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刘学坤”为例分析“假农人”短视频渗透下的乡村“失语”
时间:2023-03-09
【摘要】新媒介传播环境下,“三农”短视频以其平民视角、微观叙事、社交互动、即时传播等特性,助推作为精英叙事客体和“他者”的农民群体实现形象更迭。然而,在流量密码驱使与商业利益裹挟下,刻意的乡村烙印成为许多博主的走红良方。其内容生产迎合城市受众喜好而掩蔽了乡村特质,是经过加工处理后的“拟态环境”,影响着人们对乡村建构的客观认知。频频走红的“假农人”短视频作品,能否真正为乡村振兴赋能?本文拟围绕抖音博主“刘学坤”唱英文rap爆火的案例,分析“假农人”短视频的盛行,以情绪传播消解乡村真实图景,侵占农人话语权致使乡村“失语”。
【关键词】 “假农人”短视频 流量驱使 资本裹挟 乡村“失语”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short video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with their features such as civilian perspective, micro narrative, social interaction and instant communication, help farmers as elite narrative objects and "others" realize image change. However,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raffic passwords and commercial interests, many bloggers have become popular with a deliberate brand of country. Its content production caters to the preferences of urban audiences while mask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ntryside. It is a "mimicry environment" after post-processing, which affects people's objective cognition of rural construction. Can the frequently popular short video works of "fake farmers" truly empower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intends to focus on the case of "Liu Xuekun", a Douyin blogger, singing an English rap that went viral, and analyze the prevalence of short videos of "fake farmers", so as to resolve the real picture of the countryside with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seize the right of speech of farmers, resulting in the "aphasic" of the countryside.
【Key words】Short video flow of "fake farmers" Flow driven Capital binding Rural "aphasia"
【案例简介】
2022年10月,一位名叫“刘学坤”的博主因身穿花袄于田间乡路翻唱《Plain Jane》在抖音平台刷屏,粉丝量短短数天内便暴涨至130万,获称“中国乡村麻辣鸡”。这名博主将自己的音乐实力嵌套在“农村大姐”的角色外衣下,不少网友调侃她是“拖拉机的外表,法拉利的内饰”。
视频中,这位“乡村博主”的说唱极为流畅,英文发音也十分标准,无论是节奏感亦或是腔调,其输出速度和说唱功底甚至达到了专业rapper的标准,有网友评论说“我英专生都说唱不出如此流利的rap”。
穿着打扮朴素乡村风是大众对于农人乡民的刻板印象,蕴含此类特征却又拥有一口独到美式英语的“刘学坤”,在短视频的展演中给予观众以强烈的反差感和来自视觉听觉的冲击感,从而开创了“刘学坤”式独特的走红之路。然而,后经查出,这位博主其实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视频中的路人也是雇的演员,表演中一身极具冲击力的乡村衣服早在几年前直播时就已出现过。
【案例来源】
“乡土气”被“借壳”,透支了大众的信任 (南方农村报)
http://news.10jqka.com.cn/20221101/c642617508.shtml
“中国女rapper”刘学坤抖音走红!硬核说唱刷新三农赛 三农资讯
https://www.chinaz.com/2022/1025/1460421.shtml
“假农人”爆红的背后,是否是一种乡村“失语?”红辣椒评论、中国经济网
http://views.ce.cn/view/ent/202210/28/t20221028_38197116.shtml
(来源:抖音直播宣传)
(来源:B站网友剪辑)
【案例分析】
一、问题探析
(一)流量导向下的媒介失实与拟态场景
随着国家深入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各大平台纷纷推出“新农人计划”优先培育乡村自媒体,大众对于农村的关注度也大幅提升。从李子柒的诗意栖居到“蜀中桃子姐”的朴实生活再到如今“刘学坤”的反差冲击,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中含有农村元素的短视频获得了更多的传播与曝光机会。
但值得思考的是,一味迎合受众猎奇性窥探欲的内容生产下,“刘学坤”们的视频是否反映了真实的农人乡村生活?借用乡村题裁立人设引流量的作品又能否使大众形成对三农生态的客观认知?
