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志颖车祸事件”看灾难报道中的媒介素养
时间:2023-03-08
【摘要】2022年7月22日,“林志颖父子车祸”等相关词条纷纷登上热搜。在媒体报道事故本身之外,仍有部分自媒体和网友传播事故伤者照片,引起大家的反感和批评。此外,还有一些媒体在没有官方通报结果前,便有意在标题中利用“特斯拉”“毁容”等字眼来博人眼球。灾难发生过后,新闻媒体的报道模式可以充分体现出媒体的道德底线和社会责任感。在“林志颖父子车祸事件”中,部分媒体的报道出现了“报道存在倾向性误导大众”、“缺乏人文关怀”、“泛娱乐化”等伦理失范的现象。本文就围绕“林志颖车祸事件”相关报道,对媒体报道中存在失范现象的表现、原因以及改进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Abstract】On July 22, 2022, "Lin Zhiying and his son's car accident" and other related terms appeared in trending. In addition to the media coverage of the accident itself, some We media and netizens still spread the photos of the accident victims, causing everyone's disgust and criticism. In addition, some media intentionally use the words "Tesla" and "disfigured" in the title to attract people's attention before officially announcing the results. After the disaster, the reporting mode of the news media can fully reflect the moral bottom line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media. In the "Lin Zhiying and his son's car accident", some media reports have shown ethical anomies, such as "reports tend to mislead the public", "lack of humanistic care", and "extensive entertain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performance, cause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anomie in media reports around "Lin Zhiying accident".
【关键词】Media ethics; Disaster report; humanistic concern
【案例简介】
2022年7月22日上午10时50分左右,林志颖驾驶特斯拉在桃园芦竹区发生车祸,他与6岁儿子被救出后送往医院急救。
在林志颖出车祸之后的短短一个小时左右就有车祸现场的视频曝光。当时林志颖先是缓缓在路口回转后,便一路继续向前行驶。从画面看来,林志颖当时速度并不快,但突然不明原因往右偏,接着便撞上指示杆。随后车辆便起火燃烧,整辆车都陷入火海,父子二人一度受困在车内,所幸被路过民众看见,紧急将2人救出。
同时一些媒体为博得流量,在未经证实照片上的人是否就是林志颖的情况下,上传了一组事故照片九宫格,且以林志颖受伤后的怼脸照为主。在车祸现场还流传出一组受伤照,林志颖经纪人否认照片是林志颖。但网友发现,手表衣服都能和林志颖匹配上,据说该手表全球限量500支。另外照片中还可以看到林志颖的小儿子躺在地上,身上没有伤口,但闭着眼睛,应该是受到了极大的惊吓。
【案例来源】
1.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39031504103503317&wfr=spider&for=pc
2.https://www.163.com/dy/article/HCTN2KG60537B5O6.html
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9042044154081015
