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逼视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介逼视  > 正文

从东航遇难家属发声被网暴事件简析媒介逼视问题

作者:黄进 陈朝晖 李彦静 苗一博 时间:2023-03-08

【摘要】: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介逼视现象发生。本文以东航遇难家属在网上发身却被网暴之事,简析事件的发生过程,从媒体获取流量与热度的手段,热度与流量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公众偏激情绪共振三个方面对事件进行简单解析:以事件为例分析媒介逼视带来的对当事人的二次伤害,个人隐私受到侵犯,使新闻娱乐化,对新闻真实性产生影响四个危害,最后从社会,媒体从业者,公众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希望能减少媒介逼视的现象。

【关键词】:“媒介逼视”“东航遇难家属发声”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more and more media force phenomenon occurs. In this paper, the family members of the victims of China Eastern Airlines were abused on the Internet and analyzed the occurrence process of the incident, the means to obtain traffic and heat from the media, the economic benefits brought by heat and traffic and the resonance of the public's extreme emotions. Taking the event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analyzes four harms brought by media glare, namely, the invasion of personal privacy, the entertainment of news, and the impact on the authenticity of news.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rom three aspects: society, media practitioners and the public, hoping to reduce the phenomenon of media glare.

【Key words】 :"Media Scrutiny" "Family Members of the Victims of China Eastern Airlines Speak Out"

【案例简介】:3月21日,东方航空一架波音737客机在执行昆明——广州航班任务时,于梧州上空失联。2022.3.21日13时16分:客机从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起飞,执行MU5735航班。14时19分:飞机在进入广州飞行情报区后突然开始急降,同时飞行速度开始下降。地面的管制员多次呼叫机组,但未收到回复。约2分钟后,MU5735航班丢失雷达信号,在梧州市上空与外界丢失联络。15时57分:央视新闻:据广西应急管理厅,一架东航波音737客机在广西梧州藤县发生事故,引发山火。16时38分:民航局确认该飞机已坠毁,机上共有132人,民航局启动应急机制,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3.26日22时06分:经过6天全力搜救,国家应急处置指挥部于26日晚确认,航班上人员已全部遇难

在东航遇难后的几天天,有遇难家属发布了怀念视频。 视频主要由遇难者生前在网上发布过的动态构成,没有曝光任何私人信息,纯粹用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惋惜。结果没想到,就这么一个举动,竟然遭到了部分网友的谩骂和攻击:有人骂她「这是在网上守孝?」

【案例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669796326&ver=4197&signature=lTIH6AHAfPQcavU9efvgBGTnjHnlXuoUYN*gWYgmq0QiPu0AryyDbVVskA5b6NJ23MzW0wG1MldRifChE4D2sTUO-iOPmE9tTLqaPGd*Uv7Wi5oGOt7d53C72wtPI662&new=1

【案例分析】

一、具体事件简析

3月21日14时,从昆明飞往广州的东航MU5735客机行至广西藤县时坠毁。当日16时,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消息确认:MU5735坠毁,机上人员共132人,其中旅客123人、机组9人。3月26日晚间,“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国家应急处置指挥部确认,东方航空公司MU5735航班上人员已全部遇难。

图片来源:https://www.bjnews.com.cn/

事故发生以来,从空难救援到家属安置,无一不牵动千万人心。与此同时,不少与事故直接相关的人们却遭受了无端的指责——有罹难者家属发布视频缅怀亲人,却被网友批评“蹭热度”;还有退票乘客因为分享亲身经历,被质疑吃“人血馒头”。在复杂的网络舆论场中,网络暴力往往借由焦点事件肆意滋长。此次东航飞行事故中,一些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的逝者家属,通过公开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却遭遇一场网络暴力。

日前,有乘客家属表示,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讲述了自己家的故事,但报道刊发后,自己遭到了部分网友的指责、攻击,例如有网友认为其“不够悲伤”。

图片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488764556

无奈之下,24日凌晨,遇难者家属发布了《致歉信》:“我们家属实在不愿意蹭‘热度’及占用公共资源,本着对亲人的思念发抖音作品,也没想过会(成)热门,当然更没想过会有个别网友喷我们家属,甚至对我们对自己亲人的思念及感情都有所怀疑,非常抱歉,再次深深道歉让您不舒服了……”

图片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488764556

很多网络暴力往往只是发泄情绪并非正当的评论,比如捏造事实,使用侮辱性语言,又如“标题党”“带节奏”、“拉踩引战”,放大极端和不满情绪等等。更有甚者还泄露他人个人信息,开展人肉搜索。法律规制上,网络暴力施暴者可能涉嫌侵犯他人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姓名权、肖像权,需要承担民事侵权责任。《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有相关规定,可对施暴者处以罚款或拘留。如果情节严重达到刑事犯罪标准的,可能涉嫌构成侮辱罪、诽谤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甚至涉嫌构成寻衅滋事罪等。

