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沙采耳大妈遭网暴事件看“后真相”时代新闻反转
时间:2023-03-02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信息产生更为便捷,传播更为迅速,每日都以指数倍在迅速增长的信息让人们无从辨别真假,更不愿去了解真相,在对真相的忽视和易受感性情绪的影响下后真相时代来临。而同时绝大多数网民并不具备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对网络事件的随波逐流、任意跟风,导致反转新闻已然成为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干扰了新闻场的正常运行,扰乱了网络对现实的正常反映能力,也刺激着网络暴力等恶性事件的发生,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关键词】新闻伦理 后真相时代 反转新闻
【Abstract】With the advent of the mobile Internet era, information generation is more convenient, dissemination is more rapid, and the rapid increase of information every day makes people unable to distinguish the true from the false, and they are even more unwilling to understand the truth. At the same time, the vast majority of users do not have the ability to distinguish false information, and follow the trend of online events arbitrarily, resulting in reverse news has become a very common phenomenon, interfering with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news field, disrupting the normal reflection ability of the network to reality, and also stimulating the occurrence of vicious events such as online violence, resulting in many adverse effects.
【Key words】News ethics;Post-truth era;Reverse news
【案例简介】
9月10日,湖南长沙一男子在网上发了一段“长沙大妈用采耳工具抠脚”的视频,视频中以偷拍视角拍摄到采耳阿姨用疑似使用用来采耳的工具扣脚,引发大量网友关注,不少网友指责这一行为,采耳阿姨因此受到网暴。该视频直观地反映出了采耳阿姨的外貌、穿着和身份,致其现实生活受到直接影响。
随后,长沙本地一档帮忙节目与采耳阿姨取得了联系,采耳阿姨余女士在节目中接受采访时称,抠脚的工具叫响夹,不是用来掏耳的。自己因此被网暴,觉得很委屈。在该节目中,视频的拍摄者也向她道歉。
9月17日,记者对话余女士,她表示自己用响夹抠脚的行为确实不卫生。这则视频曝光后,自己受到了很多人的指责,还在读书的孩子因为被同学嘲笑不想上学,觉得丢人。工作所在地片区的人也经常对她指指点点,也几乎没有人再找她采耳,“之前我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还能赚300多块,最少也有200多块。现在都没什么人来找我采耳,来找我的也就是那些还没看到视频的。他们后来一看到视频,就说不会来找我掏耳朵了,我现在一天只能赚几十块。”“我是重庆人,离婚了,有个儿子在读大学,家里还有老父亲要赡养。我在老家买了房,今年房贷刚批下来,每个月要还3700多块的。我之前在广州采耳,这个两个月才来长沙,家里基本上就我一个人挣钱。”正常生活受到干扰之后,她无法承担家里的经济负担,她想追究视频拍摄者的责任,希望能够得到赔偿。
【案例来源】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590071@澎湃新闻
(来源:湖南公共卫视《帮女郎》栏目)
【案例分析】
一、“后真相”时代为反转新闻提供生长沃土
近年来,总有反转新闻出现在大众眼前,不断挑战着受众对网络事件与言论真实性的认知,这是在大众逐渐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后出现的新现象。基于网络媒体发布信息的便捷性,以及各种终端设备的广泛触达,给网民提供了多方面了解新闻事件真相、参与新闻事件讨论的自由和便利。在低门槛、全开放、易参与、半匿名的网络生态环境下,技术赋予的权力让大多数人都能突破地域和时空的局限以及社会结构层次的差异,在各个新媒体平台上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而这也同时导致了极端言论和不良信息在互联网上也被广泛传播。
(一)理性的流放,情绪的裹挟
在网络上“人人同住地球村”的“后真相”媒介语境下,网民言论是被情绪所裹挟的,牛津词典把“后真相”收录进2016年的年度词汇,并将其界定为“相对于客观事实的陈述,民意更容易受到情感和个人信念的影响,还可以理解为,事实本身退居到第二位,而受众对事件本身所持有的态度、带有的情感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理性的走失,在对待网络上看到的事件或言论时,情绪第一时间占领上风。在“长沙采耳大妈”反转事件中,网民在看到视频的第一刻便开始强烈指责,迅速引发越来越多人的围观,围绕着当事人进行攻击并发展成网络暴力的恶果。而在许多其它的新闻反转事件中,也同样能找到网民愤怒的身影。成都49中高中生坠楼事件中,在小林母亲在微博中提及学校拒绝家长入校、不提供监控等信息后,网上盛传坠亡学生占用化学老师子女出国留学名额,而小林是被该化学老师从楼上推下致死,死者遗体被擅自火化,警察拖行死者家属等各类谣传信息,这些不良失实的言论主导着公众的情绪和议题的走向。究其原因,这种在社交媒体上会经常出现群起而愤、呼声一浪更比一浪高与网民的情绪波动密不可分,网络上群体侧重于就同一新闻事件发表共同的感叹想法以寻求情感共鸣,再加上声声叠加的互动与重复,使得情感宣泄甚于理性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再去寻求一个理性的讨论与对真相的诉求,似乎是难上加难。
(二)流量的诱惑,匿名的伪装
