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传播与女性污名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性别传播与女性污名化 > 正文
以11个姐姐凑钱32万为弟弟娶亲买房被网友嘲讽成为“扶弟魔”事件为例探究农村女性群体污名化现象
时间:2019-01-09
【摘要】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暖泉镇桥上村一农家娶亲,11个姐姐凑钱32万为弟弟娶亲买房,却被网友戏称为“扶弟魔”,近年来,围绕女性群体的污名化日益严重。这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在宏观层面上来说,由于整个社会依然以男性话语权为主导,并且媒体没有很好的履行自身的职责,加之城乡价值观的差异不被理解,产生误读。同时女性出于歧视产生的排异心理和男性出于轻视产生的玩笑心理无意中强化了这种污名化,而弱势群体自身对媒介的接触和使用程度不够,无法进行有效发声,处于被动地位,使得去污名化难上加难。但作为媒体,应当应主动去促进女性整体意识觉醒、完善媒介女性形象塑造监管体系、建立展示新女性形象的大众传播媒介。
【关键词】污名化;农村女性;女性形象
【Abstract】A peasant in Shanxi province to marry, 11 sisters pooled 320,000 for the younger brother to buy a house, but was dubbed "Fu-brother Demon", in recent years, around the stigma of female groups increasingly serious. This social phenomenon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whole society is still dominated by male discourse, and the media does not perform its duties well,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values are not understood, resulting in misreading. At the same time, women out of discrimination arising out of the psychological and male out of contempt of the joke produced by inadvertently strengthen the stigma, and the weak groups themselves on the medium of contact and use of insufficient, unable to effectively voice, in a passive position, making it even more difficult to stigma. However, as the media,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promote the overall awareness of women, improve the female image of the media to create a regulatory system, to establish a new female image of the mass media.
【Keys words】Stigma ;Rural women;Female image
【案例简介】7月9日,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暖泉镇桥上村一农家娶亲。农户高海贵的11位闺女,凑了32万元为家里唯一的、年龄最小的弟弟高浩珍办婚礼。村民拍下结婚典礼视频,引发网友对“重男轻女”“彩礼高”等问题的质疑。
澎湃新闻获取的视频显示,结婚典礼现场,一对新人和长辈站在台上。在司仪主持下,着同款并分别标注从1至11数字红色T恤的11个姐姐,按家中排行从大到小逐一上台,对结婚的弟弟说祝福语。
图片来自大河报网
7月11日,高浩珍的十姐高玉向澎湃新闻确认,网传的上述视频属实。高女士说,视频是婚礼现场村民拍摄的。视频中的两名长辈,是自己的父母。父亲高海贵今年已经72岁,母亲苏某68岁,大姐49岁,弟弟高浩珍今年才22岁,在九姐的理发店工作,弟媳则是他的初中同学。
高玉表示,网友质疑其父母“重男轻女”,其实并不存在。父亲23岁、母亲20岁时开始,前后27年,接连生了11个女儿才生出一个儿子来。那时因为老一辈有传统思想,想要个儿子。不过,兄弟姐妹12人关系一直十分要好,也从没觉得父母会多爱弟弟一点,他们对子女都是一样的,特别公平。
暖泉镇副镇长杨某向澎湃新闻介绍,据了解,目前像高家这样的多子女家庭,在当地基本属于个例,“重男轻女”思想观念也几乎不存在了。
