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甘肃越野跑前6名唯一幸存者遭网暴的事件看网络暴力
时间:2021-10-30
【摘要】在传播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多样化的同时也有很多问题随之产生。比如媒介暴力事件,现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以甘肃马拉松事件为例,分析媒介暴力的内涵、原因,会对事件当事人造成的伤害和媒介暴力的抑制策略。
【关键词】社交媒体;媒介暴力;媒介伦理
【Abstract】As the forms of communication become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For example, media violence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now. This paper mainly takes the Gansu Marathon event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and causes of media violence, as well as the injuries that will be caused to the parties involved in the event and the suppression strategies of media violence.
【Key words】Social media;Media violence;Media ethics
【案例简介】
2021年5月21日,景泰县气象局发布大风蓝色预警及阵性降水预报。
5月22日,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暨乡村振兴健康跑在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大景区如期举行,9时赛事正常鸣枪开跑,172人出发。而比赛的期间遭遇突发降温、降水还有大风的高影响天气。
5月23日12时,搜救行动宣告结束。21名参赛人员在找到时就已经失去生命体征,其中不乏多项体育赛事的冠军,还有8人受轻伤,在医院接受救治。
5月23日下午4点,参加了此次比赛的张小涛通过自己的微博账号,发布了一条消息,讲述了自己参与此次比赛的亲身经历,详细还原了事情经过,文中有一句话是“很难过的是到现在为止,前6只有我一个幸存者了。”而在19点时,张小涛在这条微博底下回复,“还有私信我让我去死的,不知道我做错了什么?”
5月24日,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省委、省政府联合调查组,同时邀请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气象局的马拉松赛事专家和气象专家参与调查。调查组的主要任务是查明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造成的损害,准确认定事件的性质,查明主办方、承办方、运营方及相关部门、单位和人员的责任,提出对相关人员问责处理的建议,提出汲取教训的具体措施。
5月25日下午,甘肃省白银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百公里越野赛公共安全事件第二次新闻发布会,就事件伤员救治、善后理赔、组织调查等情况向媒体公布。
【案例来源】
《齐鲁晚报》:《越野赛前六名唯一幸存者遭网暴:有人私信我,让我去死》
https://mp.weixin.qq.com/s/OijpYSDFtyNXGnJ_D6I6jw
《凤凰网》:《甘肃越野跑后续:幸存者遭遇网暴 多数家属达成赔偿协议》
https://mp.weixin.qq.com/s/zg4338S6BcAlQxc1U5HiCQ
《京报网》:《越野赛事故幸存者遭网暴,“我做错什么了”》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0715201189464370&wfr=spider&for=pc
【案例分析】
一、媒介暴力的内涵
关于媒介暴力的定义主要有两大类观点。一类观点认为,媒介暴力指的是大众传媒中所承载的暴力内容。比如对于真实的一些暴力事件的报道或者是影视剧、娱乐节目中的暴力场景的传播,主要是大众传媒中承载的暴力内容和进行传播,这其中并不涉及传媒自身作为“施暴方”所实施的暴力行为。另一类观点则是认为,“媒介暴力是大众媒介在传播是对受众造成隐形的,身体上或者是心理上伤害的行为。”这一类观点将媒介暴力认为是一种伤害行为,倾向强调负面的影响。
本次事件的媒介暴力倾向于后者的观点,由于媒体的话语以及事件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对于当事人部分隐私的曝光,网民在网络上对于当事人产生、采取的一些过激行为,这是“媒体本身的暴力”。张小涛遭受的最主要是从属于媒介暴力的网络暴力。
二、产生媒介暴力的主要原因
(一)媒体的利益化和商业化
媒体对于利益的追逐是媒介暴力的决定性因素。为了得到点击量和阅读量甘肃马拉松多人遇难事件作为社会热点事件,事件发生后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现场的相关消息或者最新进展一经发出,会获得网民大量的转发和讨论。作为本次事件的当事人,且也是幸存者的张小涛,在微博发布自己此次事件的亲身经历后,各媒体对此消息进行转发,并且强调他发布内容中的部分字句作为标题关键词。媒体为了满足现如今人们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吸引、博取大众的注意力,配以醒目和夸张的文字或者图片,博得受众关注,以保证不再激烈的同行竞争中遭到淘汰,过分追求流量和利益,反而却忽视了新闻道德。