当作为中华根基的乡土文化被大量不真实呈现时,“城市精英主义向往的乡土乌托邦”便会加速大众对农民群体情感认同的消弭,从而造成农民身份的自我剥夺。
(二)过度商业化包装下的受众情感“消费”
截至2022年初,快手平台的三农领域兴趣用户已超2.4亿,其中超过29%的用户来自一二线城市,新增三农原创短视频突破2亿条,三农创作者生产的短视频日均播放量超过10亿,日均消费时长超过900小时……
商业利益驱使下的三农短视频生产以内容输出、积累粉丝、提升关注度为主,博主借用农人身份或乡村场景,在运营团队的精心编排的剧情下进行才艺展示。爆火后汲取流量变现亦或承接商业推广、直播带货。其作品的乡村风格、鲜明特征、励志故事等元素满足了观众对田园牧歌式乡村生活的幻想,从而唤起受众的“乡土记忆”,推动情感消费。但互联网具有长久记忆性,当观众通过多平台之间或是与以前作品的对比发现博主身份造假时,便会对创作者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对三农短视频生态失去信任,长此以往便透支了大众与乡土场域建立的情感联结。
(三)“伪草根”效益私人化下的红利侵占
当新“三农”数字化赛道被专业团队运营下的“伪草根”挤占后,本属于乡村的互联网红利又能否真正送达农民手中?
如今,短视频已成为“新农具”,各大平台也相继推出“新农人计划”,给予流量支持。短视频的影像叙事门槛低于纸本文字,更易于乡村自媒体编码和大众解码。不少来自农村的博主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作品,积攒人气,促进农产品销售,将流量转化为经济效益,助力乡村振兴,获得个人效益,实现社会价值。
而“假农人”短视频创作者把乡村烙印视作流量密码,利用平台对乡村体裁作品的扶持而谋求私益。且通过专业运营团队的加持,“伪草根”打造了从演员、人设到剧本的完整产业链,其短视频的生产与传播比乡村博主更专业,进而快速占据了本应属于乡村博主的赛道红利。同时,过多的拍摄干扰也破坏了乡村的纯朴祥和。
二、原因剖析
(一)“流量为王”下的利益变现
对于短视频领域平台而言,“流量为王”几乎已成共识。高流量意味着高关注度,意味着高商业价值,更意味着高收益。流量是衡量媒体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但这并不代表为了流量可以牺牲内容,真实、准确、优质的内容才是三农短视频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作品中伪造乡村元素并非长久之计,如此吸引来的流量无异于空中楼阁,难以支撑长远发展。
直播星探们曾直言,“真正的农村人拍不出来,农村视频需要公司的包装运营”。在PGC媒介内容生产模式下,为了吸引流量和打造更好的视频效果,很多作品都打造农民人设且对农民形象和乡村文化进行过度化包装解读,是脱离乡土的展演。与“刘学坤”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四川博主扎根措,尽管同样是具有反差感的英文歌,但她的视频点赞量远远小于“刘学坤”。“伪草根”达人变现模式丰富,私域流量变现后也多收入囊中,助长了不良风向。
(二)技术更迭中的权力让渡
三农短视频蕴含着乡村话语,但其却并非原生态的乡土文化。随着短视频制作技术的发展,脚本设计、镜头运转、剪辑拼接给三农短视频添上了多重滤镜,更具感染力、表达力,利用符号进行有倾向性的信息传播,构建拟态场景,其影像修辞对乡村文化中既有空间、事件与人物的关系不断进行符号化编码。
如今,智能算法技术参与舆论话题制造与受众注意力分配,赋予三农短视频生产传播的可见性权利,真实的乡村与淳朴的乡民再次沦为传统媒体时代城市话语中的“他者”。
(三)乡土情怀中的心灵共振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中国社会基层是乡土性的,乡村生活铸就了一种“乡土本色”。在高楼大厦林立的都市氛围中,人们开始怀念田园牧歌式的诗意栖居。小桥人家、麦梓桑麻、田园碧浪、鸡犬和鸣……“三农”短视频的乡土气息能够迅速唤起观众的心灵共振,构建情感共同体。因此,“假农人”短视频创作者选择性添加一些乡土元素或是利用乡村背景便能轻松获得流量支持与社交传播。
三、相似案例
(一)“唐小鱼”;干活,还是走秀?
