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网络消息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作者:龙文凤 金欣 时间:2016-03-03

【摘要】:互联网具有海量信息、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使其成为现代媒体人重要的消息来源。但是,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也意味着消息的真实性有待考证。如果新闻记者以网络新闻作为消息的来源,则更需要记者进一步的深入调查。否则,未经查证的网络消息很容易成为虚假新闻产生和传播的渠道。本文将以两则网络匿名消息为例,分析匿名网络消息对新闻消息来源的影响。

【关键字】:网络传播 自媒体 匿名性

 

【案例1】:年终奖个税计税方式将修改,避免多发1元个税多缴2万

【来源】:《广州日报》2011年8月13日

【案例简介】:

年终奖在个税法修订后不会“分段计税”,但计税方法也将调整。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制定并发布《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7号),不仅根据修订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对税率表作了修改,还对全年一次性奖金的计税方法进行修订,以避免“年终奖越多,税后所得越少”、“多发1元,个税多缴2万”的问题出现。新规将在今年9月1日实施。

8月15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声明称,近日,有人盗用税务总局名义,对外发布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公告》(2011年47号)”并作解读,该文及解读内容在媒体刊登后,严重误导了纳税人。此后,经公安机关查明,该公告由一位上海网友杜撰而成,公安机关对其依法作出行政拘留15天的处罚。

 

【案例2】:媒体误传“与大自然的悄悄话”是上海高考作文题

【来源】:央视新闻30分2011年6月7日

【案例简介】:

2011年6月7日,当高考语文考试还在进行时,一些等候在考场外的家长便通过手机微博,看到了很多网友转发的各地高考作文题,其中不约而同地说到“上海的高考作文题是‘与大自然的悄悄话’”。很快,这道作文题在家长圈中炸开了锅,家长纷纷开始议论难与易。整整一个上午,这个作文题在微博上迅速传播,被网友纷纷引用转载,甚至到语文科目考试结束,还在流传。中午播出的央视新闻30分新闻主播在播报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目时,提到上海卷的作文题目是“与大自然的悄悄话”。还有市民反映,听到非本地的广播电台说上海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与大自然的悄悄话”。

事实上,6月7日上午语文科目考完后,上海教育主管部门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材料作文,围绕两句名言“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做文章,网友大呼被微博“忽悠”了一把。

 

【案例分析】:

近年来,互联网媒体发展很快,不仅为传统媒体输送观点,甚至为传统媒体提供事实。如果这种事实准确,还不会产生什么问题。但是在用户生产的内容中,我们无法杜绝有些用户出于某种原因制造出一些虚假信息。一旦信息有误,其危害更大。这些来源于网络的信息,经过传统媒体报道后,取得了更大的传播效力,相应的危害也更为严重。

目前,由网络产生的虚假新闻主要有三种形式:报纸刊发新闻→网络媒体转载→广泛传播,网络媒体的海量和快捷优势无可比拟,但内容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传统媒体,一些传统媒体制造的虚假新闻得到网络媒体的传播后,产生更大的影响;微博首发→网络扩散。微博是一种新的网络应用技术,即时性、互动性更强,但对微博内容的审核和把关也相对更难一些,因此这两年发展很快,但有时很难区分微博上的信息真实与否,以致有国外媒体称“新浪微博已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谣言制造机器”;论坛、博客等发布不实信息、草根流言→传统媒体取材,在不经核实、不经求证或者难以核实和求证的情况下便发稿→网络媒体再次转载,这是目前网络虚假新闻最为常见和突出的问题,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

第一个案例中的信息来自网络论坛。网友“shaofd”在中国会计视野网论坛发表“《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7号关于修订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公告》”,即后来被热传的“47号公告”。包括编辑在内的很多网友当时就指出该文有专业错误,并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但该帖的影响力很大,点击数很快达到数千次。报纸中首家报道“47号公告”的是《广州日报》,该报在8月13日刊发了《9月起年终奖计税方法调整避免奖金越多所得越少》,并对该公告进行了详尽解读。但事后查明,所谓的“47号公告”是杜撰的。网络用户固然可以提供很好的新闻线索,但因其匿名性,也会给新闻的真实性带来巨大风险。当把网络信息落地时,记者更应尽到核实的责任。

第二个案例中的信息出自微博。微博有其自身的技术特点,比如140字的文本容量、便捷的转发机制及对终端设备的简单要求,这些都降低了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成本。央视的记者在微博上注意到了用户所发的高考作文题目,为了抢发新闻出了一个小小的乌龙。随着微博的发展,很多媒体直接从微博上获取线索,如果不经查证就刊发很容易造成新闻失实。有鉴于此,新闻媒体要严格使用互联网信息制度,不要直接使用未经核实的网络信息和手机信息。对于通过电话、邮件、微博客、博客等传播渠道获得的信息,如有新闻价值,新闻机构在刊播前必须派出自己的编辑记者逐一核实无误后方可使用。

由此可见,网络作为新闻消息的重要来源,为记者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内容。但是网络平台自身的特质,也对记者的新闻专业活动提出了要求:在网络虚拟环境下,如何理性分辨消息的可靠性,并通过实际调查进行验证和修正,是新时代媒体人必须具备的新闻专业素养。

上一条:从“扶老人”系列事件看新闻报道中的标签化与污名化 下一条:冒牌“拿督”来杭辟谣 《杭州日报》未核实闹乌龙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