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兰州急救中心回应三岁儿童死亡事件”探析后真相时代的公众参与
时间:2023-03-08
【摘要】在移动互联网新时代下,公众参与的新闻发声及治理面临新挑战。由于网络具有前台匿名后台实名的特点,为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人们在对热点事件的公开评论中,越来越多地掺杂着个人的情感、情绪和信念,舆情也随之酝酿发酵。网络信息鱼龙混杂,信息起源及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失真现象,网友难以辨别信息真假。官方媒体有时出于多重考虑会避重就轻不直接给出明确答复,引发公众不满,使得舆情进一步发酵。本文主要以兰州急救中心回应三岁儿童死亡事件为例分析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兰州急救中心回应三岁儿童死亡事件;公众参与;信息失真;后真相
【Abstract】In the new era of mobile Internet, the news voice and governanc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re facing new challenges. Because the Interne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onymous front-end and backstage real names, providing a broad platform for citizens to exercise their right to freedom of expression, people's public comments on hot events are increasingly mixed with personal emotions, emotions and beliefs, and public opinion is also brewing and fermenting. Network information is mixed, and there may be information distor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origin and dissemination, and it is difficult for netizens to distinguish the truth of information. Sometimes, out of multiple considerations, the state media will avoid the important and do not give a clear answer, which will cause public discontent and further ferment public opinion. This paper mainly takes the Lanzhou Emergency Center's response to the death of a three-year-old child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process of online news dissemination.
【Key words】The response of Lanzhou Emergency Center to the death of a three-year-old chil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formation distortion; Post-truth
【案例简介】
2022年11月1日,兰州市七里河区西园街道一名儿童一氧化碳中毒不幸死亡引发关注,
2022年11月2日,三岁孩子父亲微博发声,舆论迅速发酵,众多网民要求彻查此事,表示要等一个调查结果
2022年11月3日《澎湃新闻》、《新晚报》等多家媒体,他们采访了当事人拓先生(化名),根据拓先生自述,11月1日中午,他发现妻子有煤气中毒的症状表现,随后孩子也出现了大小便失禁的情况,随后他曾多次拨打120急救电话,但救护车迟迟没到。拓先生向记者提供的通话记录显示,他曾于当天12点15分至13点06分期间,拨打了6通120急救电话。
同日,兰州公布“3岁男童死亡事件”调查结果,案例详情如下:
(图来源于中国新闻网)
兰州市疫情防控七里河区督导组表示对此次事故处置过程中暴露出的救助机制不畅通、应急处置能力不强、工作僵化刻板的单位和干部,将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深刻汲取此次事故沉痛教训,举一反三、警钟长鸣,始终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贯穿于今后工作全过程,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优化保障机制,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坚决杜绝此类事故再次发生。对广大媒体和网民的批评监督,我们诚恳接受,坚决予以整改。
