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尊陈露事件:公众人物隐私权

作者:赵雅如 时间:2022-08-25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与明星相关的大事小事往往都能够在社交媒体的助推下迅速传播,明星隐私泄露现象频发。2021年8月, “霍尊陈露恋情”登上微博热搜,霍尊的私生活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许多媒体也对此次事件进行了报道,侵犯了霍尊的隐私权。同年12月陈露涉嫌敲诈勒索被上海警方采取取保候审的刑事强制措施,事件真相逐渐清晰,网络舆论完全反转。本文将从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以及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反转两个方面入手,综合性地分析此案例引发的媒介伦理思考。

【Abstract】In the era of new media, All events related to celebrities are often spread rapidly with the help of social media, and the personal privacy of celebrities is often leaked. In August 2021, the topic of “Huo Zun and Chen Lu's love affair” quickly made it to the Weibo hot search list, and Huo Zun's private life triggered a lot of discussion among netizens. Many media reported the event, leading to the violation of Huo Zun's privacy. In December of the same year, Chen Lu was suspected of extortion and blackmail by the Shanghai police, and the truth of the incident gradually became clear, and internet opinion was completely reversed. In this paper, I will analyze the media ethics that arise from this case from two aspects: the privacy rights of public figures and the reversal of public opinion in the post-truth era.

【关键词】明星;公众人物;隐私权;后真相;舆论反转

【Key words】celebrities; public figures; privacy; post-truth; opinion reversal

【案例简介】

2021年8月8日,陈露在微博晒出与霍尊的合照,疑似宣布恋情,但未得到霍尊方的回应。8月10日,陈露发表长文《一个普通女孩的九年》(已删除),自曝与霍尊恋爱长达九年,在两人分手后 ,陈露还发现霍尊同时与多个女性交往,男方要求她“开个价”,签订分手协议。这篇微博引起了广泛关注,在网络平台迅速发酵。

8月11日,霍尊工作室发布本人手写信对于此前恋情风波予以回应,但并未对陈露长文中劈腿的内容做出回应。

8月12日,陈露发微博告别霍尊,并晒出多张霍尊大尺度聊天记录(已删除)。在“沪上情欲流”的群聊记录中霍尊自述是“极端主义”、“女人就该有女人的样子”、“这样的话我断定我肯 定会出轨”等言语引起热议,其中提到“海狗丸”走入网友视野,一系列言行与之“古风仙男、谦谦君子”人设大相径庭。该除此之外,聊天记录中涉及的《披荆斩棘的哥哥》以及多个综艺节目发布声明,解除与霍尊的合作。舆论呈现一边倒谴责霍尊的态势,且公开发声支持霍尊的霍尊父亲、同事、朋友等接连遭到网暴。2021年8月14日晚,霍尊发文致歉,决定告别演艺工作。

8月18日微博用户@作家陈岚曝光了很多霍尊和陈露的聊天记录及霍尊给陈露的转账记录。这些证据完全否定了陈露小作文中所述的为霍尊花费几百万、霍尊冷暴力等行为。2021年9月23日微博网友@独立平曝光疑似陈露、王萌(陈露闺蜜)敲诈霍尊的监控视频,以及一系列聊天截图爆料陈露为索要高额分手费而策划此次事件。

11月16日,霍尊表示与家人已于8月下旬就此事件正式向上海警方报警,并且已立案。12月23日下午,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获悉,因陈某涉嫌敲诈勒索,已于12月22日对陈某采取取保候审的刑事强制措施。至此,舆论风向开始转变,除了对陈露欺骗大众的谴责之外,部分网友认为陈露曝光的群聊记录是霍尊艺德、私德缺失的体现,霍尊不应再出现在大众面前。具体案件正在审理,虽然还未盖棺定论,事情的真相与细节还未浮出水面,但此次的娱乐事件已经转变为社会事件。

