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新闻类型六:缺乏常识 漏洞百出

作者:燕道成 杨瑾 祝琳 时间:2021-12-27

案例6.1明年启全国性房产税

【案例概述】

据中国日报2014年8月25日报道,一位全国人大委员称,中国可能最早在明年启动全国范围的房产税。该委员表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在起草一项房产税法案,预计将于今年稍晚完成,并于2015年实施。此前房产税已经在重庆和上海进行了试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倪红日近期也透露,目前全国人大正在起草房地产税立法草案,考虑将现有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合并,并将房地产税列为地方税种。据悉,与重庆和上海试点的只针对房产征税不同,全国范围的房地产税将会对房产和土地征收。征税的方式仍在讨论中,有可能调整。房地产税的税率并未确定,征收的范围是针对新建房产还是已有房产也没有明确的说法。

(来源:中国网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4-08/27/content_28428739.htm


【案例评析】

这是一篇典型的因为记者缺乏常识而导致行文错误百出的假新闻。首先,报道中“全国人大委员”的说法,只要懂得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错误的说法,我国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简称为“全国人大”,其参会人员称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参与人员称为“人大常委”,根本没有“全国人大委员”这一说法。其次,报道中说到,全国人大正在起草房产税法案,预计在2014年稍晚完成,2015年实施。我们知道一项法案的确立必须经过全国人大代表表决,全国人大批准后才能赋予实施。而报道中草案都没有完成就已经获得批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最后,记者混淆了房产税和房地产税的概念。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两者概念是有区别的。房产税是对房产征税。而房地产税是除了房产税以外还有城镇土地使用税。报道中称,全国人大委员提到全国人大在起草房产税法案,而正文中提到“倪虹也透露”。一个“也”字说明他们提到的应该是同一部法案,但是报道中倪虹说的却是全国人大正在起草房地产税立法草案。可以看出,他们两人说的不是同一件事。记者在采访中没有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弄错了很多概念。因此,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和知识进行查阅资料,避免在新闻报道中出现如此低级的错误。



案例6.2 “超音速火车”荒谬报道

【案例概述】

3秒钟!一趟高速列车就可跨越长江。2008年9月10日,天兴洲长江大桥钢梁全部合龙,建成通车后,可允许列车时速达250公里。据了解,天兴洲大桥正桥全长4657米,其中正线钢梁跨越长江1092米,两侧采用高架延伸,下线进入武汉火车站不与公路相接,因此,高速列车过桥不用踩刹车,继续保持高时速,还突破了厄勒海峡大桥160公里/小时,刷新世界纪录,也是世界上列车跑得最快的大桥。

(来源:《武汉晚报》 2008年9月11日第03版)

【案例评析】

这则假新闻犯了常识性错误。新闻以“3秒钟”开篇,强调了列车的高速。然而3秒钟过4657米是什么概念?相当于1秒行进1552米。一小时有3600秒,那么这辆高速列车5587公里/时。在当时世界上时速最快的列车是574公里/时,超音速飞机的时速是1078公里/小时,这样看来,这辆高速列车的的时速是超音速飞机时速的5倍,火车比飞机还快,从这点看,这明显是不可能存在的事实,违背了科技常识。回过头来,我们从另一方面也能察觉到这是一则虚假报道。报道中说天兴洲大桥允许列车时速达250公里,全桥长4657米,那么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4657米等于4.657公里,4.657÷250=0.019小时,0.019×3600=68秒,那么按报道中限制的时速,这辆列车通过天兴洲大桥需要68秒,根本不能像报道中说的那样3秒通过。可见,记者在报道前的数据计算中出现了基本的常识性错误,而且如此显而易见的错误竟然没有被编辑察觉,堂而皇之的直接见报。该报的记者和编辑的确应该加强自己的新闻业务素养,避免类似的低级错误再次出现。我国科技的发展进步的确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但是记者忽略常识、任意夸大新闻事实却让这份光荣感蒙羞。新闻工作者要以此为教训,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公正报道新闻事实,特别是在容易出错的关键数据上要认真核实,确保无误。


案例6.3 北京出现海市蜃楼

【案例概述】

据《新京报》报道,“在三里屯的快去看海市蜃楼!”2014年9月24日午间,有网友陆续在微博传图称三里屯现海市蜃楼:三里屯太古里南区上空出现几栋高楼,景象虚幻且壮观。对此,北京市气象局官微表示,三里屯不具备形成海市蜃楼的气象条件,气象专家更直接判定为“PS”图片。记者回访三里屯,也无人表示看到“海市蜃楼”。

