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年直播自杀事件”看网络暴力
时间:2018-01-07
【摘要】2014年11月29日晚,四川泸州一位19岁网友曾某某在微博上扬言自杀并进行直播。在自杀少年直播的过程中,一些劝慰、阻止的网友声音中夹杂着不少质疑、不屑,甚至是对其自杀的鼓励。这些推波助澜、肆无忌惮的冷漠言语,毫无疑问在伤痕累累的当事人心上又插刀一把。最后该少年经抢救无效身亡,网络暴力必须为此负责。本文将以“11·30少年直播自杀事件”为例,浅析网络暴力理论及其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少年直播自杀事件;网络暴力;网民心理
【Abstract】In the evening of November 29, 2014, a 19 year old netizen from Sichuan, Luzhou, who had started mentioning suicide on micro-blog, was broadcast live. In the process of youth live in Dutch act, some comfort, prevent users voice mixed with many doubts, disdain, even to the Dutch act of encouragement. These fuel blowing, unbridled indifference words, no doubt in the scarred heart of the party again put a knife. Cyber violence must be responsible for this. This article will take "11. 30 juvenile live suicide incident"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network violence and its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measures.
【Keywords】 Juvenile live suicide events; Cyber violence; Internet users psychology
(资料图片来自网络)
【案例回顾】
一、案件经过
2014年11月29日晚22:30左右,四川泸州一位19岁网友曾某某开始在微博上提及要自杀。曾某某11月30日早上8点开始直播自杀,到下午2点过警方和家人找到少年,一共花去大约6个小时。不幸的是,少年19岁的生命,在一场鲁莽又轻率的直播与围观中,永远地逝去了。
第一次流露自杀倾向——11月29日晚上10:26
1个半小时内,他连发44条微博,接连几次1分钟内连发2条微博,显得情绪亢奋并提及自杀、割腕。
情绪趋稳——11月30日00:08
“谢谢大家的正能量和前女友不懈的开导,我睡觉去了,明早出门买买买。”
情绪逆转——11月30日早上7:48
“今天是11月30号,这么早不知道医院和超市营业了没,我冷静的想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离开,不用劝我了,希望到时候不会有太多的痛苦吧,我也很遗憾自己做了这种决定,可是我真的无法再继续下去了,另一个世界应该没有那么多的痛苦和无奈吧。”
开始直播——11月30日早上
9:15“再感叹一会我就走了”
9:53“我已经不知道自己是在哭还是在笑了,我走了,希望大家都能幸福。”
求生意识——11月30日12:01
“炭燃了。安眠药起效了,我还不想死,但是没法自救了”
最后话语——11月30日12:34
“到了最后一刻你却拉黑了我。”
直播过程中,有网友通知了当地警方。警方随即全力查找,最后在纳溪区永宁西村一民房内发现了因服药和一氧化碳中毒陷入昏迷的男子曾某某,曾某某经抢救无效身亡。曾某某的微博已经全部被亲友清空并作废。
二、社会反应
根据网友的截图显示:在自杀少年直播的过程中,一些劝慰、阻止的网友声音中夹杂着不少质疑、不屑,甚至是对其自杀的鼓励。曾某某的网络好友@折原林也_琳表示:“几乎每秒都会有几个人留下评论,看热闹、或是刺激他。”
海南网友@47吱在现实中与小曾相识。等待警方救援的同时,@47吱和李念加入到了和围观者争辩的人群里。她们质疑对方为什么见死不救、恶语相加,得到的同样是潮水般的咒骂和攻击。网友觉得,劝慰者和自杀者一样,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炒作,目的就是骗取粉丝关注数。有人在微博上写:见证了750粉到1000粉。这条微博被不断转发并留言:我见证了400粉到1000粉、我见证了600粉到1000粉......也有人很肯定地告诉她们,事情会沿着“放弃自杀”的脚本演下去,于是招来更多人来围观一场“表演”。
讥讽、咒骂的留言太多,每刷新一次就会多出几十条,安慰的声音夹杂其中瞬间就被淹没。从2014年11月30日早上8点开始,曾某某买安眠药到失去意识期间一共发出38条微博。其中11月30日11时20分,小曾在微博上留言“老子不死了行不行”,40分钟内,数百条留言涌进了这条微博下方的评论。有人说“不行你必须死”,有人说“闹了半天又不死了,你赔我流量”,也有人说“真矫情你倒是快死啊”......
