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无锡高架桥坍塌为例看网络时代报道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及反思

作者:蔡紫昂 时间:2020-10-08

【摘要】2019年10月10日18时10分许,在江苏无锡312国道K135处,锡港路上跨桥发生桥面侧翻事故,在当时引发了较大的舆论轰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进入关键时期,工业化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各类突发性公共安全事故在我国频繁发生。有的突发公共事件纳入到媒介议程中,通过新闻报道在媒体或者大众视野中停留许久;有的事件却在简短的讯息之后就此沉寂。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无锡高架桥坍塌时新闻媒体的报道和呈现,进一步思考新闻工作者如何在报道时秉持“以人为本”,又如何在事件过后完成追责问责,避免再次使鲜活生命突然消逝。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拯救生命;无锡高架坍塌

【Abstract】At about 18:10 on October 10, 2019, a bridge overturning accident occurred on Xigang road at K135 of national highway 312 in Wuxi, Jiangsu province, which caused a great stir of public opinion at that time. In recent years, with Chinese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entering a critical period, as well 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various types of sudden public safety accidents occur frequently in China. Some public emergencies are included in the media agenda and stay in the media or public view for a long time through news reports. Some events fall silent after a brief message. By analyzing and studying the news media reports and presentations when the Wuxi viaduct collapsed, this paper further considers how journalists uphold "people-oriented" in reporting, and how to complete accountability after the event, so as to avoid the sudden death of life again.

【Key words】Public emergency; Save lives; Wuxi viaduct collapse

【案例简介】

2019年,10月10日18时10分许,江苏无锡312国道K135处、锡港路上跨桥发生桥面侧翻事故。经搜救确认,桥下共有3辆小车被压,其中一辆系停放车辆(无人),事故共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由于事发突然且正值下班高峰期,瞬间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

本次高架桥坍塌事件在短时间内迅速发酵,根据网民观点梳理分析,关注救援工作、祈祷平安是大部分网民的态度。同时,吸引舆论聚焦的重点话题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对目前救援工作的实时关注,二是对当时被压车辆内伤亡人员的祈祷。新京报舆情监测数据显示,关于“无锡高架桥坍塌”事件的全网舆情在10日20时前后达到顶峰,11日晨起再次呈现明显上涨趋势,体现出社会各界对该事件的高度关注。#无锡高架坍塌#、#无锡警方通报高架桥面侧翻#、#无锡高架侧翻致3死2伤#、#312国道改造工程原定年内开工#等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舆情热度快速上升。

央视新闻,每日经济新闻,澎湃新闻等媒体实时跟进报道,同时人民日报联动新京报我们视频进行现场救援直播,观看人次数量庞大。

事后舆论开始转向事故的追责,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此次事故发生究竟是桥的问题,还是车的问题,二是当地无锡市政府对事件没有及发布官方通知,引发网民不满。

据悉,在事故发生时,有一辆严重超载的大型货车在桥上行驶,初步认为可能是桥梁垮塌的直接原因。在10晚间,高架桥坍塌的原因是舆论首先关注的重点话题,“桥的设计不合理?”“大货车严重超载?”这些疑问受到网民热议。

在无锡高架桥坍塌后多家媒体纷纷发布了消息,引发社会关注。然而在事故发生9个小时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现场连线政府值班热线,对方表示不知详情,而宣传部门负责人电话持续无人接听,后多家媒体以“值班热线表示不知详情市政府新闻办微博只字未提”为题进行转发,对于此类突发事件,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在突发消息获取以及响应方面均未体现出时效性,从而引燃了不少网友的负面情绪,导致舆情的进一步发酵。

【案例来源】

 1.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9/10/10/634652.html

 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7082044503933558&wfr=spider&for=pc

 3.http://news.sina.com.cn/c/2019-10-11/doc-iicezzrr1403047.shtml

【案例分析】

一、相关概念界定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于2005年1月26日,2006年1月8日正式发布并实施。该《预案》定义突发公共事件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分为四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地震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突发公共事件在难以预测的情况下或由自然因素导致,或有人为因素,或者掺杂了自然与人为双重因素,具有突发爆发、破坏性强,处理难度大、利益相关性复杂等特征,极易引起舆论喧嚣。

媒体框架是一种基于现实的选择性的呈现,它反映了媒体如何建构和阐释事件,影响公众对事件的感知。结合纽曼(Neuman)和克里格勒(Crigler)(1992)、Semetko和Valkenburg(2000)提出框架,认为报道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框架包括:事实框架、解释框架、救援框架、人文关怀框架、经济后果框架、道德评价框架、归责框架。事实框架是指基于突发公共事件的调查进展,伤员救治状况,遇难人员情况等客观事实进行选择性实时报道。解释框架是基于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判断。救援框架是指政府及时发表的救援方案,指示,行动和民间组织性质的支援活动。人文框架在报道突发公共事件是要秉持人文关怀,最大程度维护受众利益,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经济后果框架是指对于突发公共事件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与经济赔偿的框架。道德评价框架是对于突发公共事件中道德层面是非扬贬评价框架。归责框架是对相关机构和负责人的自责,追责和问责框架。

二、此次事件中的新闻报道分析

对事故现场的报道,截至10月11日10时,各渠道传播情况具体为网媒3526篇次、报刊66篇次、APP16078篇次、论坛4152篇次、博客30篇次、微信3559篇次,微博消息超过了60万条,微博成为该事件的主要传播阵地。在媒体方面,新京报、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等媒体第一时间在微博平台发布了消息,并持续跟进事件发展进行报道。本事件中,曝光量较多的热词包括无锡、高架桥坍塌、事故、伤亡、侧翻、超载、江苏、车辆、救援等,反映出舆论对本次事件的关注重点。

