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班斩首阿富汗女排选手事件:假新闻的国际传播

作者:李思源 时间:2022-04-28

【摘要】信息流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间假新闻的传播扩散愈发频繁,带来众多不确定性。本文从“塔利班斩首阿富汗女排选手”事件入手,探究假新闻的国际传播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假新闻国际传播治理的手段以及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假新闻;国际传播;确认偏误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of information flow, the international spread of fake new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bringing about many uncertainti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mechanism of fake news from the incident of "Taliban beheading Afghan female volleyball player", and proposes the measures and dilemmas of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fake news based on it.

【Key words】fake news;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confirmation bias

【案例来源】

《外媒称塔利班“斩首”阿富汗女排选手?多家媒体查证后发现:此事仍扑朔迷离》

https://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21_10_23_611965.shtml观察者网

Taliban 'BEHEAD women's youth volley ball player and post photos of her head on social media', report claims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0115333/Taliban-BEHEAD-womens-youth-volleyballplayer-report-claims.html?ito=social-twitter_mailonline&s=09Daily Mail

【案例简介】

2021年10月22日下午,新浪新闻旗下账号@微天下 发布了一条标题为《外媒:#塔利班斩首阿富汗女排选手#》的微博,瞬间引起热议,互动量破万。该微博援引《波斯独立报》、《每日邮报》报道称“塔利班本月斩首一名阿富汗女子青年排球运动员,还在社群媒体发布了血淋淋的头颅照,并威胁这名女子的家属不可将此事告诉任何人。直到该女子被斩首的照片被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后,她的教练认为,他应该披露这件事。这名教练向波斯独立报透露,被斩首的女运动员是喀布尔排球俱乐部的球员玛加宾”。

图片来源:观察者网

图源网络

10月22日晚,微博话题“塔利班斩首阿富汗女排选手” 登上热搜榜,且排名不断上升。

10月23日上午,@看度新闻(认证为“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官方微博”)、@河南青年时报、@香港文匯網等多家媒体账号对该新闻进行转载。在进行转载的同时,所有媒体账号均增加了相关的背景介绍:“根据伊斯兰教法,女性不允许运动。阿富汗国家女子排球队此前不断向外国组织请求帮助她们逃离阿富汗,一名女排队员札赫拉·法拉齐今年8月逃到英国,她曾表示她的其中一名队友遭残忍杀害,许多队友烧毁运动器材自保,她们的亲属也遭到威胁”

10月23日下午,观察者网发文《外媒称塔利班“斩首”阿富汗女排选手?多家媒体查证后发现:此事仍扑朔迷离》援引印度事实核查网站“ALT News”报道以及境外社交媒体相关消息,尤其是死者亲友所发信息,指出“诸多迹象表明:死者死于8月,并非10月”。

10月23日晚,@凤凰体育发文《塔利班斩首阿富汗女排选手?真实死因曝光》,该文指出外媒对于“塔利班斩首阿富汗女排选手”事件的报道是错误的,并将这一虚假新闻的源头指向了印度媒体,该文还援引Alt News报道中一位驻阿富汗记者的话:“印度媒体关于哈基米死亡的报道是虚假的”。

【案例分析】

一、假新闻的国际传播机制

(一)确认偏误:假新闻国际传播的心理基础

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是一种无论事实,偏好支持自身想法与偏好的倾向,最早由彼得·沃森(Peter Wason)提出。部分学者将其看做假新闻兴起背后的心理动因,认为正是由于确认偏误的存在,“受众在面对假新闻的时候首先判断的不是它的内容是否准确无误,而是它是否与自己既有的认知结构接近”(史安斌,王沛楠,2017)。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进一提出了部分假新闻有着“预警器”的功能,这些假新闻“其虚构的故事中被注入了错误导向的价值观,而含有这种价值观的假新闻被生产、传播和接受,恰好反映了现实社会中大众某些真实的群体性心理”(张振宇,喻发胜,王然,2019)。“塔利班斩首阿富汗女排选手”这一假新闻符合国内外民众对于塔利班既有的“宗教恢复”以及“恐怖主义”的刻板印象,反映出外国民众中存在的“伊斯兰恐惧(Islamophobia)”以及国内民众对于“民主”、“现代”等概念的普遍认知。

