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素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专业素养  > 正文

从人民网评女研究生休学待产反思官方媒体的新闻专业素养

作者:张鸿岚 时间:2023-03-02

【摘要】女研究生南依休学待产引发网友热议,网民众说纷纭,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有,人民网评其是“爹味”说教。然而,新媒体环境下,生硬呆板的说教引导已经不再能被后真相时代的受众认同,反而会使媒体公信力受损,社会情绪化泛滥,加剧社会矛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有媒体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不够以外,还有女性意识崛起,群民拒绝“家庭神话”;后真相时代情绪在前,真相在后;群体极化,群民判断是非对错能力减弱等原因。改善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不足造成的种种现象,需要新闻从业人员坚持事实第一,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增强媒体公信力,改写舆论引导新格局;提升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水准。

【关键词】新闻专业素养;后真相;舆论引导

【Abstract】Nan Yi, a female graduate student who is taking a break from school to give birth, has sparked heated discussion on the Internet. Netizen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with both support and opposition voices. People's Daily Online commented that she is "dadlike" preaching. However,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stiff and inflexible preaching and guidance can no longer be recognized by the audience in the post-truth era. Instead, it will damage media credibility, flood social emotions and aggravate social contradictions. The reasons for this phenomenon are not only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media practitioners, but also the rise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the rejection of the "family myth"; In the post-truth era, emotion comes first and truth comes second; Group polarization, people's ability to judge right and wrong weakened and other reasons. To improve the phenomena caused by the insufficient ability of mainstream media to guide public opinion, it is necessary for journalists to adhere to the fact first and adhere to journalism professionalism; Strengthen media credibility, rewrite the new pattern of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journalists.

【Key words】Journalism Professionalism;Post-truth;The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案例简介】

2022年9月20日,“南依”冲上新浪微博热搜第一。此话题发布媒体有南方日报、昆明广播电视台、极目新闻等34家媒体,阅读次数达4亿次,讨论次数达4.3万。

南依,女,佤族,出生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没上过幼儿园,本科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2022年考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研究生。2022年9月8日,在去北京报道的时候,南依用自己通过短视频带货赚到的人生第一桶金带家人去北京旅游,让家人第一次坐上飞机商务舱,穿上民族服饰在天安门打卡留念,实现了外公外婆的旅游梦。

2022年9月19日,本该开始研究生学习生活的南依在抖音上发布段视频称自己怀孕了,决定休学待产一年,和自己家乡认识三个月的理发师结婚。她说休学不是放弃学业,待产这一年会持续学习。在她发的视频中,还打出字幕:“我在选择我所爱,而不是别人眼里正确的……”她在视频中晒出了结婚证,还说“要让他围着我一辈子”。面对争议,南依也在评论区回复网友:“休学不是放弃学业,更不是放弃梦想!在乎这么多言论我还做我自己吗?”南依目前已经办好休学手续。此件事情引发热议。

2022年9月20日11:40,南依发文回应称,身边亲人老师同学朋友没有不支持不祝福的,不会为别人而活,不会在意网友的评价意见。并表示和男友在一起时间不长,但清楚其人品家庭,不至于做不好物质保障。等一年后生完孩子,她会继续把读书当作事业读到博士,会对自己选择负责。

2022年9月20日下午,当事人南依的老公肖先生表示自己是中专学历,二人曾因从事自媒体工作逐渐熟悉相恋。肖先生还表示,“她做这样的决定是不想把我让给别人”,称南依生下孩子后会由自己带在云南抚养,妻子会继续学业。

9月20日下午3点左右,南依的回应微博已不可见,短视频上发布的录取通知书等相关视频也已无法找到。之后,南依将抖音简介改为“某些营销号和无良媒体太可怕!感谢所有爱护我的朋友依然惦记我,不用为了不实的报道为我打抱不平,我会好好生活,最后想问诸位背井离乡的成功才算成功吗?学成归来建设大山不好?已退网勿扰”。也有热心网友发现,其老公肖先生有家自媒体公司。对此,有人也质疑其真实性,认为有炒作嫌疑。