事件报道后期,各媒体新闻转向对此次事故的追责问题。在此期间,新京报对之前关于高架桥坍塌事故进行了梳理,从时间,地点,原因,死伤人数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罗列和分析,发布了《五问无锡高架桥侧翻事故:问题只在超载?》。而一些关于大货车压塌高架桥的历史文章再次引发网民关注和传播。微信文章《无锡的快速内环高架还能用多久?》和《如何识别能把桥压塌的大车?快看!能救命!》成为10日晚间传播量较大的热点文章,目前阅读量均已突破10万+,并吸引众多读者参与跟评。另一篇来自环球时报2015年的微信文章也在10日晚间再次被大量传播。各类媒体虽然在报道时充分借鉴了之前事故发生时的经验,并且问责追责也十分到位,但均是在事故发生之后进行一系列分析解读,早有多个自媒体对高架桥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应,但影响力有限,并未引起公众对其的过多关注。

从总体来看,此次无锡高架桥坍塌事件中,我国媒体基本上遵循了事实框架、解释框架、救援框架、人文关怀框架以及归责框架。也就是说,报道基本遵循着积极救援、报道事实真相、道德褒贬评价以及归责正法等报道路径。与此同时,媒体报道时注重官方立场与民间立场的结合,着眼于事件的完整性。新京报、南方周末、梨视频等新老媒体对这场事故的目击者、受害者以及幸免者的采访和描述将宏观的事实描述和围观的个体情感相融合,回归“人本位”,凝聚社会爱心,消除受害者和公众的焦虑。此次归责框架也是重中之重,重点放在严惩责任方和问责肇事方两个方面,并且对无锡市政府在突发消息获取及响应方面未体现出的时效性发生了舆论发酵,倒逼市政府秉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对事件进行处理,给公众合理交代。

三、网络时代下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与应对措施

我国经济30年来的持续高速发展,取得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与此同时,发展所造成的社会资源配置不均衡,以及地域发展差距拉大等等因素引发我国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及移动技术的普及,社交网络和自媒体的充分发展,对我国传统基于平面媒体的信息舆论应对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突发公共事件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1.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各级政府舆论压力巨大。突发公共事件由于本身的新闻价值使其容易获得媒体和公众的关注,除了传统媒体对事件的跟踪报道以外,自媒体和网络公众平台也为事件的报道提供第一手资料,带动大众情感,呈现宣泄大众情绪的仪式性,鲜明的民间立场对政府也是一场巨大的考验。

2.媒体在突发性公共安全事故舆论应对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事件发生后,媒体往往采取全程舆论跟踪,并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性报道。它在政府与公众,事实真相与公众呈现之间起到了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桥梁作用,往往成为危机事故中传播权威信息,分析事故原因,解读事故情况,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

3.社交网络,自媒体等新兴信息传播方式使公众更深入的参与到突发性公共安全事故的处置过程中。网络平台和自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媒体的报道框架,在解释框架,人文关怀框架和归责框架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公众对事故的问责和责任的追究会在网络上造成巨大的舆论声势,不仅在这次事件上对政府造成一定的压力,促使事件快速解决,而且还可以引发全社会的集体关注,调动各方能力,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避免无辜生命的消逝。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突发公共事件新时期的新特点,如何避免事故的再次发生,如何在报道中利用信息发布和传播来组织各方力量最大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我们当下应该探讨的问题。

1.建立网络舆论信息研判机制

媒体的信息收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常规的信息监测,主要对宣传和传播的效果进行了解,监测的信息主要是客观报道和正面舆论。从事件发生到信息采集,接着对信息进行简单研判后报送地方政府相应部门领导和相关单位,简单讨论后将资料存档。该流程主要是为了对舆论进行全面的了解,而不仅仅只关注负面舆论,力求趋利避害。二是,非常规信息监测,主要对负面舆论及高风险舆情信息的监测,对此类信息需要迅速反应进入下一阶段。

2.建立地方政府与新旧媒体的媒介融合联动工作机制

传统新闻媒体一直被认为是最具权威及最具影响力的,他们是新闻事件的叙述者,擅长深度的新闻报道,也是国家政策法规的解读者,是主流舆论的引领者。因此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一定不能忽视与电视、广播等传统主流媒体的合作。同时新媒体网络已经成为舆论形成及传播的重要信息源,其优势在于对民情的监测和收集,政府部门可以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在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搜集舆论的相关信息,提取热门关键词,从而进行研究筛选以及客观的分析,持续的跟进舆论的走向

3.坚守职业道德和坚守人文关怀

作为拯救生命的新闻报道,对突发性事件,不能仅仅报道事件受害情况,使用道德框架,应该积极问责,监督事件调查,提供相关信息,扩大事件影响力,从而避免相似事件的发生。同时由于社会影响力大,应难免存在血腥、暴力、隐私等问题,新闻记者在报道时应当坚守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要在人道主义、社会责任意识、道德意识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沈正赋;胡群.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新闻媒体——以拉萨“3•14”事件、“5•12”汶川地震和“三鹿奶粉”事件报道为视阈[J].对外传播,2008(12).

[2]贾存真;彭芬.新闻网站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以西部网“陕西山阳8•12突发山体滑坡事件”报道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7(03).

[3]刘晓凤.对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报道规律的思考[J].中国广播,2013(08).

[4]成洁.政府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其事件的能力提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

上一条:以巴南幼儿园伤人事件为例探讨社交媒体语境下灾难性新闻信息传播与新闻报道的现状 下一条:以2018年山东寿光洪水为例看新闻报道与拯救生命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