拥有125万粉丝的“田媛”唐小鱼,利用乡村背景和姣好身材,凭借田间地头的性感装扮走红,种地、抓鱼、放羊,甚至在家与老人交谈等等场景都要穿着高跟鞋、超短裙或是旗袍。引得不少网友质疑:她到底是去干活的,还是去走秀的?
(二)“牛爱芳的小春花”:虚假人设消耗受众信任
“牛爱芳的小春花”利用淳朴善良的农村贫困夫妻人设涨粉两千多万,利用观看直播的消费者对其的同情怜悯获得巨大收益。而后他们在团队包装运营的脚本框架之下继续打造贫穷农民人设,脱离真实性的无限度展演消耗了粉丝的同情与信任,引发质疑,被扒出是假农民,在粉丝的愤慨与失望中该账号掉粉两百万。
(三)“蜀中桃子姐”:真实而温情的烟火气
截至2022年初,来自四川自贡的农村妇女“蜀中桃子姐”在抖音平台的粉丝数高达2185万,共上传822条视频,累计获赞2.5亿。她的作品展现出真实的家乡地域特色,围绕美食烹饪和家庭生活,风格独特。炊烟袅袅,温情脉脉,桃子姐与丈夫包立春一起生活的点滴便是乡村的日常叙事。作品中桃子姐承载着妻子、母亲、女儿、儿媳等不同身份,形象塑造真实客观、立体丰满,是万千女性的缩影,让观众于屏幕前产生情感共鸣。
四、对策建议
(一)书写田园栖居,呈现真实乡村
“三农短视频”的内容生产要真实客观地呈现乡村形象,处理好形式娱乐化与内容严肃化的辩证关系,避免偏向性内容解读与意义消解。创作者要学会主动发掘田园牧歌中的乡土性特征,融合审美元素,通过影像叙事图景再现,为受众展现乡村生态,解困文化乡愁,唤醒集体记忆,增强民族认同感,发挥好短视频的文化传播价值和经济价值,赋能个体,释能社会,助力乡村振兴。
(二)创新治理方略,完善监管体系
国家相关管理部门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需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等层面进行把关,适时利用智能算法技术精准识别视频内容,借力大数据分析乡村视频真伪,建立完善的账号审查体系,禁止“假农人”视频侵占乡村红利,实行严格的扶持计划标准,引导博主更多地关注农村建设问题。主管部门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生产流程优化,寻找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径,深耕三农短视频垂直细分领域,为民众提供精品内容,进而推动短视频助农的社会效力。
(三)提升媒介素养,弘扬传统文化
短视频的生产与传播根植于互联网时代下的视觉文化,随着视觉形象和感官体验越来越受重视,三农短视频也极力营造视觉奇观,引导消费,致使内容意义缺失,娱乐化倾向不断强化。短视频的低门槛与全民参与性,为视觉奇观的大规模制造提供了基本的土壤和氛围,掩盖了更深层次的意义追思,不利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
因此,三农短视频的发展需要政府、行业、平台、博主和观众多方共同努力,提升媒介素养与辨别鉴赏能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媒介生态,反映真实的乡村图景,给予农民群体话语权,让乡村不再“失语”。
【参考文献】
[1]王刚,石金.“三农”短视频叙事的特征与反思[J].新媒体研究,2022,8(22):107-110.
[2]关倩.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短视频的运营策略[J].当代农村财经,2022,No.314(11):58-61.
[3]罗尧.戈夫曼戏剧理论视域下“三农”短视频的自我呈现——以“蜀中桃子姐”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18):10-12.
[4]朱飞虎,钱帆帆,张晓锋.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三农短视频的媒介图景、核心价值与提升路径[J].当代电视,2022,No.413(09):81-85.
[5]刘阳.从“乡土记忆”到“乡土经济”:三农短视频传播研究[J].新闻世界,2022,No.378(10):73-77.
[6]刘大川.乡村振兴视域下“三农”短视频内容生产机制的转向、问题与优化策略[J].理论建设,2022,38(05):105-112.
上一条:栏目释义之新闻报道与商业利益 下一条:从“羊”群效应看大众媒体对流量的消费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