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反对学生当全职太太事件:社会敏感度的新闻炒作

作者:陈沐恩 时间:2022-08-25

【摘要】张桂梅一生致力于贫困山区的女性教育事业,她的毕生愿望是看见贫困女性通过教育自立自强,改变命运,而一位曾就读于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女生大学毕业后成为了全职太太,当她带着钱去母校捐款时被张桂梅拒之门外。这条新闻引发了网络对“全职太太”的讨论,一些媒体借着张桂梅的知名度和话题的社会敏感度进行新闻炒作,造成媒介伦理失范。本文将探讨新闻炒作的原因、利弊和解决路径,深入新闻炒作的本质对话其媒介伦理问题,新闻炒作根源于经济利益驱动,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舆论助推问题解决,但是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消解了媒体的公信度,长此以往不利于新闻行业的发展。

【Abstract】Zhang Guimei is committed to the female education career in poor mountainous areas all her life. Her lifelong wish is to see poor women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 through education and change their fate. A girl who once studied in Huaping Women's senior Middle School became a full-time wife after graduating from university. This news triggered a discussion on the Internet about "stay-at-home wives". Some media hyped the news by taking advantage of Zhang Guimei's popularity and the social sensitivity of the topic, resulting in media ethics anomie. This article explores reason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the ways to solve the news hype, in-depth news hype dialogue the media ethics problems, the nature of news hype is rooted in the economic interests of the driver, to some extent, can strengthen public opinion to booster problem solving, but damage the news authenticity and objectivity, dispelling the credibility of the media, in the long term,it’s harmful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s industry.

【关键词】张桂梅;新闻炒作;媒介伦理失范

【Key words】Zhang Guimei; News hy; The anomie of media ethics

【案例简介】

2020年10月27日三联生活周刊发布了话题为“张桂梅校长拒绝全职太太捐款”的新闻,起因是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一名女学生毕业后当了全职太太,抱钱来捐款遭校长张桂梅拒绝。在新闻采访中张桂梅认为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女生出身于贫困家庭,求学之路非常不易,更应该独立自强,不依附男人,如果当全职太太会失去工作能力被社会淘汰。

该话题引起了全网关于“全职太太”的热议,多家媒体纷纷对该话题展开评论。一些媒体理解张桂梅“反对学生当全职太太”的观点,主要有三点论据,一是张桂梅一生致力于通过教育改变贫困山区女性的命运,而这位当全职太太的女生受过高等教育却依然守在家里,辜负了学校和社会的培养,让人怒其不争;二是在当代中国社会女性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机制有待完善,全职太太为家庭无偿劳动却得不到外界甚至家人应有的尊重;三是全职太太的丈夫凭借强势的家庭经济地位对其不尊重甚至背叛的例子比比皆是,只有靠自己的实力才能获得尊严和想要的生活。

然而一些自媒体却抨击张桂梅的观点,主张女生对是否当“全职太太”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故意忽视张桂梅反对当全职太太的对象是自己学生的前提条件,混淆视听。这些自媒体歪曲张桂梅的观点进行新闻炒作,只谈当全职太太的好处,偏离客观的舆论风向,造成媒介伦理失范。

【配图】

Screenshot_20220104_171938_com.weico.internationa

(来自新浪微博)

Screenshot_20220104_170944_com.weico.internationa

(来自新浪微博)

