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假新闻  > 正文

关于假新闻“男生捡到女生校园卡”事件的解读

作者:叶之宜 刘颖 谢茂欣 秦鹏昱 时间:2023-03-08

【摘 要】近期,“男生捡到女生校园卡”事件在各个网络社交平台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不少网友愤慨地谴责校园卡女主,并对其进行人肉搜索,实施网暴行为。然而,随着事件的慢慢发展,网友发现真相并非如此。本文通过对此事件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其成因和列举相似案例来探究网络热点假新闻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热点;女性污名化;网暴

Abstract: Recently the incident of a boy finding a girl's campus card has sparked heated discussion on various online social platforms. Many netizens angrily condemned the campus card female masterand to its human flesh searchthe implementation of network atrocities. Howeveras the incident slowly developed netizens found that the truth was not so. Through a specific analysis of this eve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its causes and enumerates similar case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online hot fake news.

Keywords: Network hotspots; Stigmatizing women; Internet violence

【案例简介】:

2022921日,“捡到校园卡却被对方以为喜欢她”的词条冲上热搜。聊天记录表明一男生捡到女生校园卡加微信归还却反被质问“烦不烦”、“已有男友”,被男生回怼之后随即删了该男生微信。

                                             

紧接着,女生的室友及男朋友添加男生微信,以“女生情绪低落、一直在哭哭”为由要求男生道歉,被男生回怼。

聊天记录一遭披露,女生被网友嘲“普信女”、不可理喻。事情也引起广泛关注。经事情发酵后,922日多处细节证明校园卡事件为男生伪造聊天记录造谣:1、这聊天的思维和逻辑就有问题,但凡是个正常人就不可能这样聊,一言不合删了便是,何必浪费这么多的口舌?2、那条淘宝链接有问题,有很明显被P过的痕迹,字母都显示不全;3、男同学说备注来意后才加的女生,但是在好友通过时并没有显示备注,且被加人也不会有“你已经添加对方为好友”这种提示,只会出现系统小字提醒类似“你已经添加了某某,现在可以开始聊天了”。4、男同学是怎么加上女生的?校园卡上是没有联系方式的;5、有人去找聊天中提到的梅四阿姨查证,对方回应没收到卡;6、男同学引用是字体位置对齐位置不对。

【案例来源】男生捡到女生校园卡后续!6个细节暴露出事件是编造的

【案例分析】

一、事件成因

(一)社会文化层面分析

中国自古以来男尊女卑,男权对女性的压迫延续千年,男性中心文化对女性的统治与支配让女性长久处于一种无意识之中,女性不是一种性别群体,而是男性阐释下的一种情欲的载体。男性话语权也操纵着整个话语体系,女性只有作为男性的同性才更容易进入话语体系不然就只能用过异常和不和的话语进行反抗。女性形象成为一种空洞的能指,长久地处于历史地表之下。在父系社会长时间根深蒂固的影响之下,很多人以父权主义为判断标准来看待女性主义,所以从根本出发点上不认同甚至批判女性主义,由此发生了女性主义污名化的现象。

(二)媒体意图层面分析

男性处于话语体系的优势地位,媒体听过扭曲歪解女性来满足男性的心理快感,增加阅读量和点击量,达到提高经济收益的目的,归根究底是媒体对受众群体隐秘欲望的迎合,是部分媒体罔顾人伦道德而坚持经济利益之上原则导致的。加上网络技术的进步不仅使得人们使用网络的成本降低,同时也推动了新媒体的发展,使得网民不断参与到网络社会事件中,网络传播时代的女性污名化情况也就愈加严重。