高玉向澎湃新闻透露,因超生孩子多,家里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期间被罚了不少钱。她高考那年被北京某大学录取,但考虑到家境,仅看了一眼通知书,就去县城开始打工。因为家里一直比较穷,大部分孩子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高中毕业的她算是家里学历最高的了。其他姐姐基本上都是断断续续上学,有的三年级就不读了,只有两个姐姐念过初中。家里的五姐、三姐和大姐连学校都没进过,辍学之后大家都回家务农。因此,他们这一代人都没有“一定要生男孩”的老思想了。
为什么要凑钱给弟弟结婚?高玉解释,父亲以前一直靠在煤矿打工和种地为生,由于孩子多花销大,没攒下多少钱。弟弟这次结婚要花钱,只能由11个姐姐一起来帮衬。
暖泉镇桥上村党支部书记兰生平也向澎湃新闻证实,高家一直是村里的贫困户,家里条件特别困难,直到去年才脱了贫。
高玉强调,32万元是姐姐们自发为弟弟凑的,分别用在了置办婚礼、彩礼和在县城买房上,并不像网上传的那样全部用于彩礼和婚礼。当地彩礼钱并不多,这些钱主要还是准备在县城买房用,大概需要25到30万左右就能付全款,买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
【案例来源】澎湃新闻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57539
【案例分析】
一、 案例讨论
山西吕梁的一场农家婚礼意外地引起了争议。农户高海贵的11位闺女,凑了32万元为家里唯一的、年龄最小的弟弟高浩珍办婚礼。在这个短视频流行的时代,他们的婚礼记录视频也在网上传开并且引起了网友们的讨论。
高浩珍的十姐高玉向澎湃新闻表示,她们的行为都是出自自愿,并且家中也无“重男轻女”的思想,但大部分人对姐姐们的行为持否定态度,并且进行了嘲讽。
不少网友质疑,姐姐们凑32万给弟弟结婚和添置婚房,是否是因为这个家庭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是否说明了这个娇生惯养的弟弟多少有些无能、啃姐。甚至有人开玩笑,取了一个“扶弟魔”的称号送给这个家庭。在网上还有人发表着“嫁人别嫁妈宝男,娶妻别取扶弟魔”这样的言论。
也有人认为,“这是家庭和亲友之间的互助,充满了爱与团结,而这种爱与团结,正是现代社会所稀缺的。”
二、 案例思考
从宏观层面来说,这种社会现象之所以会存在,是有其存在的思想基础的,中国长期以来便有一种“重男轻女”的思想,女性的地位较为低下,尽管现在法律已经了强调男女平等,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未必如此,“重男轻女”这种传统的封建思想依然存在。而媒介作为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是对现实世界经过加工以后的的重新再现,对女性形象的建构也是在男性掌握话语权的前提下做出的,这些形象基本上是符合男性对女性的价值观要求的。无论是传统主流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还是新兴媒体热衷的对女性的吐槽,都可以看到女性在媒介环境中的处境是非常不利的。甚至在媒体环境中还存在着一种“厌女症”的倾向,对于大妈、女博士、女大学生以及女司机等女性群体的污名化负面报道数不胜数。
并且城乡之间的价值观也充满了差异化,“扶弟魔”的称呼隐含了城市中产者原子式的自由观念,即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自力更生,成为自己的命运负责的个体。而在中国的农村,则是截然相反的观念,毕竟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靠一个人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家庭与亲友之间的互助,便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内在组织方式,所以家庭和族群才是中国农村社会更为坚持的,而并非强调个体。所以对于这样的大家庭来说,姐姐们每人凑一点钱来帮助弟弟,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种价值观的差异也是导致姐姐们这一农村女性群体被污名化的原因之一,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无法理解这样一种行为,并且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一切,甚至用着“扶弟魔”这样的称呼,说着“嫁人别嫁妈宝男,娶妻别取扶弟魔”这样的话去嘲讽农村女性群体。
