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素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专业素养  > 正文

从“赵普哽咽事件”看灾情报道中的专业素养

作者:施思韦 时间:2021-10-31

【摘要】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当天,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赵普在演播厅连线前方记者时,出现了哽咽的现象。直播结束后,赵普受到了各种恶评。后来又发生了“青海玉树哽咽”、“云贵旱灾哽咽”,赵普被人们封为“哽咽哥”、“哽咽帝”。但赵普的真性情也被人所称赞。在灾情报道中,传媒人的专业表现和人文关怀的体现被大众关注。

【关键词】新闻专业素养 灾情报道 人文关怀

【Abstract】On May 12,2008, CCTV host Zhao Pu choked up as he connected with a reporter in front of the studio on 2008 Sichuan Earthquake. After the broadcast, Zhao received a lot of bad reviews. Later, "Qinghai Yushu Choking" , "Yunnan and Guizhou Drought Choking" , Zhao Pu was dubbed "choking brother" , "choking emperor. But Zhao's true nature has also been praised. In the disaster situation report, the media person's specialized performance and the humanities concern manifests by the public attention.

【Key words】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disaster reporting; humanistic care

一、案例简介

第一次哽咽:2008年5月14日,中央台24小时直播汶川大地震的内容,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主持人赵普在播报一位现场抢救伤员的护士长,在自己的孩子也被埋在倒塌的校舍内音信全无的情况下,还依然忙碌在抢救伤员的第一线的新闻时,他说着说着,双眼满含泪水,喉咙几度哽咽,声音停顿数秒后,才说出这篇新闻的结束语“为什么我们总是看着看着就眼含热泪?因为我们爱这个土地,这个土地上的人民懂得相互关怀。”

第二次哽咽:2010年3月26日,赵普和王小丫主持奇瑞第200万辆汽车下线仪式,并且奇瑞汽车向正遭遇百年一遇严重旱灾的云南和贵州灾区捐赠了30辆开瑞“优劲”水罐车及10辆瑞虎抗灾指挥车,帮助灾区人民抗旱救灾。在讲到在云南贵州还有上千万的灾民的严重缺水时,现场播放了一段百年一遇的灾害的录像,最后画面停留在一个5岁小女孩渴盼的眼神上时,赵普又哽咽了。

第三次哽咽:2010年4月15日,青海玉树地震已造成589人死亡上万人受伤,在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节目中,赵普播报了青海玉树大地震,在电话连线中,他一次次追问玉树县某个坍塌小学的情况时,再次哽咽。网友称这是赵普在荧屏的再次洒泪,并因为而为他鼓掌。但上海《青年报》记者短信求证其为何再度在直播节目中落泪时,他却否认,回复短信称:“今天没有这事。”

案例来源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3%BD%E5%92%BD%E5%93%A5

https://xw.qq.com/cmsid/20200909A00WWY00

二、案例分析

灾难性事件具有突发性、伤害性强、涉及范围大、造成的心理创伤久的特点。在灾难发生后,大众对于灾难现场的信息和思想混乱时的心理安慰有巨大的需求。能否快速地投入新闻报道是灾情新闻报道能否成功的关键,记者所知道的一切都是观众所想知道的,传媒人传递出的一切内容都对大众有一定的影响。新闻主持人报道时的专业素养影响到民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团结。但同时主持人也是人,他们具有真性情。本文以“赵普哽咽”的事件为例,从媒体的新闻专业素养的层面分析记者在灾难事故报道与人性情怀之间的伦理矛盾,探析救死扶伤和本职工作之间的协调处理方式。

三、问题成因

(一)传统新闻播音“播报体”特点

在“播报体”的播音特点中,播报者需字正腔圆、外形端正严肃,播音的形式要具有权威性和客观性,基本上不能流露出直白的感情。在现阶段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新闻频道因其作为国家权信息的发布渠道,仍然保持着“播报体”的电视新闻播音形式,情感表现给权威性和客观性让位。赵普给人的感觉很“正”,五官周正,坐姿站姿端正,播报声音也格外字正腔圆,具有电视新闻节目记者的特质。

(二)专业素养与感情表达

面对灾情报道,从理论上讲,新闻工作者应该置身事实之外,要真实、客观、冷静地报道现场所发生的突发情况,不可掺杂自己的情感。新闻是客观的陈述事实,而不是表达记者或者媒体的观点;记者在进行新闻活动时不是自由表达个人观点和立场的普通公民,而是从属大众媒介的媒体职业工作者。但在实践中,记者感知客观事实时会唤起以往的经验,形成一定的认知。再将这些认知传播给受众,在不经意间就已经加入了自己的感情。同理,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也会对符号承载的信息进行解读,解读的过程中也会对过去的经验进行联想。而且,新闻工作者无论有多么强的纪律约束,无论多么自觉,但他首先是一个有情感,有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的人。