(来源:《渤海早报》2014年9月26日第06版)

【案例评析】

这也是一则由于记者缺乏常识而导致的假新闻。海市蜃楼的形成是在大气很稳定的条件下,由于地面的空气温度上升得很高,上层空气的温度低,形成强烈的逆温层,导致大气密度明显变化。当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或全反射时,把远处景物映显在空中、海面或地面,从而形成各种光怪陆离的奇异景象。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开阔的海洋和沙漠地区。据气象专家解释,北京不具有产生海市蜃楼的条件。从照片上的景物来看,大气不稳定,有对流云的出现,所以不会出现海市蜃楼。新闻中报道的现象是有悖物理常识的。可见这则假新闻的记者对海市蜃楼的形成条件不甚了了。据调查,这条新闻最先是由网友发布,随后被一些新闻媒体认可并大肆报道。虽然最先发布这条假消息的博主在事后已经删除照片,却依然改变不了假新闻大肆传播的进程,转发量一直持续增加。新媒介是把双刃剑,它为受众提供信息资源平台的同时,也成为假消息孕育的温床。受众在观看这些新闻的时候要保持冷静,仔细思考事情发生的可行性,不能盲目相信,被“奇观”惊讶地找不到北。网络监督管理人员要做好“把关人”的工作,及时删除虚假消息。而记者更应该对新媒体保持谨慎的态度,小心求证,慎重采用,才能降低假新闻屡次出现的概率。


案例6.4 男子因护照儿子涂鸦被困韩国

【案例概述】

早前消息,一位中国男子在微博上发帖求助,称一家人去韩国旅游,但他的护照却被不懂事的儿子涂得乱七八糟,结果无法通过海关,被困在韩国境内。男子希望网友支招,让自己早日回国。2014年6月5日,《华尔街日报》网站报道称,日前风靡社交网络的“熊孩子”涂抹父亲护照,导致其无法通过海关而滞留韩国境内的故事,很可能是虚假的。中国驻首尔大使馆的一位官员表示,这个故事“是一个骗局”,韩国移民局没有因为儿童在旅行证件上的涂画而阻止过任何人进行旅行。

(来源:搜狐网http://roll.sohu.com/20140606/n400516714.shtml

【案例评析】

对于一些没有出国用过护照的中国民众来说,这则新闻的可信度会加强。因为他们对此不了解。虽然一些民众并不知道旅行证件被涂画是否能通过海关,但是他们可以靠生活中的一些常识发现这里面就存在很多疑点。过海关是不是只能用护照证明自己的身份?出国需不需要用到身份证和签证吗?如果遗失护照的人,他们就永远回不到自己的国家吗?这位中国男子为什么不去找当地政府想办法,而是寄希望于微博上,希望网友支招?种种的疑问似乎指向了一点,那就是这条新闻是假的。而事实证明,这个故事是个骗局,韩国移民局并没有因为儿童在旅行证件上的涂画而阻止任何人进行旅行。而且,有新浪微博网友表示,护照里如人名、护照号、照片等关键信息被涂抹得严严实实,一位小孩子的画作不会这么凑巧遮住主要信息。此外,也有网友实验证明说,护照上有特殊的保护膜,一般的水笔或油性笔涂写是可擦拭掉的。因此不少网友质疑这是通过电脑合成出的照片。如果说这条假新闻骗过了读者的眼睛,因为大家对于出国手续的办理并不是那么了解,也算是情有可原。那么,对于记者和编辑来说,就真的有点说不过去了。首先他们缺乏对于相关知识背景的了解,其次他们也缺乏对于来源不明的消息的核实和查证,在并不清楚的情况下就冒然发稿。案例中的假新闻在微博上广泛传播后,一些媒体还争相报道,扩大的该假新闻的传播范围。由此可见,不仅群众要去分辨消息的真假性,媒体更应该做好本职工作,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对信息进行核实,避免做谣言的宣传者。