(二)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媒介的匿名性
网络传播的虚拟性决定了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发言与实际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传播有着很大的区别和不同。虚拟性所表现出现的特征之一就是匿名性。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谈、行为举止、方方面面都会影响他人对于自己的社会评价和自己的整体形象,而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人们能摆脱这种社会评价机制,在网络上发言不需要顾虑太多。网络传播的匿名性给予了信息发送者一种安全感,人们在现实社会中被压抑的情绪借助网络发泄出来,不敢表达的话语也能在网络上说出来,甚至发表一些带有攻击性、暴力性的内容。
在本次事件中,张小涛仅是作为当事人发布自己的真实经历,某些网友却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他进行道德的审判,给他发送私信让他去死,认为他发表的言语太过轻描淡写,认为他在炫耀自己的成绩,并且单方面的觉得张小涛不感恩对他伸出援手的牧羊人大哥,张小涛遭受了网友的网络暴力。这部分网友丝毫没有对于幸存者的安慰和鼓励,反而对他进行网络暴力,网络的匿名性让他们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法制意识,甚至发出让别人“去死”这样的话语。
三、媒介暴力带来的伤害
(一)给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
张小涛刚从经历了生死时刻,可以说是从“鬼门关”外走了一遭,与自己共同参赛的同伴遇难了,自己在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也很大,这些信息再次对他造成很大的打击,再加上对这件事进行传播报道的媒体,虽然也有好心的网友支持和同情他,但是这也是对已经饱受伤害的张小涛造成的又一次伤害,造成更大的压力和心灵以及精神上的创伤。
对张小涛进行攻击的网友仅凭文章中的只言片语,便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张小涛进行人格上的批判,抨击他不懂得感恩、这在炫耀自己的成绩,借此随意宣泄他们自己的情绪,而张小涛只是想告诉大家自己当时能了解到的一些具体情况,并没有其他的意思。
(二)造成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固有的看法,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所拥有的个性和特征。学者李普曼曾指出“刻板模式”是舆论形成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刻板模式”会将复杂的社会现实进行简单化,从而导致传播的简易化。这种“标签式”的印象在快速认识某事物或者人物的时候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存在以偏概全的情况,会使人们认知上出现一些偏差,但如果是负面的印象被广泛传播的话,则会造成名誉上的损害。新闻的报道,其中的一些字眼会在无形之中给张小涛形成一些负面的固有印象,之后人们对于他的认识可能不是就因为马拉松,而是被网暴事件的受害者。
四、媒介暴力的抑制策略
首先主流媒体要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并且媒体要恪守新闻道德,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社会效益,承担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做好“把关人”的角色,采取合理的报道方式,遏制流言,抑制可能会出现的媒介暴力。而互联网用户要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这也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进行一定的教育和正确引导。用户自觉培育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避免从众跟风,理性地看待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还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完善相关法规政策,给予传播和发布不恰当内容的个体等惩罚,媒体与受众互相监督,共同规避和解决媒介暴力问题。
【参考文献】
[1]郝雨,王祎.媒介暴力:类型、效应及控制[J].新闻记者,2009(06):15-19.
[2]申亚美,赵良玉.媒体暴力与“二次伤害”[J].新闻世界,2015(08):279-280.
[3]张楠.浅析媒介暴力及其负面效应[J].新闻研究导刊,2018,9(06):69-70.
上一条:学姐查寝事件:网络暴力下的舆论失焦 下一条:从“女孩在民警注视下溺亡”看媒介暴力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