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娱乐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娱乐化  > 正文

浅谈川渝人民要哭了”报道中的严肃新闻娱乐化

作者:戴沁含 冷阳 刘潇 时间:2023-03-08

【摘要】新媒体时代,由于竞争激烈,一些社交媒体通过对新闻传播的娱乐化操作,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吸引了更多的关注,但也使社交媒体新闻传播中充斥着营销、卖点、噱头、套路,而新闻真实、理性、公益却被遮盖了。本文以对川渝地区今夏极端天气的灾难报道泛娱乐化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探讨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从社交媒体平台、功能化定位、法律法规、媒体把关审核等方面分析社交媒体新闻传播泛娱乐化的治理路径,以期为社交媒体的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灾难新闻;川渝地区;极端高温

AbstractIn the era of new media, due to fierce competition, some social media have indeed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through the entertainment operation of news dissemination, but it has also made social media news dissemination full of marketing, selling points, gimmicks, routines, while the truth of news, rationality, and public welfare have been covered. This paper takes the pan-entertainment of disaster reporting of extreme weather in Sichuan-Chongqing area this summer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performance and causes of news entertainment, and analyzes the governance path of social media news dissemination pan-entertain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social media platforms, functional position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media gatekeeping review,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media.

Key wordsNews entertainment; Disaster news; Sichuan-Chongqing region;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案例简介

2022年8月12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这是我国高温最高级别预警。四川、重庆、陕西、湖北等地部分地区出现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其中重庆西南部和北部、四川简阳等局部地区达到41~43摄氏度。此后连续8天,川渝地区都在高温红色预警的核心区域。

2022年8月18日16时,重庆北碚国家气象站气温升至45℃,连续两天打破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气温纪录。四川达州、遂宁、南充、宜宾等地冲破41摄氏度。

因为高温干旱,四川多地间断性停电,重庆涪陵区、江津区等地相继突发山火;为了缓解高温带来的用电压力,成都部分地铁站已经主动关灯黑成了“末日模式”;“热射病”接替中暑成为夏日疾病新的代名词,对于不忍心开空调的老人、工作环境酷热的职工来说,“热死”不再是夸张修辞。

而有的网络平台出现一些奇怪的点评,如“火盆还是红油锅底”“ 夏天的心脏在川渝”“川渝人民要哭了”“ 四川重庆与退烧无缘”……这种“隔岸观火”的“幽默”在特殊的灾情背景下,引发不少网友的不适。

图1:重庆山火(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IMG_256

图2:山火下的街道(图片来源:微博)

IMG_256

图3:四川网友发声(图片来源:微博)

006a329377fde22ff32b019d2b3d178

图4:高温导致热射病(图片来源:抖音)

IMG_256

图5:重庆山火统计(图片来源:微博)

案例来源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FG0P9LC0512856T.html

https://m.weibo.cn/2409482243/4805050611799971

https://m.weibo.cn/2036161077/4805056476482752

https://m.weibo.cn/6231965880/4805306142689422

https://news.ifeng.com/c/8IiCbVyy5x2

案例分析

一、概念辨析:

(一)新闻娱乐化

随着报纸大众化兴起,该现象的解释可迫溯于名词“娱信”的提出,其英文表述是infotainment,由information和entertainment两个词合并而成,指的是媒介用娱乐方式提供信息和制造新闻,昭示信息与娱乐合流的新闻现象,并且具有在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要素和形式上强调吸引力三个特征,学界把infotainment一词所反映的在新闻领域中新闻与娱乐信息相融合的趋向称为“新闻娱乐化”。

(二)灾难新闻

灾难新闻是新闻媒体针对灾难事件所做的相关报道,以灾害孕育、发生、发展、危害及预防、救灾、减灾等人类与之斗争为题材。

(三)山火

山火是一种发生在林野难以控制的火情。通常是由自然环境变化引起,其他一些常见的原因有人类的粗心大意和故意纵火。

(四)限电

限电是临时采取减少客户用电负荷的措施,主要通过间歇或按时供电来实施。极端高温一方面带来了用电量的猛增,另一方面引发干旱,导致水电发电量大幅下降所致。

二、泛娱乐化的表现

泛娱乐化主义信息的选择以 ”娱乐至上“ 作为至高标准。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强势来袭,社会心态容易在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中出现不适应、不稳定的状态,造成思想上的复杂与多变,导致大众娱乐取向和娱乐诉求的走偏。泛娱乐化主义信息的选择以 “娱乐至上”作为至高标准,纯粹满足公众的娱乐需求,追求简单的快感和浅层次的满足。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一些网络媒体丧失了基本的职业操守,推崇 “一切都是娱乐”“娱乐吞噬一切” 的价值理念,企图以打情骂俏、排斥严肃等低俗快餐文化激发广大网民的兴趣。