2022年9月20日17时,人民网发表评论《女研究生回家休学待产,何必“爹味”说教》。文中称“网友更不必抱着吃瓜心态围观此事,不必‘爹味’说教。如果随风起舞,只会为其贡献流量。”

【案例来源】

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4559492986038509&wfr=spider&for=pc

2.https://m.weibo.cn/7516679696/4815803037256119

3.https://news.hbtv.com.cn/p/2279254.html

4.https://m.weibo.cn/7452068877/4815820356848103

【案例分析】

一、原因

在南依刚发短视频宣布因怀孕决定休学待产的时候,很多人都感到惋惜,认为从大山里面考出来不容易,不应该被大山被生育困住,很多人本着为南依好“劝”南依不要放弃学业,但最后众说纷纭,劝说的话也越来越难听。后来,有网友爆料两人都是做自媒体的,网友的舆论发生反转,指责他们是在引流、博热度。在“南依”事件中,舆情多次变动、舆论多次反转,伴随着对南依的人生攻击和网络暴力。人民网发表的评论《女研究生回家休学待产,何必“爹味”说教》也充满着生硬呆板的说教。然而为何“南依”事件中,网友们不再秉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负面声音大于正面支持呢?为何人民网的评论反而没起到正向的舆论引导的作用?

(一)群情激愤:拒绝“家庭神话”

在智媒时代的今天,事实的真相如何总是被置后,一些碎片化的能指就可以引发群情激愤。对南依从赞赏到网络暴力,都建立在网友自己的能指组合上。南依的选择,可以被看作是:不在意世俗的眼光独立做出决定、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的知识女性,不在乎钱财名利、勇敢追求跨越阶级的爱情、勇于承担作为母亲责任的女性形象;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为了爱情放弃学业,目光短浅不在乎前程,困滞于家庭和大山的“恋爱脑”小女生。很显然,网友大多以后面一种方式进行解码,前者较少。

而此种解读的背后,是女性意识的崛起,和网友“恨铁不成钢”的“关心”。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女性总是处于弱势地位,女性要为了家庭和孩子放弃自我,女性要调动自己的能量将丈夫的目的当作自己的目的,女性要极力克制自己的需求、不断自我牺牲自我奉献,将丈夫的快乐、孩子的成长、家庭的和谐看作自己的幸福。以爱之名结合的家庭,却将女性固定在家庭内部,女性被要求承担无偿的家务劳动,认为做饭天生是女人的事,甚至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女性遭到市场和家庭的双重剥削。南依的选择即是此种传统思维,她认为拥有好的家庭、嫁一个好丈夫比自身优秀更为重要,进而决定搁置研究生身份走入家庭。但是,当代女性意识逐渐崛起,家庭神话在某种意义上已经难以为继。有张桂梅校长怒斥成为全职太太的学生,对其“恶语相向”让她滚出去,不接受她的捐款。也有网友攻击自称“娇妻”的网友,认为她们自甘堕落,主动放弃自身部分特性以迎合男性欲望。

(二)乌合之众:情绪在前,真相在后

勒庞说:“激发群众想象的并非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的方式和被呈现在民众面前的方式。”南依事件中,引发群民激愤的其实并不是南依选择结婚这件事情,而是网友们自动想象出她生育面临的产前产后抑郁、产后身体恢复,结婚后的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家务劳动,生育后的婴儿照料、孩子教育等问题,以及这一系列事情带来的学业、事业与家庭的冲突。无数研究已经证实生育对于女性职业生涯的影响,以及职场上对已婚女性的歧视,所以合理推测生育也会影响她的学术生涯。进而推测,她先前通过个人努力走出大山,以后的一切都有可能因为生育而化为乌有,从一座大山走向另一座大山。她的休学选择,还有可能影响到导师的科研进度和导师对女学生的看法。