【案例来源】

新浪微博

腾讯网:《舆论反转!霍尊群里真实聊天记录曝光,遭陈露断章取义,圈内好友发文控诉》https://new.qq.com/omn/20210819/20210819A0DRNB00.html

网易娱乐:《陈露发长文谈与霍尊九年情:为他花几百万 他出轨冷暴力》

https://3g.163.com/ent/article/GH2P63G200038FO9.html

凤凰新闻:《恋爱九年红了就要扔?又一个渣男被锤了…》

https://ishare.ifeng.com/c/s/v004DMJcXDtPcxUUTSPI11PHmDxNsSjDkrGwGOFGlSX9zws__?from=ucms_web

凤凰网娱乐:《锤一个渣男牵出一串?这群聊也太刺激了…》

https://ent.ifeng.com/c/88fnXtl9zaU

澎湃新闻:《霍尊前女友陈露因涉嫌敲诈勒索,被上海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974582

新浪娱乐:《霍尊回应陈露被抓:等待法律还自己一个公正》

https://ent.sina.com.cn/y/yneidi/2021-12-23/doc-ikyakumx5964278.shtml

【案例分析】

一、案例思考

(一)公众人物的隐私界限在哪里

公众人物(public figure)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人,明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公众最熟悉的。在新媒体时代,与明星相关的大事小事往往都能够在社交媒体的助推下迅速传播,公众抱着好奇、八卦或是窥探的心理而不断“监视”明星的一言一行,更有疯狂的粉丝忽视理性尺度,时时刻刻跟踪、偷拍,以获取或传播明星私人生活信息。除此以外,随着大众传媒业的迅速发展,新闻舆论界在满足大众知情权和发挥舆论监督权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同时大量采访和报道不可避免地触及个人名誉和隐私问题。公众人物是否拥有隐私权?公众人物的隐私权是不是该被剥夺?公众人物的隐私权是不是该被法律保护?这些问题是值得思考的。

隐私权作为一种人格权,是自然人理应享有的一项民事权利,作为明星的个人也是拥有隐私权的,但是明星的隐私权问题需要特殊的对待。明星作为公众人物,由于其特殊的社会角色,对其隐私权应当予以一定程度的限制,即公众人物关涉公共利益,与其事业相关而公众又予以合理关切的事项不受法律保护,并受新闻自由和知情权的一定制约。但对公众人物受限制之外的隐私仍应给予保护,不得侵犯。

2021年1月,郑爽前男友张恒通过公开与郑爽及其母亲的聊天记录举报郑爽存在偷逃税的违法行为;6月,吴亦凡被都美竹通过公开聊天记录网络曝光疑似“选妃”“利用药物等手段对女生实施迷奸”的犯罪行为。与郑爽、吴亦凡事件不同,在本次事件中,霍尊实施冷暴力等不当行为和在私人生活中发表不当言论,属于其不愿为人知晓的私密活动和私密信息,且聊天记录并未涉及到违反犯罪等触及公众公共利益的信息。虽然与其所设立的人设有所不符,但仍然属于霍尊的隐私。陈露将其私下发表的言论公开在社交媒体,并受到了营销号、自媒体与部分媒体的大肆传播,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对霍尊的隐私造成了侵犯。通过公开公众人物的聊天记录进行网络曝光,似乎成为引爆舆论的一种手段,但是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媒体机构在面对此类问题时只顾追逐热点不顾新闻伦理准则,缺乏深入报道、理性判断和缜密思考,应受到谴责。

(二)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反转

网络舆论是指公众在作为公共领域的互联网领域中的对某些社会现象和问题的主观反映,是网民意见、 态度及其情绪在网络上的集中体现。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与匿名性特点使得网络舆论具有丰富性、 复杂性、 多元性、 冲突性、 难控性的特点,舆论反转现象时有发生。比如疫情期间的 “双黄连口服液事件”等,网民似乎也对此习以为常,在热点话题引起大家讨论时,很多人抱着看客的心态表示“坐等一个反转”。

