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乱象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媒体乱象  > 正文

《以微信群“善心汇”金融诈骗事件分析自媒体时代公信力》

作者:黄岭险 时间:2017-11-04

【摘要】“慈善事业是不求回报的,做慈善的公司怎么可能获得高额的返利呢?”办案民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善心汇”公司自相矛盾的行骗逻辑。张天明等人编织的“共富神话”是一个通过拆东墙补西墙来瞒天过海的“庞氏骗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公信力在信息资源爆炸中日渐稀缺。在新时代传播中重建公信力,就必须以民为本,从心出发。站在政府媒体及个人的角度,共同抵制传播伦理的沉沦,任重道远。

【Abstract】"Philanthropy is not asking for anything, how can a charity company get a big rebate?" The investigating police pointed out the contradictory logic of "goodwill exchange." The "Myth of Common Wealth" weaved by Zhang Tianming et al. Is a "Ponzi scheme" that helps to cover up the West by demolishing the Western wal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digital technologies has promoted the arrival of the media age and the credibilit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carce in the explos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rebuilding public trust in the new era of communication, we must proceed from the people-centered and mind-set. Standing in the government media and personal point of view, jointly resist the sinking of communication ethics, a long way to go.

【关键词】假慈善;信息爆炸;虚拟社交;公信力传播;媒介素养。

【Key words】Fake charity; information explosion; virtual social networking; credibility spread; media literacy

【案例简介】

2017年7月24日,按照公安部统一部署,全国各地公安机关依法对广东深圳市善心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张天明等人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等犯罪问题进行查处,张天明等多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现初步查明,张天明等人涉嫌以“扶贫济困、均富共生”等为幌子,策划、操纵并发展人员参加传销活动,骗取巨额财物。

“他们说这是扶贫,交3000元,20天以内返3900元给我。”64岁的李某是湖南某县的一个农民。今年6月底,他被一个朋友诱导加入“善心汇”,把这几年靠种田、打工攒下的3000元交了上去,不料现在血本无归。从2016年5月开始,张天明等人宣扬“扶贫济困、均富共生”,策划、操纵并发展人员加入“善心汇”。截至目前,“善心汇”注册会员500余万人,会员遍布全国。

办案民警通过剖析其模式,揭穿了其传销本质。参与人向推荐人以每颗300元价格购买一颗“善种子”,即可激活一个会员账号。会员账户激活后,可通过投入资金和发展下线获得高额静态、动态收益。据警方调查,张天明所宣传的2000亩黄花梨基地,实际只有几百亩且还只是树苗;所谓的三亚槟榔谷260亩房地产开发用地,根本没有办理过用地手续;注册的公司中,大量只是空壳公司,没有实际业务。

善心汇涉嫌传销查处之后,仍有大量会员执迷不悟,被绑架着进京聚集。善心汇传播的路径很大程度上微信社群,其有系列的“新经济生态系统”,而在善心汇这套系统里,目前分为特困社区、贫困社区、小康社区、富人社区、德善社区五个等级。尽管外界对善心汇传销的质疑不绝于耳,但是在“勿忘初心新经济生态系统”的微信群里,每天都有指导老师上课进行分享时,即使早有地方公安发布传销预警,有媒体质疑传销等,这些指导老师们丝毫不惧怕媒体质疑。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公安部对创始人张天明等人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等犯罪问题进行查后,这些指导老师们在群里煸动闹事。

在微信社区这个封闭体系里,他们隔离了外界的传播,对于负面的问题,也总有一套说辞。在一个个封闭的社群,灌输、洗脑等等,向毫无知识的金融小白制造着暴富梦的神话。

中国反传销联盟会长凌云在最近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说:过去2年来,国内的传销行业从之前的“异地+实物+多层次”传销模式,快速演变成了目前的以非法集资为特征,以互联网为载体,且基本无传销实物,不强制依靠发展下线及多层次老鼠会的“金融传销”模式。现有的打击传销条例及法律法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打击非法传销需要,甚至连对“传销”这一词的定义都是模糊的,譬如目前的多层次传销认定标准是,要达到3个层级30人,而互联网下的只管通过微信圈或其它网络途径吸引或拉人把钱投进来而已,很难找到对应的查处依据。”

