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后真相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介后真相  > 正文

“海克斯科技”后遗症:信任消解及情绪裹挟下的无差别攻击

作者:戚梦媛 时间:2023-02-25

【摘要】2022年10月,“海克斯科技”成为热议话题,起因是某视频博主利用各种添加剂“化腐朽为神奇”,迅速还原当下市面上备受消费者喜爱的食品,该系列视频的发布引发了广大网友对食品安全的焦虑。但因其夸大的手法、戏谑的表达,该账号很快被官方警告,之后由本人亲自注销。但网友对其的关注并为因其账号注销而消失,而是将愤怒与质疑转向了其他商家及官方账号,一时间网络一片哗然。本文将以“海克斯科技”事件为例,从其爆火的原因谈起,进而剖析信任消解、情绪先行的后真相时代,最终为该事件存在的媒介伦理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后真相;狂欢;刻板印象;情绪;信任

【Abstract】In October 2022, "Hex Technology" became a hot topic, because a video blogger used various additives to "transform decay into magic" and quickly restore the food that is popular with consumers on the market today. The release of this series of videos has caused many netizens to worry about food safety. However, due to its exaggeration and joking expression, the account was immediately warned by the official, and then the account was cancelled personally. However, the netizens' attention to him disappeared because of his account cancellation, instead, they turned their anger and doubts to other businesses and official accounts. At that time, the network was in an uproar. This article will take the "Hex Technology" event as an example, start from the cause of its explosion, and then analyze the post truth era of trust dispelling and emotion first, and finally reflect on the media ethics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vent.

【Key words】Post Truth;Carnival;Stereotype;Emotional;Trust

【案例来源】

1.头条新闻:海克斯科技伤害了谁

https://weibo.com/1618051664/M92ud79PK?refer_flag=1001030103_

2.新京报|海克斯科技是揭内幕还是贩卖焦虑

https://m.weibo.cn/1644114654/4823017434123370

【案例简介】

2022年6月,辛吉飞拍摄了一则炸串酱的制作方法,在这则视频中,他给出的配方中包含了香精、色素、防腐剂。随后,他的视频引发了网友的大量关注。

2022年8月13日,辛吉飞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科技视频”:糖水加香精合成的蜂蜜、没有肉的淀粉肠、明胶片混合糖浆制成的燕窝等等。由于整个制作过程酷似实验,辛吉飞也被网友戏称为“绝命毒师”,更是开创出美食区“海克斯科技”一词,引来无数网友跟风玩梗。截至2022年9月底,抖音平台上,话题#海克斯科技#的播放量超过了15.2亿次、#科技与狠活#的播放量超过了9亿次、#三花淡奶#的播放量超过了5.7亿次。其本人也在20天涨粉超450万。

图1-海克斯科技释义

2022年9月7日,@中国食品报融媒体点名批评辛吉飞,质疑他是在制造焦虑和低价有罪论,诱导消费者不信任价格便宜的商品,并传播犯罪手法,影响恶劣。

2022年9月21日,辛吉飞在直播时接到来自抖音官方的电话,因为最近被频繁举报,建议他调整内容创作方向,而他直接申请将账号注销。

图2-辛吉飞抖音截图

2022年9月22日,辛吉飞注销了自己的短视频平台账号,注销前他还曝光了自己与平台客服的一段录音。录音中,客服称辛吉飞的视频被举报,希望他可以调整创作方向,但辛吉飞并不接受,并称做短视频不是为了变现,挂了电话后,就将有600多万粉丝的账号注销了。

2022年10月26日,凭借“科技与狠活”走红的博主辛吉飞现身快手直播间,澄清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误解。辛吉飞表示自己仅是普通人,拍视频的初衷是想让消费者知道钱花哪去了,完全没有否定或妖魔化食品添加剂的意思。“食品添加剂会改善食品风味,提高食品品质。”辛吉飞表示,消费者可根据自身需求购买食品,自己只是反对那些用来以次充好的添加剂。

图3-2022年10与26日快手直播

在“海克斯科技”的影响下,很多网友开始对一些品牌产生质疑,首当其冲的“茅酱”海天味业,因为食品添加剂的“双标”事件引发争议,并三度发文回应,但最终还是口碑大跌,市值一夜蒸发330亿;并且厨邦酱油所在的中炬高新,股价也受到冲击。除此之外,很多支持辛吉飞的网友,不分青红皂白地到处出征,让一些商家备受困扰。一位卖羊肉汤的up主,被人质疑往汤里放了添加剂,于是该UP主录了一个一刀未剪的熬汤视频,却仍被玩梗“全是科技与狠活”。

