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逼视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介逼视  > 正文

从赖冠霖随地吐痰后续事件看媒介逼视现象

作者:陈诗玥 时间:2021-10-31

【摘要】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因为媒介逼视的存在,饱受隐私权被侵犯的困扰。赖冠霖因为随地吐下的一口浓痰,却遭受到了巨大的舆论浪潮,私人信息被毫无保留得暴露在大众视野中。本文将从此事件出发,分析媒介逼视的影响因素、成因及造成的危害,并提出破解媒介逼视困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媒介逼视;公众人物;隐私权

【Abstract】As a public figure, stars suffer from the invasion of privacy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media’s intent-watch. Lai Guanlin was criticized by netizens because of his spitting. His private information was exposed to the public without reservation.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from this event,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causes and harm of media’s intent-watch,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dilemma of media’s intent-watch.

【Key words】Media’s Intent-watch;public figure;privacy

赖冠霖 图源网络

赖冠霖,2001年9月23日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中国台湾男歌手、演员,前韩国男子演唱组合WANNA ONE成员。

2020年11月24日,优酷娱乐拍到赖冠霖街边抽烟随地吐痰,随即题为“赖冠霖街边抽烟吐痰”的话题迅速登上新浪微博热搜,引发争议。稍后,上午9点48分赖冠霖发微博道歉,表示作为公众人物做了错误的示范,将引以为戒。评论区也并没有出现无脑袒护发言,粉丝们均表示身为艺人应当接受公众监督,会督促赖冠霖反省。

同日上午11点21分,赖冠霖的一个前线站姐@Kuanlin_MEM转发其道歉微博,并评论道赖冠霖除了随地吐痰外,还曾当着自己粉丝的面说脏话。赖冠霖粉丝不满其对赖冠霖本人的污蔑,于是在微博上展开了与她的唇枪舌战。为了反驳赖冠霖粉丝的言论,之后这位站姐继续爆赖冠霖料,暗指赖冠霖正处于恋爱中,并附上了疑似其女友的instagram账号。而作为赖冠霖作为偶像,恋爱对于他来说属于严重的偶像失格行为,必然会引起更大的争议。

随后站姐公布了疑似赖冠霖小号的抖音账号,通过这一抖音号顺藤摸瓜, 他在其他平台的疑似小号也接连被发现,赖冠霖微博小号参与的投票以及抖音小号的点赞内容等,均成了网友们热议的对象。之后,其女友的身份信息在网友的各种人肉搜索中被扒出,包括本名张采采、1993年生较赖冠霖大8岁、上戏11级表现系是邓伦的同学、现在是芒果娱乐影视部门的员工等。

针对这些消息,赖冠霖工作室于当日18点07分发微博进行回应。关于吸烟吐痰,工作室表示赖冠霖本人已主动前往相关地点进行教育并等待处理后续;关于私生活,则表示这一切均为猜想,并不属实。随后,19点27分赖冠霖再发微博,上传手写道歉信。但对此网友们并不领情,道歉的走向转而变成给其手写信改错,批评赖冠霖读书太少。

手写道歉信 图源赖冠霖微博

【案例来源】

1、https://www.sohu.com/a/434040963_99955432

2、https://new.qq.com/rain/a/20201126A00BQP00

【案例分析】

媒体逼视是一种过度暴露私人领域的报道行为,这种行为是新闻媒体社会角色的错位,给被报道者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同时也造成了大众传媒的功能失调。在娱乐行业发展飞速的今天,私人领域的信息满足了大众的众多需求。而明星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除了给观众带来的各种作品之外,他们在荧幕底下的形象也备受关注。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发生在公众人物身上的媒介逼视现象愈发严重,在大众的监督与明星的隐私之间需要寻求一个平衡。

一、媒介逼视的影响因素与成因

(一)报道频率

如果报道的频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就会很难受到关注,但随着频率的提高,大众对被报道对象的注意逐渐增加,就逐渐产生了逼视的效果。明星作为公众人物,长时间暴露在大众视野中,同时为了提升自己的商业价值还会刻意地增加曝光,因此与他们也难免更容易遭到媒介逼视。

(二)报道的时间段

任何报道都有开始和结束,长时间和较高频率的报道对观众的影响更大,反之逼视效果则会减少。与明星相关的新闻事件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对娱乐新闻进行炒作往往会引起很高的关注,必定能实现商业利益的积累。因此媒体会刻意地拉长报道时间跨度,对明星新闻背后的信息进行深入挖掘。

(三)报道距离

这里的距离是指报道内容和报道对象之间的关系,报告内容越深入、涉及私人领域的事情乐队,就会加重报道对象的压力与不安情绪。特别是热衷于在公众面前维持人设的明星,当自己的隐私被大众窥探到、损害了个人形象时,媒介逼视效果就会更加严重。

(四)内容定位

报告书的内容是否包含隐私内容,是能否形成逼视的重要因素。大众对于光鲜亮丽的明星总是会抱有窥探的猎奇心理,在这种巨大的市场需求下明星的花边新闻层出不穷,而越是接近他们私人领域的新闻关注度越高。这决定了对明星的报道无法避免涉及隐私的状况,导致了媒介逼视现象泛滥。

(五)报道情感

新闻的客观性要求报道秉持客观的原则,媒体在进行报道时的态度、情感、用语都会影响读者对报道对象的态度。在进行娱乐新闻报道时,如果媒体刻意使用具有导向性的用语,会促使大众更加关注明星的所作所为,加重逼视效果。

