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后台频繁读取用户相册事件:社交平台侵犯用户个人隐私

作者:胡佳敏 时间:2022-05-01

【摘要】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成为公众获取、分享信息的重要路径,社交平台随之成为信息的集散地。公众在享受大数据技术带来的便利时,也承担着个人隐私信息泄漏的风险。数据侵权、隐私泄露等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威胁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本文以微信后台频繁读取用户相册事件为例,分析社交平台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侵犯用户个人隐私的伦理问题,探究问题的成因、事件利弊影响以及对策,并通过相似案例的对比,找出此类事件的共性,引发更深的思考。

【关键词】社交平台;用户隐私;超级全景监狱;隐私悖论;隐私保护;

AbstractIn the era of big data,the Interne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th for the public to obtain and share information,and social platforms have subsequently become a distribution center for information.When the public enjoys the convenience brought by big data,they also bear the risk of personal privacy information leakage.Problems such as data infringement and privacy leakage are constantly exposed,threatening people’s daily lives.This article takes the frequent reading of user photo albums in the WeChat background as an example,analyzes the ethical issues of social platforms infringing users’ personal privacy in the process of providing services,explores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incident,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compares similar cases to find out The commonality of such incidents triggers deeper thinking.

KeywordsSocial platforms;User privacy;Superpanopticon;Privacy paradox;Privacy protection;

【案例简介】

2021年10月8日下午13:26,微博数码博主Hackl0us爆料称微信存在主动读取用户相册行为。该博主表示,使用iOS15的最新功能“记录App活动”后,“发现微信在用户未主动激活App的情况下,在后台数次读取用户相册,每次读取时间长达40秒至1分钟不等。”

10月8日晚,微信官方回应称,该功能系为方便用户快速发图做准备,仅在手机本地完成,并承诺在最新版本中取消该功能。

(图片源自网络)

10月9日,Hackl0us发博称微信将在新版本中更新该功能,而不是取消。也就是说微信还是会在后台继续高频次的读取相册,隐私问题仍未解决。

(图片源自网络)

截至10月9日,@Hackl0us的相关微博点击量达到1973万,话题阅读量达到1.7亿,话题讨论量达到1.2万。这一数据表明,公众非常关注对于App平台过度获取用户信息事件。

【案例来源】

《南方都市报》微信反复读取用户相册!博主披露最新进展

https://mp.weixin.qq.com/s/y20MxQgf84L0o4mRbKGxdw

《南风窗》微信用苹果反复偷看你的手机相册

https://mp.weixin.qq.com/s/2xrI2LH0QJva6FIPbdGHVA

《人民日报评论》APP频频“偷窥”,用户隐私岂能随意侵犯?|画里有话

https://mp.weixin.qq.com/s/STZ-WKEE420QHkDEzHyoVA

《澎湃新闻》频繁读取用户相册?微信回应_政务_澎湃新闻-ThePaper

《腾讯新闻》微信后台频繁读取用户相册?官方回应_腾讯新闻 (qq.com)

《搜狐新闻》微信后台反复读取用户相册?官方回应:都是为了你们好!_隐私 (sohu.com)

《网易新闻》微信无视工信部,顶风作案!后台数次读取用户相册,每次长达1分钟_网易订阅 (163.com)

【案例分析】

一、案例问题成因

(一)技术层面:大数据时代,个人处于“超级全景监狱”的监视中

马克·波斯特将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理论与数据库联系起来,提出“超级全景监狱”理论。波斯特指出,在后现代语境中数据库的权力技术统治模式消解了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实现了对人的全面的、无时无刻的监视和规训,在这种统治模式下,任何人都无法逃出处于隐秘状态的权力系统的监视与规训,这正是媒介时代或后现代特有的权力技术。

大数据时代,用户如同身处于全景监狱中,所有信息都被掌握技术的“监控者”一览无余。以微信APP为例,用户在使用微信时,聊天内容、语音会被微信获取,地址、浏览推送记录、消费记录等信息也会被微信记录。微信甚至多次在后台读取用户手机相册,“窥探”用户手机中的隐私信息,严重触及了用户的隐私底线。掌握着技术与算法的“监控者”轻而易举地获取用户隐私信息,而用户本人对此不知情、不可控、不可逃,用户的隐私权益得不到保障。

