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后真相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介后真相  > 正文

以网传孕妇就医被拒后流产事件为例浅析疫情下的媒介后真相

作者:刘庭嫣 李龙凯 王悦 肖佳玥 时间:2023-03-08

【摘要】2022年9月2日,“大庆市孕妇就医被拒流产”事件引发热议,经调查此事为当事人丈夫因不满社区医院回复过程编造事实、煽动舆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平台正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以及人民群众信息的主阵地。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的舆情形式出现。文章通过对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此类事件的成因及影响,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可行性舆情治理对策,为更好地应对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网络舆情治理;后真相;新闻反转;突发公共事件

【Abstract】On September 2,2022, the incident of “Pregnant women in Daqing refused to seek medical treatment for abortion” caused a heated discussion. After an investigation, the incident created facts for the husband of the woman concerned because he was dissatisfied with the response process of the community hospital and incited public opinion.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 the network platform is becoming the main channel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the main position of the People's informatio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ppears as a new form of public opinion. By analyzing the concrete cas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such incid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of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in the light of relevant problems, to better deal with the new media era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o provide new ideas.

【Keywords】Internet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Post-truth;News reversal;Public emergency

【案例简介】

1、8月27日,当事人所在小区属风险管控区,被赋黄码。按规定连续3次(间隔24小时)核酸阴性,可自动转绿码。

此后6天,到9月2日,当事人只做了两次,未达到转绿码条件。

2、9月2日,孕妇到医院检查。在预诊分诊处查验双码,发现其健康码为黄码。医院门诊部为其做了抗原筛查,筛查40分钟显示阴性后,进入医院产科就诊。根据检查结果,孕妇处于正常妊娠状态,二人自行离开医院。

3、就诊过程中,丈夫多次联系社区街道要求转绿码。因不符合3次(间隔24小时)核酸阴性要求,未果。

因对街道社区回复过程不满,从医院回家后遂上网发小作文,谎称“孕妇就医被拒流产”。

IMG_7635(20221203-030911)

图1来源于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wm/20220911/wap-content-1433501.html

4、9月2日小作文热炒后,9月3日,大庆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成立调查组,对当事人、社区、街道、护士、医生等相关人员进行全面深入调查。

IMG_7636(20221203-031321)

图二来源于https://mp.weixin.qq.com/s/8DmyX-YDRZwONxbXEGCxbw

9月5日,大庆油田总医院为孕妇专业检查,诊断为正常妊娠状态,未流产。

5、9月8日,发布官方通报。当事人因涉嫌寻衅滋事犯罪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IMG_256

图3来源于https://mp.weixin.qq.com/s/KM2SpQT1YLl9EXtAowK00Q

【案例来源】

《关于网传“大庆市孕妇就医被拒流产”问题的调查情况通报》

https://mp.weixin.qq.com/s/KM2SpQT1YLl9EXtAowK00Q

《通报》

https://mp.weixin.qq.com/s/8DmyX-YDRZwONxbXEGCxbw

【案例分析】

一、问题成因

1.网络媒介信息传播的低门槛

本案例中苏某某因对街道社区回复过程不满,故出院返家后上网发帖,谎称“孕妇就医被拒流产”,有利用标题博人眼球、吸引关注之嫌。苏某某把网络当作自己情绪发泄的地方,只叙述自己的一面之词,让大众被其说服,从而案件前期几乎向其方向一面倒。

2.网络平台面对热度事件真实性审核不严

在信息化社会中,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数字化、网络化成为当代的标志。发布信息和接收信息的门槛越来越低,发布信息的方式和途径也日益增多。

而社交媒体用户素养水平的参差不齐,一方面会导致带有负面情绪和效果的内容发布在社交平台上;另一方面更是提高了审核的难度和成本。这给了依靠互联网进行炒作并从中牟利的人以可乘之机。

3.有意引导群众仇恨

“孕妇就医被拒”这种词眼很容易激起群众心中的同情,以及对医院的愤怒。在其帖子中,详细虚构了其妻子之疼痛,和书记的漠视,丝毫不提及自己未达到转码条件的事实,使群众因其一面之词蒙蔽了双眼。