在“文明的冲突”这一范式下,塔利班的崛起被认为是伊斯兰宗教恢复的一部分,这无疑会激起西方世界民众的警觉与抗拒。近些年来,以《查理周刊》遇袭事件、法国“帕蒂”事件、维也纳恐怖袭击事件为代表的极端宗教恐怖活动时有发生,大量伊斯兰难民的涌入也使得世俗化与宗教干预的冲突变得不可调和,整个欧洲都笼罩在“伊斯兰恐惧”的阴影之下。在国内,义务教育教材中“被塔利班炸毁的巴米扬大佛”以及“飞机撞向双子塔”的图片成为一代国人对于塔利班以及恐怖主义的集体记忆,而塔利班重新掌权阿富汗后“佩戴面纱”、“禁止运动”等一系列限制女性自由的措施,也冲击着早已习惯于现代民主社会的中国民众的认知。中外民众对与塔利班的固有倾向为“塔利班斩首阿富汗女排选手”这样的假新闻构建了在国际范围内传播的心理基础,甚至成为了这一假新闻生产的重要动因。

(二)社交媒体:假新闻国际传播的主要路径

在移动设备逐渐普及的当下,即时、便捷、互动性强的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中西方民众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早在2017年就有调查数据显示已有67%的成年人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国内也有研究成果显示,不论疫情前后,微信、抖音、今日头条、微博等都是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媒体(匡文波,2021)。在这样的趋势下,中外传统媒体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开设官方账号,而与媒体有着“伴生”关系的假新闻也就随之来到了社交媒体平台中。

《每日邮报》(Daily Mail)Twitter官方账号@ DailyMail以及@MailOnline在10月22日至10月22日期间以“Taliban ‘BEHEAD women’s youth volleyball player and post photos of her head on social media’, report claim”为题三次发布了该新闻,成为该假新闻国内传播的主要消息源之一。该消息传到国内,新浪新闻旗下账号@微天下援引《每日邮报》、《波斯独立报》消息,在微博平台以“外媒:#塔利班斩首阿富汗女排选手#”为题发布该新闻,该新闻在微博平台迅速发酵登上微博热搜,最终仍是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被其他媒体转载直至辟谣。

实际上,社交媒体已日益成为假新闻国际传播的主要路径。在中国大陆外部,假新闻传播的全球化往往是伴随着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平台的全球垄断而进行的(黄筱茵,2020),中国大陆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使得该传播路径“水土不服”,但这并不影响将中国大陆卷入假新闻传播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整体上来看,“塔利班斩首阿富汗女排选手”这一假新闻完全是沿着“境外社交媒体-国外社交媒体”的路径进行传播扩散的,因此中国纳入假新闻传播的全球化路径仍旧是沿着社交媒体进行展开,只不过这一路径分为大陆外部的社交媒体与大陆内部的社交媒体两个部分。可以预料到,在从大陆外部到大陆内部这一传播过程中,作为“桥梁”的中间角色将成为国际假新闻向大陆传播的关键节点。

(三)核查缺失:假新闻国际传播的核心关键

新闻核查的要求来自于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实践,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传统媒体通过严格的信息核查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进而树立其可信、客观、权威的独立形象以提升竞争力。传统媒体时代有着明显的“中心化”特征,媒体编辑成为国际信息流通的“把关人”,通过制度化、流程化的新闻核实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非主观的国际假新闻的发布与传播。进入有着“去中心化”特征的社交媒体时代,人人都能够成为信息生产、传播的节点,原有的信息核查理念与机制在网络化的传播结构中日渐淡化,被便捷的“转发”、“转载”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拥有境外信息获取能力的自媒体与个人账户都有可能扮演假新闻国际传播的“桥梁”角色。

假新闻由境外传入境内存在两个关键角色,一个是将假新闻传入境内的“桥梁”角色,另一个则是为假新闻真实性“背书”的“担保人”角色,信息核查的缺失是假新闻通过两个关键角色进而进入信息市场的核心关键。在“塔利班斩首阿富汗女排选手”事件的国内社交媒体传播阶段中,新浪新闻旗下账号@微天下未经核实,援引外媒信息进行发布,成为该假新闻传入国内的“桥梁角色”,而接下来拥有传统媒体背景的@看度新闻(认证为“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官方微博”)、@河南青年时报、@香港文匯網未经核实的“解释”与转载则成为了这一假新闻真实性的“担保人”。

在这两种角色中,后者的作用更为关键。拥有传统媒体背景的账号,自注册之时起就天然地继承了原传统媒体的地位,在受众中有着相应的权威性与可信度。本应成为辟谣关键节点的官方媒体账号却为假新闻“背书”,进一步提升了假新闻的“真实性”与影响力,降低了受众对于信息的辨别意愿。

