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河南高考答题卡调包事件为例看后真相时代的新闻反转
时间:2019-01-08
【摘要】2018年8月,一篇《四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调包,纪委介入检察官实名举报》的自媒体文章在朋友圈疯转:4名来自郑州、洛阳、周口等城市的家长表示,孩子今年的高考分数与以往成绩、高考后估分严重不符。8月7日,河南省招生办官方网站就“高考答题卡疑被调包”一事做出回应,称省招办已按规定程序进行了反复核实,确认系考生本人所答,成绩准确无误,核实结果及时书面回复了考生及家长。2018年8月11日,河南省纪委监察委、经调查核实,不存在人为调包试卷和答题卡现象。
【关键词】河南高考答题卡调包后真相
【案例回顾】
2018年6月25日河南省2018年高考成绩放榜后,周口、洛阳、商丘三个城市的三名考生及家长对高考成绩存疑,到省招办申诉,省招办经多次核实,表示准确无误。7月22日,周口苏姓考生家长在个人博客上发表万字长文《平时600+估分627+高考335高考分数被换谁之过——高考底线洞穿,法律人的救赎》详述四名考生的遭遇,实名举报2018年高考中考生答题卡疑似被调包。
8月5日,自媒体公众号“波动财经”发表题为《河南四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调包,纪委介入检查,检察官实名举报教育厅信息不公开高招舞弊》的文章,4名来自郑州、洛阳、周口等城市的家长表示,孩子今年的高考分数与以往成绩、高考后估分严重不符,他们怀疑孩子的答题卡被人调了包,并向纪检监察部门实名举报河南省高考招生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滥用职权、组织考试作弊、内外勾结”。该篇文章在朋友圈中疯传,文章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引起网友转发热议,“呼吁信息公开”的声音在舆论场此起彼伏。
8月6日,认证微博@大佬坊间八卦 转发“波动财经”的报道,该事件进入微博舆论场,截至7日14:00,该条微博下转发量达7万余条。当日该事件微博转发层级超过10级。知乎平台上相关帖子于7日登上知乎榜单第一,热度达5850万。虎扑步行街论坛该话题截至7日12:00已有56万浏览量。随后,河南省教育厅针对此事件发布声明,纪检监察部门正在依法依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当晚,该话题进入热搜数据库,随后长时间占据微博热搜榜,截至7日12:00该话题搜索热度达67182。
8月7日《新京报》刊发报道《高考答题卡被指调包河南纪检部门正调查》关注该事件。报道说明,记者见到了两名实名举报的家长,另外两名尚未见面的家长也在电话中表示,愿意对实名举报的真实性负责。同时,公开了家长提供的“答题卡”图片信息,他们均称,被认定为高考成绩的答题卡,与他们在考场上填写的答题卡不同。晚上7点左右,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发布《致全省招生考试战线同志们的一封信》。信中说明:根据考生反映,河南省招办已按规定程序进行了反复核实,结果为:答题卡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与所贴条形码信息完全一致,四科答题卡字迹一致,确认系考生本人所答,成绩准确无误。
8月8号起,事件出现反转。知乎网友@邹禹同、微博博主@荒城半秋通过对比发现,“苏小妹自招初审的两篇论文均涉嫌 抄袭”,其中一篇连题目都未改动,为中科院院士的文章。有郑州一中的同学匿名评论称,自招论文抄袭/代写是“全国高中通用做法”。
8月11日,河南省纪委监察委针对“河南四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被掉包”事件发表通报,经调查4名考生中,1名考生承认答题卡是本人笔迹,确认答题卡并未调包,并自愿放弃笔迹鉴定。依据笔迹鉴定结论,确认另外3名考生各科答题卡均为本人所写,不存在他人模仿笔迹作答和调包现象,其中1人高考答题卡上的条形码及个人信息涂改系本人所为。
图片来自微博
8月12日,苏小妹父亲苏洪发表微博称,作为家长感到孩子高考成绩与平时成绩落差太大,遂进行实名举报,并表示对调查结果无异议,对社会公众及相关部门带来的不良影响表示歉意。
【案例分析】