4.疫情期间群众敏感的神经

苏某某对其经历的事件大肆渲染,深深的触动了群众经历了这么多年疫情而早已变得敏感的神经。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地均采取严格管控措施,社会大众经历近两个月的居家防控与非常态生活,难免产生各类情绪,互联网成为公众情绪宣泄的主要渠道之一。

5.近年来,医患关系已成为敏感话题

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仅正在严重冲击着医疗服务市场,而且已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新闻媒体不够详实的报道,促使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理解,不能换位思考。部分医务人员没有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而是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而有些患者对医务人员也缺乏理解,不了解医学的复杂性。

二、案例利弊分析

1.恶化医患关系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一些不良媒体工作者一心只想着博取大众眼球,赚取流量,在丧失道德底线,追求高流量和高点击量的错误道路上忘记了初心,迷失了方向,丧失了作为媒体从业者最起码的职业操守和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他们总是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去批判医务人员,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和道德绑架医务人员。

不良媒体为了骗取流量赚的盆满钵满,同时也在无形之中伤害了医护人员的心,让群众也不再相信医护人员。

2.媒介责任缺失,网络媒介公信力减弱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是公信的大敌。然而在竞争火爆的媒体大战中,媒体赖以安身立命的真实性却常常遭受严重质疑。少数媒体,常常出于某种目的或为利益所驱使,置事实于不顾,进行失实的报道。他们或是进行新闻炒作,添油加醋地把一些并不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炒成热点新闻;或是捏造事实,在新闻报道中,制造或传播虚假信息,以追求轰动效应,增加对受众的吸引力。尤其因特网的发展,更刺激了假新闻的泛滥。在网上,人们无需记者证,通过电子邮件、网络对话就可以通过合法的信息源获得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发布信息、充当记者,这就为那些蓄意散布虚假新闻信息的人提供了便捷和可乘之机。

3.群众对防疫政策产生负面情绪

三年的疫情使得老百姓身心疲惫,由于经济衰落,没有固定工资收入的群众情绪焦躁,有些地方的群众与防疫人员产生了矛盾,暴发了冲突,对于防疫、抗疫的看法与2020年时也有了很大的不同,有的地方矛盾尖锐化,比如郑州的富士康、广州的海珠区等地,造成的影响极其负面。

三、启示与体会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传媒业也开始向市场化取向转变。部分个人和媒体深谙诉诸感情或个人看法能更有力地影响公众观点,因此有意发布一些虚假新闻来煽动大众情绪,博取关注。在本案例中,苏某某正是利用了近年越来越紧张的医患关系以及民众对防疫措施的高度关注来煽动大众情绪,博取同情。“就医被拒”、“流产”等关键词一出,立刻博取了大量的关注,在网络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和大范围的传播,造成了不良影响。

另外,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了人们讨论,表达意见的重要场所,双向性的传播和言论的自由表达,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社会中做出独立的选择和判断,信息传播中传统的“把关人”这一角色已经有所外延,很多时候“把关人”就是我们自己。因此在后真相时代我们应该加强对信息的辨别,在不了解事情真相之前不轻易发表观点,做一个理性的发声者以及合格的“把关人”,不被有心之人利用。

四、对策建议

(一)媒体层面建议

1.主流媒体要守好舆论阵地,掌握话语主动权

主流媒体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在传播速度日渐加快的新媒体时代掌握话语主动权,占领舆论高地。此外,主流媒体要加强舆情监测与应对的能力,时刻关注网络舆情的即时动态,第一时间掌握舆情,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和疏通舆论,缓解公众的焦虑心理。

2.传统媒体要发挥优势,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传统主流媒体应当在深度报道、调查报道方面发挥优势,在重塑事实真相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3.社交媒体应加强监管,承担社会责任

社交媒体应不断加强新闻真实性的核查和高品质新闻的推送,同时积极与传统主流媒体展开合作,保证所传播新闻的质量。此外,还应加强对平台上假新闻的监管,完善举报制度,并建立有效的新闻核查机制。

(二)政府层面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加强媒体约束

在保护媒体舆论监督权力的基础上,加强立法,进一步明确媒体和司法之间的关系和所承担的相应责任,保障司法的独立和公正。加强对自媒体的监管,对于违法行为要及时追责,避免再犯。其次,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健全突发舆情处理机制,避免负面舆情的大肆传播。