泛娱乐化主义信息的内容、形式、包装等各方面掺入娱乐元素,格外强调娱乐色彩,如若干新闻中格外倾向于报道娱乐新闻,一般新闻中挑选娱乐元素报道,灾难、时政等严肃新闻采用娱乐化的方式呈现等。有益的网络视听节目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快节奏生活下的紧张压力,有助于其释放心情、放松身心。然而,一些网络媒体以制造噱头、追求卖点为手段,通过书写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标题党”、关注演员 “颜值高低”、无限挖掘明星私人生活等方式,达到迎合受众感官刺激的目的。比如打开微博热搜榜,会发现占据榜单大部分的是娱乐新闻,具体表现为以明星为主、话题杂乱琐碎无价值、社会性议题娱乐化等。

网络空间成为泛娱乐化现象主要战场。如今,互联网与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人们获取信息也越来越便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最新的信息,这给网络空间泛娱乐化提供了契机。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和文化商业化的转变,网络空间的泛娱乐化现象频发出现,并且在不同的场景下呈现出多样化的内容和表现形态。其都是以娱乐作为包装,吸引关注受众,片面的放大了网络文化的娱乐功能,表现为网络流行语的塑造。泛娱乐主义对一些网民的影响已经十分严重,使得他们看待一个话题都习惯性的从娱乐、搞笑的角度评论。

三、案例原因分析

(一)文化资本的逐利性

对利益的永恒追求是资本的根本属性。近年来,文化产业开始兴起,嗅到了经济利益的资本开始大规模流入文化领域。资本的注入带来文化产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泛娱乐化的严重倾向。传统广电领域,资本的注入使得综艺娱乐节目迅速崛起。在资本的操控下,传播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开始大量制作传播娱乐信息,用一种“精神娱乐”的方式来获取受众关注,从而获得大量受众流量,最终盈利。几乎所有电视频道都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加大娱乐类节目制作,一时间各种综艺娱乐节目纷纷上马,只为吸引大众眼球,从而获得巨大的广告收益。这导致了娱乐节目在所有电视节目类型中的占比大幅度提升,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资本操纵下的文化产业,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则表现为短视频行业的兴起。无论是“抖音”“快手”还是“腾讯微视频”,都是以短视频作为切入点,在移动互联网终端传播娱乐信息。“网红”崛起,大量看似个人拥有的账号,背后都充斥着专业团队的运作,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即“盈利”。此类账号的视频制作、运营都由专业人员进行,而并非看起来的“个人发布视频”。

(二)传播方式的变革

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主要是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信息,就像是一个个大喇叭。传播者只需要站到“喇叭”跟前把信息广而告之即可,受众更多的是被动接收。新媒体语境下的信息传播,变成了一种强调交互性、社交性的信息交流活动。当前,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传播者、传播渠道和接收终端呈现出如下变化:

1.从传播者角度来讲,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把关人的作用不断弱化,普通人开始成为信息的制造和传播者,把关开始成为受众的个体行为或者某些机构的利益诉求。以抖音为例,抖音视频时长15秒的限制,使得抖音短视频的叙事功能弱化,抖音中的大部分爆款视频呈现出来的都是娱乐形式。

2.计算机技术、无线通讯网络技术以及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渠道和接收终端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即时通讯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接收设备的强强联合,最终使得“娱乐”的伴随性被无限放大。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何种形式的移动接收设备,娱乐信息都能传播至受众面前,并以各种生动的形式(图文、视频等)刺激受众的娱乐神经。

(三)受众的心理诉求

传播学领域对受众心理的研究开始得较晚。在现代传播实践中,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语境下,受众的即时反馈、互动,以及受众的信息接受喜好、习惯,都成为一条信息是否能成功传播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信息最终接收者的受众,他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理应成为“泛娱乐化”原因探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1.在现实社会的压抑下,受众需要一个宣泄口,而“娱乐”就是一种最便捷的也是成本最低的宣泄方式。尤其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娱乐的伴随性不断强化,受众开始随时随地分享娱乐、享受娱乐,娱乐开始逐步泛滥,呈现出蔓延到社会方方面面的趋势。

2.在崇拜心理和移情的共同作用下,粉丝通过将自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或是对自己另一半的幻想,投射到自己的“爱豆”身上,缓解对现实生活状态的不满,于精神层面产生一种愉悦感并逐步沉溺其中。于是,受众盲目追求明星成为了一种娱乐现象,导致了全民追星、全面狂欢的景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泛娱乐化”的蔓延。

3.点赞、评论或者转发这三种即时反馈形式的互动,能够使视频发布者清晰、即时地了解到他人对自己作品的喜欢与否,且点赞、评论等数量还可以不断累积、增加,这就使得信息传播者不断获得成就感以及满足感,从而刺激个人的发布欲望,不断更新、创作出更加易于吸引众人围观的娱乐类视频作品。这些个体渴望获得他人与社会的认同,正是这种认同感和成就感的精神诉求,使得抖音获得了无以计数的、不断更新的短视频资源。