(二)政府层面:机构设置模糊,执法力度有待加强

我国现有的个人隐私保护法在立法方面有所推进和完善,2021年11月1日正式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但在司法实践、执法管理层面,依旧缺乏较为完善的机构设置与惩处原则,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着监管不足、惩处过轻的问题,致使隐私犯罪成本较低,侵犯隐私的案例层出不穷。

首先,监管机构模糊。《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0条规定了个人信息的监管机构,但该条中的“有关部门”与“职责范围”并不明晰,隐私权保护的监管机构仍然不明。专门监管机构缺位,不仅影响公权力机构的公信力,而且有损公民的权利保护。其次,执法手段单一。在实践中,绝大多数企业侵犯个人隐私的案件均以罚款作为判决结果。企业、运营商不畏惧罚款,与权利人受到的损害相比,轻微的处罚措施并不足以对隐私侵权行为形成有力威慑。

(三)平台层面:APP平台过度索取用户信息已成常态

现今APP平台常以各种理由向用户索取个人信息。如通过网民协议格式条款,以提供服务为由强制用户同意对自己个人信息的无限制索取,在这个过程中用户没有充分理解隐私协议,也没有自愿性。此外,APP平台常常以技术更迭、提升服务为借口向用户索取更多权限,掩饰其过度获取用户信息的目的。本次事件中,微信以“方便用户快速发图”为由获取用户相册权限,却未经允许在后台频繁读取用户私人相册,严重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益。

跨平台的隐私泄露情况也频频发生。用户在搜索引擎搜索的内容可能出现在购物平台的推荐中,用户不清楚在何种情况下开启了录音、摄像权限,或者知道开启但不明确如何关闭以及关闭后对使用自身产生何种影响。APP平台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具有隐蔽性,用户难以察觉自己的隐私信息被收集,收集者与被收集者处于明显不对等的地位。加上相关法律规范存在模糊空间,用户维权难、成本高,这都让App运营商有恃无恐。

(四)个人层面:“隐私悖论”与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

“隐私悖论”最早在由美国学者苏珊·伯纳斯提出,指的是在社交媒体中的隐私态度与实际行为之间的断层,即用户普遍担心自己的隐私信息遭受泄露,同时又愿披露自己隐私的矛盾情况。一方面,用户向APP运营商开放数据信息可以得到个性化体验和定制服务,比如向打车平台授权定位和录音权限能够增加用户安全保障,向社交平台授权录音、相机权限可以发语音消息和视频通话。另一方面,数据开放对用户个人隐私保护产生了威胁。以本事件为例,微信以“方便用户快速发送照片”为由获取了用户相册的权限,进而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频繁读取用户手机相册,获取大量用户隐私信息。作为信息提供者,个体对信息的控制极为有限,掌握大量用户隐私信息的运营商收集了哪些隐私、如何收集、如何使用,是否正确、善意地使用,用户往往不得而知。

此外,技术弱势群体往往会因为技能掌握不足而“不知”或“无畏”隐私泄露。诚如认知缺陷理论所指,因缺乏在线数字素养,个人对隐私的关注并不能预测其隐私保护行为。技术弱势者虽同样认为隐私披露不可取,保护私人在线信息安全很必要,但因缺乏数字技能,无法灵活使用在线功能保护隐私,由此私人信息披露呈现出“不知晓”或者“不畏惧”的状态,即因技术无力衍生出隐私悖论行为。

二、案例利弊分析

(一)弊端:威胁用户人身财产安全

近年来APP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过度索权、频繁骚扰、侵害用户权益的问题突出。用户

个人信息遭泄露后,轻则用户本人被垃圾短信、骚扰电话、 垃圾邮件骚扰,不厌其烦;重则被不法分子利用,如被冒名办卡透支欠款、个人账户钱款被转移、个人信息被冒名导致名誉受损等,对用户人身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本次事件中,微信未经允许频繁读取用户相册,用户相册中隐私内容被平台获知或泄露出去,将对用户本人造成极大的损害。此外,微信APP反复查看用户相册,占用系统内存、严重消耗用户手机电池续航,严重降低用户手机体验。