网络舆论反转现象的成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网络新闻过于追求时效性,忽视事件真相。在新媒体环境中, 新闻话语权被不断分散,尤其是随着微博、 微信等社交平台的迅速发展,“人人都是报道者”的现象促使热点事件出现的频率大大增加。话语权的分散以及新媒体时代对流量的追逐导致新闻报道对新闻时效性的过分放大,而弱化了对新闻客观性和真实性的要求。碎片化的报道方式,导致事件在还未暴露全貌的情况下就被草率地呈现在大众的眼前,随着对事件其它部分的补充,新闻事件的走向可能会变得截然不同, 舆论的发展也会随之而改变。其次,受众碎片化的阅读方式、选择性信息接触机制。虽然大众在同等时间内接收了更多不同类型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大都是表层信息,更重要的是,大众阅读习惯的改变导致其解析新闻事件与报道结构的能力也随之下降。同时由于缺乏完整可靠的信息源, 事件的真伪往往难以判断,在错误信息的扰乱下,舆论反转现象出现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加了。选择性接触则使得网民更加偏信与自己观点相一致的信息,对于与自己原有观点相悖的信息则选择回避。由此引发的是原有观点的不断强化,对于社会事件的理解也会 愈发偏激与极端。在霍尊陈露事件的前期,网民普遍支持陈露,并发表“一个女孩能有几个9年”“心疼陈露”等言论,部分评论甚至上升到了性别对立的高度,如“远离男人”“男的不行”等。

舆论反转对网络环境乃至现实社会造成许多负面影响。首先是对媒体公信力的负面影响。舆论反转现象的多次出现使网民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导致在热点事件首次曝光时,网民不再去探究事情的真相,而是早早等待着事件的反转。其次, 舆论反转还会引发线上乃至线下的一系列过激行为, 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线上主要表现为网络谩骂、网络暴力、人肉搜素等威胁事件当事人人身安全的行为。线下则主要表现为大规模的非常态群体性活动。在本案例中,主要表现为情绪激化的网民对霍尊及其亲朋好友进行网络谩骂等行为。

二、应对措施

(一)如何保护公众人物的隐私权

1.法律层面

明星隐私权迟迟无法解决的关键,在于相关法律条文的缺失。目前在我国立法中,对隐私权进行保护的法规很零散且不全面。作为基本法的民法通则并没有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利加以规范,这使得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相当脆弱。因此,首先要把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予以保护;其次,设立公民隐私权保护的例外,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和限制另行立法规定;最后,加强新闻立法,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实现,将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与限制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

2.媒体层面

要发挥娱乐新闻正面的、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首先,媒体需要明确娱乐的边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传媒必须从自身做起,同时担当“把关人”的角色。在报道时,媒体工作者要有清醒的头脑,对将要报道的事情作出准确的判断,到底这些符合公众兴趣 的东西是不是与公共利益有关,会不会过分侵害到明星的隐私权。怎么平衡明星隐私与公众兴趣之间的天平,要求媒体工作者提高新闻伦理素养,掌握媒体对娱乐新闻的报道限度。除了专业的媒体机构之外,自媒体作为娱乐新闻活动中的主体之一,也要担负着保护新闻当事人、维护正常合理新闻秩序的责任。

3.受众层面

受众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媒体的报道取材。对娱乐新闻感兴趣,对明星生活的好奇都是人之常情,但是这种好奇与兴趣必须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每个人都应该从根源上抵制娱乐隐私新闻的产生,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学会拒绝和抵制对明星隐私生活的相关报道,尊重明星的工作和生活,切断娱乐隐私新闻的市场需求。