二、媒介逼视的原因探析

(一)流量与热度

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流量和热度成为一大摇钱树。媒体对被报道者的描述和记录只需“稍微失真”,就能够激起大众的情绪,获得对大众足够的吸引力,从而能够被人们关注,在人们的情绪引导下,便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更高的热度让越来越多的人被误导,形成恶性循环。在全民参与的网络评论环境下,会由于每个人对待事情的看法不同,所获取的信息不同会导致有着天差地别的看法,不同的看法所引起的争论将评论群体分出派系,并且每个人的素质以及受教育程度不同,各个派系之间的矛盾在一根导火索下就会爆发为大型的网暴,最终受伤害的还是被报道者。

(二)经济利益

社交媒体的兴起,自媒体平台短视频营销号为争取广告与资本的进入,为了加大对同类工作者的竞争力,一些媒体工作者违背道德底线,对被报道者的隐私进行过分跟踪报道,寻求独家新闻和爆炸性新闻,通过“抢新闻”的方式获取关注,吸引观众,进而获得足够的资本支持。

(三)大众的偏激情绪

偏激情绪会导致对事物的愤怒,极易引发对被报道者的谩骂和讽刺。更有甚者会引起网暴,人肉搜索和人身攻击。媒体在报道时对事件带有的主观倾向会引导公众对事件的看法,而缺失人道主义和新闻传播精神的媒体为了迎合公众心态,提高阅读量,在报道时传播出使当事人名誉和尊严受损的信息将会引起大众偏激情绪的共振,造成对当事人的媒介逼视。

 三、媒介逼视的危害

(一).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

一些私人事件经过新闻媒体的记录与传播具有了公共性,将私人生活暴露在众人视野下,被报道者及相关人在事件中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受到舆论压力和谴责的他们只能选

择沉默地接受事实。当媒体报道界限不明确,极其容易对当事人以及其亲人造成再次的伤害。在东航失事对24个小时左右,「人物」在其公众号就发布了报道《MU5735航班上的人们》,瞬间获得10万+阅读。在此时对受害者进行报道,是在事故并未查明时对受害者家属进行“侵入式报道”,不仅对事故毫无帮助,反而将受害者及其家人推到大众面前,是对受害者及其家人对二次伤害,使观者对目光从事件本身聚焦到受害者本人,也是一种媒介暴力。

(二).个人隐私受到侵犯

在东航事故搜救行动全部结束后,受害者家属都集中到达广西悼念家人,与此同时许多媒体不放过此次向全国人民“表达哀思”的机会,尽管机场的等待室被贴心地用围栏围了起来,但是还有媒体找角度无所不用其极拍摄等候室中受害者家属悲痛的场面,这侵害了受害者家属的隐私权和合格尊严。新闻报道中的媒介逼视会使当事人及其家属的人格权、隐私权被侵犯,媒体运用隐性采访的手段在报道对象毫无察觉的状态下进行偷拍,窥探以及骚扰,侵犯私人空间与私密信息,忽略报道的公开化尺度,轻视公民的合法人格权,造成公民精神和心理的痛苦,是缺乏法律意识的表现。[1]

(三).新闻娱乐化

新闻为了满足大众的需求,在媒介逼视的情况下将新闻当事人的私生活过多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下,这导致新闻的关注焦点从新闻本身转移到了当事人身上,为了满足公众的好奇心,用猎奇和调侃的标题吸引目光增加点击率,赚足了眼球和浏览量,但对当事人产生极大的困扰和痛苦,也是侵犯当事人隐私权的体现。

(四).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新闻媒体做出媒介逼视行为时,往往容易忽略追求新闻真实性,只追寻大众感兴趣的焦点,更有甚者对新闻内容进行编造捏造只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这完全背离了新闻工作者的初衷和新闻工作的原则,不利于媒体素养的提升。

四、规避类似事件的对策建议

(一)国家立法,对网络评论行为进行实名。

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制定正式的法规来指导和约束新闻报道和网络评论活动,法律上的漏洞导致新闻媒体和公众在行使传播和评论自由时超过了道德的限度。然而,要想真正减少媒介逼视问题,现有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国家要加快立法,改变过去对于隐私权间接保护的局面。这样既有利于新闻记者和媒体规避法律风险,也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和身心情况。这样可以让当事人受到非法侵害时能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二)媒体从业者应紧守新闻职业道德。

新闻记者作为新闻的采访者、报道者和制作者,决定着新闻的品质和媒体的社会声誉。媒体要正确认识新闻传播的内涵和功能,不以侵害当事人人身安全和隐私为手段,引导大众情绪为内容,应该从更加专业的角度以及更加客观的态度对事件进行报道,肩负起弘扬正气,监督社会的职责。

(三).观众应提高自身的修养与眼界。

越是无知无素质的人越是有着更加强大且莫名的自信以及不允许被反驳的骄傲。我们在网络的冲击下与陌生人的交互性提高,我们对生活的很大一部分信息的感知都是由外界媒体或小道提供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自身的认识,要提高甄别,选择,判定,和获取信息的素养,在不同的媒体信息和评论中保持正确的判断,不知真相,不予评论。

 【参考文献】:

[1]方佳辰,罗彬.媒介逼视现象的新闻伦理分析[J].新闻世界,2016,(12):82-84.

上一条:栏目释义之媒介逼视 下一条:从“二舅走红”事件发展后续探析媒介逼视问题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