡车,为他预计的常见救援寻找一个好的拍摄角度。就在消防员奥尼尔伸手够着下面消防车的云梯时,他听到一声巨响,安全出口垮掉了。两个受害人坠落下来,奥尼尔紧抓着云梯以求活命。

福曼从他135毫米的镜头中看到了全过程,他在转过身去以免看到她们落地场面前拍了四张坠落的照片。那位小女孩活了下来,但她的教母因头部和身体多处受伤,几个小时后身亡。回到报社的福曼,焦急地等着看照片是否拍得如他所想。看到自己显然拍到了想拍的内容后,他又留下来帮忙对一些照片进行了处理。凌晨两点后不久,他看到了报纸的第一版。他惊讶地看到,他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最重要的一张被刊登在头版,并且占据小报整整一个版面的大小。那4张照片全部按顺序刊登在第三版。

到凌晨四点,福曼已经为美联社准备了一套照片,美联社在同一天把这些照片发往全世界。128家美国报社和一些国外报社寄来了刊登着那些照片的撕页。

(摄影者 斯坦利·福曼)

【案例分析】

在此案例中,小女孩作为悲剧的幸存者是不是有权利受到保护,不被拍照?很显然,答案是肯定的。或许在大众媒介所做的所有伦理决定中,摄影师在新闻报道现场做出的决定是最迅速的:拍,还是不拍?摄影师在当下或许已经考虑不到受害人的权利,但是戈夫曼声称,人们在几个"领土"中拥有控制权。其中包括个人空间免受侵犯(例如照相机镜头)的权利和保护个人"信息(比如欢乐和悲伤的状态)免受公众关注的权利。福曼记者在采集这一新闻图片时,使得这一过程具有侵犯性和揭露性,也许福曼对此具有不同的理解。毕竟在新闻界,诸如福曼拍摄的这类照片经常获奖,全国报纸摄影记者协会曾提名该照片为年度照片。就在第二年,福曼荣获新闻界最高奖项——普利策奖。

据一项研究(Junas,1980)发现,在一流的摄影大赛中,一半以上的获奖照片表现的是暴力和悲剧。《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的作者菲利普·帕特森在撰写这一案例时,曾提出“一个人的悲剧应当成为新闻工作者的好运吗?”这一疑问。笔者认为,悲剧虽能唤醒人们的意识,但也将新闻界的伦理失范公之于众。

一、新闻与伦理的冲突

(一)是否存在煽情报道

在当时激烈的报业竞争中,新闻记者可能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新的挑战。受众在注重信息真实性、价值性的同时,对新闻的时效性和趣味性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新闻记者为了吸引眼球,摒弃常规的、平淡的、没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新闻图片,为报社拍摄具有市场和竞争力的新闻图片,增加报社的市场份额。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图片很难不产生负面效果。本案例中,《波士顿先驱报》在刊登新闻图片时,采用多版面、头版、大尺寸、多张照片刊登等方式,突出新闻图片,进行煽情报道。模糊事件报道本来的警示意义。

以图片吸引眼球,进行煽情报道,倘若做得过度,对受众来说是不利的。大篇幅的刊登类似这样的悲剧图片,很容易模糊事件报道的本来意义,起不到警示作用,反而会引起人们的心里恐慌,带来负面的社会认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中,公众每天会接受大量的信息,并且接受信息的渠道大部分都是通过新闻媒介,“眼见为实”于公众而言是奢侈的,公众只能通过新闻媒介的文字和图片报道对社会认知,对事件进行价值判断。如果报纸版面中充斥着各种暴力,死亡等新闻图片,会给受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作用心理和判断。假如原本就是一位抑郁患者,他在看了案例中的图片后,是否就会采取同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所以,作为新闻图片,这种只单纯依靠视觉来调动情绪的媒介传播方式,它的处理便要显得更为谨慎。

  1. 是否侵犯被拍摄人权利

    隐私权是公民所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新闻记者在从事新闻活动时,同样要尊重和保护每一位公众的隐私权。新闻媒体在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的同时,尽量避免侵犯受众的隐私权。令人感到讽刺的是,有人认为只要媒体在新闻现场,那么对那里的群众就是一种隐私侵犯。

    在本案例中,当福曼举着他的摄像机对着两位受害者,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她们俩丧失了自己的隐私权和肖像权。那位幸存的小女孩因坠落而面露恐惧的照片在没有得到她本人同意的情况下,被发往了全世界。照片也表现出另一位女孩的教母戴安娜·布赖恩特正在以夸张的姿势地面,这张照片是她生前最后时光的定格。然而,被公之于众。作为还在世的她的亲朋而言,难道不是一种伤害吗?无疑加重了他们的伤痛感。总之,新闻媒体在满足知情权和保护隐私权之间要学会把握一个度。