(二)如何应对舆论反转现象

1.制度层面

网络舆论反转的过程中参杂着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违法行为,对事件当事人及其家人、朋友、工作单位都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也可能会直接导致当事人失业、失学,甚至死亡,因此完善并施行相关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应完善网络媒体责任制度,对于有意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和引导错误舆论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媒体人员进行问责,从根本上降低舆论反转事件的发生机率;其次,是网民实名制度,打破匿名性的保护壳,让网络发言在阳光下进行;最后,相关部门应重视网络舆论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及时针对事件进行查明,并把处理结果和事件还原并向大众公开,防止舆论进一步恶化,当发现虚假、错误信息时,应协助主流媒体进行及时地报道澄清。

2.媒体层面

首先,不论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都是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来源,其应该明确自身定位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把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放在首要位置。在新媒体时代,由于同行业的竞争和公民新闻的崛起,不少新闻媒体,其中包括一些主流媒体都开始出现标题党、片面化、倾向性报道等状况,以此来博人眼球,吸引流量,但同时也增加了错误舆论出现的可能性。就主流媒体而言,应坚守其自身的角色定位,以向受众提供准确的新闻报道为目标,主流媒体追求的不应只是新闻的时效性,而更应该注重准确性,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同时,主流媒体应主动与自媒体形成联动,在自媒体提供事件基本信息后,主流媒体应及时跟进,利用采访权对涉事双方、利益单位以及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核实调查,对于首发新闻缺失部分及时补充,对于错误信息及时澄清,形成对舆论的正确引导。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上的自媒体的新闻专业认知相对较弱,其新闻的主要来源为网友私信投稿,投稿要求相对宽松,并且不具备财力、人力对新闻事实进行核查,因此被认为是舆论反转最主要的导火索。对此,第一,自媒体应增强新闻报道技能、加强新闻专业素养,在新闻事件未知全貌时,不对事件发表定性言论;第二,自媒体还应及时向主流媒体提供新闻调查所需信息,协助主流媒体对新闻消息进行核实与跟进。

3.受众层面

提高大众理性思维,增强媒介素养。面对当前海量的网络信息,网民容易在特定社会情景条件下,受到从众心理的支配,在互联网上表达和传播非理性意见、态度和情绪,因此增强网民的媒介素养,培养理性思维迫在眉睫。首先,网民应学会选择性阅读,主动筛出一些显而易见的虚假信息、低俗信息,接受对自己生活、工作、学习有益的信息;其次,应提高辨别能力,敢于提出质疑和批评,谨防被带有倾向性或错误性的话语所误导,陷入一种非理性的状态之中,从而助推错误舆论的形成与发展;最后,大众应学会利用网络环境的多元信息渠道,在事件未展现全貌时不做偏激评价,善于从多个侧面全方位地了解事件,保持中立态度,听取事件双方观点,有利于对事件保持理性客观的看法,避免被错误舆论牵着鼻子走。

三、结语

隐私侵犯的行为时有发生,当今的互联网时代,隐私愈加面临着威胁,公众人物的隐私更是人们千方百计寻究的对象,需要通过法律法规予以调整和规范,同时也应注意,平衡各方需求、明确隐私的边界,寻求明星、受众、媒体间的平衡点。新媒体时代,网络空间的舆论反转现象时有发生,对网络环境乃至现实社会造成许多负面影响。要解决这些矛盾仅从学术上探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从完善法律制度、落实媒体责任、提高受众媒介素养等方面入手杜绝此类现象。

【参考文献】

[1]刘峰.新闻反转剧背后的媒体课题[J].新闻与写作,2014(05):74-76.

[2]崔逾瑜,匡志达.“舆论反转”背后的反思[J].新闻前哨,2015(10):16-18.

[3]李旸.隐私“交易”给娱乐新闻带来的冲击[J].新闻记者,2009(11):51-53.

[4]李华,蒙晓阳.传媒与娱乐明星隐私权——对公众人物隐私权流行观点的思考[J].当代传播,2008(06):57-60.

上一条:张桂梅反对学生当全职太太事件:社会敏感度的新闻炒作 下一条:以李云迪嫖娼事件:艺人失德与违法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