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后真相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介后真相  > 正文

以“王凤雅事件”为例浅析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场的形成

作者:严芳婷 时间:2019-01-08

【摘要】在信息过载时代,获取真相的成本不断提高,公众在挖掘真相上逐渐失去耐心,而是更愿意去听、去看与自己头脑中印象相符的内容。一个新闻的爆炸式传播一般以情感风暴的形式引起多数人关注,传播主体不再对新闻事实进行完整的呈现,而是通过煽动情感、强化偏见、迎合情绪的方式传播符合受众主观认知但偏离事件原本真相的内容,在情绪的渲染下,真相已变得不再重要。本文以2018年4月的“王凤雅事件”为例,以从舆论声讨到事件反转的整个过程为观察对象,探究后真相时代下网络舆论发生机制及应对方法。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自媒体;公众素养;话语权

【Abstract】In the era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the cost of obtaining the truth keeps increasing, and the public gradually loses patience in digging for the truth, but is more willing to listen to and see the content consistent with the impression in their mind. A news transmission of explosive generally in the form of emotional storm caused most attention, spread the main body of news fact no longer complete, but by inciting emotions, reinforce prejudices, cater to the emotional way of communic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audience's subjective cognition but deviated from the content of the event was the truth, under the emotional rendering, the truth has become no longer important. Taking "wang fengya incident" in April 2018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takes the whole process from public opinion condemnation to event reversal as the object of observation, and explores the occurrence mechanism and countermeasures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in the post-truth era.

【Key words】Post-truth era;Network public opinion;We-Media;Public literacy;Discourse power

【案件回顾】

2018年4月9日,网络大V@作家陈岚在微博上实名举报河南太康县一名3岁患病女婴王凤雅疑似被亲生父母虐待致死。此外,她又发布多条微博,称王家家属骗捐,殴打志愿者。从这一天起,王凤雅的母亲被贴上“恶毒母亲”的标签,各种诋毁和谩骂纷至沓来。随着舆论风暴的发酵,当地警方介入调查,证实王家并未存在虐童行为且孩子仍在治疗,却依旧没能平息这场舆论批判。

5月4日,在王凤雅抢救无效去世后,2018年5月24日,微信公众号“有槽”发表了一篇名为《王凤雅小朋友之死》的文章,引起了朋友圈一阵疯狂转发,阅读量一度突破10万+。文中称王凤雅父母用15万元善款带儿子赴京治疗唇腭裂,却放任女儿眼癌恶化。不仅如此,文中“永远摆脱了罪恶的父母”、“(患此病的)95%-98%的患病儿童能够康复”等指向性明显的言论,将舆论矛头对准小凤雅的父母和家人,这样的字眼将民情舆论彻底点燃,一时间,“诈捐”、“重男轻女”等标签被重重打在刚刚失去3岁女儿的母亲杨美芹身上,让她不得不在承受巨大悲痛的同时,还要在媒体面前澄清自己“爱女儿”的事实。

15万善款的言论很快就遭到了“打脸”,经当地警方调查确认,王凤雅家属本次募集的善款主要通过水滴筹,获取善款额为35689元,另外通过网友微信红包、火山小视频直播打赏获取善款2949元,共计38638元。此外,王凤雅家人未用善款为儿子治疗唇腭裂。嫣然天使基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杨美芹的儿子飞飞赴京治疗时间为2017年4月,费用全免。而王凤雅被诊断为眼癌的时间已是儿子飞飞治疗后的6个月。随着更多信息曝光,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陈岚等大V纷纷发表了致歉声明,但由不实言论引起的舆论风波而造成的对王家家属的伤害却难以弥补。

(图片来源网络)

【案件来源】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1802357656859292&wfr=spider&for=pc

【案件分析】

post-truth(后真相)一词,于2016年被牛津词典选为年度词汇,其定义是诉诸情感与个人信仰比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和各种状况。后真相时代,传播主体不再对新闻事实进行完整的呈现,而是通过煽动情感、强化偏见、迎合情绪的方式传播符合受众主观认知但偏离事件原本真相的内容,客观事实和理性思辨被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抛之脑后。

一.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形成原因

(一)群体敏感标签引发情感共振,促使舆论“一边倒”。

李普曼曾言:“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从4月作家陈岚发布微博“王凤雅疑似被亲生父母虐待至死”开始,这个事件就被贴上“骗捐”“虐待”的标签,王凤雅母亲“恶毒”的形象被迅速的构建出来,先入为主的形成了舆论中的刻板印象。此后,又经过微博“明白漫画”和微信文章《王凤雅小朋友之死》的煽动,以及所谓的公益志愿者爆料“王凤雅众筹所得并未治病,而是给其弟弟治疗兔唇”之类的言论,“重男轻女”这一热敏标签引发了网民的愤怒。当成见系统一旦固定,网民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支持这一系统的事实吸引,对于和它相抵触的事实则会视而不见,网民在认知上的证实性偏差也就形成。

对于类似于重病儿童这类的弱势群体,寥寥几句就能引发公众的同情心,性别与权利的不对等更是一直以来公众的敏感神经,基于个人情感的猜想很容易促使网友“站队”。当情感占领了理智,事实是什么已经变得无关紧要,支配人们发出观点的往往是他们努力代入角色后产生的共鸣。况且,在此之前,类似于“罗尔”事件的反转仍存在于集体记忆中,同类事件的发酵很容易激起社会舆论,不健康的负面情绪会演变为“群体极化”。

