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与戾气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暴力与戾气  > 正文

从王宝强离婚事件浅析网络暴力

作者:陈莹 时间:2016-10-17

【摘  要】2016年夏天,除了里约奥运会,最热门的新闻主角恐怕就属王宝强了。当人们以为大热天只能在吃吃西瓜、看看赛事中度过时,8月14日凌晨21分在王宝强个人微博上发出的一则离婚声明瞬间释放出公众强大的“洪荒之力”。此举不仅在娱乐圈“搞出了一个大新闻”,更突出显现了在互联网时代下,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推进过程中,社会公众易于基于个人立场对当事人实施道德“绑架”的问题。

【关键词】王宝强;马蓉;离婚事件;道德绑架

【Abstract】The summer of 2016, in addition to the Rio Olympic Games, the most popular news hero I am afraid that is a Bao-Qiang. When people think the a hot dayisfull of watermelon and the tournament, A divorce statement issued on August 21 at 21 minutes in Wang Baoqiang personal microblogging instantly released the public strong "primitive power." This not only "made a big news" in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 but also highlights the problem that the public is easy to implement moral "kidnapping" issue standingon personal parties in the major news events to promote the process under the Internet era.

【Key Words】

Wang Baoqiang;Ma Rong; divorce event; Moral abduction reason

【案例综述】

2016年8月14日清晨,刚刚从睡梦中清醒的人们在拿起手机刷新闻的瞬间,都被一条有关“王宝强离婚”的新闻报道所吸引住了,这则在凌晨刚刚爆出的重大娱乐新闻瞬间成为街谈巷议的“谈资”。

所谓“王宝强离婚事件”源自明星王宝强个人微博中发出的一则离婚声明,该声明以王宝强个人的口吻声称“马蓉与我经纪人宋喆的婚外不正当两性关系,严重伤害了婚姻、破坏了家庭,郑重决定解除我与马蓉的婚姻关系,同时解除宋喆的经纪人职务。”几个小时之后,5点07分,王宝强妻子在其新浪微博上发帖“欲盖弥彰,善恶自有真相,不是不爆,时候未到”疑对离婚声明予以回应;同时有网友曝光疑似王宝强妻子马蓉的朋友圈内容写道“原来疯狗真的可以咬人,自己做了错事,被人知道了,太害怕,居然做出此等伤天害理之事,为了利益可以舍弃家人朋友孩子战友,有的话不是不说时候未到,夫妻一场,这又何必。”于是,借由各大媒体的跟进报道,王宝强离婚事件迅速占领各大头条,被公众所关注,其热度甚至超越了时下热门的里约奥运会,又因王宝强身份为民众所熟知,瞬间引发舆论场热议。网友们纷纷在微博等平台跟帖发表观点,“以王宝强家人自居”,同情并维护王宝强,声讨其妻子马蓉和第三者宋喆;更有甚者,一路打听出轨者的下落,远至外地为王宝强争口气。

随后,离婚事件继续发酵。先是王宝强次日在律师的陪同下到北京朝阳区法院起诉离婚,要求与妻子马蓉分割财产,却被曝出连诉讼费都出不起,再是经纪人宋喆的妻子曝出宋喆出轨多名女性的证据并起诉离婚,接着王宝强妻子马蓉委托律师到北京朝阳法院立案,起诉王宝强侵犯其名誉权,随后又曝出王宝强出轨证据……至今,离婚事件仍尚未定论,期间,全国各地网友不是替王宝强打“口水仗”,就是各种身体力行的声讨,可谓是“忙坏了”。

就事件本身而言,其实是一场家庭矛盾,明星的特殊身份至多不过是让事件多了点新闻价值而已,然而,因为微博内容的明显指向性和网友态度的偏向性,使得一场内容纷争演变成了全民的集体狂欢。其中,最值得引人深思的莫过于网民对于王宝强妻子马蓉的“道德审判”。在王宝强离婚声明发布之后,不少网友在不分对错,真相尚不清楚的情况下就基于以上内容对马蓉进行大肆诋毁、谩骂,从而再次引发一场网络语境中的道德绑架。

