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后真相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介后真相  > 正文

从“额济纳旗盒饭事件”中浅谈媒介后真相

作者:陈雅玲 肖玉菲 高诗淼 蔡相 时间:2022-08-29

【摘要】2021年10月26日,一段关于“因疫情滞留在内蒙古额济纳旗游客将免费午餐丢弃在垃圾桶”的短视频在网络上传播,短短几天后该事件便出现了反转,其真相是由于信息传达不及时导致送饭方不知道游客已经被转移而导致当天送的饭未到游客手中。本文就该事件形成原因,结合相似案例和自身体会提出了相关案例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后真相;新闻反转;新闻伦理

【abstract】On October 26, 2021, a short video about " tourists that were stranded in Inner Mongolia mesozoic-cenozoic because of the epidemic threw free lunch into the trash " spreaded on the Internet, a few days after the event there is a reversal. The truth of the matter is that the information is not timely sent so people don't know tourists has already transferred on the day. In this article, we combine this event with similar cases and our own experience to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the relevant case.

【key words】Post-truth; Newsinversion; ournalism ethics

【案例介绍】

2021年10月25日,网上流传几段视频称,因疫情滞留在内蒙古额济纳旗游客将免费午餐丢弃在垃圾桶,引发了广泛关注。视频中称在10月22日,滞留游客因为嫌弃盒饭送得晚,不好吃,于是将隔离提供的饭菜丢弃,与此相对应的是当地抗疫工作者和送餐者因为食物不够甚至两人同吃一盒盒饭。视频发布后,不少网友对滞留游客进行谩骂谴责,称“就不应该给他们免费供应盒饭”,各种批评之声在网络上不断发出。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4/2CC65819D30C2D00319C594CCABE309168BA7106_size153_w1080_h1852.jpg

(图片来源于封面新闻)

10月26日,一段对“盒饭事件”的现场调查视频在某平台发布。根据视频,当时一批住在酒店的游客被临时转移,导游和送餐者都没有第一时间收到消息,导致当天的餐食送到后两天未取,最后才不得不丢弃,而并非之前视频中说的是游客故意丢弃。澄清视频中,一名旅行社工作人员称,丢弃的盒饭一共有22份,就是他们扔掉的,当时一批住在酒店的游客被临时转移,导游和送餐者都没有第一时间收到消息,导致当天的餐食送到后两天未取,最后不得不丢弃,而并非游客故意丢弃食物。对此,阿拉善盟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也证实了澄清视频的真实性:游客丢弃盒饭是个别现象,是信息沟通不畅产生的误会。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4/2A8E2BB7D8A9127F5A544AD7EAB2E1EFB41130EA_size68_w764_h595.jpg

(图片来源于封面新闻)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次的额济纳旗盒饭事件实际上是由于信息沟通不及时而引发的一场误会,却被不明真相之人拍摄了视频,并配上虚假内容,导致了网络上的一场乌龙。

【案例来源】

潇湘晨报《内蒙古额济纳旗盒饭事件疑真相反转:餐食放到酒店外,不知游客已被转移》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4778060443930175&wfr=spider&for=pc

封面新闻《官方回应额济纳旗盒饭事件:系个别现象沟通不畅引误会》

https://news.ifeng.com/c/8AhyHA9DrHE

【案例分析】

一、成因分析

(一)碎片化的单方面述说

在微博上有媒体发布了“10月24日,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网友爆料,被隔离在景丽豪大酒店的游客,严重浪费政府免费配送食物。有的根本不打开直接扔进垃圾桶。与此同时,有些医务人员和民警是两人吃一份饭。”这一个话题并且附上一个17秒的视频。视频里的话语和话题的标题都明显刻意利用引导性的语句,主要突出浪费食物,嫌弃食物不好,并未把为什么游客不吃的不给其他人,为什么会有食物剩余下来却那去扔掉。

(二)有意引导群众仇恨

在话题的标题里就有着极为突出的语气词以及比较,“严重浪费政府免费配送”、“根本不打开直接扔进垃圾桶”、“与此同时”、“医务人员和民警是两人吃一份饭”。这几个很明显能突出游客的忘恩负义、不识好歹,并且确实在这次事件前有官方报道出有游客并没有吃完,但也有相关人员报到大部分食物没吃完是滞留人员里有不少老年人无法大量进食带有淀粉的米饭以及土豆,以及因为身体原因有忌口的饭菜。利用之前的报道,刻意挑起群众民怨。

(三)全国人民对于疫情的相关新闻的关注度高

这个事件的侧面可以看出全国人民对于疫情的发展有很高的关注度,并且有意了解当地防疫工作是否顺利,是否需要帮助,并且对疫情发生地发生一切都有很高的情绪波动。

(四)新媒体时代短视频信息传播特点

现如今的信息时代的媒体传播的信息都会如同入海的江流,被群众所接受、所知晓,因为人们无法准确知晓事件背后的真正的真相,先入为主的相信自己所看见。因此常会有不良媒体仅凭一张图或者一个视频,或许还会再二次创作一番,为了赚取流量丝毫不在意道德下限,利用短视频等媒体途径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对策建议

