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虚假新闻典型案例 小结

作者:燕道成 杨瑾 祝琳 时间:2021-12-27

【本章小结】

从本章的案例中不难发现,虚假新闻犹如一具驱之不去的邪恶幽灵,长期依附和困扰着新闻业,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新媒体技术诞生之后,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传播速度的快捷化,虚假新闻较之过往更加肆虐横行,它不断变换着花样,以各种不同的形态,挑战新闻真实的原则。从纸质媒体到电子媒体再到网络媒体,虚假新闻已经无孔不入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为什么人们一方面十分痛恨虚假新闻,一方面又无法杜绝这一不良现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找到造成虚假新闻和新闻失实的原因,是防止和治理虚假新闻的第一要务。我们认为,虚假新闻之所以频频出现,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从客观方面看。首先,相关法律的不健全是造成虚假新闻的原因之一。我国目前除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涉及新闻事业的管理外,尚无一个专门针对新闻行业的法律。没有法律的依据,有关执法部门对新闻行业的管理就难以具体落实。这种他律的缺失不利于行业的监管。新闻战线,虽然有自己的行业组织(如记协),但要记协自己处理自己的成员,就同父亲处理儿子一样,总会手下留情,起不到震慑的作用。

其次,媒体过度迎合部分读者特殊的猎奇心理和原始兴趣,是虚假新闻产生的另一原因。有学者指出:“出现这么多假新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为了满足受众需求。”在新闻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很多媒体为了赢得受众,采取各方面的措施,甚至不顾新闻业的职业道德底线,因此助长了虚假新闻的产生。

另外,新闻事件的突发性和新闻报道的快速性也是虚假新闻出现的重要原因。新闻要求时效性,但是新闻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稳定性使得记者编辑很难全面把握新闻事实,为了保证新闻的及时报道,有的媒体会在事件还未弄清楚之前进行合理的推测,因此催生了更多虚假新闻。

从主观方面看。一是有些新闻从业人员理论修养欠缺。新闻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理论水平新闻业务能力。但如今,有些新闻从业人员的相关理论修养并不够,因此,在具体的新闻工作中往往不能以专业的眼光把握事实和报道事实。还有部分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使得新闻报道中各种失真、侵权现象屡屡发生。

二是有些新闻工作者为了个人的名利而造假。如为了获得名誉或者为了谋取利益不惜编造假新闻,“纸馅包子”便是其中的代表。

三是部分新闻从业人员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责任感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往往不太顾及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而职业责任感缺乏,就会敷衍塞责,马马虎虎,对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不负责任的发表。

虚假新闻的危害是不容置疑的,它不仅损害了新闻的价值和媒介公信力,而且误导了受众,误导了舆论,影响了社会。

要防止和克服这种现象应当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具体而言可以从自律和他律两方面入手。

第一,从自律来看,预防假新闻,首要的要从新闻工作者自身素质抓起。一方面,要重视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素养。记者和编辑要有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实事求是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唯有如此,新闻工作人员才会形成新闻专业主义的信仰,才会有强烈的自律精神。另一方面,记者和编辑要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理论素养,不断提高辨别真假的能力。在新闻报道中,能够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和报道事实,给读者提供现实生活和客观世界的真实图景。

第二,从他律来说,国家管理机制与受众监督机制相结合。设立读者监察官,反映读者意见并监视编辑记者的工作情况。同时,还需要尽快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如何纠正、处罚由于新闻失实导致的社会危害行为做出具体的法律规定,以便更好的运用法律手段从根本上解决和克服新闻失实的问题。只有在法律的强制下,新闻活动才能走上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道路。

新闻打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论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制约,事前预防还是事后追究,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实行媒体自律、社会监督、司法制约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才可以形成一个包括业界、学界、普通受众和国家管理部门组成的打击假新闻的网络,才会有效防止假新闻的出现。

【拓展阅读】

[1]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2009年11月修订。

[2]徐新平.新闻伦理学新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黄瑚.新闻伦理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4][美]比尔·科瓦奇(Bill Kovach)汤姆·罗森斯蒂尔(Tom Rosenstiel).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M].陆佳怡译者,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5]杨保军.新闻真实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王蔚.新闻真实观探究:一种历史与实践的视角[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4年版。

[7]张涛甫.假新闻是怎样生成的?——以《新闻记者》六年来“十大假新闻”为分析样本[J].新闻记者,2007(2):36-38.

上一条:第二章有偿新闻典型案例 导读 下一条:虚假新闻类型六:缺乏常识 漏洞百出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