(二)利端:舆论压力形成倒逼机制

“微信后台频繁读取用户事件”一经爆出后便多次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广大网友对APP

无限制索取个人信息的愤怒和对自身隐私权益的担忧,引起APP运营商、新闻媒体和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舆论压力形成了倒逼机制,促使互联网公司建立有效的保护用户隐私机制、加强行业自律,推进国家完善互联网隐私保护的立法和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监管机制,个人也开始增强在网络中信息保护的意识。在本次事件引发网友热议讨论后,《人民日报》等官媒点名批评APP侵犯用户隐私的行为,微信官方回应最新版本中将取消对该系统能力的使用,国家于2021年11月1日正式施行《个人信息保护法》,加强对个人隐私的法律保护。

三、案例对策建议

(一)技术层面:引入区块链技术,降低隐私被侵犯的风险

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大数据时代下,维护个人隐私就需要更加先进的技术。其一,国家应对大数据安全技术研发投入更多资金,鼓励企业及组织机构的研发工作,在技术上为公民隐私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其二,要提高隐私保护的技术手段,不断进行新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以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的、分布式的数据结构,它以密码学的方式保证了信息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与隐私保护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可以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隐私保护中,在实现隐私内容共享的同时,通过区块链特有的防篡改技术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当隐私侵权行为发生时,可以借助完整的区块链条查找到一个完整的历时的数据库,方便对隐私侵犯主体行为的追溯。

(二)政府层面:完善制度顶层设计,加大管理惩处力度

完善隐私保护的制度机构设置。首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涉及隐私保护的部门众多,其中有些部门存在职责重复的问题,明确划分各部门的职责可以有效避免重复执法、互相推诿等现象。其次,建立执法信息共享平台,将不同部门的执法信息汇聚到共享平台上,可以实现各部门的协调配合。

加强对侵害个人隐私行为的执法力度。现如今政府对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太弱,各大互联网公司只需要付出很小的代价就可以获得巨大收益,非法获取用户信息、泄露用户隐私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因此,必须增加侵犯隐私的犯罪成本,加强侵害个人隐私权益的行政执法,对于各类违规获取个人隐私,买卖、非法流转或公开网络个人信息的,一经发现或举报严肃查处,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三)平台层面:坚守行业道德底线,加强行业自律监督

个人隐私由用户上传到网络后,信息的主动权由服务商掌控,信息主体只能被动接受个人隐私被服务商掌控,并期待他们能根据行业规范合理使用并尊重其个人数据信息,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随时遭受隐私被侵犯的危险。因此服务商应当坚守底线,自觉维护用户隐私权,切实履行保护用户隐私不受侵害的责任,强化隐私设置功能及隐私信息提醒服务功能。

对公民隐私信息的保护除了国家层面上的立法、管理和技术层面上的提高,还需要社会各组织机构的积极配合,形成一种多元化自律机制。因此,对于涉及个人信息的行业,除依照国家法律、市场机制进行调节之外,相关行业应制定适用本行业的自律规范,如电信、银行、通讯等不同类型的平台需要订立行业行为标准和惯例,与用户签订相关的个人信息处理协议,从而在法律规制之外实现行业自律。

(四)个人层面:增强隐私保护意识,规范互联网使用行为

网络空间的隐私泄露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只要将个人信息暴露在公共空间,就有被

泄露的可能。相对于个人隐私被他人二次传播带来的不可控性和网络技术、法律规范等外在控制力,隐私安全问题归根结底在于社交用户主动传播引发的隐私风险,提高用户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媒介使用素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人们在日常使用互联网时,应不断提升自身隐私保护意识,将个人信息安全进行加密保护。在使用应用软件时,应及时销毁个人隐私。一旦发生各类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的安全问题时,应特别注意及时应用各种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个人合法利益,以此有效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相似案例比较

(一)相似案例简介

12月7日上午,据澎湃新闻报道,婚恋平台世纪佳缘线下门店存在会员个人隐私信息在后台“裸奔”等问题。员工入职不到半月,即可通过后台随意查看会员个人信息,包括会员用户的浏览记录和聊天记录。而“销售红娘”则会利用这些用户的隐私信息,来掌握用户的择偶偏好,借此实现“精准营销”。