2.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做好引导工作

后真相时代,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阵地。因此,要树立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网络思维观念,重视网络舆论在意识形态宣传中的重要地位。政府要及时回应网络舆论并做好引导工作,消解舆论对于民族问题的负面情绪,积极创新网络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大众层面建议

1.公众应培养核实信源,交叉求证的习惯

公众在接触舆情事件时,有必要养成核实信源的习惯,一要看信源是出自权威媒体还是社交平台爆料,必要时可对爆料者在社交平台上的注册信息进行核查;二要坚持“多信源”原则,新闻客观性要求媒体报道必须做到平衡与中立,信源数量是衡量报道客观性的重要标准之一,比如目击者、当事人、多方参与者、专家人士、公权力机构等等。

2.强化受众的数字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体时代下,我国网民媒介素养参差不齐,我们应从从各种渠道强化受众的媒介素养能力。比如学校教育可以将数字媒介素养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引导学生了解社交媒体是如何影响公众的信仰、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文化判断力,反思与媒体的接触如何影响自己对知识本质的看法和理解。

3.培养大众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大众应通过独立思考来建立批判性思维,用批判性和辩证性的思维看待网络上的新闻,对不确定的信息保持怀疑态度,并且做到不传播。

五、相关案例分析

(一)王凤雅事件

案例简介:

2017年11月,家住河南省泰康县年仅两岁的小凤雅患有“视网膜母细胞”癌症,由于治疗费用高昂,小凤雅母亲杨美芹在互联网平台进行筹款; 2018年4月9日,自媒体撰稿人陈岚微博“举报”:小凤雅父母疑似虐待孩子并致其死亡。2018年5月4日小凤雅去世。

图4来源于:河南重病幼女家属被指诈捐续:引爆此事的公益机构项目被停_直击现场_澎湃新闻-The Paper

5月24日,微信公众号“有槽”发布《王凤雅小朋友之死》,该文迅速在互联网广泛传播,文章称其母亲在各平台共筹款15万元,但善款未用于小凤雅病情的治疗,而是治疗凤雅弟弟的唇腭裂。至此,“诈捐”一词掀起舆论浪潮。

图5来源于:“小凤雅”事件真相出来了谁该反思?反思什么?_新闻频道_中国青年网 (youth.cn)

5月26日,舆论开始反转,央视新闻客户端发表评论 《河南“小凤雅”事件真相出来了,谁该反思?反思什么?》,并公布“水滴筹”的澄清内容:小凤雅家属实际筹得款项35689元,以及泰康县公安机关的通报:小凤雅的父母没有虐待孩子导致其死亡,也不存在“诈捐”行为,随后舆论趋于平息。

相同点:

两个事件不断发生反转,主要是由于事件真相不明,自媒体缺少新闻专业的素养,为了点击率以及关注度,在没有核实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就发布出去,新闻的真实性无法保障。甚至有的自媒体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会故意歪曲事实或是断章取义,选择性地将事实呈现出来,激发网民情绪。而官方媒体并没有及时发布准确消息,在事件初期没有对公众情绪进行及时引导,导致公众被缺乏媒介素养的自媒体绕得团团转。事件真相随着报道一点点呈现,受众的情绪也随之摇摆。

不同点:

“王凤雅”事件中,“诈捐”“重男轻女”等标签,伤害公众善良与同情心,使网友迅速建立起维护社会规范与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成标签化认知,使话题的讨论力度节节攀高。

而“大庆市孕妇就医被拒流产”事件发生在疫情管控的特殊时期,疫情阴霾笼罩下的民众难免会有恐惧、恐慌的情绪,随着网民情绪化的蔓延,迎合公众情绪的煽动性倾向进一步凸显。

(二)西安疫情期间孕妇被拒诊意外流产

案例简介:

2022年1月1日,西安市一名孕妇由于身体不适到西安高新医院就医,到达后已是晚上8点,孕妇身体状况极其不佳,在情况危急之时,该医院以核酸检测报告超过了4个小时为由禁止孕妇进入,最终因等待时间过久导致孕妇大出血以及意外流产。