图4-《海克斯科技伤害了谁》评论IP地址     图5-《海克斯科技伤害了谁》评论

图6-“海克斯事件”发展脉络图

【案例分析】

一、“海克斯科技”爆红网络的原因

(一)虚拟连接:作为社交货币的“梗”文化

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辛吉飞的视频本就具有“爆火”的潜质,“段子式”的表述、戏谑化的表达成为他独特的标签,“海克斯科技”“倒沫子”“夹不住了”等略显粗俗却又简单易懂的“梗”正好迎合了短视频平台受众碎片化、浅显化、娱乐化的视频消费习惯,使得该系列视频能够迅速在大众视野传播开来。换言之,辛吉飞的走红,与背后的“梗”文化密不可分。“海克斯科技”从最初的游戏用语,最终演变成为茶余饭后的网络爆梗,同时也在无数次不分场合的刷屏中,一步步消解了其背后的科普属性。由于一个“梗”往往指向的是一个事物或者事件,在传播过程中能够让受众在潜意识中将反复出现的符号与某一事物或事件相联系,这一定程度打破了线上弱关系交流中意义不通的隔阂与困境,建立了基于当下“梗”空间的意义互联。因此,“梗”文化则是这场虚拟场域交流活动的“社交货币“。当然,“梗”在传播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传者进行传播的同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社会经历、创意对原有的“梗”进行再加工。

(二)旧题新议:植根日常生活的“老”问题

当下,短视频的内容逻辑不在于宏大叙事而是贴近生活,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出发是与受众产生联结与共鸣的关键所在。其中,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切实关系到每一个人。民以食为天,“吃”作为人生存的底层要素,是一切社会劳动的开展必不可缺的条件。当下,国民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在问题食品频频爆出后也变得愈发谨慎。而抛去视频的搞笑成分,“海克斯科技”互联网热潮的本质,其实是人们对食品行业的信任危机。从昔日的苏丹红、三氯氰胺、地沟油,再到今年7月的“钟薛高烤不化”事件,人们对食品工业的信任感不断降低。正如“狼来了”的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消解后的信任会成为了无法弥补的鸿沟,永远植根在之后的每一次讨论中,让人们始终都会带有质疑的眼光去审视。而在这场信任危机中,食品添加剂更是成为争议的热点。食品添加剂其实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但随着“海克斯科技”的走红,即使是无毒无害的食品添加剂,也因为“人工”“合成”的字样成为了众矢之的。

(三)社交媒体:加速舆情传播的“新”场域

从近些年的舆情传播来看,许多舆情事件的始端都来源于社交媒体,尤其是短视频一度成为舆情的“策源地”与“发酵池”。究其原因,其短视频“短、平、快”的内核是让信息飞速传播的“润滑剂”。短视频的出现打破了病毒式传播对强关系的要求,可视、可听、可互动参与的优势使其成为舆情扩散的“催化剂”,点赞、评论、再分享的传播模式则与病毒式传播的“主动传播”——“自愿接受”——“主动再传播”的传播模式相契合,使得原传播内容获得网络空间的爆发传播力,造就迅速扩散、范围极广的病毒传播奇观。

二、“海克斯科技”走红背后的媒介伦理问题

(一)刻板印象:被妖魔化的食品添加剂

“后真相时代”的特征之一是相对性,即信息内容是介于现实和谎言之间的相对主义客观事实。对“海克斯科技”的描述,像是对客观事实的蒙太奇式剪贴,就如同“过量的、特殊的添加剂会损害身体健康”的表述被处理量成为“添加剂会损害身体健康”,它出于事实又悖于事实,产生泛化的逻辑错误。而这种错误在新媒体时代屡见不鲜,像是“标题新闻”般,甚至被吹捧为一种“流量密码”。当互联网环境中到处充斥着拼贴化的信息,公众便难以辨别真伪,且可能成为错误信息的“新宿主”,继而推动消息进行病毒式的裂变传播,并随着同质化信息的堆叠逐渐形成“信息茧房”。公众对于食品添加剂的认知或许便是随着上述的过程逐渐被妖魔化,产生“0添加才是最好的”极端式推论。但这本就是一种刻板印象,究其形成的原因,应该与媒介所营造的拟态环境有关。不难发现,当下的网络中充斥着大量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经由媒体的“放大镜效应”,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民的风险感知,但大多停留在问题表面,鲜有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科普,而这种工作确是需要落实在问题产生之前的。“海克斯科技”事件的爆发便有利佐证了这一点,当在食品添加剂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后,再向公众说明“添加剂并非一律都是不好的,我们需要辩证看待”,或许为时已晚。这种像是“马后炮”式的回应,除难以改变公众已产生或是形成的认知外,甚至还会产生冲突的危机。此外,网络社群的力量也是推动刻板印象走向极端化的原因之一。