【案例来源】

新华社7月28日:“善心汇”涉嫌特大传销案调查:揭开“假慈善”“真敛财”的面具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7-07/28/c_1121396042.htm

【案例分析】

社交媒体是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其便利性、开放性和娱乐性,使其越来越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朋友圈就是新闻和资讯的万花筒,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受瞬息万变的信息。但网络的虚拟性一方面是用户的保护伞,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障眼法。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海量增加。信息的生产、采集、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平。由于Internet缺乏一个中心机构进行管理和控制,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布信息,资源丰富。随着新闻、言论、广告、娱乐混为一体,公众最终失去了对网络新闻和言论的准确性、平衡性等基本素质的信任。在网络发展到今天,网络集新闻报道、电子商务、娱乐、聊天、个人通讯为一身,网络信息如洪水和雪崩一样汹涌。只有那些耸人听闻的、煽情的、噪音大的信息才能抓住眼球。在庞大的信息数据库面前,人的检索分辨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基于人际交往的需要,我们会加众多的微信群、QQ群、贴吧群,而其中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极大增添了我们的困扰。以微信群为例,商业广告以各种形式渗透,利用同情心骗取众筹的虚假信息等通过N次传播的规模效应来有效自我掩盖。中老年人购买保健商品上当受骗并分享给子女的例子屡见不鲜。

加的群越多,烦恼越多。一方面群信息的处理会占据很大部分时间,减少现实社交的机会。匹兹堡大学的研究表明,年轻人越使用社交媒体,越容易感觉自己与社会隔绝。虚拟社交通过现代的计算机手段,实现不同地区人们的交流。社交型网络服务活跃了大学生的社交活动,但容易导致两个不良极端倾向:一是缺乏对交际对象的全面认知、利用网络交际弥补现实交际的缺失导致网络交际泛滥;二是脱离现实的人际交往加剧了对社会的隔离,使得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孤独。沉迷网络虚拟交往使得人际交往大量减少,代之而来的虚拟交往容易导致情感反映障碍、意志力减弱、道德弱化、产生角色的自我分裂、自我效能感降低等,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群信息的处理顺序不是简单的先来后到,而是分轻重缓急,需要有很好的把控和沟通能力。我们经常在面临多个群消息时选择打开最亲近或者利益最相关的对话框。

群信息越多,分散的注意力越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的注意力资源越来越稀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注意力和认知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就像一台电脑的处理器一样,如果开启的任务太多,速度就会变慢甚至崩溃死机。就算是专注于一件事,成年人大约只能持续40分钟,儿童能持续专注的时间相对更短。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随着新媒介的发展,信息爆炸大大增加了人们“分心”的机会,所以人们能专注的时间在缩短。世界基本上是一个由信息碎片所构成的大型显示屏,完整的信息已经非常少见。碎片化信息带来注意力的碎片化,猴子搬玉米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人们很难再静下心来完整地深入地看完一本书,人们会同时打开多个对话框对话。各式各样移动终端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了解新鲜资讯,群动态正是其中主要来源之一,群消息更是让人手不停歇来回切换。注意力经济就是最大限度的吸引用户或消费者的注意力,通过培养潜在的消费群体,以期获得最大的未来商业利益的经济模式。暴力、色情等内容更容易引发人们的关注,所以很多商家就会利用人性的弱点进行炒作,目标就瞄准了你的注意力和金钱。人们的注意力就像一个幼稚的孩子,会不断被各种刺激吸引并控制,这在网络信息爆炸的网络群组时代表现得尤其明显。

破解群组困扰,规矩必不可少。日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印发《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不仅明确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提供者落实信息内容安全管理主体责任,也对群组建立者、管理者包括群组成员列明规矩、画出红线。