(来自微博话题“兰州急救中心回应三岁儿童死亡事件”)
【案例分析】
一、公众参与现象分析
1.信息传播
信息传播过程中,公众往往从自身的认知和情感出发,所发表的评论带有主观色彩。在“兰州急救中心回应三岁儿童死亡”事件中,一名三岁儿童一氧化碳中毒不幸死亡,该事件引起公众热烈讨论,网友强烈要求相关部门给出调查结果。公众所有的信息来源均是该父亲的发文及网友发声,信息来源本身存在信息失真现象,信息渠道及真假均受限,公众无法进行客观分析,对于事件本身以及该父亲是否完整并且真实地阐述了整个事情,他们并未深究,且信息传播面不断扩大,参与度增大,受到广泛关注。因此信息的传播起源及途径其实本就存在信息失真现象。
(儿童父亲声明|图源微博)
2.公众信息分析及评论
对于三岁儿童未能及时就医的原因,网友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声:1.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导致没有资源分给突发事件;2.急救中心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及相关部门懈怠失职,未能及时给予救治;3.该儿童父亲起初拨打120是为了为自己妻子摔倒获得医治,并未提及任何有关儿童中毒信息,导致儿童病情延误。
(网友评论|图源微博)
二、舆论导向及官方媒体发声
该事件涉及人员死亡、救护车延误、防控政策等敏感事件,一经发出引发热议,公众参与度高。事件发生后,经官方媒体发布警情通报,未交代详细过程,网友疑虑更深,随后该儿童父亲发文影响公众判断,使舆论向上述1.2观点倾倒。紧接着“@兰州发布”“@每日甘肃”等官方媒体发布《关于兰州市七里河区西园街道一户居民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情况通报》,详细还原事情经过,便逐渐产生上述第3点发声。在整个时间发酵处理过程中,不难看出,官方媒体的发声会进一步促使事件讨论更加激烈,原因是有时出于多重考虑官方媒体会避重就轻不直接给出明确答复,引发公众不满,要求明确答复及还原事实经过。当事人的发文往往会左右公众情绪,公众更愿意从情感及个人认知出发去看待问题,存在不理性发声的现象,且当时整个环境是出于较为敏感的疫情防控阶段,所以公众的压抑情绪难解,需要网络作为宣泄口抒发,更加认为这是相关人员失责及过度防控的原因。
三、后真相时代的公众参与
整个事件网友评论舆情导向存在多次反转现象,事实并非如最开始网民所认为的那样。这往往都是因为网络存在前台匿名后代实名的现象,人们对自己所发表的言论不需要付出很大的责任;网络信息传播存在失真现象,网上所有言论需要网民对其真假进行辨别;当时网友所处的大环境是防控管制多日之下,所以情绪难以发泄,需要网络作为媒介进行宣泄;网民对信息的处理存在主观臆断现象,且有些时候容易冲动,不会进行理智地分析,就发表各类言论;舆论的导向会影响网友的判断,大部分公众都有从众心理,不理性发声。以上种种导致了事件讨论一波三折,有时后真相是和最初的“真相”存在偏差。
四、对策建议
1.加强对舆论监督的支持和配合
对于舆论监督的管制,应该落实到各种媒体平台,面对热门事件的舆论,各方政府应当第一时间发现并进行调查,尽快理清事件过程及真相,及时发布相关通知告知大众,并对于事件进行正当处理和纠正错误。舆论监督的健康发展,需要制度法规的支持,也需要党和政府的密切配合,减少舆论引发社会矛盾与破坏社会稳定,建设良好的网络氛围。信息来源本身存在信息失真现象,需要加强网络平台发言的监管力度,建设网络评论的法律法规。
2.提高公众媒介素养
面对五花八门的社会事件,大众们应该提高自身的判断力,凡事都需要证据,不要因为言论自由而去随意揣测。在信息大时代下,信息差异与信息失真现象导致的舆论风暴不在少数,大众们作为信息发声者和接受者这两个身份,在这两个身份中随意切换的同时,也要站在客观理性地角度鉴别自己获取的信息,不要做违法乱纪的事情,特别在疫情的影响下,小道消息层出不穷,我们对于信息的判断力会有所减弱,必须严格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例如本次案件中公众对与事件的揣测,到最后都被一一瓦解,我们在这个都是陌生人的世界里,就需要提升自身对于事件真假的辨别力,语言的攻击性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你要背负的法律法规也是,所以大家在保证言论自由的前提下,不触犯法律法规,有素质、有素养的进行发言。
3.减少信息差异
互联网时代最大的谎言“信息是公开透明”,很遗憾,这不是真的,你看到的都是别人希望你看到的。因为有一些非常具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是不会互联网流传,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小圈子。有些信息和资讯,只在小圈子里流通,对普通人而言,这些信息是无从获知的。那该如何减少信息所带来的差异呢?第一,优质的阅读可以提升信息获取和甄别能力,避免在不懂的方面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第二,保持好奇心,保持敏感,在看新闻或文章遇到的新鲜事物时,要学会通过透露的关键词搜索,养成习惯日积月累对新事物的认识,就会超出很多人;第三,正确的逻辑及科学常识,很多荒谬的谣言和传闻,其实禁不起逻辑的推敲,但仍然有不少人信以为真,建立基本的逻辑和科学常识是必要的;第四,善于利用第三方数据平台求证,在信息差面前,如果善于使用多种渠道数据比对,就可以减少不对称的信息出现、影响自己的判断。