(六)报道尺度

选择公正还是夸大的报道,是媒体需要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夸张的报道内容会脱离事实,使读者对报道现象产生误解,从而给其带来负面影响。部分媒体为了炒作引起话题,会刻意夸大明星的一些行为,使得他们需要接受本不应承担的过度评论。

二、媒介逼视的危害

(一)侵犯个人隐私权

个人隐私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为大众公开或知悉的秘密,且这一秘密与其他人及社会利益无关。而在新闻报道中,媒体的过分关注严重侵犯了明星的个人隐私权。特别是在在“消费明星”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大众还是记者,都在不断挖掘、窥探、骚扰明星,甚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偷拍他们的私人生活。而在互联网尤其发达的今天,明星的私人领域一经公开便会在瞬时间广为散布。明星作为公众人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公众也有权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监督。如赖冠霖在街边随地吐痰,这不仅是作为明星,更是作为公民素质低下的表现,理应得到督促并规范自身。但将明星与社会利益无关、仅仅是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揭露出来,是对公民合法人格权和个人隐私权的严重侵犯,也是记者职业素养和法律素养极度匮乏的表现。

(二)新闻娱乐化泛滥

为了迎合大众的心理和需求,提高收视率和点击率,媒体对明星私人领域进行报道,使新闻娱乐现象更加严重。而媒体对私人领域的过分关注,必然会减少对公共事件的报道,同时只重视个人事件的细节部分,会容易忽视其背后涉及到的公共利益问题。如赖冠霖的吐痰事件,本应探讨公众人物是否应当时刻保持形象并以身作则,却逐渐偏离到了其感情问题上,彻底娱乐化了一个严肃的社会话题。

(三)媒介审判与媒介暴力的出现

作为公众人物,明星在参与新闻事件时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随着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大众的关注和好奇心也越来越大,在公众不知道事件真相之前,网络舆论往往会集中到某一边,并且舆论在法律正式判决之前就已形成好。而舆论使得媒介的逼视愈发严重,当事人总是被迫要对与事件毫不相关的私人领域问题做出回应,这已远远超出了公众与媒体需要监督的范围。如赖冠霖本来只需对个人素质问题进行回应与道歉,但因为话题不断被炒作发酵,最后演变成了对其感情问题的质问与文化水平的讨伐。

三、破解媒介逼视困境的对策建议

(一)媒体层面

媒体需要明确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避免对其进行报道。首先,对于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事件不予报道,除非被报道者本人同意或对其没有负面影响。其次,对于与公共利益有一定关系的个人事件,媒体应选择恰当报道的角度,关注个人事件背后的某个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不应过分细究个人事件本身的细节。最后,在将私人隐私作为新闻事件公开的过程中,媒体应充分考虑到对被报道对象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

(二)公众层面

受众的媒介素养也需提高,要有意识地识别、审查、选择信息,保持理智与思考,在事件的全貌浮现之前不轻易站队。同时还要学会对比多家媒体的报道,因为某一家媒体所代表的可能只是一个单一的立场,无法帮助我们全面地看待问题。

(三)公众人物层面

“消费明星”的时代背景给明星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在得到了超高知名度和社会关注度的同时,他们的私人领域也变得越来越透明,个人隐私受到关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明星们应该加强职业和道德素养,在大众面前树立积极的形象,不要给不良新闻从业者制造爆炸新闻的机会。类似不在禁烟区域吸烟、不随地吐痰、公共场合不说脏话等行为,都是公民基本的素质要求,更何况身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明星更应以身作则。

四、自身启示与体会

赖冠霖塌房事件起源于他无意中吐下的一口浓痰,因为其自身素质问题受到舆论指责无可避免,公众与媒体有权对影响市容的行为进行监督,但是后续的种种操作值得我们深思。首先是关注焦点的转移,在赖冠霖随地吐痰的背后公众人物的素质问题应当受到关注,但是因为一位前线粉丝的爆料,瞬时间讨论的话题就变成了他的私人感情问题。其次在深扒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赖冠霖的隐私权遭到了严重侵犯,他在每一个平台的小号、女朋友的身份信息,这些属于赖冠霖私人领域的东西都被强行暴露在了公众视野中。类似此类情况的人肉搜索事件在网络世界并不少见,只要有心之人愿意深究,我们每一个人的隐私都可以被公之于众,我认为互联网的这一功能完全逾越了它应有的权力。最后,随地吐了一口痰的赖冠霖,因为媒介逼视与事件过度发酵所遭受到的一系列舆论攻击,已经超出了他理应承受的惩罚。媒体应当注意自己的报道尺度,不过度炒作;公众人物要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大众在网络平台发言时也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论可能引起的舆论效果,理智分析自己所接收到的信息。

【参考文献】

[1]陈力丹,王辰瑶.“舆论绑架”与媒体逼视——论公共媒体对私人领域的僭越[J].新闻界,2006(02):24-26+1.

[2]岳丹.关于媒介逼视的新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0(03):8-9.

[3]方佳辰,罗彬.媒介逼视现象的新闻伦理分析[J].新闻世界,2016(12):82-84.

[4]张帅.媒介逼视在“消费明星”时代的新闻伦理分析[J].视听,2019(02):162-163.

[5]霍晶晶.明星消费时代下媒介逼视现象反思[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1):63+65.

上一条:从“郑州摆摊奶奶走红”事件浅析媒介逼视问题 下一条:疫情期间“老人捐款”报道中的媒介逼视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