四、案例利弊分析

(一)灾难报道的泛娱乐化现象在今天的网络空间见惯不怪

像自然灾害、生命逝去这样本来是世间最为严肃的事情,却在网络舆论中化解为段子的素材、消费灾难的食材。明明这些灾难事件都是普通百姓的苦难,但是被拿出在媒体中进行品读,完成新闻固有的“价值”分享,这何其残忍。网络空间里面的娱乐文化、娱乐精神,一旦突破本该坚守的底线,有谁能保证世界上还有什么事物不会遭遇戏谑和挑逗?

(二)灾难美学是一场公众集体性的媚俗艺术

最常见的形式就是被刷屏的“蜡烛”,混合着政治艺术、道德表演和意志张扬的成分,将受难者的真实境况置于次要地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同情和具体的冷漠。不仅挤压了有效信息的传输渠道和新闻价值,而且会带来受众的误判,干扰有效信息的获取。“灾难美学”以一种比较隐蔽的形式,以煽情渲染替代了对灾难本身的关注、对真相的追问,这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公众的批判、反思的能力,是我们必须高度警惕的。

(三)引起思想混乱,荼毒青少年思想

目前,我国社交媒体发展较为迅速,一些大型社交媒体集团在全国范围内拥有数量庞大的粉丝和受众群体,如果这些社交媒体受到泛娱乐化的严重影响,那么就会在受众群体中引起思想混乱,会对正确的价值观造成冲击。从年龄结构上来看,青少年也正是容易接受新媒体、受新媒体影响较深的受众群体。另外,由于青少年的价值观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如果社交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出现泛娱乐化倾向,就容易在思想上毒害青少年,使得青少年陷入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陷阱,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国家和社会必须对社交媒体新闻传播泛娱乐化对青少年毒害充分重视,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媒体平台开展自查自纠。

五、思考与建议

(一)我们所需要的灾难报道

在“所有人对所有人”的自媒体时代,信息汗牛充栋、泥沙俱下。专业的新闻媒体及其媒体人也在其中一次次被拷问:灾难造成了哪些伤害?是否出现了生命奇迹?原因有没有找到?我们能做些什么?有没有人被问责?下一次的悲剧能否因此得以避免?

灾害报道娱乐化表达的现象有着深层背景和底层逻辑,从表面上看是信息内容生产、新闻话语表达的问题,根本原因却在于对灾害的认知、社会责任的意识和媒体角色的定位出了问题。山火、疫情、高温,限电,几重大山压在重庆人民身上,公众消极情绪很容易滋生和蔓延,过度负面的态度表达会直接影响公众。此时,积极情绪的情感动员必不可少,情感动员是在动员工作中激发情感共鸣,凝聚民族感情的重要途径,因此面对灾难,乐观的娱乐精神是拨云见日的利剑,但是适度和理性是我们应该习得的素养。如果灾难被娱乐化的方式所铭记,那么上千万人所经历的痛苦就将只能存活在人类的意识边缘。

(二)进行灾难报道的正确方式

1.构建融媒体新闻报道体系

从本质上来讲,全媒体和融媒体是两个相似但关注点不同的概念,前者更多着眼于媒体数量,而后者则强调媒体质量,前者属于表层的技术对接,而后者却属于深层的内容整合。通过融媒体的丰富传播方式可以对新闻资源进行合理整合,虽然是同一新闻事件,但是可以挖掘和重组不同维度的价值,对不同性质和形态的媒介进行系统组合与优化,而并非在多媒体格局中各自为营、独立运营。

从而使得灾难报道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事实表述,而是通过多维度的数据收集、分析、对比,实现结果的可视化呈现,深入挖掘灾难类事故产生的原因及内在联系。通过实况图片的曝光、事件过程的动态演绎及分析,最大程度的发挥媒体融合在灾难报道中的价值。

2.明确专业主义功能化定位

不同性质的社交媒体账号必须明确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要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新闻传播标准,在明确专业主义功能化定位的基础上,注重新闻内容的细化处理,而非盲目跟风“网络热点”。专业主义功能化定位,已经成为社交媒体发展的时代必然,也是分众化传播价值实现的必经之路,不仅能够有效解决社交媒体新闻同质化的问题,而且能够充分利用稀缺的传媒资源来确保新闻公共性,最终使泛娱乐化失去其存在的必要性。