五、自身启示与体会
在新媒体大信息时代下,公众并非被动、机械地接受,而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并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事件发展的整个过程。他们可以用如转发、分享或置顶等简单方式,使自己的观点以不同形式展示在大众的面前;可以采用跟帖或留言的方式;可以利用相对便捷的技术手段,对既有的影像素材加以仿或颠覆,进而实实在在地影响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当然,上述各种方式时常紧密结合,以一定的视觉表达方式直观的表达出来,人都是视觉性动物,对于视觉的表达是天性,但是表达的观点需要是站在理性和正面的角度,避免过于偏激的舆论与过分的揣测,导致偏离事件的中心。除了公众自身,媒体媒介和政府也应该公平、公正、公开的处理事件,搞好舆论引导,弘扬社会正气。例如“兰州急救中心回应三岁儿童死亡”等案件中,公众所有的信息来源均是该父亲的发文及网友发声,信息来源本身存在信息失真现象,在新媒体事件的多元化参与中,群体性的“围观”占据了核心位置。围观使普罗大众有机会见证社会事件的整个进程,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维护权益、揭露丑恶、匡扶正义。但是事实是否如大众口中所说,我们还是要有自己客观理性的思考能力,不要轻易被网上各式各样的咨询迷惑,要客观理性分析不要有从众心理,与新闻媒体一起营造一个正面的公众参与的舆论场,避免为最后真相的得出增添阻碍。
六、相似案例比较
(一)相似案例简介
在2021年以“瑞丽封城”事件中,也反映了由于公众参与过程中信息主题所站角度差异,往往造成输出信息差异,再者,由于媒介在各种阻挠因素的情况下严重失语,没有有效发挥其“社会公器”作用,事件真相往往也不甚明了。
2021年3月29日,瑞丽今年的第一波疫情始发。
2021年7月7日0时起,瑞丽因疫情对主城区实行封闭管理,所有市民居家隔离,生活物资由瑞丽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组织保供企业配送到户。
2021年10月24日,在国务院新冠疫情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的媒体直播间里,大量云南瑞丽网友留言表示希望大家能关注瑞丽的情况。
2021年10月26日,一名自称是"瑞丽学生"的网友在网上发帖呼吁网友关注瑞丽,迅速成为舆论焦点。
2021年10月28日,瑞丽前副市长戴荣里发文《瑞丽需要祖国的关爱》,呼吁大家帮助瑞丽。推文一经发表引发广泛关注与舆论,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榜单前列。
同日下午,瑞丽市现任市委书记与市长对外回应,称目前上级给予很多支持,戴荣里所写的文章“资料过期”,“瑞丽暂时不需要外界援助。”
信息输出差异使网络争议持续发酵。7月以来,不断有瑞丽市民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发声表示“生活难、离瑞更难”“填了很多表,只领到1斤米”“生活无着落”“群众拨打热线被暴粗”等问题。
(来源于新闻传播学院媒介伦理案例库“以‘瑞丽封城’事件为例——分析新媒体时代下信息输出差异带来的信息错位”)
(二)相似案例比较
1.相同之处
在整个事件中都反映了防控政策的僵硬刻板化和救助机制的缺陷,防控过程中存在官僚对权力上位者负责而忽略了作为城市根本的百姓和市民本身的生命健康,出现严重群众失语和诉求无法满足的现象,从而引发严重后果和巨大舆情暴动。其次在整个事件中都反应了公众参与的过程中信息输出与接收差异,接收信息来源有多方,例如小道消息,当事人发声,媒体报道,官方发布,而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传递中容易带来信息错位,使得大众舆论失去正确引导,容易滋生谣言。
2.不同之处
“兰州三岁儿童死亡事件”得到了官方调查并给出公告还原事件真相,“瑞丽封城事件”舆情发酵剧烈,最终无后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国舫.新时代加强和完善舆论监督论析[J].长白学刊,2020,(04):1-8.
[2]庞弘.论“新媒体事件”的视觉表达与公众参与[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9,(02):173-184.
[3]林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公众参与[J].网络法律评论,2012,15(02):45-54.
[4]陈祥群.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公众参与[J].现代经济信息,2015(09):103.
上一条:栏目释义之公众参与 下一条:从贵州高速客车侧翻27人遇难看公众参与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