闹剧结束了,各种质疑不攻自破,发酵整整一周的“河南高考答题卡调包”事件真相已浮出水面,公众总归是虚惊一场。一方面,说谎没有成本,似乎正在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老人摔倒在地,帮扶的年轻人被讹诈,借助监控录像还了年轻人的清白,但说谎者却安然无恙。类似事件层出不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说谎者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而其后果——包括人人自危,却是要整个社会来承担的。另一方面,为何这个事件会激起如此大的水花,除去高考对中国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国情原因,其他的深层次的原因更值得我们去深究。
近几年,“后真相”不断成为新闻界的一个热词,人们热爱反转带来的惊涛骇浪,却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越来越少。高呼反转的背后,总有些心态不可回避,这不仅仅是传播者的责任,也是受传者,媒体把关人,管理者的责任。
一、从媒体的角度来说,以客观事实和理性报道呈现事件原貌是避免后真相的主要途径。
在互联网时代,媒体又分为专业媒体和自媒体。在此次答题卡调包事件中,以《新京报》《今日头条》等为代表的专业媒体第一时间跟进报道,客观还原考生家长的诉求,附着大量的图片,录音证据。其他主流媒体则都是以转发、梳理和评论的形式发布文章。
议程设置的第二层——属性议程设置,指在一个新闻事件里,媒体通过凸显或者淡化某些属性,从而将报道对象的“主导属性”传递给受众,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专业媒体应慎用自身“权力”,用客观事实理性地呈现事件原貌,媒体报道选择披露的事实与流露出的倾向,直接影响公众情绪。因此,媒体在报道中的措辞、语气、叙事文本结构、价值偏向都会对当事人带来难以预估的影响。
在此次高考答题卡调包事件曝光之初,各种“阴谋论”不绝于耳,曝光事件的自媒体“波动财经”对此发表文章《谎言止于真相,河南考生答题卡调包信息公开才会让群众满意》,“消除群众质疑最简单的就是信息公开,让群众少跑腿,用事实堵住群众的嘴,让群众心服口服,有作为,不推诿。”在本次事件中,多数自媒体都是客观转发专业媒体的信息,提供不加感情色彩评论的信息源,与传统媒体形成良好的共振效应。
前《新京报》编辑敬一山在微博写道:“河南那几个号称高考答题卡被掉包的,现在看基本就是个闹剧了。想想前几天的言论很有意思,我知道的几家媒体,编辑们私下聊都觉得这事很扯,八成是考生撒谎唬弄家长。可是最终发出来的评论,都是如出一辙的政治正确腔调,呼吁慎重对待举报,呼吁官方调查呼吁公开巴拉巴拉。倒是有几个自媒体,直截了当地点出来这就是学生导演的闹剧。看起来,是传统媒体没有自媒体有判断力,没有那么快意恩仇,当然也没有10万+。可俺觉得这才是媒体区别于自媒体的价值,“恶猜公权,善待私权” 。骂骂胡闹的孩子糊涂的家长,有自媒体和网友就够了。媒体还是要借一切机会,去监督公权,哪怕显得无中生有吹毛求疵。”确实就是这样,时代也变了,十年前的“监督公权媒体良心”、在今天不少人眼中就成了“带节奏汉奸媒体”,人群的意识真的可以被力量轻易形塑。媒体要履行媒体监督的使命,这句话本不应在尘埃里的。
二、从公众的角度来说,公民新闻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界限
河南高考答题卡调包事件一经曝出,便在各大平台引发大量关注,最多的声音还是对公平的呼吁,对官方的质疑。随后豆瓣用户自发整理出此次事件中暴露的诸多疑点,知乎网友、微博博主曝光“苏小妹论文涉嫌 抄袭”,而郑州一中学生为学校洗白的回应,更是激发了更多网友参与到挖掘真相的过程中。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普及,以网民为中坚力量的公民新闻迅速发展壮大,以微博、豆瓣、知乎为代表的平台成为公民新闻的重要传播阵地,此类平台利用自身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进行广泛的信息传播,从而影响着社会舆论的发展。
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随着信息每天不间断地大量涌入,公众对于事实的判断只能依靠媒体报道的走向很容易被一种情绪指引,公众与传播者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空前复杂。这种关系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在现代性社会中,公众的日常生活与传媒报道的新闻之间多没有直接关系,是否真相并不见得与公众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因此是否掌握真相其实在多数情况下并不重要。