案例6.5 微波炉是恐怖杀手

【案例概述】

2002年4月,一篇有关使用微波炉对人体有很大危害、微波炉烹饪会破坏食品营养的《莫忽视微波炉的危害》报道横空出世后,迅即被不明真相的全国近600家媒体刊登。受该文影响,许多消费者认为微波炉不再是厨房帮手而是恐怖杀手,因此不愿购买,这也使得微波炉这个有着70年生产发展历史的行业陷入困境,五、六两个月全国微波炉销售同比下滑了40%。全国家电标准委员会副主任王世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微波炉工作所产生的辐射比手机还要小。”我国微波炉的测试方法和国际上采用的方法是一致的,而且我国微波炉泄露“每平方厘米不超过1毫瓦”的标准比“每平方厘米不超过5毫瓦”的国际标准还要严格。另据中国预防医学会的何教授介绍,微波是一种高频波,以每秒24亿次的速度变换引起水分子的高速度运动、互相磨擦产生热量,以此加热和烹饪食品,是不会破坏食品营养的。而来自食品卫生监督部门检测的资料也表明,卷心菜经微波炉烹饪,维生素C的损耗率为4.76%,而传统烹饪方式为19.04%,“微波炉烹饪破坏食品营养纯属无稽之谈。”据悉,全国微波炉行业的老大格兰仕已找到相关证据,向假新闻的制造厂家递交了律师函,要上法庭讨个说法。

(来源:搜狐网http://health.sohu.com/22/72/harticle16747222.shtml

【案例评析】

在此案例中,新闻工作者犯了和之前几个案例一样的错误——对于自己不太了解的知识没有进行询问、调查、核实,而盲目地听信一面之词,将其发表出来。随着中国进入小康社会,人们对健康越来越关注,虚假的卫生新闻和伪科学普及文章也会越来越多。微波炉是否是我们健康的“恐怖杀手”?通过各位专家的解释和事实证明,微波炉释放出的辐射很小,对人体的影响不大,并且“微波炉烹饪破坏食品营养纯属无稽之谈。”新闻工作者在此新闻播报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不明白与微波炉相关知识的情况下,竟然“不懂装懂”,发布危言耸听的言论。更加夸张的是,在第一家媒体首发了该报道后,全国竟然有高达600家媒体相继报道和刊登。其中无一人对记者没有科学依据的新闻进行查证和核实,导致看过该报道的受众的恐慌,称微波炉不再是“厨房帮手”而变成了“厨房杀手”,最终引起了微波炉销量的急剧下滑。记者的一系列做法最终引起了微波炉行业“老大哥”格兰仕的抗议,用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见记者的行为已经对企业的名誉和经济利益带来了侵害,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而且误导了受众,从而在社会上引起了大规模的恐慌,是一种缺乏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行为的体现。其实,像“微波炉有害健康”之类的伪科学,在中国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现,如“无线路由器的辐射导致附近植物不发芽”、“饮隔夜茶容易得癌症”、“变频空调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用铝制品盛食物会得老年痴呆症”等等。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面对不懂的知识要不耻下问,虚心向专业人士请教。同时要防范自己成为某些利益集团恶性竞争的“枪使”。


案例6.6 中国舰队逼出跟踪潜艇

案例概述

2009年1月15日,曼德海峡西海岸,中国海军护航舰队三艘战舰正在编队等候护航行动。上午10时许,声呐系统突然传来一阵急促报警声。一名反潜员警惕地盯着雷达屏幕,发现了异常。某国的一艘潜艇“鲨鱼”自中国舰队进入印度洋后就一直尾随。中国海军护航舰队通过声呐进行探测。“大鲨鱼”凭借良好的静音系统和藏在水下约20米的优势左躲右藏,并开始吐出大量伪装气雾,试图乘乱而逃。10分钟后,反潜员再次发现目标,但比先前下潜约10米。在中国舰艇的警告和紧急起飞反潜直升机协同实施反潜作战下,最终把不明国籍潜艇逼出水面,悻悻而归。

(来源: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09-02-04/011117142260.shtml