不论以上网友的自动想象对错与否,都不重要,事实如何已被置后,我们总是先被自己的愤怒和恐惧捕获,情绪的表达与释放反而更重要。后真相时代,公众不太重视真相,不去独立思考与判断,主观地情绪化解读信息。公众舆论中的情绪化表达并非理性思考,当然情感并不是事实的对立面,情感是认知心理和理性系统的构成要件。虽然不论南依怎么选择都是她自己的个人私事,与我们大众的切身利益并不相关,但是作为稍微小有名气的网红将自己的选择放在网络上传播时,此后产生的一切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或许并不基于事实的真相如何,但却会真实地作用在每个人的身上,引起群情激愤。

(三)群体极化:判断是非对错能力减弱

在“人人手上都有一个麦克风”的时代,加之社交媒体的普及,导致受众社群化现象普遍。受众更愿意和与自己观点相近的用户“抱团”,形成一个只有一种声音的群体。个体是有限理性的,在决策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各种非理性的行为特征,群体成员间互相影响,继而走向极端,产生群体极化。在群体中,受众很容易受到类似观点的情绪煽动,致使受众降低辨别信息是非真假的能力,进而无法准确判断事情的是非对错。南依的个人选择都是她自己做的,她选择的是休学并不是退学,只是晚一年再去精进学业,何错之有?从大山考出来的人就只能留在大城市当社畜,学成归来建设家乡就是错误选择吗?南依的选择到底对错无需辩论,为她的选择负责的是她自己本人,网友管好自己才是根本,又为何要陷入群体极化,为了获取关注度一窝蜂的对南依恶语相向。

(四)舆论引导:媒体从业者缺乏专业素养

南依事件从个人事件发酵成了网友热议的公共事件,其中还涉及到女性、教育等社会重要问题和大众切身关心的议题。此事件经过多次舆论反转,充斥着谣言、网络暴力,需要媒体对其进行舆论引导。人民网发表的评论《女研究生回家休学待产,何必“爹味”说教》本是希望网友不要对别人的事情多言,更不要恶语相向,但是其用“‘爹味’说教”一词反而引起大部分网友的不满,文中更是不乏生硬呆板的说教式引导。新媒体环境下,这样的引导方式已经不再能够引起受众广泛的情感共鸣,反而起反方面的作用,“两个意见场”之间的摩擦与割裂呼唤着新的沟通机制和话语的出现。

在新闻实时传播的时代,新闻记者缺乏对事件的获取、处理、分析过程进行逐一核查。在传播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速度”要求往往由生产者把握,但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往往由用户倒逼,新闻从业者不得不追求时效而放弃对事实的核查。人民网评论员凭借网络上其它媒体的多方面报道,其发表的评论看起客观中立,从网友质疑的善意和恶意两方面来说,劝网友不要置喙、更不必持反对意见、说一些刺耳的话,但其实言语中充满了对南依个人选择的不支持和不理解,在没有充分核查事实的情况下,盲目从众网民观点,对其中的一方带有偏见,又怎能做好舆论引导,发挥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二、影响

(一)媒体公信力受损

万物互联时代,多点对多点的传播格局取代点对点的传播格局,传播主体泛化,话语权力下放,人人都有麦克风,众声喧哗。主流媒体独特的媒体地位和角色优势不复存在,不再拥有绝对性的渠道优势。主流媒体为“保住地位”,和新媒体激烈竞争、吸引受众注意力,刻意迎合受众口味和兴趣,利用偏激言论刺激受众,抢夺时效性尽快发布,让渡“新闻真实性”。然而不经核实事实的新闻经不起推敲,多次的舆论和舆情转变会导致公众对媒体大失所望,陷入塔西佗陷阱。同时,在情绪在上、理智在下、事实在后的后真相时代,媒体盲目从众、减弱对新闻报道客观性和真实性的追求,不仅使舆论引导大打折扣、使舆论环境变得杂乱无章,还会降低媒体的公信力。

(二)社会情绪化泛滥,加剧社会矛盾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着数字媒介革命,媒体形态、传播格局都发生深刻变革。其中算法推荐技术的发展,虽然实现个性化的智能推送,但是极易导致信息茧房,相同观点的用户抱团求同,相同观点在回音室不断发酵,形成一个只有一种声音的群体,滋长群体极化。在群体内部,受众带着自己的情绪影响周围人的同时也被群体中的其它成员煽动着情绪,成员缺乏深度研究和理智思考只发泄自己的情绪、一吐为快。加之算法数据的不公开和内部运行机制的不透明,话题和舆论风向容易被资本控制,最终导致多元意见的沉默,社会矛盾加剧,社会情绪化泛滥。

