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女大学生捡吃剩馒头”论‘合理想象’对新闻真实性的危害
时间:2017-10-30
【摘要】:大部分虚假新闻的产生都源于记者将一些道听途说、推测猜想作为事实进行叙述。 本文将以“女大学生捡吃剩馒头”这则假新闻为例,从文本逻辑角度解读 “合理想象”对新闻真实性的损害。
【关键词】:女大学生 假新闻 合理想象
【Abstract】Most of fake news come from that reporters use some hearsay or conjecture as fact. This article will take “ female college student picks up leftover steamed bread to eat ” the fake news for example to analyze reasonable imagine’s damage on authenticity of new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extual logics.
【Key word】female college student;fake news; reasonable imagine
(资料图片来自网络)
【案例回顾】
缘起:2005年1月7日《长江日报》首发《一年伙食只花8.35元 中南财大一女生捡吃剩馒头》
新闻原文:
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一名家境困窘的女大学生,经常到学校食堂捡别人吃剩的馒头,而且一捡就是近两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膳食中心发现这一情况后决定为这名女生免费提供一日三餐直至毕业,同时在食堂为其安排勤工俭学岗位。
上月22日早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八食堂张经理发现,一名女生正在食堂里捡吃别人吃剩的馒头。吃了一惊的张经理立即把这名女生请到了食堂办公室。经询问,这名女生来自江苏农村,高中时一场车祸使她休学在家一年,父母为给她治病四处举债,最后连唯一的房子也卖了,加上还在读中学的弟弟,一家四口人只能租住在一间小房子里。因为她是贫困生,学院每月都会发给她140元的困难补助,但她决心用这笔钱攻读“双学位”,所以舍不得多花一分钱。
张经理打开电脑,调出这名女生的餐卡消费明细。屏幕上显示的资料让大家惊呆了:每次消费金额都是0.15元,而且一般是隔一周甚至是十几天才消费一次;整个2004年,她才花了8.35元!原来,这女孩根本就没有在食堂里掏钱买过饭菜,她基本上是靠到食堂捡吃剩饭剩菜度日,她最大的奢侈就是一个星期到水房花0.15元打上一瓶开水。
这名女生一再要求不要将她的情况向学校反映,她说她一定要自强。深受触动的张经理和另一位同事坚持给这名女生的消费账户上充了100元,同时将情况向膳食中心主任进行了汇报。
膳食中心主任杨春男表示,现在他们最关心的就是女孩的春节怎么过,她要是回家,学校就给她买车票;要是留校,就给她安排工作岗位!
【案例分析】:
一.标题故意夸大,先入为主传达
该篇新闻有很明显的“标题党”嫌疑,通过模糊不清的夸大说法,吸引读者眼球。在常人看来,“一年伙食8.35元”说的就是一年只花了8.35元来吃饭,而这就当时2005年的物价水平来说,是完全不可能的。而且读完正文后,我们很容易可以发现,标题上所说的一年8.35伙食费事实上只是食堂饭卡里所刷掉的数目,而且还只是刷卡打开水所用的。因此,标题和正文内容一相比较,便可看出其中的问题。
一.情景融入式写作,模糊“真实”与“虚构”
在正文第二段,记者借“张经理之手”对“一年伙食8.35元”进行调查,通过场景重现的手法,让读者身临其境地跟随作者走入事件一线,寻找真相,而事实上,这种“真实感”无非是记者通过一定的写作手法为读者所营造出来的,这中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而事实上,记者可能根本没有亲眼目睹到这些画面,仅仅是通过自己大脑推理构建出画面,再用文字表达出来。现今情景融入式新闻写作的流行,大量的场景和心理描写模糊了文学与新闻写作的界限,使得大量“合理想象” 新闻写作的出现,这对真实性造成了极大危害。
二.典型形象塑造,迎合社会价值取向
正文第二段和第四段对于事件“真相”的挖掘以及女大学生的“自我声明”,让读者了解到这个学生是由于家庭不幸,经济困难,但为了修双学问而将每月140元的补助费存起来,只靠捡吃馒头充饥。通过记者“妙笔生花”的描写,很快为读者塑造出了一个完全符合社会传统意义上贫困大学生的形象,也可以说是人们对于这类人群的“刻板印象”:来自农村;遭遇车祸而休学;家庭经济困难;家有弟弟;热爱学习,吃苦耐劳。在众多“事实”堆砌下,让这个女大学生弱者的形象在读者心目中很快树立起来,且自带“穷且益坚”的光环。
三.跳跃式思维推论,“合理想象”漏洞百出
正文第三段可以说是记者“脑洞大开”的产物,学校食堂饭卡上的消费明细“一年8.35元”,而记者在正文第一段却写道“捡了两年馒头”,难道不应该是“两年8.35元” 这一处低级漏洞也可证明这则新闻的虚假性。且由明细知该女生从未在食堂买过饭菜,只每月刷0.15元打一瓶开水,就此记者顺势展开“合理想象”,且思维太过跳跃,完全活在自己的逻辑世界里。该记者的逻辑推论是:该女学生从未在食堂买过菜——靠在食堂捡吃馒头充饥。这个因果推论关系之间的逻辑推论记者完全放弃推理和用事实证明,只通过一句“天天捡馒头”的结果强行让读者接受。
调查逻辑漏洞:
1.作为位于武汉的知名重点大学,其附近以及学校内的基础建设完善,大学生就餐的地方不可能只有食堂一处,如何得知该女大学生没有花现金在学校附近的餐馆就餐呢?
