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标题新闻  > 正文

“老外撞大妈”新闻报道标签化的原因及去标签化策略

作者:凌丽 时间:2017-11-23

【摘要】2013年12月,一则“老外撞倒大妈”的新闻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并引发一场关于关于“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的大讨论,但随着事件的一步步报道,新闻出现反转,网络舆论从吐槽“大妈”倒向责骂“老外”。本文以“老外撞大妈”事件为例,通过分析新闻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框架,主要是对报道对象身份属性的提示和定性,探讨新闻报道中的标签化现象的成因及去标签化的策略。

【关键词】老外撞大妈;新闻报道;去标签化

【Abstract】In December 2013, a piece of news about“a foreigner knocked down an aunt”became a hot topic on the Internet, and caused a debate about whether“the old go bad”or“bad guys get old”. However, as the events had been reported, the news suffered a reversal, because the internet users began scolding the foreigner instead of taunting the woman. By analyzing the media coverage of it, mainly the promp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identity attribute of the report object, this paper takes the case of“a foreigner knocked down an aunt”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labeling in the news report and the strategy of destigmatization.

【Key words】Foreigner hits aunt;News report;Destigmatization

【案例回顾】

2013年12月2日,在北京朝阳区香河园路与左家庄东街路口,一中年女子经过人行横道时,被一名外籍男子驾驶摩托车撞到。在现场处理过程中,到地女子称身体不适,外籍男子衣服被撕烂,引发围观,民警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将该女子送往附近医院。经医生检查、X光拍摄之后诊断,该女子伤情轻微,最后经调解,外籍男子赔付1800元。

12月3日,一条“有图有真相”的“扶起摔倒中年大妈,外国小伙疑遭讹诈”的网络新闻被各大门户网站放在首页醒目位置,该新闻点击率直线上升并成为“头条新闻”。不少网友表示:“国内没生意了,做海外营生了”,“这位大妈是第一个逼着外国人签下‘不平等条约’的人”,“走自己的路,离大妈远点!”

随后,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公布了事发当时的路口监控,经警方现场调查发现,该外籍男子无驾驶证载人逆行,所驾驶摩托车无牌照,在人行横道内将中年女子撞到,警方于当日依法暂扣了肇事摩托车,并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其行政拘留7日,处罚款1500元。

据目击者提供的一段现场视频显示,老外不断用流利的中文辱骂被撞者,并开始往摩托车上摔手套等物品。至此,不少人开始骂老外素质低,骂之前责怪大妈的声音是“崇洋媚外”。

【案例分析】

新闻报道标签化是指媒体在新闻报道过程中,用“概念化”的报道方式将报道对象的属性进行定性,并用简练的话语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对某类报道对象的固定称呼,如案例中的“大妈”就是媒体和年轻受众群体对中老年妇女的一种带有偏见的称呼,诸如此类的称呼还有“女司机”、“熊孩子”等。

“老外撞大妈”本是一件很小的交通纠纷,经媒体标签化的报道后引发网络热议,并出现新闻反转——从吐槽“大妈”、同情外籍男子到指责外籍男子的戏剧性转化,甚至掀起了一场关于“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的大讨论。

在近几年热点事件的传播中,类似的报道数不胜数,媒体的标签化报道成为事件传播的重要特征。新闻媒体通过给报道对象贴上各种标签来报道事件,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微笑局长”杨达才、砸钱宝马女、广场舞大妈“抢地盘”等等,凸显出报道对象某一方面的属性,易于受众快速了解事件。但需要警惕的是,媒体的标签化报道会使自身及受众对某一群体形成“刻板印象”,失去理性判断,进而导致出现舆论偏见。

1.新闻报道标签化的原因探析

(一)形成注意力经济,完成“二次售卖”是媒体新闻报道标签化的利益动因

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在对当今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时指出:“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这种观点被形象地描述为“注意力经济”。在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下,新闻媒体要实现经济收益,就需要使其报道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进而将注意力化为版面或频道卖给广告商,完成“二次售卖”。