(三)女性污名化

女性污名化问题由来已久,污名这一概念,早在1963年就由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戈夫曼(GOFFMANE. )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首次提出,并把它作为社会歧视的起点。当前女性形象污名化主要是由于女性在话语体系中的缺失或处于劣势地位,以他者塑造为主的处境造成被动扭曲以及抑制的普遍发生。“污名化”概念由戈夫曼于1963年提出,他认为“污名是一种社会特征,该特征使其拥有者在日常交往和社会互动中身份、社会信誉或社会价值受损”。污名化过程中,受污者也会产生对贬低称谓或标签的认同,进而造成社会大众对受污者的排斥心理。而女性污名化则是将女性群体置于较低位置,并沿刻板印象予以贬低性标签,比如“女司机”、“女拳”等,这些词语往往与负面新闻相联系并带有深度偏见,对污名化标签的广泛使用会使女性群体遭受进一步歧视。当面对污名时,女性会有很高的风险感到痛苦、焦虑、羞耻等负面情绪,并且污名也是妨碍女性群体取得社会支持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我国当前的网络传播时代,女性污名的形成是媒介污名、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三种污名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有不断扩大与加剧的趋势。一方面,信息传播速度的提升使得信息不再闭塞,先进思想的传播提高了人们的思想境界,促进了社会对女性群体的了解,弱化了原有的一些女性污名标签;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作为媒介,出现了更多针对女性群体的污名化,并且比起以往的污名化影响更加深远。

【影响分析】:

一、引发男女性别对立

本次事件之所以能成为网络热点,就是抓住了现如今网络上极其敏感的男女性别对立的问题。通过将女性形象极端化来博取眼球。我们可以看到,在各个社交平台有关此次事件的评论区都是吵的热火朝天的,并且所用言语都不太恰当。这就导致男女性别对立的矛盾更深。

二、引发人们对从众行为的思考

大众容易被模糊的、刻意的信息,以及被信息传播途径所误导,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能理解的东西或倾向于理解的东西,至于真相如何早已成为罗生门,唯一的真实就是流量。经过此次事件之后,人们对于有关事件的信任度下降,有效减少了盲目跟风的比例。

三、引发人们对于新闻媒体的反思

事件发生之后,有不少的“营销号”对此次事件进行添油加醋的报道。新闻真实性是新闻的最基本要求,可是这一要求在新闻实践中却未能被很好的捍卫和执行。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记者编辑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轻视和忽略,致使采编工作浮躁、浮夸、肤浅。二是一些网络媒体“进人门槛”降低,少数新闻从业者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了商业利益和点击率而发布虚假新闻。有的不尊重信息源,对新闻素材任意取舍、胡乱加工、主观臆测;有的甚至是追求新、异、血、腥、性,故意制造虚假新闻,欺骗受众。

四、引发人们对于网络媒体的思考

其实不止是这个事件,当新闻业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虚假新闻也开始带有强烈的网络时代特征。它的发生原因、传播轨迹乃至揭发、证伪机制都具有鲜明的互联网特赦。网络对个体进行“话语赋权”,但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也给虚假新闻提供了滋生的温床。一些网民打着言论自由的口号,别有用心的制造虚假新闻或者网络谣言。媒体经营与管理也出现纰漏问题,媒体为了抢关注和时效性,导致新闻审核程序被“束之高阁”。

相似案例

一、女子被造谣出轨快递小哥

据红星新闻此前报道,杭州28岁女子吴女士在一次取快递过程中被偷拍,随后被造谣出轨快递小哥。在流传的出轨故事中,吴女士是独自在家带孩子的小富婆,是两次主动勾引快递小哥偷情的风骚少妇。引人遐想的香艳剧情瞬间发酵,从吴女士小区业主,到其领导、同事、朋友都在议论,甚至还有国外网友发来信息骂她。

左为被拍画面(红星视频截图),右为捏造的聊天记录

我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活了28年,但是一夜之间成了笑话,所有成绩瞬间清零。”121日,红星新闻记者在杭州与吴女士见面,她说,在让造谣者公开拍视频道歉、赔偿误工费失败后,她已起诉至法院,期待尽快有好的结果帮她回归正常生活。(来自红星新闻)

二、高校表白墙现普信男 被吐槽女生晒聊天记录打脸

在某所高校的一面表白墙上,有一位男学生揭露了一名女学生的丑恶嘴脸,从他写的内容上看:他和一个大一女学生在网上聊天,双方没聊几句这名女学生就让他买贵重手机。不仅如此,女学生还让男生给她朋友当苦力搬运工, 男生以为两人好事将近,结果女生却避而