4.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23057217070268941/?channel=&source=search_tab
5.https://www.163.com/dy/article/HD48MVA005532V1M.html
6.https://new.qq.com/rain/a/20221113A06LS700
7.https://www.360kuai.com/pc/9947eb57c38a641d1?cota=3&kuai_so=1&refer_scene=so_3&sign=360_da20e874
【案例分析】
一.媒体如何报道林志颖车祸事件
(一)发现阶段
2022年7月22日中午事故刚发生不久,多家媒体对林志颖车祸事件进行了报道和传播,报道主题主要集中于“车祸”、“火势”、遇难者是“林志颖本人”。同时部分媒体曝光了林志颖及其儿子未经打码的车祸现场受伤照片,并且将曝光照片中林志颖的穿着与之前的照片对比,以确定林志颖的身份,更有媒体报道网友称林志颖手上的腕表全球限量500只。在此阶段,报道主要聚焦事故现场情况和林志颖已送往就医情况。
(二)发展阶段
2022年7月22日下午,媒体陆续开始关注事故原因,但经警方调查,林志颖并未酒驾,车内也无易燃易爆品。随着事件在网上发酵,网友注意到林志颖的车子品牌为特斯拉,媒体也将事件焦点转移到了林志颖的白色特斯拉电瓶车安全性问题上。
(三)爆发阶段
2022年7月23日上午,特斯拉回应记者“具体事故情况需要官方的调查和核实”,但媒体借林志颖车祸事故对于特斯拉电车安全性能的讨论和报道并未停止,一些媒体借此次事故影响指出,“特斯拉车不是第一次出事了”,并联系以往特斯拉事故在特斯拉车安全性上大做文章。
更有媒体开始讽刺林志颖“曾为特斯拉电车拍广告代言,在视频中大赞特斯拉电车”,还在采访中提及自己“电车里面最喜欢特斯拉”,如今却是“驾驶着他最爱的特斯拉电车出的事故”。
与此同时,除了“特斯拉车安全问题”,此时媒体的另一个焦点是“林志颖疑似毁容”,一些媒体以此作为标题,而在详细报道中并为提供确切的根据,也没有对“毁容”做进一步的说明。
(四)冷静阶段
2022年7月28日以后,事件逐渐平息,而媒体对于林志的恢复情况依然非常关注。2022年10月15日林志颖车祸后首次露面庆生,以及之后林志颖再次开车、骑行等都受到媒体的关注,此时媒体报道内容主要为“痊愈”、“状态好”、“恢复”、“幸福温馨”,并且多对林志颖的康复和生活表达了美好的祝福。
二.媒体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一)报道内容同质化
及时追踪事故最新动态、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本是媒体和记者的职责。然而,笔者通过对报道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报道内容重复率极高,呈现同质化的特点。
本次事故在2022年7月22日上午10点50分左右发生,从中午就开始对事故情况进行了报道,而当天一直到下午四点多依旧有媒体重复报道已有的信息、复制使用已被报道的照片。而对于本次事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虽排除了酒驾和危险物品的问题,但却没有及时跟进采访获取最新的情况。
根据格伯纳提出的涵化理论可知,新闻报道的内容和方式会影响受众对社会的认知。他强调,媒体在报道中体现的价值观,会影响受众对社会的认知。
在林志颖车祸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在没有官方的调查结果和相关部门的核查结果时,便将矛头指向了特斯拉品牌。有些媒体直接指出“特斯拉车不是第一次出事了”并列举了特斯拉品牌之前的事故案例,而有些媒体则在文章中引用网友的有关言论。前者虽有事实依照,但却只列举了特斯拉这一品牌的交通事故,带有明显的倾向性,难道其他品牌的汽车就没有发生过交通事故吗?后者虽然只是引用网友的言论,并没有发表自己的主观看法,但网友的言论带有非常强烈的主观倾向,很容易影响读者的观点和判断。
以上两种报道中均存在着一定的倾向性,未保证真正的客观立场,媒体作为较为权威、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必须找准自身的定位,保持客观的立场,将真实情况和信息反映给群众,不能添油加醋、夸张事实,也不能折射自身的倾向和观点。
(三)报道缺乏人文关怀