2.一个学生天天在食堂捡馒头吃且如此这般过了两年,她的老师和同学怎么可能视若无睹?食堂负责人员怎么可能没有发现?食堂经理怎么可能这么晚才发现?
3.只靠吃馒头过了两年,严重缺乏营养的身体如何继续支持继续学业?
4.大学食堂有专门的清洁工,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剩馒头供女学生捡吃?
5.能捡到馒头吃,怎么不能说捡到饭菜面条面包其他的食物呢?
二.片面采访调查,事实缺乏“多证”
通读全文,至始至终记者都没有采访任何一名学校的相关领导、女大学生所在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女学生身边的同学或者室友。唯一接触调查采访的只有一个所谓的“张经理”,我们如何得知这个“张经理”不是记者为了完成报道,增强报道的真实性而虚构出来的只有姓的人物呢?作为一个新闻专业人员,多方取证调查是寻求新闻真实性的基本素养,而不应该只采访一个所谓的食堂经理,仅靠女学生的一面之词写出一篇报道。该篇报道的记者主动放弃了进一步的核实,为了达到自己所要的“引起读者和社会舆论轰动”的效果,将经过自己选择的有限的事实当作事实的全部写成了一篇报道呈现在读者面前。
后续发展:
首发《长江日报》,随后《武汉晚报》转载,关注度进一步增加,随后在网络上流传扩大的同时,北上广一些知名大报也在未考证事实的前提下进行头版头条的报道,随后引发一系列关于中南财大的负面评论以及对于对于女学生身边同学的冷漠以及学校扶助缺失的舆论大讨论。
随后校方进行调查,并发表公开信,澄清事实。
2005年1月17日人民网转载澄清报道
http://edu.163.com/edu2004/editor_2004/school/050117/050117_174671.html
六、总结:新闻报道应杜绝“合理想象”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这一术语,是在1953年讨论一篇通讯时提出的,那篇通讯在写黄继光用胸膛堵敌人的机枪口时,描写了一段黄继光的内心活动,新闻界对此产生了很大争议:有人认为这段心理描写不符合新闻真实,在黄继光牺牲时谁能知道他心里在想些什么?;也有人认为这虽属于猜想,但根据黄继光平时的表现,这是合理的逻辑推理。但最后讨论得出的结论是,新闻界基本否定了“合理想象”,认为通讯中的黄继光内心活动描写不符合新闻真实性原则。
时下,“合理想象”却又再次受到推崇,许多记者热衷于靠“合理想象”进行“新闻炒作”,将部分真实的新闻事件夸张放大,并进行充满文学性的艺术加工,正如本文所举的“女大学生靠捡吃馒头“假新闻。新闻报道中掺杂“合理想象”不仅会导致严重失实,也会给社会舆论带来不良影响。
新闻报道的生命来自于其真实性,事实永远是第一位的,新闻工作者应始终坚持“用事实说话”,杜绝“合理想象”。
避免靠想象力制造新闻,不仅要注意加强新闻队伍素质教育,引导新闻工作者坚守新闻真实性的自觉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也要严格审稿定稿制度,对稿件的把关严格而细致;同时要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在维护主流意识的同时也要正视社会现实,不可一味迎合社会价值取向,而要努力引导舆论向好。
【参考文献】:
1.《新闻工作者要远离“想象力”》 王春 张华 [ J ] .《青年记者》2014年8月下
2. 《新闻报道不容“合理想象”》 阙明坤 [ J ]. 《新闻三昧》2006.12
上一条:《朝日新闻》假新闻事件中的媒介伦理问题 下一条:“‘北京时间’称陕西婴儿贩卖案中官方遮丑”虚假新闻:谁来监督媒体的监督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