只要新闻报道看上去并不符合公众习惯性的推测和逻辑,这背后就有更大的阴谋,哪怕报道里已经包含了新闻的全部事实。像“我爸是李刚”这类事件就是一个典范。所以,真相总是在公众舆论中处于下风,因为情感和立场往往先于理性和客观。由于真相并不重要,因此真相的重要性便被诚意所取代。关于诚意和真相的关系,以往很少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有所讨论。人们通常只是在人际传播的领域讨论信任与表达时会涉及两者。诚意与真相通常并不相干。在社交化媒体的时代,由于权威信息来源的崩塌,公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盲人摸象”的境地,许多并不了解事件真相的个体均在各种媒体上表达对事件的看法。这些个体也许是有诚意的或动机良好的,但他们并不真正了解真相,而且他们还自以为自己是了解真相的。因此,在众声喧哗中,“真”的问题就变成了“善”的问题。所以对于公众的“真相”问题,希望用新的“真相”体系取代旧有的“真相”体系并不仅仅是要创造一套最接近真相的方法和共识,它还必须合情,合乎“最大范围”的善。所以原有的“真相”时代便解构了,而新的“真相”时代尚且没有来临,或许永远不会来临。
三、从媒介环境变迁的角度看“后真相”
高考永远是能够牵动所有国民的一个话题,它其中蕴含的意义不仅仅是一场选才考试那么简单,高考作为国民痛点,在过去40年里一直是“命运可以被改变”这一信仰的具体象征,其包含的议题社会公平、阶级利益冲突等,都有可能成为引爆民众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凡是触及国民痛点、阶级利益冲突等敏感问题的事件,都极易可能在社会舆论中引起轩然大波。当获知真相的成本越来越高,对事件带入自身情感的解读便成为首选,议论的焦点围绕着碎片化的信息展开,引发全民脑补。
近几年媒介环境的变迁,为传播生态带来了诸多变革,这与政治、经济、技术等都不无关系。主要从政治环境来看,在我国政治权力影响媒体生存的每一个环节,采集、制作、分发无一不受到政治力量的规制。自今年年初伊始,政府对互联网的规制管理的力度不断加大,今日头条、快手等体量级平台先后被约谈,微博公众号上的许多知名娱乐博主被封号,十九大更是提出要加强互联网的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新闻报道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然而,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或者群体性 事件,从红黄蓝到寿光水灾,从metoo到毒疫苗,一次次的微博禁言封号,非但没有堵住民众的嘴,相反则是让脑补更加离谱、情绪更加偏激。互联网时代,任何信息都有可能被“赤裸裸”地围观并无限制地放大。所以,面对公共舆情事件,不但要快速回应,而且要准确回应、全面回应;不但要有结果性回应,而且要有过程性、证据性回应。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压缩不必要的怀疑和想象空间。
在当前谣言与真相赛跑的碎片化时代,也是中国改革深入发展各方面矛盾突出的时代,凡是触及国民痛点、阶级利益冲突等敏感问题的事件,都极易可能在社会舆论中引起轩然大波。民众自身极端偏激的非理性情绪,加之自媒体顺从人性、流量至上的逐利本质,都为专业媒体和相关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搜索,我们很容易发现,2018年之前,类似河南高考答题卡调包事件的事件时有发生,不是个例,为何这样的闹剧频生,以后还会再出现吗,这个问号不应仅仅随着事件的结束就消失,而应当在我们的心中留得更久一点。
【参考文献】
[1]陈志文.河南高考调包闹剧终结 说谎者需不需要担责.中国青年报,2018年8月14日.
[2]贾梦宇.答题卡有无“调包”应让证据说话.河北日报,2018年8月9日.
[3]河南高考答题卡调包事件|后真相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真的消逝了吗.考新闻,2018年8月14日.
[4]省纪委发布关于“高考答题卡疑被调包”的通报!谁硬,受伤的都是河南.河北省教育网,2018年8月11日.
上一条:从“济南坠楼女孩”事件分析后真相时代情感先行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下一条:以“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为例看后真相时代舆论场下的真相失焦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