(二)煽动表达:被极度渲染的焦虑情绪

“后真相时代”的另一重特征便是情绪化,可以概括为“情绪先行于事实”。在抖音平台有一个提高浏览量的“制胜法宝”——“黄金五秒钟”,意为要在点开视频的五秒内抓住用户的心,官方才会给予你更多的流量。试问“五秒钟”能阐述一个事实吗?显然是不能,但是却足以调动用户的情绪。例如,以一句富有争议的话开头,或是做一些奇怪的动作等很容易迅速激发用户的猎奇欲与探究欲。辛吉飞的视频中便是充斥着类似“全是科技与狠活啊”的大量戏谑调侃话语,以及“点头”“歪嘴”等标志性的肢体语言。在语言与肢体的双重作用下,煽动的作用达到了极致,也推动受众对于食品安全的焦虑抵达了顶峰。因此,这种骇人听闻的情绪化表达成为"出圈""流量"的又一工具。同时,浅层次的碎片阅读给情绪性极强的观点预留了空间,无逻辑、无理智的表达思维鞭挞着事件裹挟着若干“来路不明”的观点前行,人们在简单的认识到事件样貌后,就急着用相关的情绪或印象加以评判,让理智的声音来不及走在真相之前。

(三)对抗解读:被逐渐消解的信任感

在“海克斯科技”事件中,还有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即民间话语对官网话语的对抗。因为即便是官媒下场对该事件进行评论以及正确科普有关“添加剂”的问题时,这场闹剧并未停息,而是被推上了又一个舆论的高峰。可以发现,在官媒的评论中仍旧充斥着大量类似“那就祝你吃一辈子的添加剂”的否定质疑,谩骂与指责,仿佛官媒不再是权威消息的发布者,而像是站在人民对立面的“游说家”在劝服大家接受这个本不应该要接受的事实。这种转变有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同时也与其自身的媒体共信力有关。原本传统媒体的报道与权威式解读能够很好的弥补受众无法事无巨细的参与到每一个事件流动之中的“不在场”,但在新闻反转、虚假新闻等事件频发后,曾经的公信力背书已经不复存在,人民对传统媒体的报道开始产生抗拒与不信任。除此之外,群众之间的信任也在不断消解,“海克斯科技”就像一把利刃,与其被情绪裹挟的主人一同,在网络世界对未曾某面的人随意“出征”,让一些无辜商家备受困扰。一位卖羊肉汤的up主,被人质疑往汤里放了添加剂,于是该UP主录了一个一刀未剪的熬汤视频,却仍被玩梗“全是科技与狠活”。在后疫情时代,质疑与谩骂充斥在人与人交往的种种瞬间,而信任则变成了稀缺物。

三、启示与解决措施

(一)行业要自控

食品问题无小事,这需要食品行业秉持行业初心,遵守行业规范。“海克斯科技”之所以能够挑起无数网友的愤怒,与以往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密不可分。所以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对于食品生产商而言,始终要把食品品质放在第一位,可以按照国家标使用添加剂并在显著位置标明。食品安全监测局则可以继续完善监管体系,做到前置管理,加大日常抽检,对违反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企业、商家及时处罚、整改、重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二)媒体要自审

媒体是架起公众认知的一座桥梁,因此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官媒还需做好日常科普工作,解释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原理,破除公众对于食品添加剂的刻板认知。而这场“狂欢”本质也体现了网民媒介素养还有待提高,所以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与此同时加大对自媒体的监控与把关,共同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环境。

(三)受众要自醒

从消费者的角度,需要以科学的态度选择食物,在食品价格、安全卫生、营养品质之间平衡,择己所需。在网民的角度,要自觉提高媒介素养,对网络热议问题不要人云亦云,而是要有自己的认知与判断,不要太过悲观与消极,同时也希望被击碎的信任能够及时修补。

【参考文献】

[1]巢乃鹏.后真相时代自媒体言论乱象及规范[J].人民论坛,2020(11):122-123.

[2]张萌,罗岱.社交媒体时代“后真相”的形成与应对[J].传媒,2019(06):88-90.

[3]李畅,黄颜颜.后真相时代舆论内涵解读[J].新闻界,2018(09):88-93.DOI:10.15897/j.cnki.cn51-1046/g2.2018.09.013.

[4]胡翼青.再论后真相:基于时间和速度的视角[J].新闻记者,2018(08):23-29.DOI:10.16057/j.cnki.31-1171/g2.2018.08.005.

[5]胡翼青.后真相时代的传播——兼论专业新闻业的当下危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4(06):28-35.

[6]江作苏,黄欣欣.第三种现实:“后真相时代”的媒介伦理悖论[J].当代传播,2017(04):52-53+96.

上一条:从长沙采耳大妈遭网暴事件看“后真相”时代新闻反转 下一条:“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性侵”分析媒体引导造成的信息错位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