一.从媒体角度以公信力迎接话语市场的挑战

当下全球的传播场域中,话语供求关系反转,资源不再稀缺,稀缺的是公信力。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各式移动终端平台的应用,使得信息的发布与接收更加方便快捷,也更加大众化和去门槛化。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话语市场上供求关系发生了颠倒性变化。在信息稀缺的年代里,人们总会对下一个新闻信息产生期待心理,而如今瞬间充斥的信息使人在短时间内就会做出选择和判断,不再有期待期和犹豫期。人类对自身的生活方式普遍感到焦虑与不安,经验和熟悉不再是信任的保证。“传统的共同价值和社会规范体系已被社会的急剧变革冲得失去光环,而新的尚未完全确立,普遍性的信任缺失凸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信息传播领域,在媒体实行市场化运作条件下,受经济利益驱动,严重损害着新闻媒体的公信力。”①掌握强大传播手段的西方媒体,往往就是用大容量、快节奏的信息来把握舆论高地。但是,他们往往忽视了公信力这个基本的因素,传播的是缺乏事实与不符合认知基本要件的信息。

就话语语境而言,全场域化的传播应用,使得主流媒体发声不可缺位,缺位就是失信。场域化是社会学的范畴,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概念模式。公信力就是在社会公共活动中,公众与履行社会契约行为的公共机构之间的一对相互作用力,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公众对公共机构的信任力;二是公共机构对公众表现的责任力。责任力是信任力的基础,信任力是责任力的体现,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社会转型是现代化一个必然的阶段,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现代社会日益成为一个风险社会,既是实存的又是被建构的。以知识化、网络化和媒介化为特征,在从隐性走向显性、从现象走向阐释、从局部走向社会、从无序走向政治的过程中,普通公众不具备预知风险的能力,对媒介的依赖性增强,发声变得不可或缺。而拥有以信任和责任为核心的公信力的媒介,特别是主流媒体,在风险社会中居于重要位置,缺位即失信。

话语意义成为首因,有信息无观点,公信力会遭打折。信息是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而观点是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专家或者媒体组织由于在某一领域研究更深入,掌握信息更充分,其观点往往具有公信力,对普通受众具备很好的导向和教化作用,正如传播学领域的意见领袖一样。然而,一旦其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逐渐丧失立场,失去严谨的判断和公正的评论,最终也将失去公信力。并且导向一旦出现严重错误,它的形象不仅会大打折扣,而且话语“颜色”甚至会危及制度生存。因此,在以公信力迎接话语市场的挑战中,话语意义应放在首位。

二、从政府角度以公信力适应民心特征的迭代

把握传播主动权,需要细分民心迭代中的不变因素,将讲信修睦存于传播内核。自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信任一直是社会发展的润滑剂和黏合剂。在古代中国,信是五伦之一,是交友的重要原则,是统治者维护秩序的重要工具。在西方宗教,信任嵌入于人与上帝的契约之中。信任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关注的现象是现代性的产物,契约精神就是讲信守信的行为规范。信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或缺,而和谐社会又必然存在一个包括公权力在内有很强公信力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媒介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特殊社会力量决定了它必然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讲信的目的不在于纷争,而在于止纷定争,内外修睦。历史和现实表明,将讲信修睦存于传播有利于形成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大众的认识境界和整体素质,推动社会发展。

民众需要信息管家,持公信力打理纷乱信息是媒介的基本责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结构,媒介系统是现代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特定的社会以特定的方式满足受众的特定需求。在公共机构普遍无法取得公众高信任的社会背景下,公众对媒介寄托较高的社会期望,如同期待专门的“信息管家”。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对媒介存在信任和依赖关系:一方面是日常信任和依赖,受众通过媒体提供的日常信息满足基本需求;另一方面是异常信任和依赖,在社会突发重大变化,情况不明时,受众急于从媒体了解情况或看法,成为自身决策和行动的依据,依赖明显增加。坚持内容真实全面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媒体社会责任的体现,如果没有履行其职能,那么社会就可能陷入一种失范或者隔离状态。

习近平倡导的“成风化人”的传播基点,从伦理角度看是立于诚信传播与亲和形态的升级之中。“在社会价值多元化和媒介技术迅猛发展的生态条件下,公信力要通过具有亲和力的平台来体现。公信力强的媒介的传播,也是亲和传播。”②一方面媒介从受众的实际需求出发,贴近受众的心理诉求;报道的体裁角度多样,更活跃更开放报道表达亲和,引起思想上的共鸣;运用群众语言,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媒介不断体现全新的平民视角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最大兼容性去考虑多数受众的需求,更加有效传递社会的正能量。