12月7日下午,世纪佳缘就上述问题回应称工作中出现了滥用职权查阅用户信息的严重违规行为,公司已经开始在后台去除此功能。

12月10日上午,为了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适婚人群的婚恋交友安全,江苏省消保委进行了线上“云约谈”,百合佳缘、我主良缘、珍爱网均派相关业务人员积极参加,并于约谈会上就报告中发现问题详述整改情况及下一步整改措施。


12月24日,世纪佳缘平台相关负责人回应澎湃新闻称,目前后台查阅用户隐私的相关功能已经停用,另外公司正开展全面自查工作。

(二)相似案例来源

自称聊天加密,员工却可偷窥,世纪佳缘涉嫌侵犯用户隐私|婚恋|世纪佳缘_手机网易网 (163.com)

“红娘”的秘密①丨卧底世纪佳缘:后台“裸奔”的会员隐私_澎湃质量报告_澎湃新闻-ThePaper

“红娘”的秘密②丨卧底世纪佳缘:身份造假与销售话术_澎湃质量报告_澎湃新闻-ThePaper

“红娘”的秘密③丨卧底世纪佳缘:当“托”捞客,见人报价_澎湃质量报告_澎湃新闻-ThePaper

世纪佳缘“致歉”被指甩锅员工,专家:人工红娘模式需改革_澎湃质量报告_澎湃新闻-ThePaper

自称聊天加密,员工却可偷窥,世纪佳缘涉嫌侵犯用户隐私 - 21经济网 (21jingji.com)

世纪佳缘道歉了! (qq.com)

世纪佳缘、百合网等被约谈 (qq.com)

(三)比较分析

1、相同之处

“微信后台频繁读取用户相册”事件与“世纪佳缘后台查看用户隐私信息”事件都属于

未经允许私自窥探用户隐私,两家公司都在事发后发表声明,表示自己并无故意侵犯用户隐私的意图和行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不论出发点如何,两家服务提供商都确实存在侵犯用户个人隐私的行为,损害了用户利益,也让用户对自家产品产生不信任。两个事件反映出在大数据时代,许多服务提供商打着“为用户好”的口号过度索取用户信息,严重危害到了用户的隐私权益,这种现象需要管控与遏制。

2、不同之处

世纪佳缘事件侵犯用户隐私的主体是世纪佳缘的员工,目的是为了获知用户的喜好,以

便利用话术吸引会员到店付费办卡,安排符合用户要求的“托”捞客,从用户身上捞钱。微信事件侵犯用户隐私则是通过技术在后台抓取用户信息,其目的不明,可以是获取用户隐私信息以便通过大数据技术和算法,实现精准推送广告、产品。两者的隐私侵犯手段不同,目的也不同。

【参考文献】

[1]顾理平,王飔濛.社会治理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从超级全景监狱理论看公共视频监控[J].现代传播,2017,39(06).

[2]张金鹏,超级全景监狱:信息方式下的权力技术——波斯特论信息方式下的统治模式[J].南京社会科学,2007(08).

[3]王波伟.社交媒体用户面临的隐私悖论及消解[J].青年记者,2021(16):94-95.

[4]高申杨.大数据时代隐私悖论的伦理困境[J].新媒体研究,2020,6(20):12-15+20.

[5]杨晓琛.社交媒体的“隐私悖论”问题研究—以微信传播为例[J].新闻文化建设,2021(15):149-150.

[6]陈文泰,康秀丽.平台社会中个人隐私数据泄露的治理[J].青年记者,2021(20).

[7]金元浦.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数据泄露的调研与分析报告[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6(01).

[8]吴高.人工智能时代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个人隐私保护的困境与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21(10):39-45+54.

[9]王军.从脸书“泄密门”看人工智能时代隐私保护的困局与出路[J].北方传媒研究,2018(04):46-50.

[10]孙保.移动社交时代“隐私悖论”的困局及破解[J].新闻爱好者,2017(07):13-18.

[11]金元浦.论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数据的泄露与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03):18-29.

上一条:从“男子因不想被人脸识别2年蹭脸回家”事件,看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下一条:90林俊杰起诉B站和换脸视频UP主看AI换脸视频:被玩坏的“人体密码”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