1.一些媒体报道时缺乏边界感,没有做到尊重林志颖及其儿子的隐私,在林志颖还在昏迷时,未经同意就直接曝光了林志颖和其儿子遭遇车祸后的现场面部照片,并且没有进行打码。试想谁愿意自己车祸后那面部肿胀、扭曲变形、血迹斑斑、衣衫不整的照片在网络上流传呢?况且还是林志颖这样的明星人物,对于他来说容貌外表极为重要,而在车祸后连自己的这一点点隐私和尊严也要被如此曝光在众目睽睽之下,让大众一览无余。
2.在事故发生之后,林志颖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期间,媒体大多都在祝愿他早日康复,但部分媒体对他的讽刺也未停止。他们指出林志颖曾为特斯拉电车拍广告代言,在视频中大赞特斯拉电车,而且还在采访中明确表示了自己对特斯拉的喜爱,并讽刺如今林志颖却是“驾驶着他最爱的特斯拉电车出的事故”。林志颖遭遇不幸躺在医院接受治疗,忍受身体的疼痛,与此同时还要忍受媒体大众的冷嘲热讽。希望媒体报道可以多一点暖心关怀,少一点冷嘲热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喜好,这无可厚非;每个人都希望在受伤时可以得到关怀,而明星也是个普通人。
(四)泛娱乐化
林志颖车祸后,受关注最多的并不是他治疗得怎样、身体恢复得如何,很多媒体为迎合大众、吸引大众将焦点投向了林志颖术后容貌能否恢复,甚至有媒体直接声称林志颖“疑似毁容”,并将此作为标题博取读者眼球。媒体作为连接信息和大众的桥梁,主要任务是将信息准确及时地传达给大众。同时由于媒体面向的是广大群众,在社会舆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媒体也要承担起控制舆论、引导积极舆论、帮助群众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责任。首先,这些报道一味迎合受众心理而未真实有效地传达林志颖的治疗情况,故意夸大了其伤情。其次,媒体被大众的低俗趣味牵着走,报道内容泛娱乐化,而没有承担起引导大众的责任。媒体应该通过此次事件引导大众注意行车安全,并且激发社会的同情心,引导社会群众祝愿林志颖身体早日康复。
三.新闻记者的失范原因
(一)受众的窥私欲与选择性理解
人本能地对未知的事件有一种好奇感和八卦欲,而林志颖车祸涉及“特斯拉安全问题”和“明星毁容”,极其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更何况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本身就存在质疑,并且大屏幕上光鲜亮丽的明星本身就具有一定影响力,群众的注意力自然就集中在这个事件上了。
每一个人在潜意识中都具有窥探别人隐私的心理也就是窥私欲。它使人们关注的不仅是新闻本身,还有新闻后面的故事。电视新闻中常用到的隐性采访的方式也使受众有了“偷窥”的快感和满足。
对于受众的窥私欲与选择性理解,也就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一环。
(二)记者的专业能力和新闻伦理的缺失
自从7月22日林志颖发生车祸以来,各大媒体开始正想对此事进行报道,例如网易新闻,腾讯新闻,搜狐娱乐等。
台媒报道称,林志颖接受采访回忆车祸细节,坦言“我回想了,但一片空白。”不过他确定有系安全带,因为不系安全带这辆车会一路狂叫无法安宁。他只记得醒来那天,先看手在不在,再看脚在不在,接着摸脸,确定命也还在后便松口气。
在新闻伦理方面,多家媒体的报道主题集中于“车祸”“火势”,同时曝光了林志颖及其儿子未经打码的车祸现场受伤照片。当时现场的人们还将林志颖倒地、脸上有血肿、外套被掀开、儿子受到惊吓的画面上传到了网上,这实际上侵犯了林志颖和他儿子的隐私权。
我们都知道新闻作品应该具有温度,对已经发生了灾难事件记者无能为力,但是对于灾后的精神恢复记者却可以尽一些微薄之力,重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是拍摄血淋淋的画面,以博取高关注度,这无意中就会给受害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侵扰悲痛。因此,需要明确的是,采访和报道不能妨碍对伤病员的救治,不能损害伤病员的身心健康是每一位媒体工作者都应该坚守的道德底线,再有价值的新闻也不应该以伤害为代价。对于车祸患者的采访,新闻记者首先应该考虑到的就是,采访和发表新闻是否会对其造成身体和精神上的二次伤害,是否会对受访者添加额外痛苦或增加生命威胁。人文关怀和共情能力,应当是每一个人之为人的基本。
(三)媒体组织的逐利性
令人疑惑的是,不少媒体使用例如“死里逃生,偶像远去”,“林志颖车祸浪费社会资源”等具有攻击性的标题作为吸引大众眼球的做法,有新闻写道“试想,如果这是一个普通人遭遇意外,会不会有能力住进最好的医院,请最好的医生?不得不感叹金钱的魔力,可以让奇迹变成寻常。”来刻意挑起民众间的贫富仇恨,增加讨论度。