一时间,这个捞女一下子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主要是这个投稿的男生把这个女生的信息说得十分详细,目标明确,所以女生受到了很大影响。

【案例启示

一、反思

本质上,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下,各种技术手段和极快的信息传播速度很容易让大众产生先入为主的概念和巨大的信息差,这就给了本就出于性别优势地位的男性以机会在通过网络来污名乃至驯化女性,以维持其性别优势地位。

事实上,在新媒体环境下,受害者有罪论的行为依然存在,尤其是当新闻报道对象是女性时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在对家庭、两性关系议题中,用传统性别规范要求女性的言论时常出现,这是新闻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问题,而要从根源上杜绝这种带有偏见的思想,需要媒体内部和社会外部共同努力。

二、措施

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埃什尔曼于1985年出版的《家庭导论》一书中曾经提出:文化因素的力量在我们理解性别身份和性别角色社会化时占有压倒的优势。而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了文化堕距”(Culture Lag)理论,认为(性别)观念作为一种深层文化,它的改变落后于作为表层文化的物质层面的改变。这正如中国学者戴锦华探讨中国女性文化困境所言,新中国之后的空前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完成了对女性的精神性别的解放和肉体奴役消除的同时,文化中的女性变为一种子虚乌有。因此,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做出努力,改变女性被污名化的现状。

第一,在学术上,要加强对女性问题的理论研究。现阶段女性污名化问题的解决措施缺乏合适的理论指导,现有的应对措施多半是受害者本身根据自身经历所做出的个性化行为,并无科学的理论结果提炼其共性和意义。在学术领域加强对女权主义和女性污名化问题的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第二,在根本上,女性自身需要提高意识,避免陷入道德绑架的陷阱。绝大多数的女性污名化案例中,施害者正是利用了部分女性和大众还较为传统或者高尚的价值观念,在社交媒体上宣扬对受害者不利的信息。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女性自身需要提高意识,不能让自己陷入自我证明的怪圈,而是应当寻求正当法律途径的帮助和保护。作为旁观者时,也不能对同为女性的受害者进行口诛笔伐,加重受害者受到的伤害。

第三,在教育上,要加强性别教育,合理看待两性的性别差异。教育是立国之本,女性更易于被污名化源自于女性仍处于劣势的社会地位,解决这种境况的根本途径便是在教育上下功夫,改变下一代的观念。为此,要加强对于老师的相关培训,培养两性知识的专业老师,也可以增设生理健康等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两性观念。

第四,在传播上,传播媒体和平台都需要更加合理的性别平等观念,传播更加正能量的内容,而不是为了引人注目就无下限地引起两性对立,给女性扣上莫须有的帽子,打上莫须有的标签。媒体相关从业者更应该自省反思,加强对于传播内容真实与否的内容审核。

第五,在社会和法律上,要加大对于发布不实信息的媒体和信息提供人的处罚力度。从法律层面上起到震慑和防止犯罪的作用。同时要对法律相关条例加以宣传,使法律概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孙影娟.女性群体形象污名化问题探析——以污名化现象为例[J].西部刊,2022(02):80-83.DOI:10.16721/j.cnki.cn61-1487/c.2022.02.018.

[2]张瑾涛.新媒体时代国内女性主义发展中的问题研究——以社会化媒体平台中女性主义污名化现象为例[J].科技传播,2020,12(21):75-79.DOI:10.16607/j.cnki.1674-6708.2020.21.025.

[3]周蕊.传播学视角下女性群体形象污名化研究[J].新闻文化建设,2020(08):33-35.

[4]刘晗静,潘莉.中国虚拟社会中女权主义污名化现象及对策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41(02):16-20.

[5]万珺. 微博语境中女权主义污名化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20.DOI:10.27719/d.cnki.ghnsf.2020.000261.

 

上一条:栏目释义之假新闻 下一条:“蒙脱石散抢购一空”事件:从微信朋友圈到热搜第一的假新闻传播乱象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