据统计,小曾的每条微博评论转发上千,最后一条微博转发量达到六千,评论量高达三万多。
网友@47吱说:“这是我第一次感受网络的力量,当我与那么多不友善的人争辩时,甚至会有恐惧。”直到警方证实了小曾的死,人们才安静下来,说“他竟然真死了”,最后纷纷散去。
【案例分析】
一、“直播自杀事件”分析
“微博自杀”是指借用社交平台工具,在自杀之前同步更新心理或生理活动的行为。在信息时代的网络社交下,“微博自杀”事件屡见不鲜。2010年8月底,中国大陆就出现了第一例微博自杀直播。但令人意外的是,这种同步直播实际是一种求助的表现。心理学家把它称之为一种“表演式求救”。
社会心理学者石勇表示:一心求死的人,已经对这个世界无话可说,既不希望有人看到,也不想看到别人了。所以,他如果“直播自杀”,说明他即使求死的程度很强烈,但仍然想和这个世界打交道,仍有生的留恋。他们没有必死的决心,潜意识中希望获救。正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医师秦晓霞认为,发出直播自杀的消息就是在发出一种“求助信号”。
但是他们或许并没有料到,他们寄托最后希望的网络,也正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小曾直播自杀的言论我们不难看出,其在自杀过程之中心态本有回旋。11月30日小曾发表的微博“谢谢大家的正能量和前女友不懈的开导,我睡觉去了”令人看了着实松了一口气。但随即而来的网络暴力却将刚刚有所松懈的小曾一拳击回深渊。
微博用户“宁财神”在看到小曾发布的用于自杀用的炭火图片时,使用了极其嘲讽的语气转发:“老板,加20串肉筋,10串板筋,再烤两个大腰子!”还有网友质疑小曾“这盆炭火只够烧烤,自杀要两盆”;在炭火燃烧期间,小曾发布的微博“真的结束了,已经没有多少空气了”成为了网友争相模仿的句式:“要开学了,已经没有多少空气了”“斗地主的欢乐豆输光了,已经没有多少空气了”。这些看热闹不嫌事大,拿人命津津乐道的隐形暴力,隔着网络对着本就走投无路的小曾施以了最后一拳。有网友甚至在小曾去世后评论:“19岁因为失恋自杀,这样的心理素质这次活下来,下次也不远”。
二、网络暴力理论分析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媒体借助开放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改变了原有的社会话语权结构,使得每个人发声与受到关注的权利均等。伴随着新媒体特别是微博的发展,传播权得到了进一步的释放。时间的交互感、分享的即时性、被关注的满足感等等都无时不激发着网民的表达欲望。
从积极方面来说,这种现象无疑有助于公众压力的释放以及社会民主的进步;但是如果从消极方面看,无序且非理性的过度表达同样可能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从而产生各种网络暴力事件。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微博暴力本质上就是一种缺少自律和约束的过度自由,是一种易变的非理性话语表达。换言之,微博的发展可以推进自由的“赋予”,但一旦超出某种可控的范围便会导致语言的“僭越”,便会成为网络暴力事件的催化剂。
2011年9月1日凌晨,拥有7万粉丝的湖北仙桃电台DJ奕扬在自己的微博上接连写下了5篇“生离死别”的文章,意图自杀。众多网友围观却几乎没有人站出来制止,相反点赞与嘲讽接踵而至:“你到底还死不死”、“我们都等得不耐烦了”......结果可想而知,这位年仅25岁的年轻DJ最终与世长辞。类似的网暴案例不胜枚举,从2006年至今,中国网络语言暴力事件一个接着一个,“虐猫事件”、“铜须门”、“史上最毒后妈”、“范跑跑”、“死亡博客”、“很黄很暴力事件”等等,网络虚拟空间里的恶意谩骂攻击现象早已十分普遍。
到目前为止,并无研究可以直接证明网络暴力最终导致了死者的离世。但是,这些推波助澜、肆无忌惮的冷漠言语,毫无疑问在伤痕累累的当事人心上又插刀一把。网络暴力必须为此负责。
三、网络暴力的防治措施
我们不否认,在博得眼球就是得到一切的今天,确实有人利用微博自杀作秀,但这不能成为网民滥用网络暴力语言的理由。人命面前岂容儿戏,在一条又一条鲜活人命逝去之后,我们对于其背后泛滥的网络暴力应早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虽然不一定能动摇他们的决心,但却能为他们挡住人性的阴暗。
(一)自律——道德为蓝本
网络暴力来自于网民,网络暴力言论背后的网民心理实则是左右网民表达方式的元凶。中国人口众多,网民更是多达7.51亿。在如此庞大的数量面前,要想做到点对点实时监控异常困难。因此,我们应该从源头着手,敦促网民自律,更正非理性表达的陋习。具体措施如下:
1.遵循基本的道德评价标准。在网民网络行为中,其所受的刚性约束较少,这在赋予其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埋下了滥权的隐患。只有要网民自觉秉持社会核心价值观,端正对待热点事件的态度,将道德标准与理性表达相结合,“无脑喷子”自会匿迹销声。
2.以己度人,换位思考。许多网民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心态,往往无法充分考虑到当事人的内心感受。事实上,那些网络中看起来遥不可及的事情往往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有情绪失控的一面,如果网民能在输入评论之前将心比心,或许就会增一分对当事人的同情,减一毫看热闹的冷漠。
(二)他律——法律为底线
自律是一种弹性极强的内部约束,仅凭网友的自律心理自然不能完全阻绝网络暴力的产生以及壮大。只有配合强制性的外部管理,通过网络运营商与国家机器的协同合作,才可以达到净化网络环境的最佳效果。
1.网络运营商对社会舆论特别是热点事件的评论设置“敏感词”、“禁用词”。由于热点事件的评论动辄上万,其逐条排查之难可以想象。但是设置了评论的警告黄线与禁止红线,便只需筛除越界评论。同时对于“小号”“水军”更需警惕,强化一人一号制度管理,必要时可要求实名认证,不给网络喷子以空隙可钻。
2.上升至国家法律强制管控。在互联网遇暴力语言并非中国特色,英美等国同样存在。虽然处理方法不尽相同,但不能在互联网上随意侮辱谩骂他人却是国际社会的惯例。根据英国《1997年免受骚扰保护法》(“骚扰”除了指将人置于“暴力的恐慌”的言论,还指引起人“惊恐焦虑或情绪低落”)对具体的网络暴力案件以刑事定罪。全美有18个州有关于“网络欺凌”的立法,47个州有关于“网络骚扰”的立法。这些都是可以借鉴的经验。
网络暴力的产生并非一日。关于微博暴力的矫治应当以自律与他律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处理好自由与责任、权利与限制的关系,弱化网络暴力,净化网络环境,共同还网民一个理性友善的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李建华,曾志伟.作为暴力的微博:内生逻辑、运行过程与伦理规制[J].伦理学研究,2016(2).
【案例来源】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