【案例分析】

有关道德绑架的话题由来已久,在我国媒体发展过程中,更是一种显著的现象。所谓道德绑架,即用道德绑架他人,其实质是打着道德的口号滥用自己的权利。学者覃青必将其定义为“人们以行善的名义,通过舆论压力胁迫他人履行一定行为或中止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

当前媒介伦理中的道德绑架问题已出现了某种“迁移”:伴随着互联网具有的赋权功能,针对某一新闻事件,公众越来越容易发声,也越来越敢于发声,其中不乏理性观点的表达,可同时也存在明显的“道德绑架”现象,常常只根据自己了解到的“事实”就对新闻当事人作出某种道德判断,由此形成的合力对媒体和其他不明真相的公众产生误导,由此造成更大范围的道德绑架。

截止目前,“王宝强离婚事件”真相尚不明晰,最后结果也有待进一步调查,公众基于现有信息所做出的判断并无法做到完全正确;但尽管如此,公众还是乐此不疲地要替“宝宝出气”。娱乐圈明星夫妻离婚太多,公众也都基本秉持着“娱乐圈大多是八卦”的态度,可为何这次王宝强离婚案件却能持续引起公众瞩目甚至引发全民大审判呢?笔者认为以下三点原因值得深思。

1.新闻发生时机的“特殊”为道德绑架现象的发生提供了“话语空间”

与很多明显隐私都是记者乃至狗仔千辛万苦得来的不同,这次王宝强离婚事件,是由王宝强主动告知公众的,由于王宝强主动公开发布离婚声明,致使原本只是家庭内部的问题演变为一个公众可以参与的新闻事件,由此为网民对马蓉等过错方的道德绑架有了实现的机会。

此外,从王宝强离婚声明及引发的媒体和公众反应,可以看出王宝强一方在新闻发布、舆情引导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把控力,在发布时间、措辞尺度的把握上,都比较成功。深夜正是新闻不易引起关注的时候,此时选择发布,全网传播的都是王宝强的声音,没有声音的平衡,没有相关方的回应,围观群众肯定跟着一边倒;措辞尺度上,在离婚声明中,王宝强树立了一个好父亲、好老公、好儿子的形象,把矛头指向妻子出轨,适度表达了作为一个受害者的愤怒,并请求舆论不要影响年幼孩子和年迈父母。这样的声明使得一般的公众都会被劝服,产生对马蓉一方的不满,并进而引发道德绑架行为。

2.新闻当事人身份的“特殊”为道德绑架现象的发生提供了“群众基础”

王宝强的经历可谓传奇,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少林寺习武,群众演员起家,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真正的全民偶像:占人口大多数的底层人民的偶像。当然,王宝强最终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除了他本人真实而透明的经历外,他所饰演的角色也功不可没。《天下无贼》中的傻根是一个很容易被骗的老实人;《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是一个弱者成为强者的故事。后来他所饰演的,虽然往往是一些搞笑角色,但是大多是那种笑中带泪善良底层人,比如《泰囧》。可以说,王宝强的荧屏形象,和他本人经历高度一致,这加深了他在公众心目中善良、向上的印象。

可以说,在很多人心中,王宝强(其实是他所饰演的角色)身上,代表着某种中国人应该珍惜的、但却在大面积流失的品质。但这样公众喜爱的人物,或者某种程度上承载了公众自身的角色受到伤害之后,公众的情绪更容易受到影响,并进而可能对过失方在不分事实真相的情况下给予某种“报复”。

3.网络生态环境的特殊为公众实施道德绑架提供了“发声平台”

当前,新闻越来越出自互联网渠道,本次王宝强离婚事件中,引发公众持续关注和讨论的平台也是在各类网络媒体,自媒体在舆论中尤其起着重要作用。经过近2年的茁壮成长,自媒体已经成为媒体生态和舆论传播中的重要力量,在王宝强事件中,自媒体就起到中坚力量,据“今日头条”数据统计,仅8月14日一天,提到王宝强的头条号文章就有10629篇之多,其中106篇阅读量超100万,832篇阅读量超过10万,占据了全天百万级阅读量文章的2/3。这些自媒体正是为公众实施道德绑架提供了重要平台。

上一条:从“李咏逝世”看媒体与公众对名人去世的过度报道和道德绑架现象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