图6来源于:“西安高新医院孕妇流产事件”背后的底层逻辑_腾讯新闻 (qq.com)

1月5日,经陕西省、西安市卫健委组织专家对事件进行调查,最后认定该事件是一起责任事故。此后,西安高新医院已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总经理被停职,门诊部、医务部相关责任人被免职。西安市纪委对省市有关疫情防控期间急救工作要求落实不到位、履职不力的西安市急救中心党总支副书记、主任给予党内警告处分,对落实省市关于疫情防控期间特殊人群救治工作要求不到位的西安市卫生健康委主任给予党内警告处分。

事件网络舆情发展脉络

1.事件酝酿期(2022年1月4日—2022年1月5日)

此阶段只有少量自媒体报道该事件,且公众关注较少,涉事医院及省市卫健委均未作出官方表态。

2.事件爆发期(2022年1月6日)

在人民日报等几家官方媒体进行官方报道后,事件关注度飙升到峰值,西安市召开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通报事件处理结果。

3.事件僵持期(2022年1月7日—2022年1月8日)

众多网民仍对事件的始末和处置结果存有疑虑,国家卫健委对该事件作出回应。

4.事件淡出期(2022年1月9日—2022年1月16日)

网民关注度逐渐减少,事件退出微博热搜榜。

两个案件引发广泛公众讨论、造成负面舆论影响,很大程度是由于线上权威消息报道不及时,使得公共事件处理陷入被动境地,造成网络舆情应对不及时、处置不彻底。

突发公共事件在较短时间内极速爆发,具有突发性、普遍性和非常规性,容易引发不同程度的社会危机。当社会热点问题被曲解并出现泛滥传播时,地方政府应及时有效地对舆论进行科学引导和管理控制,牢固树立主流舆论导向,选择最佳时间发布官方的权威消息,防止不当的社会舆论在网络平台上恣意传播并发酵,充分发挥宏观指导和监管作用,创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地方政府舆情应对的目标在于引导公众理性看待事故灾难、理解应急管理部门工作职责和困难,树立良好媒介形象,突出正面准确事实,形成事实共识,引导公众理性看待事故,形成价值共识。

【参考文献】

【1】李洋.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舆情应对方略[J].中国应急管理,2021(03):66-67.

【2】谌弦月.突发公共事件下网络舆情治理分析与对策探究——以西安疫情期间孕妇被拒诊意外流产事件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09):144-146.

【3】张绘蓝.后真相时代下新闻反转的受众心理分析——以“小凤雅事件”为例[J].今传媒,2021,29(07):65-67.

【4】王新颖.“后真相”语境下“小凤雅事件”舆情反转过程与成因分析[J].东南传播2018(09):103-106.DOI:10.13556/j.cnki.dncb.cn35-1274/j.2018.09.032.

【5】翟敏.网络环境下舆论反转的成因与规制——以“王凤雅事件”为例[J].科技传播,2019,11(01):109-110.DOI:10.16607/j.cnki.1674-6708.2019.01.057.

【6】张文艺.新冠肺炎疫情中微博谣言的“后真相”特征分析[J].今传媒,2020,28(10):129-132.

【7】全燕.“后真相时代”社交网络的信任异化现象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7(07):112-119.学,2017(07):112-119.

【8】彭丹妮.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反转的成因探析[J].西部广播视,2021,42(14):32-34

【9】王秋菊.后真相时代的舆论特点、引导难点及建议[J].青年记者,2017(16):2224.DOI:10.15997/j.cnki.qnjz.2017.16.011.

【10】张爱军,王首航.后真相时代的自我救赎:真相的再归与主流媒体话语权的重塑[J].河南社会科学,2021,29(06):93-101.

【11】李腾凯,吴育林.“后真相”现象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挑战及其对策[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42(04):159-166.

於红梅,潘忠党.近眺异邦:批判地审视西方关于“后真相”的学术话语[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08):5-24+126.

上一条:以重庆交大学生被公告退学为例浅析后真相时代的媒介失范 下一条:从长沙采耳大妈遭网暴事件看“后真相”时代新闻反转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