【案例来源】

1.新浪微博:https://share.api.weibo.cn/share/273530123.html?weibo_id=4564642724841431

2.半月谈微信推文:https://mp.weixin.qq.com/s/lfvqSPWOjta_4rcqx0cS8A

3.新浪微博:https://share.api.weibo.cn/share/273557130.html?weibo_id=4564659757391062

【案例分析】

一、新闻炒作溯源

(一)吸引受众眼球,扩大舆论声势

“新闻炒作”是指媒体违背新闻传播规律,对新闻事件添枝加叶,进行渲染式的传播。张桂梅作为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校长,其为贫困山区女性教育建设做出的贡献在全国广为颂扬。“张桂梅校长拒绝全职太太捐款”的话题借助公众人物张桂梅的知名度在网上引发了热议,主流媒体站在客观的角度,既尊重每一位女性自由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又在了解偏远山区女性教育之困的前提下理解张桂梅一番话的深意。然而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利用该话题进行炒作,断章取义,对张桂梅所说的一番话贴标签、狭隘批驳。当今女性意识集体觉醒,许多全职太太对自身角色定位、个体价值实现、婚姻安全感体现等发生断裂,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她们支持张桂梅“女人要独立,不能依附男人”的观点。而一些自媒体为了扩大舆论声势,反其道而行之,另辟蹊径,站在大众舆论的对立面,发出“当全职太太一定不幸福吗?”、“穷女孩就没有当全职太太的权利?”等质疑,一方面引发赞成张桂梅观点的受众的讨伐,另一方面迎合乐于做全职太太的受众,目的是进行舆论造势,激发广大受众的关注。当前流量时代,受众的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无论新闻观点是否客观真实,只要能尽可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受众注意力,新闻炒作的效果就达到了。

(二)变现阅读流量,攫取商业利益

媒体之所以进行新闻炒作,是因为阅读量与商业利益紧密挂钩。广告是媒体将流量变现为经济利益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软广,媒体与广告主进行合作,在发布的文案或视频中将内容与商品调性完美结合,在不引起用户反感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传播广告所宣扬的效果。媒体不仅可以从与广告商的合作中获取受益,还可以从平台方获取受益,例如B站的创作者激励计划,当投稿者拥有超过一千个粉丝或视频播放量达到十万以上就可以申请加入创作者计划,每个月底B站会统计up主的播放量、点赞量、评论量等数据,综合评判后发放受益,每1万播放量能有15至30元收入。在新浪微博阅读量不能直接变现,但是一些媒体通过新闻炒作博取关注量,吸引受众成为自己的粉丝,只要粉丝超过1万、近30天的阅读量超过100万就可以申请加入V+平台。大V可以通过社群、直播、问答等互动方式实现社群变现,平台会以月结方式将V+收益打款到创作者的微博钱包。在“张桂梅反对学生当全职太太事件”中,一些媒体为了变现流量获取经济利益,不惜歪曲事实进行新闻炒作。

二、新闻炒作的利弊分析

(一)利:触发公共议题,呼唤理性思考

随着媒体对某一事件炒作之势越发汹涌,这件事会迅速进入公众视野并引发对相关议题的讨论。媒体与公众在议题上的互相激发和讨论形成了所谓的“观点的自由市场”,观点的多元化可以引发公众更多维更深入的思考。当今网络媒体炒作事件屡见不鲜,从明星营销到公共事件都是随处可见的程度,用户也许是带着看热闹的心态,但是在一些事关公共利益的事情上正是由于新闻炒作带来的曝光推动了相应解决措施的执行。例如马云提出“996是年轻人的福报”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众多网友对其口诛笔伐,并将矛头直指资本家的剥削,各种媒体对“996”进行炒作和渲染,形成了强大的舆论风波,助推了部分企业将大小周改为双休。“张桂梅反对学生当全职太太事件”直击女性劳动就业权益的痛点,家务和育儿的负担使女性在求职就业和职位晋升上相较男性具有极弱势的地位,无论是经济繁荣还是萧条时期女性的失业风险都较大,且再就业难度大。对该议题的新闻炒作呼唤了相关的理性思考,微信公众号“半月谈”对此展开理性探讨,“‘女人可不可以当全职太太’这个话题本就众说纷纭,各方讨论的语境、出发点、逻辑不同,结论自然不同。对于那些甘当全职太太的女性,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和理解她们的自由选择。更何况,在急速流动、女性就业不易、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的中国社会,许多女性退守家庭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此等理性的舆论力量可以推进女性权益保障的政策机制落实,如普惠化公共幼托体系、扩大生育福利等。