    (三)是否缺乏人文关怀

    在突发事件中媒体人应该是履行自己作为一个新闻人的职责,抓住难得的拍摄瞬间,还是抛开手中的相机,义不容辞地加入救死扶伤的队伍中?看到一个落水儿童在水中挣扎, 他是尽一个记者的职责端起相机静静的记录在他眼前发生的这一切,还是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舍己救人?面对一个救火、救灾的现场或面对一个需要救助的被摄对象,是救人、救火,还是拍摄这一具有新闻价值的图片呢?这种两难的局面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记者常常无法同时去做两件事情。他不能在摁动快门的同时拨打报警电话或者干涉事件进程。因此,他们常常面临这样的伦理困境:在新闻职责和自己的同情心之间做出选择。

    凯文·卡特拍摄《饥饿的儿童》这张新闻图片曾获得过普利策特写类新闻摄影奖,公众对小女孩的悲惨遭遇的同情,对记者选择先拍照而不是先救人的行为的不理解和无情抨击使凯文·卡特陷入尴尬境遇。他无法解释,也无法从自己内心的道德困惑和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中获得解脱,最终通过结束自己的生命作为解脱,也给公众一个沉重的交待。他在遗书中留下了自己的忏悔和对公众的道歉。这是一个典型新闻摄影者缺乏人文关怀的例子。

  2. 建构新闻伦理的对策

  3. 媒体应该加强道德自律,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根据媒介伦理抉择指南,康德的绝对命令声称,一个行为只有出于责任,在道德上才是正当的。在康德的道德世界里有两类责任,严格的责任是消极的,即不谋杀、不失信、不撒谎;善意的责任更积极一些,及帮助他人、发挥某人的才能。按照康德的绝对命令,新闻工作者不能要求什么特权例如为了获取新闻而撒谎或侵犯隐私的权利。所以,大众传媒要充分发挥作为把关人的角色,确保新闻媒体传播的内容真实、全面、客观、公众。新闻图片的传播中就要从源头上杜绝虚假照片、空头照片等不良现象,自觉遵守新闻传播业的职业伦理道德规范。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观念也要求新闻工作者能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能够选择行为使新闻从业人员良善的生活。换句话说,就是作为新闻摄影记者,在遵守职业道德、追求新闻价值的同时,对拍摄对象应该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努力在新闻义务与社会功德之间寻找到和谐的平衡点。

  4. 相关政府部门要提高行动力,做到“双管齐下”。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督力度。政府部门通过完善新闻界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建立新闻职业道德的监督与评议机构,如西方的新闻评议会等组织。相关政府监督部门应切实负起责来,对媒介有违伦理的现象不能视而不见,要严格把关,让媒介在涉及伦理的新闻图片处理方面做到小心谨慎,不敢懈怠。另一方面,应该加强高校新闻传媒专业伦理道德教育。由于我国大学新闻教育快速发展,教育质量难以保证,许多新闻专业科班出身的学生,也只是在业务技能上有优势,其职业道德素质很难令人恭维。这就要求新闻院校在传授新闻业务和技能的同时,也要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伦理道德观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三)受众应该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行使好监督权。随着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受众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的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接受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而现在的受众对信息可以做到主动获取。受众在接收新闻信息时,会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和价值判断对信息有所选择,有所判断,有所评价。受众的这一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对媒体产生一定的监督作用,督促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中坚持职业操守和伦理道德。受众面对媒体的不当行为或损及公众利益的报道,应要求媒体纠正改善。

    三、结语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道: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毋庸置疑,我国的新闻事业的发展正是处于最好的时代,新闻图片的传播活动也相对频繁,其中存在的伦理问题也是我们必经的过程。我们需要正视现实,接受它的好和坏。对于新闻图片传播伦理状况的改善将是一个持久而漫长的工作,需要媒体、政府部门、受众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共同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5. 菲利普·帕特森.《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 王军李曼霞.灾难报道中新闻图片伦理的分析——微博、微信与传统媒体对比[J].新闻爱好者,2016(6):45-48.

  7. 张娴.新闻图片在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伦理初探--以《挟尸要价》为例.中南大学,2011(0522).

  8. 张丹.新闻图片传播的伦理问题研究.南昌大学,2008(1201).

  9. 刘敏.灾难中的儿童——对灾难摄影伦理的思考[J].西部学刊,2016(6):24-26.

上一条:BBC“伊拉克情报门”新闻源被迫自杀 下一条:谣言与真相的赛跑:从九寨沟地震的看灾难事件的新闻传播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