在当前媒介化社会和风险社会背景下,快餐式、碎片化阅读时代,媒体对某一群体标签化处理,是迎合受众求新求快的语言消费习惯,也是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有效方式之一。【1】

大众传媒以“标签化”进行报道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受众能够将新的报道对象与过去的经验和知识记忆迅速形成“交集”,是而形成注意。【2】

(二)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快餐化是新闻报道标签化得以实现的土壤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得以实现实时传播,并呈现裂变的趋势,信息的庞杂及更新换代速度之快,间接导致了信息传播状态的碎片化,而受众每日每时都处于信息的包围之中,注意力被极大地分散,只能在浅层次进行阅读,进而对信息形成了一种快餐化的消费习惯。

依据扎将克的“情绪优先”概念,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进行简单归因,筛选出符合自己情感诉求的信息。在一个盛行“浅阅读”的时代,在庞杂信息的冲击下,受众习惯性进行“断章取义”式的解读。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下,很多人习惯先入为主地对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群体——如大妈、女司机、熊孩子等进行情绪性的批判质疑,并通过网络渠道释放个人对社会问题的不满,以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

受众的这一心理需求转而成为媒体热衷于标签化报道的驱动力,使得标签化报道有了得以扎根并进一步发展的土壤。

(三)我国网民媒介素养不高是新闻报道标签化的社会背景

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网民的数量也在快速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

但与此同时我国公民的整体媒介素养不高,容易出现网络暴力、道德审判等情况,这是不容忽视的社会背景。匿名性原理表明,集合行为使人们淹没在人群中,没有人能够知道他的姓名和身份,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做出种种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的行为。3这一传播机制使得很多人都成为“键盘侠”,对事件或人物进行情绪化的界定,网络群体的强大影响力也会在一定影响媒介对事件的报道。

2.去标签化的途径

(一)新闻媒体要坚持客观性原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标签化不仅不会使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反而成为网民宣泄情感的导火索,还会使人们的心理不满迅速发酵。过多标签化式的报道在无形地强化阶层意识、分裂阶层关系、磨损社会和谐。【4】大众传媒拥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宣传目标,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大众传媒的活动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制约。大众传媒是某些“稀有”公共传播资源(如广播电视使用的电波频率)的受托使用者,作为公共财产的的使用人,它们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5】因此媒介应该坚持客观性原则,全面系统地向知受众报道,引导其做出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而不能一味制造亮点以吸引公众眼球。

(二)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净化网络空间

媒介素养不仅指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还包括对信息的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面对热点事件,受众不要以一种娱乐化的心态盲从媒体、盲目站队,应理智思考,对各类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批评性意见,避免对报道对象的标签化、污名化。

在媒体“一刀切”式的定性报道以及受众的娱乐化心态中,对老年人及其他群体的偏见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作为网络时代的弱势群体,他们所占有的资源不足以给他们在网上发声的机会,即使有自我辩护的声音,也在媒体大量的标签化报道和网民的吐槽声中被淹没。标签化报道所带来的刻板印象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容易对报道对象及其所属群体造成更深的误解,甚至导致对社会的人为分化。

【参考文献】

【1】赵作为.《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中标签化传播现象探析》.新闻研究导刊,2017 18(8)123

【2】卿志军.《标签化:负面新闻对事件形象污名化的策略》.当代传播,2014年第5期

受众对报道对象的“意义”进行认识和了解,实际上是重新建构其个人已有的知识系统,并对报道对象的认知框架重新修正或强化,而这种新建立的认知又成为其认识报道对象类似事件或相关属性的框架。

【3】传播学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朱力.《泛标签化扭曲社会认知》.《人民论坛》2012年第9期

【5】传播学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条:以“农村剩男”为例简析“标签化”新闻的特征 下一条:《抢救剪衣物被索赔:医院抢救患者却因剪破衣物反遭索赔》看标题新闻如何误导受众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