(二)弊:媒介伦理失范,媒体权威消解

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客观正确地引导舆论是媒介伦理规范的应有之义,媒体在报道某个人物或事件时应该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进行评价,不偏不倚,不带感情倾向和价值立场。媒体在进行新闻炒作时实则带着情感和价值的偏向,对事情原貌进行歪曲和夸张渲染,这是媒介职责的失守和伦理的失范。新闻炒作违背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原则,过度新闻炒作会导致公众对媒体失去信任从而使媒体的公信度和权威度下降,而公信力是媒体持续发展的立本之基和必要前提。一些不良媒体在某个热点事件刚出来后就不分真假对错,为了赚取点击率和曝光率变现为商业利益而抢先报道和炒作,在消息传播和转发之快的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即使媒体删去炒作的新闻,用户也早已留下不好的印象,会影响他们的二次媒介接触。建立信任之路漫漫不易,摧毁信任桥梁仅凭一篇假新闻就可以做到,且新闻炒作侵犯了公众对真实新闻的知情权,媒体在掩盖真相的基础上炒作新闻,丧失了道德界限和工作使命,把经济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总归弊大于利,放弃新闻原则去追逐眼前短暂利益,失去用户的信任,自断长远源泉,是本末倒置的。因此新闻媒介应遵循客观的新闻规律,坚守新闻伦理道德规范,保证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抵制过度炒作。

三、纠偏过度新闻炒作的可行路径

(一)媒介:提高自律意识

媒介自身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工作使命感,遵循“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新闻原则,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新闻工作者要牢记媒体是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发声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弘扬主流价值观和传播正能量,可以报道社会存在的问题以推动相关事件的解决,但是不得哗众取众以博眼球为首要目的。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奋力转型为新型主流媒体,调整话语体系和新闻形式以接近用户,新媒体由于门槛低、成本少更是层出不穷,媒体竞争激烈,为了在动荡的媒介格局争得一席之地,许多媒体不惜以“标题党”等形式进行新闻炒作,只制造噱头不深度阐释甚至歪曲是非曲直,就为了获得更大的流量,这种做法是昧了良心、砸了招牌,没有履行媒体应尽的社会义务。媒介要提高自律意识,审慎对待自己的每个言行,可以别出新意但不可剑走偏锋。

(二)政府:加强新闻监管

我国的新闻事业具有双重属性,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信息产业,外在表现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新闻媒体市场化是常态趋势,一方面解放了媒体行业的生产力,满足了用户不同层面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有市场运行就有乱象存在,政府需要对新闻行业加强监管。当前我国有关新闻炒作的法律条例还比较欠缺,没有配套的惩处手段,政府可以对各个平台的信息发布和传播制定一些规则,依托算法和大数据等技术自动监测舆情走势,在消极舆情汹涌前掐住火苗,对传播炒作新闻的平台和媒体做出限制和惩戒措施,如对平台罚款、对媒体封号,推进平台后台实名制,情节严重者追究本人民事责任。政府不仅要做好顶端设计,制定和完善好有关新闻炒作的法律法规,还要进行常态化监管,对媒体的市场化运作加以干预。

(三)用户:保持理性思辨

用户具有知情权和媒介接近权,用户具有知晓新闻事件真相和新闻机构运作程序的权利。当媒体掩盖新闻真相进行新闻炒作时,用户要保持思考独立性并进行理性思辨,不能被媒体的报道倾向和感情带节奏,应结合自身的经历和知识结构对新闻事件做出基本判断,再多渠道求证真相。如果媒体失守社会职责,用户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批判,要求媒体道歉,行使媒介接近权。用户对于耸人听闻、哗众取众的媒体应嗤之以鼻,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不关注,没有流量,热衷新闻炒作的媒体自然会销声匿迹。另外对于媒体所炒作的话题,用户不能跟着舆论随波逐流,而是要理性探讨形成清朗的公共空间,助推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刘明光.网络新闻炒作背后传播现象的思考[J].新闻前哨,2021(06):39-40.

[2]孙昕.对新闻炒作现象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4(24):29.

[3]黄英,邓会敏.“全职太太”和“少奶奶”角色的延续与断裂——以自我合理化与社会秩序分化为理论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20(11):60-69.

[4]孟凡霞,李荟.论“新闻炒作”现象[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8):250.

[5]刘璐.基于受众注意力视角探究短视频自媒体的变现模式——以抖音平台为例[J].视听

[6]蒋伊琳.整容类新闻炒作及其治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7]强银萍.大众媒介炒作现象探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0.

[8]陈秀.论我国娱乐新闻炒作现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8.

[9]殷俊,周翠俭.基于儿童照顾福利的城镇女性就业权益保障问题探析[J].社会保障研究,2020(06):15-24.

上一条:“宋冬野发文喊冤事件”的分析、反思、比较 下一条:霍尊陈露事件:公众人物隐私权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