不禁让人追问,这样的新闻,是否仅以利益、以爆点为目的?也许这一切都难逃利益两字,大概是因为明星的遭遇不测更能带来流量。媒体频发报道车祸的出发点本就是错的,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永远不能在商业利益面前让步。
四.新闻记者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的改进策略
(一)加强自律,规范采访行为
记者在行使采访权时,时常要处理新闻道德与新闻价值的关系。当新闻道德与新闻价值发生冲突时,只有首要保证新闻道德,才能让新闻的价值有意义。当新闻涉及到对林志颖本人隐私的侵犯和对林志颖本人的污蔑时,新闻的价值也就丧失了。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新闻价值高低取决于能否满足受众需要。当二者冲突时,若媒体以新闻价值为先,逾越道德底线,将导致受众对媒体的失望与指责,拒绝认可该新闻,新闻价值再高,失去了服务的主体,也就毫无意义。
如若在冲突时保证新闻道德,虽然牺牲一部分新闻价值,但换来的是长久的受众公信力,媒体才能守住新闻的核心意义,服务于公众。媒体必须依次进行四个步骤:理解事实、确定价值观、寻找对应的伦理原则、表明忠诚。换言之,应牺牲部分新闻价值,以保证报道在新闻道德框定的底线内。
综上所述,加强自律,规范采访行为。当新闻道德与新闻价值发生冲突时,要将两者有机结合,始终将新闻道德摆在第一位。
(二)理性思考,慎重对待受众需求
媒体和记者要担当“把关人”的角色,根据受众的需要并遵从思想性原则,对事实进行选择和报道。
面对大众对林志颖现状及车祸造成的后果的求知欲,对林志颖的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正当性。一方面,林志颖曾是“国民偶像”,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因此有很多人想要去了解林志颖的身体状况。另一方面,特斯拉安全问题在风口浪尖,因此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车祸事件也会吸引大量的关注。
所以,在林志颖车祸事件中,核心的争议点在于,新闻报道的正当性和新闻报道手段不恰当之间的矛盾。举例而言,有新闻报道的标题是“林志颖被曝进食困难,情况‘不容乐观’?”,明显利用了虚假标题和所谓未经证实的传言去吸引大众的眼球。对于发布虚假新闻的始作俑者,不仅要加大罚款力度,还要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暂停新闻更新。
总而言之,平衡与兼顾专业与人文观怀,是媒体和记者需要永恒思考的问题。我们要永远把新闻三大原则铭记于心:第一,生命第一,新闻第二。第二,新闻不应以伤害为代价。第三,尽最大可能减少新闻的伤害。
【结语】
当今社会对于新闻的价值与道德之争十分激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新闻价值与新闻道德的认识无法统一。而更重要的就是在两者各自的内部也有着矛盾与冲突。
新闻价值建立在真实性,影响力以及社会功能三种元素之上,这三种元素不但是衡量新闻价值的尺度,也是新闻存在的根本。而不真实的报道和不符合伦理道德的报道不应该被称之为“新闻”。
【参考文献】
[1]陈力丹.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几个理论假设[J].东南播,2016(07):44-47.DOI: 10.13556/j.cnki.dncb.cn35-1274/j.2016.07.016.
[2]丁苏怡.灾难报道的伦理规范和人文素养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09):135-137.
[3]李娜.灾难性报道新闻图片的伦理问题[J].东南传播,2018(08):159-162.DOI:10. 13556/j.cnki.dncb.cn35-1274/j.2018.08.049.
[4]史永亮.媒体与受众的心理互动初探[J].新闻世界,2011(03):150-151.
[5]朱剑飞,李赫斐.传媒转型期的“新闻敲诈”现象探析[J].南方电视学刊,2015(02): 51-55.
上一条:栏目释义之新闻专业素养 下一条:“深圳宾利女”事件看媒体新闻报道的姓名规范问题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