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标题新闻  > 正文

以“农村剩男”为例简析“标签化”新闻的特征

作者:毛军刚 时间:2017-11-23

【摘要】2017年年初,针对日益突出的“农村剩男”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朱良玉建议政府介入帮助农村剩男早日成家。据此,本文试从“农村剩男”出发,分析“标签化”的概念,进而探讨“标签化”新闻的特征。

【关键词】农村剩男 标签化 天价彩礼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2017, the rural left increasingly prominent "male",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Zhu Liangyu suggested that th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o help rural left men get married as soon as possible. Therefore, this paper tries to start from "rural men", analysis of concept of "label", and then explore the "label" news features.

【Key Words】Rural surplus male;Tagging;Bride price

案例简介

事件起源

近年来,中国内地农村的婚嫁彩礼一路攀升,尤其是一些贫困山区从最初的几万元飙涨至目前十几万、二十几万元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个别农民把嫁女作为改变贫困生活的手段,使一大批年轻人因彩礼问题而“婚不起”。2015年,中国青年报更是派出记者分赴豫、冀、湘、鄂、皖、甘、桂等省区贫困农村,历时半年,对中国农村剩男问题进行了全景调查,并推出全媒体深度报道,该文中写道:“2015年10月29日,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古坡乡魏家坪村,41岁的魏祥祥正在接父亲的电话,由于至今还孑然一身,好多活儿父母都安排他去做。魏祥祥家里7个兄弟,他排行第七,哥哥们都结婚了,因为家里实在没钱了,魏祥祥单身至今。”[]该新闻在当时引发热议,新华网、凤凰网和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都对此进行过报道。


后续进展

2016年光明日报、腾讯网、搜狐网等对“农村剩男”进行调查,其中腾讯新闻《图话》栏目指出:“我国未婚男性多集中在农村地区,且分布在各个年龄段。“单身男多在农村”,相比城市青年选择性单身,农村“剩男”几乎无从选择”。[]2017年各大门户网站以“天价彩礼”为噱头,热议“农村剩男”娶妻难,央视《新闻1+1》栏目对其作出评价:“结婚彩礼连年不断快速上涨,家庭也因为“天价彩礼”变的贫困,更有甚者因“天价彩礼”使得两个家庭双方反目,”[]以彩礼攀高说明“农村剩男”娶妻境况维艰,人大代表朱良玉甚至提出建议:政府介入帮助农村剩男早日成家。

案例分析

由于媒体的过分关注和无限放大,“农村剩男”已成为贫困交加导致不婚的典型群体,与“剩男剩女”的标签相比,“农村剩男”的标签无疑沉重得多。这种沉重不仅仅是因为“农村剩男”前加上了“农村”这个特定地域的限定,更主要的原因是:“农村剩男”本就是各种社会问题叠加的结果与产物,他们是性别失衡中的弱势人群,标签化和污名化只会加深人们对其误解。据此,本文试从“农村剩男”出发,分析“标签化”的概念,进而探讨“标签化”新闻的特征。

1.“标签化”的概念

标签是英文tag的中文翻译,又叫自由分类和分众分类,原指商品流通和交易中用户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所添加的描述词。[]“标签化”新闻是新闻传播者对新闻报道中涉及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归类,并贴上大众所熟悉的标签呈现到受众面前,以此吸引受众、扩大传播效果,其具体做法主要有三种,一是贴上群体标签、二是贴上事件标签、三是贴上地域标签。因此,标签新闻可分为三类,即群体标签新闻、事件标签新闻、地域标签新闻。

2.“标签化”新闻的特征

(一)现时性

网络群体标签来源于网络,它不是网友的凭空杜撰和超常想象,而是现时生活片断在网络空间的集中展示。体制内极端诱惑下的“硕士环卫工”,冷落面前亲友只顾看微信的“低头族”,在事业上能征善战的“白骨精”……这些由网友创造并广泛讨论的,既陌生又似曾相识的群体标签,无不直指社会现实,鲜活再现一个个热点社会事件,反映网民对社会问题的现时性考察判断,彰显了网民的主观意图和价值取向,一定程度揭示了热点事件背后的社会深层心态。基于现时性考量,标签创作者往往迎合网民追风猎奇的心理期待,将目光集中在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事件上来,从而快速将碎片化的“民意”聚合,达成共识,深刻的社会印迹随即在网民情绪中形成,但随着有关部门对网络热点事件的介入和处置,迅速带来社会舆论热度的降低和公众关注度的转移,一些当初语言犀利的群体标签随即呈现时过境迁的景象,逐步被当下的群体标签取代,并淡出人们的视线。

(二)草根性

“草根”来自英文“grass mots”的直译,主要是指同政府或决策者以平等姿态参与政治生活的平民势力,以及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

群体。网络的虚拟性、隐匿性、交互性,给公民监督权、表达权、参与权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渠道和空间,网络也因此突破了传统社会领域中精英独白的沉闷现状,成为一个草根群体和精英群体全新的、分庭抗礼的对话场域,甚至会呈现与现实领域中相反的力量对比。网络场域中群体标签的生成,正是反映了草根群体在网络环境中力量的强大。一是网络群体标签生产、创作主体的草根性。网络场域中,除了少部分由政府组织的官方命名外,绝大多数都是由普通网民创作完成