三、从公众角度以公信力抵制传播伦理的沉沦

网络的作用如同“屋子里的大象”,作用巨大而不一定为人所清醒认识。特别是网络传播的染缸性,它无处不在。网络媒体传播具有高效的染缸效应,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角色在网络中往往无效,新闻一旦出现在网络中就像滴入水中的墨汁快速传播,无法彻底拦截或封锁。在人们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我们所在的文化语境中,这样的现象贯穿周遭。比如视而不见,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等等,皇帝的新装现代版层出不穷。而如何打破沉默同样能在话语中找到共鸣,比如“打开天窗说亮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因为大家的集体跟随否认,使得大象不断成为庞然大物,类似沉默的螺旋。而一旦我们开始承认大象的存在,它便神奇般地缩小。”④自媒体话语建构是网民对政府执政理念和社会治理创新进行意见表达和观点聚合的重要方式。利用自媒体等网络媒介构筑与社会公众密切联系的富有个性特征的话语体系,主动强化信息公开,积极引导网络舆情和民众参与,塑造为公众服务的形象,能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提高媒体或政府公信力。

因此,重视一代人媒介素养缺失,从公信力入手补缺环就是一项社会性的任务。媒介素养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媒介素养由最初的精英主义立场所提出的单纯的辨别对抗阶段,到60年代以后开始的文化多元认识与实践;从重视独立批判能力的培养,到认识到媒介素养更应该是一种赋予民众传播能力与权力的阶段。人们对媒介素养的认识走上了一条日趋完善的道路,媒介自身也向依靠内在当然属性获取公信力方面发展。在当下的媒介环境中,重申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建构一个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媒介素养体系,是媒介公信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媒介公信力的彰显能带来社会的承认,而社会的承认又能带动媒介有用性的提升。内因作用带动外因改变,这种内外兼修的过程,必须从心而发,以优秀的媒介素养建构,带来综合性成功。

职业荣誉感的重建,历史性地赋予海量和细微的公信力行为重构职业荣誉感,是指一定的社会或集团对人们履行社会义务的道德行为的肯定和褒奖,是特定人从特定组织获得的专门性和定性化的积极评价,作为从事本职业的个人因意识到这种肯定和褒奖所产生的道德情感。有没有职业荣誉感,直接影响职业的社会作用,终究也关乎职业人的命运。荣誉提升道德,催生自律;荣誉启发智慧,激励热情;荣誉孕育责任,成就伟业。重建职业荣誉感势在必行,要通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和教育,大力宣扬和赞颂职业道德模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在重构媒体公信力的行为过程中,要力求“真善美”。“真”是要放在第一位,内容要真实,态度要真诚。“善”要体现在发自善意,发出善良。媒体是社会思想和价值观的传递者,在转型期,要多发出“正能量”的声音。“美”则要体现美感,展示美德。除了报道要传递美的力量,更要坚守职业道德和理想。”⑤立足宏观,把握微观。

结语

公平与正义比太阳还重要,体现在新闻传播场域中,就是媒体人要践行具有公信力的传播。一切有良知的媒体人在这一点上应该具有共识。不久前著名媒介伦理学家克里斯琴斯先生在来华讲学时说,新闻毕竟是一门基于真实和诚实的学问。这句话很朴素,但真理往往是朴素的,却可行之久远。

参考文献:

①江作苏.《坚持有公信力的传播》[J].《传媒》.2009 (11) ;

②江作苏.《媒介公信论》[M].新华出版社.2010年1月;

③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文学出版社. 2004年5月;

④伊维塔·泽鲁巴维尔.《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⑤王家声.《致敬梦想 重拾记者职业荣誉感——浅论如何消除新闻从业倦怠》[J].《传媒》.2014 (3) :26-28。

上一条:从“王宝强离婚案”看自媒体对涉法新闻的围观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