由于获知真相的成本越来越高,公众对真相的耐心逐渐消解,事实让位于时效和情绪。标签化的刻板印象、故事性的情感冲击以及个体化的解读视角,造就了后真相时代稀缺的事实和观点的泛滥。舆论场在真相未明之前就被先入为主的观点和情绪带入了“沉默的螺旋”中,愤怒和抨击成为“优势意见”,理性的声音则被疯狂的情绪所掩盖。如此,整个社会都会裹挟在一个“同一”的声音之中,于是,传统的伦理成见便和新闻真相形成强势对抗。

(二)自媒体疯狂追求流量至上,故意模糊真相。

5月24日,在小凤雅离世后,微博“明白漫画”发出一篇名为《“救我”……3岁女婴正在等待被父母拖死》的煽情漫画,他们用系列漫画的形式讲述了一个3岁的患病女孩是如何被自己的父母和家人抛弃的,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有多么不幸。“妈妈用锅铲打女儿”“不给她吃鱼”“被弟弟欺负,被家人嫌弃”“剃光女儿头发拍照筹款”这样的“脑补”内容传播了王家家属重男轻女、诈捐、虐待的虚假信息。这条微博的点赞数超过20万,许多不了解真相的网友被虚假的漫画内容所误导,严厉指控小凤雅的父母。

同天,微信公众号“有槽”发表的《王凤雅小朋友之死》也在网络疯传。作者虚构小凤雅的母亲利用重病幼女骗取众筹款15万,却用于儿子治疗兔唇,放任女儿走向死亡的内容引发众怒。在事件没有完全调查清楚之前就以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对事件进行解读,看似站在正义的一方,实则利用人心,炒红了自己。

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说过“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这种观点被形象地描述为“注意力经济”。在注意力经济下,流量比责任更具吸引力。自媒体为了追求流量变现,看到热点就蜂拥而上,不去审核事实,利用网友不明真相的愤怒,在互联网上煽动所谓的道德和正义,以求获得网友的点赞和支持。此次事件中自媒体为了抢占流量,在碎片化的真相中捕风捉影,“脑补”出一场“骗捐”和“虐待”的事实加以传播,使得王凤雅的家人在失去孩子后还要经历网络暴力的二次伤害。尽管获得了数十万的转载,却在真相的到来后失掉了公信力。

(三)当事人在舆论风暴中的话语权缺失

从事件的发酵到结束,舆论场中争来吵去的主体都是带节奏的自媒体、志愿者和爱心人士以及站队网友,至始至终,作为事件的中心人物的母亲杨美芹几乎没有说过一句澄清的话。主体话语权的缺失造成了言论信息的不对称,各类小道消息和脑补的情节就会被当作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实来传播,从而轻而易举的点燃公众情绪。

谣言的传播机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事实性信息的模糊,对于网友的指责,王家家人显得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发声以捍卫自己的权利,这就将对事件真相的解释权完全让给了媒体,造成了虚假事实的传播。农村家庭因经济条件不够和受教育程度不高,对于现代传播技术的接触不多,由此造成的“数字鸿沟”堵塞了当事人澄清事实的渠道。从过后的事件复盘中,我们也能清楚的看到一位农村妇女是如何因为对网络工具的陌生而错失最佳的发声机会。传播中的数字鸿沟,对于舆论场中的话语权主导有着重要的影响,自媒体作为传播技术使用的“优越者”,往往能比当事者主体更有话语权。

二.后真相时代,真相如何“跑赢”情绪

(一)自媒体:规范内容生产,坚持专业主义。

自媒体要充分认识到能量越大意味着责任越大。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大批非职业媒体人成为新闻生产者,甚至媒体议程的设置者,微博上动辄粉丝千万的网络大v有着超越传统媒体的传播力量。“媒介赋权”的意义在于更全面的传播事实和真相,因此,自媒体大v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树立职业新闻人的媒介伦理规范,在传播新闻时坚持客观公正,对信源真实性反复求证,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二)受众:核实信源、交叉求证。

受众作为网络信息的接受者,应当掌握基础的新闻素养,克服标签和偏见。在看到、听到一件事情时,用理性的角度看待问题,不盲目站队,学会接受并用于承认与自身原有看法不同的事实。作为公众的我们应当认识到大众媒体或社交媒体作为社会信息系统,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媒体构建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是有差距的,对传播的信息要有清醒的认识并持有一定的质疑态度。作为网络信息的传播者,要积极发挥“把关人”的作用,明辨什么是真相,什么是流言。新媒体时代的受众不该只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更应该成为“人人都是把关人”的时代。

(三)当事人:积极发声,主动辟谣。

话题相关人士需主动发声,掌握话语权。谣言发生的机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事实性信息模糊,从而给了造谣者编织谎言的空间。“后真相”的相关舆论都是有具体所指,当这一舆论出现后,话题所涉及的利益攸关方面需要及时发声、以澄清这些言论中的不实与谬误。在此过程中,应当避免采用极端化、情感化的回应方式、以免造成“后真相”的二次传播,应当摆事实、讲道理,用有说服力的证据来分析和说服公众。同时,还应该与造谣媒体沟通,让其了解事实真相,停止侵权行为。

【参考文献】

[1]宋祖华,新闻真相的别样呈现:反转新闻与新闻真相关系的再思考[J].新闻界,2017(12):39-43.

[2]胡翼青.后真相时代的传播——兼论专业新闻业的当下危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4(6):28-35.

[3]李彪,喻国明.“后真相”时代网络谣言的话语空间与传播场域研究——基于微信朋友圈4160条谣言的分析[J].新闻大学,2018(2):103-112,121,153.

[4]胡翼青.自媒体力量的想象: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质疑[J].新闻记者.2013,(3).

[5]陈杰,后真相时代的网络舆论特征——以“王凤雅事件”为例,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上一条:“网红殴打孕妇”事件中情绪先行的原因思考 下一条:从“济南坠楼女孩”事件分析后真相时代情感先行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