案例评析

军事、经济的常识对于普遍受众来说,这是他们的盲区。作为新闻工作者,在采写此类新闻时更应该谨慎小心,仔细查阅资料,以保证受众看到的新闻的真实性。这则新闻出自于央视国际,作为专门采写军事新闻的记者,也难逃因缺乏军事常识而报道假新闻的困境。此案例在以下几个方面出现失实的情况。第一,报道中称“鲨鱼”潜水艇“自中国舰队进入印度洋就一直尾随”。中国海军护航舰队是1月9日进入印度洋,到中国舰队1月15日发现跟踪潜水艇,总共7天时间。据《环球时报》报道,潜水艇由于技术原因根本不能在水下待上7天,就算能待7天,也很容易暴露行踪,根本不可能7天后才发现中国舰队被跟踪。再加上潜水艇的速度远远比不上舰队的速度,那么这艘跟踪潜艇又是怎样一直尾随跟踪的呢?稍懂军事的受众就能从中发现问题。第二,报道中说中国海军护卫舰队的三艘战舰在曼德海峡西海岸起航,但事实上,据新华社报道,中国舰队并没有在曼德海峡西海岸,而是分别从曼德海峡东口和亚丁湾东部海域起航。而且这三艘舰队首次以分组护航的方式,并没有在同一个地点。 第三,谈及这篇报道的消息来源,报道上标明出自央视国际,但是有报道称这篇假新闻是从《青岛晨报》上转载的,而青岛只有《青岛早报》,根本就没有《青岛晨报》这份报纸。那么这篇报道的真实来源来自哪里呢?有调查表明,这篇报道的许多描述与纪实文学《北海舰队反潜实录》中“新驱31次对潜攻击”有着惊人的雷同之处。原来这篇新闻的制造者是根据众多网站上的新闻进行拼凑,虚构编写而成的报道,没有任何的前期调查采访活动蕴含其中。央视作为国家级权威媒体应该在新闻报道上为其他媒体做出榜样,仔细查证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来源杜绝假新闻的产生。


案例6.7 103名乙肝患者临床治愈不传染

【案例概述】


  2007年1月13日,在2007年中国肝病论坛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对外公布:目前国内已有103名慢性乙肝患者通过免疫重建的方式,实现了临床治愈,即表面抗原转阴,并出现表面抗体,摘掉了“乙肝”的帽子。这些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载量非常低,不再具有传染性,再也不需要和家人分餐,是临床实践最接近“治愈”的状态,也是目前可以取得的最好疗效。这是中国发布《乙肝防治指南》,抗病毒治疗规范化以来,首次有大批患者摘掉了乙肝帽子。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教授在会上指出,慢性乙肝的发生和发展同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有重大关联,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的缺陷为病毒大量复制提供机会,最终发展为慢性乙肝。比如,90%以上的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会转为慢性乙肝就是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尚不完善。“免疫重建”,就是帮助恢复受损的免疫系统,以逐渐强大的免疫机能来帮助对抗病毒;在“免疫重建”的同时,长效干扰素作为“外援”进行抗病毒。疗程为48周。目前,以“免疫重建”为基础的长效干扰素已在欧洲和美国被列为乙肝治疗的一线用药中的首选。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王宇明教授指出,转氨酶波动异常,疾病没有进展到肝硬化的患者都可以尝试使用这种方法。在这部分合适人群中,比较年轻的患者,因为免疫基础好,治疗效果会更为明显。


(来源:《广州日报》2007年1月14日第A1版)

【案例评析】

医学方面的新闻对于很多受众来说都比较陌生,更多的会相信医生和记者的话。这篇报道就利用读者的信任进行失实报道。但懂得一点医学常识的人就能发现其漏洞。一,报道中说103名慢性乙肝患者实现了临床治愈,首次有大批患者摘掉了“乙肝”的帽子。但事实上,乙肝临床治愈是一个医学常识,并非医学突破。在医学史上也有稳定的慢性乙肝患者没有经过治疗就实现了表面抗原转阴,并出现表面抗体的状况,而且,国内外临床研究证实经过正规的治疗(特别是干扰素类的治疗),确实有3%——5%的慢性乙肝患者可以达到乙肝表面抗原转阴,这是一个肝病研究领域的常识问题。二,乙肝患者即使表面抗原转阴,也并不意味着他不带有乙肝病毒,不能像报道中说的“摘掉了‘乙肝’的帽子”,“不再具有传染性,再也不需要和家人分餐”。三,报道中说有103人实现临床治愈,那么有多少人参与到这场治疗中呢?报道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四、报道中说103人实现临床治愈是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对外公布,可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发布此消息。由此看来这是一条假新闻。记者在面对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时,要认真采访核实,不能只听一家之言,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常识性问题。


