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后真相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介后真相  > 正文

从“济南坠楼女孩”事件分析后真相时代情感先行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作者:马华芳 时间:2019-01-08

【摘要】“后真相”的原义是指“当真相被披露之后”,但是它的准确含义应该被理解为“真相靠后”,也就是说代表了事实的“真相”在事件中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但真相真的不重要了吗?究竟该怎样解读“后真相”时代中的“真相”呢?本文以“济南坠楼女孩事件”为例,剖析后真相时代情感先于真相被传播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后真相;真相;情感;自媒体

【Abstract】The primary meaning of Post Truth is the state when the truth was revealed.However, exact meaning of it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the truth is behind incident,which represents the truth is become less important.Is the truth really unimportant? How to interpret the truth in the Post-Truth era? This paper takes Jinan girl falling off a building incident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reason why emotion is spread before truth in the Post-Truth era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Post-truth;Truth;Emotion;We-media

【案例简介】

2016年12月18日凌晨,济南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报案,称山东广播电视大学高新校区有人坠楼。21日晚,“@济南生活”最早在微博爆料,称坠楼女生系同宿舍另外3名女生殴打并推至楼下致死,将舆论引至校园暴力的方向。“@人民日报海外版一海外网”转载了“@济南生活”的微博。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加之当时校园暴力事件屡见报端,人们纷纷讨论、谴责校园暴力,很少有人怀疑女孩是否真的因校园暴力致死。23日下午3点,就在舆论哗然之际,济南公安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该生宿舍内无明显打斗痕迹,尸体无他伤痕迹,初步排除他杀可能,断定为自杀事件。24日,“@济南生活”删除爆料微博并为传播谣言致歉。道歉声明写道:“21日晚间多名网友私信我关于济南一女大学生坠楼的信息,本人没有核实于22:35发布了该女生坠楼的微博。”“@共青团中央”转载了上述几条微博。自此,“济南坠楼女孩事件”又成了一条典型的反转新闻。

(图片来自于网络)

【案例来源】

https://news.qq.com/a/20161222/030977.htm

【案例分析】

2016年8月,伦敦大学教授威廉·戴维斯在文章中写道,“我们之前奉若神明的‘真相’已经从神坛跌落,逐渐失去了主导社会共识的力量,正式提出,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2016年11月,英国《牛津词典》公布了2016年的世界年度热词,“后真相”一词打败了呼声甚高的“脱欧”,意外获选……“后真相”一词原本用来形容一种畸形的舆论生态:相对于情感及个人信念,客观事实对形成民意只有相对小的影响,意为“陈述客观事实对民意的影响力弱于诉诸情感和个人信念的情况”。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网络传播越来越显现出其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复杂性和主观性的特点,各类未经甄别的信息涌入人们的视野。根据CNNIC第42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统计,截至2018年6月,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7.7%和25.1%;受过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占比分别为10.0%和10.6%。依据这一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网民的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网民的整体信息辨识能力较弱。而当下我们身处的“后真相时代”,新媒体降低了信息活动参与的准入门槛,传统新闻把关人失去了对真实真相的把关权利,各路似真似假的信息汇集,人们辨别真相的成本增加,逐渐趋向于将自我判断建立在更加直接和刺激的感性之上。追求感性刺激先于追求真相的社会现状下,我们看到了一件件反转新闻、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触目惊心,而“济南坠楼女孩事件”只是其中具有典型性的一件。

时至今日,“济南坠楼女孩事件”已经过去,但值得我们思考和反省的事情还有很多。“后真相”时代,为什么网络舆论会出现情感与理性脱节的现象?真相为什么抵不过情感?究竟该怎样解读“后真相”时代中的“真相”呢?

首先,媒体的错位报道是其原因之一。微博迅速及时的特点为网民们获知消息,进行互动讨论提供了方便的平台,但也为网络谣言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在此事件中,微博上一些粉丝量大、关注度高的账号,在未核实清楚事件真相的前提下发布新闻,并且避重就轻,为了博眼球,求关注,在标题里突出“富二代”、“校园暴力”等字眼,进行议程设置,设置网民的舆论话题,人们转而针对“校园霸凌”这一话题进行评论,使得事件真相被掩盖。正如“济南生活”所发微博下面的部分评论呈现的态度,大部分网友在看到微博后没有任何的怀疑,想搞清楚真相的人少之又少。甚至有部分网友在微博用户“法医秦明”给出专业的法医报告、“有一点理想的记者”发布了自己的调查采访报道,以及济南公安发布了相关说明后,仍然发表自己基于失实信息的“见解”。

