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媒体对埃航失事女生的报道来看媒介逼视
时间:2020-10-08
【摘要】2019年3月10日,一架从埃塞俄比亚首都飞往肯尼亚的波音737MAX8客机,起飞不久轰然坠毁。包括8名中国同胞在内的机上157人全部遇难。此次重大飞机失事事件令人心痛,本该将焦点集中于本次失事事件及其背后反映出的问题的各大媒体却将视野聚焦于此次失事事件中的一名浙江女大学生,有部分网民在微博上进行了一场充满恶意的狂欢,一些媒体竟对此推波助澜。《钱江晚报》的记者将失事女生的学校专业年级报道了出来,并欲对该女生的父母及同学好友进行采访;澎湃新闻、浙江之声、《宁波晚报》等新闻媒体也将该女生的出生年月、学校、家乡等信息报道了出来;看看新闻KNEWS官方微博更是直接艾特该失事女生微博来博取关注度。许多媒体将该失事女生的个人信息不断进行批露,不断联系该女生好友及家人进行相关采访,更有甚者直接在微博艾特失事女生的微博来吸引流量。这对失事女生来说无疑是“第二次杀害”,而对失事女生的父母好友来说更是造成了“二次伤害”。
【关键词】媒介逼视;埃航坠机;媒介伦理
【英文摘要】On March 10, 2019, a Boeing 737max8 from Ethiopia's capital to Kenya crashed shortly after takeoff. All 157 people on board, including eight Chinese compatriots, were killed. The major plane crash was heartbreaking. The major media that should have focused on the crash and the problems reflected behind it focused on a Zhejiang female college student in the crash. Some netizens had a vicious carnival on Weibo, and some media contributed to it. The reporter of Qianjiang Evening News reported the professional grade of the girl's school and wanted to interview her parents, classmates and friends; news media such as Zhejiang voice and Ningbo evening news also reported the girl's birth date, school, hometown and other information; look at the news news, the official micro blog of knews is more direct to Aite, the girl's Micro blog to gain attention。Many media constantly disclose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of the girl, contact her friends and family for relevant interviews, and even directly attract traffic in the micro blog of the girl. This is undoubtedly "the second killing" for the girl in the accident, and it also causes "the second injury" for her parents and friends.
【英文关键词】Media attention; Air crash; Media ethics
【案例简介】
2019年3月10日上午,埃塞俄比亚航空一架载从埃塞俄比亚首都飞往肯尼亚的载有157人的737-MAX8型航班坠毁,机上人员全部遇难。这是继2018年印尼狮航空难后,第二起波音737-MAX8型飞机发生事故。据央视报道,失事客机上的乘客来自35个国家,包括8名中国人,分别为5名男性与3名女性,其中一位是来自浙江的90后女孩。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已有两架同型号飞机坠落,如此高频的空难事故迅速点燃大众情绪,一时间舆论风暴席卷网络。此次重大飞机失事事件令人心痛,本该将焦点集中于本次失事事件及其背后反映出的问题的各大媒体却将视野聚焦于此次失事事件中的一名浙江女大学生,有部分网民在微博上进行了一场充满恶意的狂欢,一些媒体竟对此推波助澜。《钱江晚报》的记者将失事女生的学校专业年级报道了出来,并欲对该女生的父母及同学好友进行采访;浙江之声、《宁波晚报》等新闻媒体也将该女生的出生年月、学校、家乡等信息报道了出来;看看新闻KNEWS官方微博更是直接艾特该失事女生微博来博取关注度。许多媒体将该失事女生的个人信息不断进行批露,不断联系该女生好友及家人进行相关采访,更有甚者直接在微博艾特失事女生的微博来吸引流量。这对失事女生来说无疑是“第二次杀害”,而对失事女生的父母好友来说更是造成了“二次伤害”。
【案例来源】
1.http://m.sohu.com/a/300512859_250147
2.https://mp.weixin.qq.com/s/IUjO2lCsjIe11rkdQv4efQ
3.https://m.weibo.cn/1700720163/4348666360342056
【案例分析】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娱乐化浪潮席卷全球,我国新闻媒体在1978年的改革后也逐渐走向市场,加之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各种自媒体、社交媒体平台的涌现,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新闻逼视现象应运而生,此现象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性,成为不可忽视的媒介伦理问题之一。陈力丹教授指出,媒介逼视是指媒体对当事人的私人领域过度公开的报道。媒体这种行为给被报道的个体带来了他们本不该承受的压力,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大众传媒功能的失调和媒体社会角色的错位。
2019年3月10日,一架从埃塞俄比亚首都飞往肯尼亚的波音737MAX8客机,起飞不久轰然坠毁。包括8名中国同胞在内的机上157人全部遇难。此次重大飞机失事事件令人心痛,本该将焦点集中于本次失事事件的各大媒体却将视野聚焦于在此次失事事件中的女大学生,许多媒体将该失事女生的个人信息不断进行批露,不断联系该女生好友及家人进行相关采访,更有甚者直接在微博艾特失事女生的微博来吸引流量。这对失事女生来说无疑是“第二次杀害”,而对失事女生的父母好友来说更是造成了“二次伤害”。本文将以新闻媒体对埃航波音737Max8客机坠落事件中女大学生的报道为例来阐述媒介逼视现象的原因、危害以及相应措施。
一、媒介逼视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新闻媒体过度追逐“眼球效益”
根据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正是由于互联网技术以及各种社交媒体、自媒体平台的兴起,媒介赋权使得网民有了更大的选择权,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想要浏览观看的内容,加之我国传统新闻媒体自实行新闻改革后走向市场,具有“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双重属性,传统媒体需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了和新兴媒体平台争夺用户和流量,导致许多新闻媒体为了追逐“眼球效益”,不惜通过过度批露新闻当事人隐私的方式来吸引关注。这些新闻媒体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而失去了新闻从业人员应有的人文关怀及专业素养,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产生媒介逼视。