案例6.8 六旬老人考取清华研究生激励儿子

【案例概述】

2008年5月8日,黑龙江一媒体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62岁的哈尔滨市民老滕因儿子没有考上名牌大学,为了激励儿子,自学考上了清华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了2006级清华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班27名学生中的一员。这篇报道一经发表,立刻掀起了轩然大波。5月9日上午,上海新民网记者首先致电清华大学求证。相关部门答复新民网说,清华大学的院系设置中并未设置“艺术学院”,而与之相关的只有“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务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6年没有招收一名60多岁的硕士研究生。“按照规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招生有年龄限制,一般来讲,硕士研究生不超过40岁,博士研究生不超过45岁”。而据四川一媒体记者报道,老滕并非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而是报名参加了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级研修班学习。研修班是不会颁发研究生毕业证书的,其招生录取工作也与正规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有着本质的区别。

(来源:温州网http://news.66wz.com/system/2008/07/18/100595999.shtml


【案例评析】

因为记者对于相关常识的缺乏,导致了这篇漏洞百出的假新闻的出现。第一,报道中说老滕是通过考试进入清华大学,而据记者调查,老滕并没有进行研究生考试,而是进入研修班。考研进入大学学习和研修班学习是两种概念。研修班学习不需要进行任何考核都可以进,而大学学习需要经过研究生统一考试,而且研究班毕业也不会获得与正规研究生考试录取的学生一样的毕业证书。第二,对于对清华大学有所了解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清华大学没有艺术学院,只有美术学院。采访记者既没有对此事件进行探访,转载的媒体也没有去此消息进行核查,才导致清华大学艺术学院的出现。第三,报道中说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艺术学院。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对考生有年龄限制,硕士研究生不超过40岁,而老滕已经60多岁,不符合招考要求。第四,这则新闻是2008年5月刊登的,而报道的事实却是2006年的事,从新闻的时效性来说也已经失去了新闻价值。第五,记者在这则新闻中说道老滕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那么这优异的成绩是多少分呢?记者在报道中也没有明确写出,这些疑点都直指一个事实:这是一条假新闻。作为一名记者,必须报道真实、新鲜的事实,而这则假新闻就违背了这两个原则。对于记者来说,如果对清华大学研究生的招生录取工作和专业设置有一定的了解,完全可以杜绝该假新闻的产生。


案例6.9 网购奶粉收到小袋鼠

【案例概述】

青岛的刘女士最近通过淘宝邮购了一箱六罐澳洲产的奶粉,但等她打开从澳洲寄来的包裹时,发现箱子里竟然有一只年幼的澳洲袋鼠!这只袋鼠已被送往青岛动物园,园方表示小袋鼠被送来时生命垂危,经过积极抢救,目前小袋鼠的生命已经保住。(来源:《萧山日报》2013年6月3日第9版)

【案例评析】

这篇报道最先是在网络上发布,随后被多家媒体包括报纸媒体作为趣闻刊登在报纸上。但是这篇报道有很多疑点:一是这只澳洲袋鼠是怎样通过海关安检的呢?海外代购产品都会经历安检,特别是活生物在经过安检时就能检查出来。二是作为商家,卖东西是为了盈利。邮寄商品是需要邮费的,额外送一只小袋鼠,肯定会增加邮寄商品的重量,这样就会大大增加卖家的费用。而且,袋鼠是澳洲的象征物,不可能廉价送出去。从这点来说,卖家不可能送一只小袋鼠。那么小袋鼠有没有可能自己跑进箱子里而卖家不知呢?这种猜想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卖家在邮寄商品时要称重量,多了一只袋鼠,从重量上就能发现。而且箱子在装有六罐奶粉后还能装袋鼠,那么读者不禁质疑这只袋鼠到底有多小?从报纸上刊登的图片来看,这只袋鼠还是比较大的。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条假新闻。三是这则报道不符合袋鼠的习性。袋鼠出生后就会立即存放在袋鼠妈妈的保育袋中,直到6-7个月才开始短时间地离开保育袋学习生活,但仍活动在妈妈袋鼠附近,随时获取帮助和保护。袋鼠对自己的孩子保护意识很强,从袋鼠妈妈身边偷走袋鼠是一件艰巨工作。而小袋鼠也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当受到惊吓后,它会很快钻回到育儿袋里去。由此可见,要想抓小袋鼠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这是虚假报道。四是报道称“这只袋鼠已被送往青岛动物园”,而事实上,青岛动物园并没有收到小袋鼠。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应秉着良心去报道真实事件,而不是编造新闻事实。报纸不是网络媒体的传声筒,面对这么离奇的新闻事件,纸媒的新闻工作者更应学会质疑,而不是盲目相信、转载刊登。

上一条:第一章虚假新闻典型案例 小结 下一条:虚假新闻类型五:掩耳盗铃 自欺欺人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