二、假新闻国际传播治理的手段与困境

(一)假新闻国际传播的治理手段

1.完善新闻法律法规。当下我国对于境外新闻信息的转载发布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于相关假新闻的治理对象依旧限于官方媒体以及相关行政单位,而对于自媒体等非官方主体则往往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来行判定和处理,显然已经完全无法满足信息传播全球化背景下的假新闻治理需求。因此,进一步整合、完善新闻法律法规,将全球化背景下的假新闻治理纳入法治的轨道上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要将非官方的传播主体纳入到统一的新闻法律体系当中,根据假新闻传播引发的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有梯度的惩罚。

2.打造事实核查平台。进入大数据时代,海量、多样的信息已经超出了人类原有的认知范畴,技术成为我们进行信息管理的重要工具与抓手。面对来自全球各地的良莠不齐的新闻信息,从媒体机构到普通公众,都亟需一个统一的平台来提供检索信息功能甚至给出信息真假的专业判断。当下已经存在一些核查渠道,一种是以百度搜索为代表的搜索引擎,但是由于Robots协议、行业竞争、搜索业务盈利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存在趋向封闭,逐渐成为“信息孤岛”;另一种则是以“微信辟谣助手”为代表的第三方辟谣平台,但涉及范围以及信息量极为有限,难以为全球化传播的假新闻提供足够的核实信息。因此,应组建一个官方打造、主导,国内外媒体、企业等多方接入的事实核查平台,构建“人工+人工智能”协同标注的假新闻数据库,为国际新闻核查提供统一入口。

(二)假新闻国际传播的治理困境

1.假新闻生产背景复杂。如果假新闻是“作为新闻信源的权力机构(利益集团)故意发出“的“烟幕弹”,用以“干扰其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知,从而诱导受众的认知和行为朝着对己方有利的方向发展”(张振宇,喻发胜,王然,2019),那么这就为信息的核实造成巨大困难。而事实上,此类原因在国际上屡见不鲜,上个世纪末,就有研究指出假新闻能够作为一种国际政治中的战争手段而存在(吴君,1993)。在“塔利班斩首阿富汗女排选手”事件中,多方信源都将假新闻的源头指向了“盛产假新闻”的印度。已有报道指出“印度政府、政党、议员、大财团、智库和学者均是印媒假新闻链条上的一环,他们出于种种目的向记者传递捕风捉影的信息,而印媒通常照单全收”,印度媒体扮演着“传声筒”的角色,甚至“奉旨带节奏”(赵觉珵 等,2021)。这种“烟幕”实际上就为假新闻打开了全球传播的“绿灯”。

2.“流量至上”的资本逻辑。“注意力”作为互联网的稀缺资源,成为各互联网平台的争夺对象,而充满戏剧、矛盾、冲突、暴力元素的新闻往往能够吸人眼球,这就为假新闻的全球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在本文所述的事件中,“塔利班”、“斩首”、“照片”、“女选手”……这一众刺激性的符号成为了媒体获取流量的“招牌”,也正如信息发布者方所愿,相关话题一夜之间登上热搜,总阅读量超2.3亿。当下,作为假新闻国际传播主要路径以及人们日常获取新闻信息的社交媒体,不论国内国外,都在私人资本的控制之下,遵循着“流量为王”的内容生产、分发逻辑,新闻专业主义早已难觅踪影。这样一来,我们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假新闻国际传播路径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史安斌,王沛楠.作为社会抗争的假新闻——美国大选假新闻现象的阐释路径与生成机制[J].新闻记者,2017(06):4-12.

[2]张振宇,喻发胜,王然.讽刺画、预警器和烟幕弹——对国内假新闻研究的反思与重构(1980-2018)[J].国际新闻界,2019,41(11):156-174.

[3]吴君.国际新闻还是国际谣言——从有关朝鲜的假新闻看国际政治斗争[J].国际新闻界,1993(06):25-26.

[4]Raqib,Barreto. The Taliban, religious revival and innovation in Afghan nationalism[J]. National Identities,2014,16(1):

[5]匡文波.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人们的新闻阅读习惯了吗?[J].编辑之友,2021(10):28-34.

[6]黄筱茵.新媒体时代台湾媒体假新闻传播机制研究[D].华侨大学,2020.

[7]赵觉珵,黄兰岚,胡雨薇,谢文婷.印度媒体为何盛产假新闻[N].环球时报,2021-10-19(007).

[8] Recode中文站.皮尤:三分之二美国人通过社交媒体看新闻[EB/OL]. https://tech.qq.com/a/20170908/038148.htm

上一条:被操纵的框架:西方媒体对日本福岛核废水排入太平洋事件的“集体沉默” 下一条:BBC阴间滤镜事件:“坏的必然性”西方对华报道狭隘民族主义思潮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