从中观层面来说,这种对女性群体的污名化也是男女不同的特质导致的。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其中的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十分孤立无援缺乏安全感,而通过网络中的各种信息中找寻与自己相似的观点则可以提升自己的安全感,若能找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人,便极易与其成为“朋友”,这种现象不断地扩大后,就会逐渐形成一个群体。这些普通的群体在看到与自己差异很大的群体时,会本能地产生抵触、排斥心理。一旦这些不同于自己的群体或者当中的个人出现负面新闻时,无论消息的真假,普通的群体就会自发地扩散这种消息。有时候,更多是的是出于一种嫉妒心理(普通群体对于强势群体的嫉妒,例如对女明星的苛刻言论),而在这个案例中,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由歧视产生的排异心理,她们认为姐姐们不应该做出如此大的牺牲,并且这样的行为完全无法代表新时代女性的形象,这对女性群体来说是一种羞耻,因此她们划开界限贴上标签,证明自己非此群体,却在无形中,使得农村女性群体被污名化。
若以男性在家庭中的统治权而言,现今的中国仍旧推崇父系继嗣系统,无论是姓氏还是财产,普遍是通过男性后代传承。从婚姻嫁娶模式来看,也奠定了男性在家庭中的统治地位,家庭结构普遍以男性为中心。所以一个家庭中11个姐姐为了1个弟弟做出如此牺牲也是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如果说女性对女性群体的污名化更多的是因为嫉妒或者排异心理,那么男性对女性群体的污名化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玩笑心理,受男权思想影响深刻的人,不会去完整的看待女性自身的价值,而更多的认为女性是男性的归属物,是应当做出牺牲的。所以在面对女性被污名化时,很多人并不会声援去污名化,而是以一种玩笑的姿态去跟风发表言论,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也加重了这种污名化。
从微观层面来说,11个姐姐所属的中老年群体不属于网民中主力军的一员,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8年01月31日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可以看到,截至 2017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7.72 亿,而其中,我国农村网民占比为 27.0%,规模为 2.09 亿,从年龄结构方面来看,30-39 岁的网民群体占到了23.5%,40-49岁的只占到了13.2%。所以农村女性群体在网络和媒介的使用上便处于劣势,再反观污名化她们的群体,大多熟练的使用着社交媒体媒介工具,在线上匿名发言进行攻击。而此时,农村女性群体却只能由媒体代为发声,并且言论也很难被网友们认同,反而更多的被污名化,渐渐的变成了无效发声。同时由于上网技能缺失以及文化水平限制,她们很难直接去发声为自己做出辩解,也导致了这个群体在网络世界中产生集体失语的现象,便处在一个弱势状态,极易被污名化,又极难去污名化。
无论案例中的家庭是否是真的幸福,但一个家庭的和谐美满也不应一直以牺牲女性为主,我们不能用一个其乐融融的个案,去抹杀在整个社会女性中尚未得到充分善待的事实。或许应该更多的去反思为何总是“扶弟”,却几乎没有见到过“扶姐”的报道。媒体应该把目光更多的放到关照女性上,更多的去关注女性在受教育程度、职业选择中是否受到平等对待上,而不是集中于报道负面新闻,应促进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完善媒介女性形象塑造监管体系、建立展示新女性形象的大众传播媒介。
三、 相似案例比较
近日豆瓣评分只有2.8分的电视剧《娘道》,收视率却高达2.224,远远的超过了同时段播出的电视剧。这两个的数据对比便可以看出尽管网友们对《娘道》有着诸多的批评,但它依然能获得中老年群体的喜爱,尽管导演想强调母亲对孩子无私无悔的付出,但背后蕴含的恐怕更多是对女性过度的牺牲和浓烈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中国妇女报》发文说道,《娘道》之所以引人厌恶,不是因为它表现了封建糟粕,而是它把封建糟粕的毒瘤描绘成了鲜花;用所谓的娘道,覆盖了女性的所有价值;把对女性的压榨和女性的愚昧包装成了伟大的付出。
【参考文献】
1. “绿茶婊”及其衍生词女性污名化的危害 [J].东南传播,2016(07)
2. 老妪无所依:女性主义的年龄歧视成因分析[J].天府新论,2017(02)
3. 女性媒介形象研究的历史沿革和现代困境 [J].新闻知识,2017(06)
4. 中国妇女报 2018年5月8日 大众传媒中女性刻板形象分析及纠偏之策 http://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8-05/08/048725.html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 4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 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801/t20180131_70188.htm, 2018.10.22
上一条:以“百词斩侮辱女性事件”为例初探女性污名化原因 下一条:“杭州女司机地下车库撞车”事件中对“女司机”负面形象建构的伦理研究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