媒介素养参差不齐的网民是后真相时代反转虚假信息泛滥的重要推手。网民作为网络内容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消费者,其以多重身份活跃于网络平台,对网络内容进行碎片化、细节化传播。吸引人眼球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分解加工,易形成谣言滋生的温床,将网络舆论生态推向复杂化。一些网民的不良动机会利用网民猎奇、跟风等心态,用极具冲击力和直击痛点的话语,通过夸张性的标题、具有煽动性的词语吸引流量。又因为平台的虚拟身份,将每个人的发言以匿名的形式呈现在网络上,有了伪装的躯壳,肆无忌惮的言论开始漫天飞舞。或许发布者最初没有想到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但在尝到流量带来的甜头时,就一头栽进陷阱,大肆发布与重点事件相关的不实信息,有的最后甚至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走向违法的道路。
在秦皇岛男孩救人牺牲事件中,公众都为韩兴博赶到敬佩和惋惜时,“求他救了?”“他自己逞能”等疑似被救女孩的社交媒体发言在网上疯传,迅速引发大量关注,自称为“被救女孩哥哥”的人出现,戴着墨镜和口罩开启了直播,声称替自己的妹妹道歉。事实上,发出不当言论的账号被证实是冒充被救女孩,所谓的女孩哥哥也是假冒的。包括这几个账号中涉及的女孩露脸照片,均为恶意盗取另一位和事件完全没有关联的女孩照片,为了享受流量带来的福利而不惜代价博眼球和蹭热度的恶劣行径引发痛斥。
二、反转新闻带来的恶劣影响
在层出不穷的此类事件中,事件真相扑朔迷离,来来回回,将受众的注意力分散又集中,过度消耗受众对事件热情,将事件原身推离大众,取而代之的是围观和流量带来的喧嚣。由此,反转新闻的危害不可谓不深重。
(一)消费公众热情
在“长沙采耳大妈”事件中,由于网络暴力对阿姨的影响,以及后续各类平台和媒体的跟进,致使后来的相关舆论焦点演变成了对阿姨的赔偿问题,以及其儿子是否孝顺等,而完全脱离了应该关注的采耳工具以及这种拍摄方式是否合理等。在对一件事情进行反复强调的同时又不断反转,受众已经失去了对其的热情,似乎已经忘记了因何而关注此事件,而这样又会恰恰使最应该被关注的事件点被丢失。同样,在江歌案当中,舆论焦点也在不断变化,在长达几年的过程中,受众的热情已经被消耗,甚至出现了反感的声音,这样的舆论生态十分不利于厘清事件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使媒体陷入恶劣环境
进入新媒体时代,“流量”成为各大媒体的抢夺项目,在这个后真相时代,人们除了追求感官刺激之外,开始有了共情的需求,报道事实性新闻不再是吸引受众注意力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相比繁琐的“编辑”过程,以及经过反复验证后可以呈现给观众的客观公正的报道,人们似乎更愿意为能够带来强烈冲击与感染的内容买单。因此,在现在的媒体环境中,事件发生后,许多媒体会竞相转载报道,而这部分内容许多未经审查,而是直接照搬内容,极易丢失真实性,因此一旦信息有误,谣言就会泛滥。媒体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地向受众还原事实真相,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则才得以逐步建立,而各种“流量至上”主义以及各类反转使媒体陷入恶性循环。2018年10月轰动全国的“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依然历历在目,起初媒体报道称该事故由女司机逆行导致。然而不久之后,真相便浮出水面,随之上演了一出充满戏剧性的舆情反转,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三、“后真相”时代对反转新闻的反思与对策
网民参与到新闻生产过程中使得事实真相被碎片化信息包裹,互联网空间的娱乐化、失真化也在消解“真相”,“反转新闻”成为后真相时代的新闻特色,在这种情况下,而想要在获取信息时摆脱“后真相”的困恼,则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应对能力
在突发事件中,唯有及时、公开、准确地公布有关信息,才能避免进一步激化舆论,才有机会将舆论引导到理性讨论的框架中来。突发事件中许反转现象是由于信息披露不当导致的。如果能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正确应对,则可以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同时,必要的权威系统的监管审查制度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对于谣言的散布者和失职的媒体人,都应当给予严厉的惩罚,以增加其犯错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源上改善媒体环境,解决“后真相”带来的各种问题。
(二)媒体加强自我审查
尽管当下“流量至上”的观念充斥了环境,媒体从业者的身份正在逐渐朝着营销者的方向转变,但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客观性和真实性都是必须要遵守的原则。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职责,对传递出的每一条信息都务必要做到仔细核对。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就明确提有“认真核实新闻信息来源,确保新闻要素及情节准确”、“禁止虚构或制造新闻”、“转载其他媒体的报道要把好事实关”等要求。因此,媒体人首先应加强自我审查,平衡好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之间的关系,做好事实核查和更正答辩机制。
(三)提高网民媒介素养
社交媒体时代,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增多,需要加强网民在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每个个体都掌握着极大的话语权,因此更要注重自身的网络语言与行为。要明确为自己的言行负责的重要性,在发表个人观点的时候须得谨慎,理性地看待问题,切不可为了宣泄个人情绪,而给他人造成伤害。同时要深刻意识到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造成恶劣影响的言语会为自身带来不可逃脱的追责。
【参考文献】
[1]许鑫.存异而求同:后真相时代对话观念的嬗变[J].全球传媒学刊,2021,8(06):116-126.DOI:10.16602/j.gjms.20210052.
[2]张爱军,王首航.后真相时代的自我救赎:真相的再归与主流媒体话语权的重塑[J].河南社会科学,2021,29(06):93-101.
[3]李畅,黄颜颜.后真相时代舆论内涵解读[J].新闻界,2018(09):88-93.DOI:10.15897/j.cnki.cn51-1046/g2.2018.09.013.
上一条:以网传孕妇就医被拒后流产事件为例浅析疫情下的媒介后真相 下一条:“海克斯科技”后遗症:信任消解及情绪裹挟下的无差别攻击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