的。二是网络群体标签生产、创作的生命力彰显。就中国网民的结构而言,基于草根群体在网络社会中的现实影响力和实际掌控力,一个社会事件,无论在何时何地发生,无论而对何种人为的障碍设置,这种网络“民意”总能够突破各种封锁在网络表达出来,试图通过删贴、屏蔽等手段进行围追堵截,都难以收到根本的成效,群体标签的生产传播总能体现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精神。

(三)快捷性

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发布环节少、程序简单、跨地域性传播等特点,一改以往民间舆论的“低声漫步”的发展模式,且每个网民都是潜在的信息发布员,随时能够摆脱各种时空限制即时传递信息和表达观点,加之论坛、社区、博客、微信等沟通平台的出现,进一步减少了信息发布被阻滞的可能,有效防止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遗漏、走样和丢失,从源头上保证了信息发布的快捷性。任何时间、地点发生的公共事件以及政府重要决策的公布,广大网民都可在互联网上获取同步信息,即时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并能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网民共享,进而通过“贴标签”直接触发事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推进,瞬间形成“暴风骤雨”。

(四)极化性

网络给公众带来的是大数据,在海量的信息而前,公众对信息的选择性关注,本身就已经反映出网民的相关认知和评判。客观的社会事件见之于网络,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兴趣、情绪、阅历、价值观的人会很自然地快速聚合起来,就事件及当事人的相关信息进行交流和讨论,并进一步放大和扩散。在这个开放的网络场域中,持有相同观点的人群进入了一个相对区隔的环境之中,就从某种程度失去了“社会化”控制。特别是,“当人们身处由持相同观点的人组成的群体当中的时候,他们尤其可能会走极端”,众口一词的声音形成网民僵化的思维,使网民的表达与其日常态度出现断裂,并伴随事态的发展进一步得到升华、凝固,从而引起几何级数的共鸣。他们往往直接抓住热点事件中某一群体的极端情形或某种极端性质加以分析,并将判断通过网络迅速放大,极端化的定性标识也就随之产生。网络群体标签的极端化表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而。一是个体的某些表征强加到群体之上。

3.观点争鸣

标签能够辅助认知,但这并不意味着,凡事都应该进行标签化认知、标签化思考,甚至养成一种标签化思维习惯。同时还应当看到,由于舆论的推波助澜,标签化思维正愈益展现出非理性、情绪化的特征,反过来又恶化了舆论生态。回顾若干起舆论热点的舆情演变,舆论诉诸惯性思维,在事实尚未调查清楚之前,就匆忙评判的现象并不鲜见。各种谣言之所以能够满天飞,恰恰也是因为它们“印证”了标签化思维形成的刻板印象。在舆论效力越来越大的今天,作为舆论参与者,我们每个人恐怕都得冷静思考一下,该如何克服标签化思维,该如何保持冷静、客观、理性。(人民日报)

很多标签,在初现之时,尚能够贴近地描述某种社会现象,可随着标签无节制地滥用,标签变成了“标签化”,就逐渐脱离了原初定义而异化为一个刻板的概念。比如现在媒体滥用的官二代、富二代、独二代、农二代等等,从新闻标题到身份定位,再到新闻的叙事话语,各种各样的标签泛滥成灾。而标签往往又成双成对,它对应着一种二元对立的是非善恶观:飙车的富二代,受害的一定会是一个凤凰男;无助的摊二代,一定面对着一个凶神恶煞、妖魔化般的城管。(曹林)

在阶层固化现象日趋严重的同时,社会群体时常被标签化。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成了特权阶层的代名词。大众敏感而焦虑地关注着起点的不公平,诸如拼爹游戏所带来的社会分化与族群分裂,对此忧心忡忡且义愤填膺。如果任其发展,势必伤及社会公平正义,阻滞社会发展的活力和潜能。(环球网)

许多标签,在定义和命名的时候,本身都已经融入了命名者的价值判断和倾向。“农村剩男”这个标签满含悲情和同情,对应着被抛弃被欺凌被遗忘,该标签一出现就带着某种道义上的优越性。媒体的报道理应去标签,当公众用标签化思维看待现实中的冲突时,媒体应就事论事,去除覆盖在事实上的种种标签迷雾。如在在议题设置的视野中,媒体应正视“农村剩男”标签隐藏的实质问题。

【案例来源】

1.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6-02/23/content_37851390.htm

2.http://news.qq.com/original/tuhua/ruralsingles.html

3.http://tv.cctv.com/2017/02/07/VIDEt1JaGS9RUAypU4ik8GWz170207.shtml

【参考文献】

[1]薛深:《网络场域中的群体标签化现象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4年第12期。

[2]齐心:《试析网络时代的标签新闻现象》,《新闻传播》,2014年第10期。

[3]左晶:《网络热点事件“标签化传播”现象解读》,《科技与出版》,2014年第4期。

上一条:从巴黎圣母院大火为例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标题党”狂欢 下一条:“老外撞大妈”新闻报道标签化的原因及去标签化策略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