碎片化信息导致真相扑朔迷离。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信息技术的大发展,使得网民参与事件讨论和表达个人意见的途径得到极大的提升。从事件发生,发展,到最后真相揭露的每一步,网民们都可以参与其中,进行猜测分析。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也是造成事件反转和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原因。信息世界错综复杂,信源模糊,情绪观点锐利而事实失焦,这种情况下,后真相时代的信任危机加剧。

情绪化表达助长了舆情的传播。在强大的同理心的驱使下,网民们会将自己想象为事件的主角,彼此之间的情感共鸣使他们突破年龄、地域的限制,在网络公共空间里宣泄自己的情感,进行情绪化表达。先入为主的情感和个人观点始终占据上风。这一过程的重复进行,加剧了舆情的传播。

最后,利益驱使下,自媒体掉入流量陷阱。自媒体时代,门槛下降,利益提高的特点使得自媒体平台大量增加。进入门槛的低下,使得媒体“把关人”这一角色遭到冲击,为了追求流量和关注度,很多自媒体平台不顾事件真相,只考虑噱头,不调查事件经过,不辨别事件真伪,就发布新闻报道,造成真假混乱,人们盲听盲信,进而造成网络谣言的传播,网络暴力的危害被放大。

值得关注的是,“后真相时代”,视频带给人们更强的冲击力,成为舆情发酵的重要载体。这是因为视频的传播符合人们追求更加直接和刺激的感性特点。与传统报道中大量使用文字、图片相比,视频的播放更具直接性和冲击性,更能引发人们直接的感情震颤和共鸣,也更易引发民愤。这就导致了网民在遇到此类事件后,情感先于理智作出判断,不顾事实真相,只信视频呈现的内容,并在强烈的感情冲击下,发表情绪化的言论,进行情感宣泄。

面对“后真相”时代的种种失衡现状,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首先,提升大众的媒介素养是关键。对于普通网民来说,应该自觉树立起理性看待网络事件的意识,在参与事件讨论时要反复思考,增强社会道德责任意识,控制自己在网络公共平台上的言行,减少非理性判断,尽量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做违法的事情,不用网络暴力伤害当事人。网民作为网络信息的接收者,要提高自己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明辨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虚假,要有提出质疑的意识和能力,根据事实发表言论,避免陷入“沉默的螺旋”。

再次,要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假新闻”和“反转新闻”的发生,证明了当下的网络环境尚不能做到自清自净,相关的媒体准入机制和监督机制还需要完善。“后真相”时代,传播情感比传播真相更容易做到,既不需要专业的知识和人员,也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求证。再加上审核机制的不严格,真相便很轻易就被抛弃,各种鱼龙混杂的消息进入网络公共平台,混淆人们的视听。因此,应该建立更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和审查制度,定期清理不合格的自媒体平台,从源头上减少利用“后真相”事件谋利的行为。

最后,对于自媒体平台来说,“内容为王”才能提升竞争力。自媒体作为制造者,实现了不分地域的信息即时共享,这是媒体发展的重大进步。但对于自媒体平台一些出于谋利目的而制造“假新闻”、“反转新闻”的现象,我们应该加以严惩。伴随着网络时代的日益成熟发展,网民媒介素养的逐渐提高,为了“博眼球”“赚流量”的新闻报道只能日益引起人们的反感,而真正反映事实,做好内容的新闻才能赢得人们的青睐。具有专业媒介素养的新闻工作者和机构应当进入自媒体平台,及时发布权威新闻和评论,借助其公信力引导舆论走向。“后真相”并不等同于无真相或者假真相,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少一些“利益至上”,多一些“内容为王”,依然能够缔造网络空间的天朗气清。

《乌合之众》写道:“给群体提供的无论是什么观念,只有当它们具有绝对的、毫不妥协的和简单明了的形式时,才能产生有效的影响。因此它们都会披上形象化的外衣,也只有以这种形式,它们才能为群众所接受。”这句话也警示我们,谨记事件的两面性,“后真相”往往只放大其中一面,呈现给我们的是“拟态现实”。“后真相”时代,理性的加持是我们摆脱情感先行,拥抱真相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王浩宇,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5.

[2]陈曦,康茜,莫詹坤.后真相时代的危机:新闻变迁与意义重构——丹尼尔·博克维兹(Daniel A.Berkowitz)教授学术访谈[J].新闻界,2018(10):10-18.

[3]牛伟,杨珂.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失真的原因探析——以济南“坠楼女孩事件”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6):96-97.

[4]苏洁.后真相时代情感与理性作用于网络舆论的特征探析——以“女大学生坠亡案”在微博上的传播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2):108.

上一条:以“王凤雅事件”为例浅析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场的形成 下一条:以河南高考答题卡调包事件为例看后真相时代的新闻反转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