(三)灾情报道的感情表达

灾难事件往往是突发的,随之带来的是重大的社会伤害和个人的财产、情感伤害,也很容易引起非常态的“集合行为”,出现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的现象,一时间谣言四起,让人心理恐慌。因此,在这个时候新闻主持人作为大众传媒的代言人,应该冷静地、及时地、准确地将政府决策层的意图传递给受灾的民众,将真实的客观的灾情展现给广大群众,并且将不安的民众情绪引向稳定的方向上来。主持人在新闻报道时落泪,可能会让受灾地区的人民感到一丝不安,但同时主持人真情的表达也感染、感动了更多的中国人民,使他们支援受灾的群众。

四、解决措施

(一)平时培养出把握情感的能力。

新闻主持人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照稿播音,也不是只要求吐字清晰、发音标准、语句流畅就行。主持人需要充分理解每一篇稿件的含义,知道新闻播出的背景,以及传播的受众。在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文化素养的同时,还需要培养情感的把控能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自己的个人情感服从与现实的需要,在充分理解新闻稿件本身的基础上,联系当前的社会政治需求,考虑到受众接收信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把文本的新闻稿外化成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声音语言主要体现在音调、音色、节奏、语速上,肢体语言表现在动作和表情之中。主持人需要在平时积累了这方面的认识,在播报中把握情感分寸。在5·12地震的报道中可以得见,敬一丹等资深主持人情感内敛而深沉,但是有些刚走上荧屏的主持人和年轻记者却泪水婆娑,甚至有些泣不成声,平时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在此时此刻的情感把握中作用是很大的。

(二)在播报新闻时需要有意识的调节情绪

重大灾难的新闻报道大多都是直播的形式,而不是传统的演播室录制好,再剪辑编辑。在现场直播中,任何一个主持人都不可能事先知道需要播报的全部内容。当惊心动魄的画面或难以想象的信息突然出现在主持人的面前时,他也会想普通观众一样出现心理上的异常反应,通过语言、神态和表情表露出来。在后来接受央视网访谈的主持人赵普说,当他确信已经发生地震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刮脸剃须,做好播出节目的准备。可是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他仍然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出现了哽咽。但他还是快速调整过来,后续又正常播出新闻。主持人在报道灾情事件时会流露出自己的真感情,但是他们又需要抑制着这份真情,努力调整着自己的心态。报道灾情事件时,可以借助外界环境调整心态,演播室环境可以提醒,这个时候是面对摄像机的镜头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然后是职业身份可以提醒,主持人的情绪会感染广大观众,具有导向作用;然后是接着播报下一条新闻,借助转换了的新闻内容调整情绪;最后是临场随机应变,用一两句诚恳而又巧妙的语言调整自己的情绪。

五、自身体会

新闻工作者在面对人命关天的事情时,还能做好的自己的本质工作吗?答案是肯定的,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情感的表达并不冲突。同时真实情感的表露也是主持节目的灵魂。现如今,敢于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主持人不多,大多主持人都是照着新闻稿报读稿件,一味追求声音动听,有的主持人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突发的灾情事情,就手足无措,语塞,或者表情煽情造作。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地学习积累新的知识,充实自己,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并且付诸实践。同时,要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时刻关注党的有关路线、方针、政策的变化和调整,提升对于政治的敏锐力和洞察力。在拿到稿件以后,第一时间要浏览全文,把握稿件所要传达的新闻事实,然后通过自己的理解,对新闻稿进行分析、判断,随之产生自己对它的看法和评价,并迅速调动自己的情感,确定情感基调,和党的政策、方针一致。齐越先生在回忆播音生涯时总结道:“当我们的心和人民的心息息相通,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时,我的播音才有生命力;脱离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我的播音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主持人要心系大众,熟悉大众,用真诚的心去发声。试想,如果主持人在播报汶川地震这样的特大灾害时,还是没有任何的感情起伏,以冰冷的面孔面对观众,观众也会觉得这个主持人没有人情味,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播报机器,传播效果也很难保证。赵普虽然在灾情报道时,出现了哽咽,显得不够专业,也影响了灾情中人民的心情,但他的真情实感的流露也为我国电视新闻刻板的传统的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同时他也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没有违背自己作为新闻主持人的专业。

参考文献:

[1]尹珊珊.新闻播音的情感表达——从赵普的眼泪说起[J].西江月,2012.

[2]韩雪芹.电视新闻播音感情表达[N].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3]谭璇月.新闻与伦理的两难困境与平衡之道[J].剑南文学,2011.

[4]范波涛,信息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5]应天常.“说新闻”:播音向主持蜕变[J].声屏世界,2007.

[6]齐越.献给祖国的声音[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上一条:奥运冠军巩立姣的采访事件:体育新闻工作者专业素养 下一条:从“于鑫慧报道翻车”事件反思官方媒体新闻专业素养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