3.遵守新闻“把关”原则,提高人员队伍素养教育

社交媒体新闻传播要想减少泛娱乐化倾向,就必须加强社交媒体新闻把关,遵守“把关人”原则,社交媒体在开展新闻报道时更要坚持新闻把关,做好内容审核,在新闻采写、编辑、发布的过程中不能奉行“唯利是图”的准则,而要全面考虑新闻报道的公共性与公益性。在加强“把关人”角色重构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构建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既要培养一批专业化水平高、具有职业操守的优秀新闻人才,又要营造风清气正的新闻传播环境,从而提高新闻受众的欣赏品位和新闻阅读水平。只有受众媒介素养提升到一定水平后,才会形成对新闻媒体的倒逼力量,进而促使新闻媒体不断加强创新以适应时代变化,最终形成受众、媒体、社会的三赢局面。

六、相似案例比较

同样,在台风“山竹”肆虐时,网络上也出现了类似新闻娱乐化的案例。

2018年9月7日20时,台风“山竹”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16日17时在广东台山海宴镇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中心最低气压955百帕;17日晚20时,因很难确定其环流中心,中央气象台停止对其编号。

截至2018年9月18日17时,台风“山竹”已造成广东、广西、海南、湖南、贵州5省(区)近300万人受灾,5人死亡,1人失踪,160.1万人紧急避险转移和安置。

据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台风“山竹”还造成5省(区)的1200余间房屋倒塌,800余间严重损坏,近3500间一般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74.4千公顷,其中绝收3.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2亿元。

但是在娱乐时代,网络上也有很多人是以调侃、乐观的态度面对台风。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一)网络表情包广泛使用

IMG_2561669124473310

166912445861822358eb4067a1b0ef3ad17e781c0ec5

图源网络

(二)网友评论

“某某地方就像热恋中的少女,怕山竹不来,也怕山竹乱来”;“一场优秀的台风应该是不占用周末,来势汹汹,全市停工停课……如果能够忽然放慢脚步,让全市多放假一天,那不仅是优秀的台风了,简直就是卓越的台风”;“一切以不放假为目的的台风,都是耍流氓”。

两起事件都是网友对灾难娱乐化的典型案例。这种表现出的对大自然极其轻佻的态度,没有考虑受到真正受灾者的心情,是对受灾者的极其不尊重。更严重的是,这类表达往往带着一种不温不火的面孔,并无激烈的违法行径,更容易潜滋暗长,成为一种风气,无形中带偏公众认知。

七、自身启示与体会

面对灾害事件,每个人固然可以表达不同的观点,但应契合事件本质。希望一些朋友在娱乐化的同时,对一些事物抱有敬畏之心。乐观当然可以,但傲慢、不当一回事儿、觉得也不过如此,会让我们付出最惨重的代价。

高温干旱,山火四起,台风肆虐,这是危害群众生命安全的严肃事件,不应该被娱乐化看待。不合时宜的玩梗、把公共事件当成“瓜”来吃,最基本的人文素养反而被忽视了。

我们在探讨网络媒介素养时,应当重回我们作为共同体的最基本的道德思考中。网络作为我们现实生活的延伸,媒介素养也是种种基本素养的延伸,当危机成为一种常态,我们不仅要积极谈论和发掘“我们能做什么”,更要想想我们至少“不要做什么”。

八、结语

在常态的社会情境下,社交媒体附带的娱乐化信息有其存在的正当性,但当突发灾害事件的特殊语境介入至社交媒体信息环境时,公众群体未能及时调动 同情的价值关怀,反而传播有关灾害的表情包、段子和恶搞短视频,逾越了娱乐化的边界。在灾害场景下,公众群体的情绪受到欢腾喧闹的泛娱乐化信息感染,“情绪感染与暗示的肆虐下点燃了狂欢的导火索”,最终以压倒性的态势弱化大众媒体的灾害报道,淹没了有助于救援抗灾的重要信息。我们应对这种泛娱乐化传播行为持否定态度。当突发事件融入社交媒体,公众群体认知尚未从社交媒体惯常的娱乐心态调适至灾害情境应有的救灾意识,传播行为与价值认知发生时间上的错位,实际上也与社交媒体对公众群体长期渗入的影响有关。

参考文献

[1]尤成,贾广惠.浅析微博热搜榜泛娱乐化偏失问题[J].东南传播,2018(10):85-87.DOI:10.13556/j.cnki.dncb.cn35-1274/j.2018.10.026

[2]黄艺.泛娱乐化时代网络直播平台热潮下的冷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6,7(02):106.

[3]封翔.2016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观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4).

[4]袁磊.从热点话题探析新媒体时代的娱乐至死现象[J].新闻研究导刊,2016(23).

[5]李春雷,马思泳.社交媒体对青年群体灾害信息泛娱乐化传播的影响研究——基于台风“山竹”的实地调研[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05):138-144.

上一条:栏目释义之新闻娱乐化 下一条:从南宁动物园窜红网络事件看新闻泛娱乐化现象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