三、反思与建议

(一)坚持事实第一,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自古学者对新闻的定义都有不同的说法,不论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还是“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或是“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都强调了“事实”这一关键要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事件发生现场和观众知晓新闻实时同步,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新闻传播的速度发生了变化,但是对事实的要求却仍然没变。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只有坚持事实第一,做新闻才有意义。新闻工作者要坚持事实第一,坚持客观真实,不要为了吸引受众注意力而被受众“牵着鼻子走”盲目从众,也不要为了抢占时效而放弃对事实的核查,要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做好舆论引导。

(二)增强媒体公信力,改写舆论引导新格局

智媒时代,网友素质参差不齐,对新闻的选取也是任凭心意,不在乎新闻出自哪个媒体也不在乎此条新闻是否真实,只要能吸引眼球就是好新闻,再加之主流媒体缺乏活力等因素,主流媒体公信力下降毋庸置疑。在后真相时代,要想平衡好“情绪的狂欢”和“真相的坚持”,需要媒体公信力来扭转僵局,要增强媒体公信力。同时,受众也要具备基本的媒介素养,多一些包容。网络信息瞬息万变,舆论舆情时时不同,主流媒体应当发挥其权威作用,思考新的沟通机制和话语方式,及时关注舆论动向,对受众关注的话题及时回应进行引导。

(三)提升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水准

新闻工作者要用行业内公认的职业道德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加强对新闻业务的学习,提升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新闻媒介要定期对新闻从业者进行考核,优胜劣汰;要加强对新闻从业者的教育,定期开展新闻职业道德培训,从道德上提高新闻从业者的自觉意识。注重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对未来新闻工作从业人员加强专业基础教育,将“媒介伦理”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课程纳入必修课程,提升媒介素养。

当“研究生”、“怀孕”、“休学”这些关键词摆在一起则格外引起网民们的注意,尤其是“女研究生嫁给理发师”的标签更是掀起一阵又一阵的舆论风潮,这里面有太多供给后真相时代的观众们想象和解读的空间。为爱放弃学业的高学历女性与低学历理发师的家庭组合,字面上充满了戏剧想象,尽管双方自愿,但也会产生比如“性别剥削”“生育痛苦”甚至延伸到“女性的求学偏见与职业歧视”、“影响导师对女学生的看法甚至引发招生歧视”等话题的讨论。众说纷纭就需要主流媒体出来站稳立场,做好舆论引导,不要让问题重心跑偏也不要让社会主流价值观被丢弃。主流媒体更是需要主动拥抱时代,研究新的沟通机制和话语方式,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彰显专业水平,凸显独特地位。

【参考文献】

[1]陈昌凤,雅畅帕.颠覆与重构:数字时代的新闻伦理[J].新闻记者,2021(08):39-47.

[2]迈克尔·舒德森,李思雪.新闻专业主义的伟大重塑:从客观性1.0到客观性2.0[J].新闻界,2021(02):5-13.

[3]何佳辉.论新传播格局下专业媒体评论的专业主义坚守[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03):55-57.

[4]陈康.主流媒体在“首发乱象”下如何坚守新闻专业主义[J].新闻文化建设,2021(24):16-18.

[5]武开烨.新媒体时代如何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以“杭州女子失踪案”反转报道为例[J].声屏世界,2021(21):19-20.

[6]高虹,唐飞.后真相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与坚守[J].声屏世界,2021(19):16-17.

[7]肖飞.泛媒介综合体语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逻辑重构[J].传播与版权,2021(06)

上一条:深圳卫健委公众号多次走红背后的舆情反响:政务新媒体如何发挥专业素养? 下一条:从梨泰院踩踏事故看“竞速社会”下新闻专业主义的消弥与重构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