(二)新闻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欠缺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自媒体的繁荣现象,而这些平台上的大部分从业人员缺少相应的专业资质和媒介素养,同时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这就导致新闻媒体“吃人血馒头”事件频发,不仅此次埃航坠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的报道体现了这一点,之前滴滴空姐被杀案中,二更食堂的文章亦是新闻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欠缺、媒介伦理意识观念淡薄的突出体现。新闻从业人员媒介素养的欠缺加剧媒介逼视现象的发生。
(三)把关权的弱化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在报道之前会经由专业的记者、编辑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把关,而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各自媒体平台可以自由发声,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就会弱化甚至缺少对新闻内容应有的把关。在此次埃航坠机事件中看看新闻KNEWS对失事女孩微博进行艾特的行为就是把关权弱化的突出体现,对当事人隐私的过度批露导致媒介逼视现象的发生。
二、媒介逼视的危害
(一)侵犯当事人隐私
此次埃航坠机事件共有157人遇难,其中包括8名中国乘客,但是有的媒体为了吸引读者关注,不但只过多关注失事女大学生,还对失事女生的隐私进行了过度报道,如浙江之声、《宁波晚报》等新闻媒体将该女生的出生年月、学校、家乡等信息报道了出来,看看新闻KNEWS官方微博更是直接艾特该女孩微博来博取关注度,这极大地侵犯了当事人的个人隐私。
(二)给当事人及其家人带来“二次伤害”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提到:经济利润最大化,导致隐私成为产品销售的符号。新闻媒体为了争夺有关失事女生的“独家新闻”,一次又一次的对失事女生的家人及好友进行采访,并且新闻媒体对失事女生的过度报道使得与该女生有关的新闻一次次公之于众,腾讯新闻甚至将失事女生的照片当作新闻封面来博眼球,这些行为无疑都会使失事女生的家人及好友一次次陷入悲伤痛苦之中,无疑会给失事女生的家人及其好友带来“二次伤害”,这更无疑是对失事女生的“二次杀害”。
(三)损害媒体自身公信力
新闻媒体对失事女生的报道中的媒介逼视行为引起网友的愤怒,许多网友认为其罔顾伦理道德,缺乏人性,吃“人血馒头”,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博得了更多网民的关注,但是却极大的降低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造成了公众对新闻媒体信任度的降低。
(四)造成舆论失焦
本次埃航坠机事件本属于重大坠机事故,新闻媒体的关注点应该聚焦于本次重大事故背后的原因以及对全体失事人员的人文关怀上,但是新闻媒体为了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将新闻报道的焦点集中于该女大学生身上,公众的关注点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下“偏轨”,导致舆论失焦,该被重视的事件关注度被“分流”,对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措施
(一)政府及相关部门健全法律法规
我国至今都没有建立一部专门针对新闻传播业的法律,加之新闻传播业与时俱进,各种媒介伦理问题层出不穷,对社会秩序造成了不容小觑的破坏力。这就需要我国的政府及相关部门及时制定符合时代潮流的关于新闻传播业的法律法规来对传媒业进行规制,将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行为加以规范,这是应对媒介伦理问题尤其是媒介逼视问题的一剂良方。
(二)媒体从业人员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媒介逼视问题出现的根源还是媒体从业人员自身专业素养及道德修养不高,没有遵守新闻伦理的意识,这就从源头上导致媒介逼视现象的产生。无论怎样,媒体从业人员都应该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去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而非过度聚焦“哗众取宠”之点,这样新闻传播业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肃清,才会保持新闻业该有的人文关怀,才能防止媒介逼视现象的产生。
(三)受众提升自身媒介素养
媒介赋权使得受众获得了极大的选择权,在受众的窥私欲以及新闻传播业“劣币驱逐良币”规律的作用下,受众更容易选择那些新闻事件之外的猎奇点以及低俗新闻产品。吉登斯曾说过:“这种虚拟与现实的矛盾感让毫不费力的‘窥探’他人的生活状态又能全身而退。在这样情境下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不用为现实负责。”在此次新闻事件中,受众更容易关注该女生的个人隐密信息,更有素质低下者甚至对失事女生恶语相向,这就需要受众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在新闻事件面前对逝者保持尊重,对当事人多一些人文关怀,主动提升自身修养,多去关注新闻事件背后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这样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考虑受众时也会选择深度的有价值的事件进行报道。
(四)革新新闻体制及人才奖励机制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矛盾丛生,我国的新闻媒体也正处于媒介融合的十字路口,而传统媒体媒介融合只是浮于表面,加之近年来传统媒体效益不断下滑,传统媒体很大一部分人才流向薪酬更高的新媒体,加之新闻媒体需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新闻从业人员为了盈利而只去追逐热点奇点。因此,我国的新闻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应该以互联网思维进行媒介融合,主动有效的革新媒体运作机制及人才考核机制,使新闻从业人员主动的报道有价值有深度的新闻。
媒介逼视使得属于私人情境下的各种信息成为社会公开环境下的信息。而由于私人信息的公开放大,使得处于媒体创造的新信息情境下的被曝光者只能接受社会舆论无形压迫式的关注和期待。媒介逼视现象的根除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政府、媒体、公众三方的共同努力,以促使新闻传播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力丹,王辰瑶.“舆论绑架”与媒体逼视——论公共媒体对私人领域的僭越[J].新闻界,2006.
[2]方佳辰,罗彬.媒介逼视现象的新闻伦理分析[J].新闻世界,2016(12).
上一条:疫情期间“老人捐款”报道中的媒介逼视 下一条:从范雨素事件看媒介逼视问题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