(一)社会化媒体需不断完善自身的信息净化机制

社会化媒体本身病毒式传播的属性确定了受众倾向于诉诸情绪而非事实的观点表达。在当下科技网络飞快发展的时代,社交媒体如微博、抖音等,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人们的情绪容易被媒体意见所左右,从而引发一场场舆论。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社交媒体内部积极建立自我净化机制。首先健全新闻报道的筛选机制,防止谣言、煽动性舆情消息的扩散。社交媒体要严格把关,健全认证机制,查证住户的有效信息,尤其是提高对公众人物发布信息的审核标准,避免出现人们受到不良舆论信息情绪化感染的影响。同时媒体要坚实真实的信念,提高媒介素养。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的兴趣往往决定编辑的工作方向,网络编辑应提高媒介素养,将媒体定位与公众期望联系在一起,以事实为基础,选择最佳时间,找到合适的报道视角、规模和沟通方式,评估新闻报道的社会和公共影响,以过硬的专业素质提升网络新闻的报道能力。

(二)政府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价值观教育

当前中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区与深水区,原有的社会利益格局将不断被打破,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不断变化的社会心理和偏差的认知观念的出现在所难免,但是这不能成为网民在网络上不顾事实,大肆谩骂指责的理由。多元化时代政府要凝聚社会共识和建构主流价值观,就必须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加强对公众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提高网民的网络道德和网络素养,营造晴朗的网络环境。与此同时,政府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一些新出现的不合理的行为,要及时完善法律规章,对在网络平台发布不实消息,肆意发泄情绪引发谩骂等行为进行严惩,从而减少舆论爆发的频率。

(三)网民要增强辨别意识,提高自身网络素养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市场化网络传播环境中,热点舆情中的个体越来越被看成某个群体的代表,新闻事件发生后人们总是以快速“站队”的形式表示自己的立场,并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对新闻当事人进行标签化定义。人们对事件所产生的情绪和对自我公平的追求已经超过了事实本身。不顾事实进行谩骂指责,从而产生一种虚假的平衡,使得事实无力支撑。同时当事情发生反转,前一分钟的同情或痛恨,转眼间被全部颠覆,如此反复,被捉弄之后又会掀起一场新的舆论。所以在网络环境中,网民要避免盲目从众,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甄别意识,不随意站队,同时要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遵守法律法规,不随意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不实信息,不在网络上随意发泄自己的情绪。

三、相似案例比较及启示

案例:“广州教师涉嫌体罚学生”

2020年5月30日6时43分,在社交媒体新浪微博中,用户“小岛里的大海”爆料称广州市方圆实验小学一名教师体罚6岁孩子至吐血送至抢救。该博主称体罚跑十圈,孩子出现咳嗽吐血,留下手抖的后遗症,但校方仍未赔偿。截至5月31日,该条微博已有超过120万次转发、52.3万条评论与280万次点赞,在全网乃至全社会范围引起热议。随后,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局与广州市公安局白云区分局调查发现,家长刘某承认其女儿因遭体罚吐血等情节,系其为扩大影响而故意编造的谎言。与此同时,警方在调查中还发现了刘某涉嫌雇请人员进行网络炒作的相关证据。6月1日,家长刘某因造谣被刑拘。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制造和传播新闻,一些媒体为了新闻的时效性或者吸引公众的眼球,对一些新闻事实未加核实就进行报道,很多假象最初就始于媒体。在额济纳旗盒饭事件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带有倾向性的表达,未经调查就随意揣测,使得外地游客成为舆论的中心。加之特殊时期,食物浪费的敏感性,使得公众很容易情绪化,被舆论误导。社交媒体平台以及各种自媒体的兴起,使得谣言和虚假信息在传播速度和空间等方面都达到了极致,任何新闻一经传播很快就为公众所熟知。当一个新闻事件被媒体报道后,公众之间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对其进行议论与评价,还会对没有报道完整的信息进行补充。作为公众,我们应该本着不信谣不传谣的态度,以权威渠道的消息为准,不进行错误的二次传播。

这两个事件都属于反转新闻,公众偏重于事件所赋予的情绪感受远远大于对事实真相的理性判断。在“广州教师涉嫌体罚学生”事件中,人们先入为主地认为老师是出于泄私愤的目的才会体罚学生,将老师当作“施害者”。这是由于过去媒体在报道有关事件时,通常立足于“老师无师德”等角度,带有偏向性,久而久之在受众头脑中形成了“老师利用职务之便泄私愤”等印象。在日后遇到相关报道时,即使事情真相还未完全显露,公众早就根据先前的报道对事情进行定性。而拥有众多关注者的自媒体人显然没有将新闻专业主义作为准则,在事实真相未清楚前就通过情绪化的表达带动公众情绪,不仅扰乱舆论环境,也对涉事老师造成伤害。通过以上两个事件,可以看出出现在反转新闻中的内容生产者往往缺少专业的新闻传播能力与素养,利用公众的焦虑、宣泄、同情弱者、围观猎奇等心理,造成群众极化、网络暴力等污染网络空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秋菊.后真相时代的舆论特点、引导难点及建议[J].青年记者, 2017 (016):22-24.

[2]孙明宇,宋琳琳.后真相时代舆论反转的动因与思考——以鲍毓明案为例[J].声屏世界, 2021(10):2.

[3]陈嘉鑫.阶层刻板印象在反转新闻中的呈现与影响——以“广州一小学体罚哮喘儿童至吐血抢救”事件为例[J].新闻文化建设,2021(09):45-46.

上一条:“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性侵”分析媒体引导造成的信息错位 下一条:以刘谦跪拜门事件为例浅析后真相时代的媒介失范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