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最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莫让公众善意一次次被“消费”

作者:孟文 时间:2016-12-14

【摘  要】2013 3 25 日流传于网络的深圳最美女孩新闻仅仅过了一日就被爆出是有意策划的商业炒作,这一事件触发了网民极大的愤怒,在指责幕后操作者社会公德沦丧的同时,也对新闻媒体的把关失职表示失望。本文以深圳最美女孩为例,对以商业利益为出发点的策划新闻进行理论层面和事实层面的解读,分析其背后各个方面的主客观成因,也对其应对策略提出了探索性的建议。

【关键词】深圳最美女孩;策划新闻;公信力

【Abstract】The news that "the most beautiful girl in Shenzhen" spread in the network on March 25, 2013 was exploded intentionally planned commercial speculation just over a day. This event triggered a great anger of Internet users, they not only accused of the deletion of social public morality, but also expressed the disappointment to the dereliction of news media. This paper will take "the most beautiful girl in Shenzhen"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planned news which based on commercial interests, interprete the causes of the various aspects and give some suggestions.    

【Keywords】The most beautiful girl in Shenzhen;  Planned news;  Credibility  

【案例简介】

2013年3月26日,一名叫“文芳”的深圳女孩爆红网络,她跪地喂残疾乞丐的照片在微博上被广泛传播,被称为“深圳最美女孩”。

原报道《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出自中国新闻网,报道称,一个名叫文芳的湖南新化女孩,日前在深圳欢乐海岸飞碟馆的“穿越时空·探秘古埃及”文明展销售门票,25日下午,文芳在下班返回住处的途中遇到了一名饥肠辘辘的老人,于是便掏钱为老人买来了盒饭,单膝跪地将饭一口一口喂进老人的嘴里,“看见他,我就想起了自己的爷爷”。报道中称,文芳在老人的口袋中找到了一张写有电话号码的小纸条,但是该电话一直无法拨通,她便将老人接回自己的住处,如果仍然无法联系上老人的家人,文芳表示将会把老人交给民政部门。

由于报道源于中新网,该新闻被多家媒体转载报道,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财经网、朝日新闻中文网等粉丝多、影响大的官方微博都加入了传播行列,“当时我就震惊了”“薛蛮子”等知名大V也对此进行了转发,称文芳为“深圳最美90后女孩”,文芳也获得广大网民称赞,谓之正能量。一时间,“文芳”之名,爆红网络。

然而仅隔一日,网络上就爆出该事件为炒作。经记者调查发现,该照片并非摄于欢乐海岸,而是东门步行街,目击者报刊亭的老板称,这个女孩“喂了几口饭”,同伴来回拍了几张照片,两人就一起走了。而且,报道中涉及的某展览负责人说,自己一直在这里上班,并不清楚这起事件,她也从未见过这名女孩。该工作人员在员工签到表中也未发现“文芳”这个名字。随后,记者向该展览的两个售票窗口的售票人员展示了文芳的照片,均表示不认识此人。

由于在原文中两次完整出现了在欢乐海岸飞碟馆进行的“穿越时空·探秘古埃及”文明展的名字,这跟一般记者写稿时会回避的做法相悖,记者联系此前参与过该展览相关炒作的网络策划人石金泉,询问“文芳”是否是其操作炒作的事件,在记者表示想追踪报道的情况下,石金泉承认文芳与自己是一伙的,但他表示文芳没空不方便见记者,同时拒绝了电话采访的要求。

28日凌晨,涉事记者郑小红和通讯员石金泉通过中国新闻网官方微博向公众致歉。石金泉在署名“金泉少侠”的《道歉声明》中承认,“最美女孩文芳”系列图片是自己向金羊网和中新网提供,并承认自己在提交过程中隐瞒了事实。郑小红在《致歉声明》中称,“在这篇稿件的处理过程中,我未严谨地核实新闻事实,没有善尽一个新闻记者的责任。”“请社会公众相信,我的初衷是传播正能量、传播真善美,这一点非常重要。”中国新闻网表示,相关采编单位已对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罚。

信息来源

http://roll.sohu.com/20130327/n370495948.shtml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03/27/c_124507612.htm

【案例分析】

在网络信息泛滥、眼球经济一片红火的新媒体传播时代,很多心怀不轨的传播者趁虚而入,加上媒体工作人员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出现不少罔顾社会公德和传播伦理的行为,策划新闻大行其道,“最美深圳女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学者陈朝晖曾对“策划新闻”作出解读,他认为,策划新闻是以商业利益为目的,通过新闻导演、炒作、造假等“新闻事实”的策划,人为制造“卖点”,赚人眼球的不良行为,策划新闻不属于新闻活动的范畴,在本质上也有违新闻报道的规律。的确,策划新闻以吸引受众注意力为导向,造成信息失实,不仅误导了受众,对受众的感情造成伤害,同时也会削减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造成社会层面的信任危机。

成因分析

1.商业利益驱动下的道德缺失

在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下,置社会公德和传播伦理而不顾,作为“深圳最美女孩”这则策划新闻的通讯员,即深圳专业网络策划人石金泉,在调查采访中承认,他为了给某商业展炒作宣传,而策划了“最美深圳女孩”街头喂饭一事。就是因为有商业利益的驱动,才屡屡有人不顾社会公德,罔顾事实真相,博取大众注意力。

2.新媒体传播环境的自由性

媒介技术的发展为普通民众传播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自由开放的网络空间,受众接触媒介的自主性显著增强,具有了比以往更多的传播权利。“最美深圳女孩”事件的幕后操作者为了商业宣传而故意策划新闻,但如果没有广大网民的大量转发评论,这则新闻恐怕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成为社会热点,这种人人都可以发声的自由,正是新媒体赋予人们的。

3.把关不严,新闻专业主义缺失

除了传播者底线丧失,策划新闻能够得以广泛传播的另外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新闻专业主义缺失。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工作者应当恪守的基本职业规范,但很多媒体工作者为了抢时效常常忽略这一点,一旦发现有能吸引受众的新闻就立马发布出来,对于不够准确的信息缺少多方核实。

作为把关人,新闻机构首先要考察的就是所接收信息的真实性,网络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常常缺乏把关这一环节,尤其是在进行微博转载时,缺乏质疑精神,在“深圳最美女孩”事件中,作为国家级媒体的中国新闻网面对通讯员提供的内容不加求证就进行报道,是专业媒体新闻把关的失范。

4.法律缺失,犯错成本低

《纽约日报》和BBC都曾因为报道虚假新闻而导致主编和总裁辞职,但在中国,记者、通讯员做出了虚假新闻后,往往无需承担过多的惩罚或制裁,而仅仅是媒体内部对其进行批评或罚款,或者公开道歉。在“最美深圳女孩”事件中,当时记者郑小红除了一封致歉声明,似乎并没有为其行为付出太大的代价。正是因为报道不实新闻的后果不严重、犯错成本太低,所以才导致新闻工作者屡屡麻痹大意、掉以轻心,造成策划新闻愈演愈烈。

对策探索

1.秉承操守,加强自律

作为策划新闻的源头,网络推手和专业策划人员应当反思自身的媒介行为,加强自律,秉持职业操守,呵护自己的良知,对商业利益和社会价值进行正确的衡量和取舍,纠正违背职业道德和愚弄民众的行为。

2.严格把关

新闻媒体都希望在第一时间获取独家新闻,并以最快的速度发出去,这是敬业的表现,但单一追求时效性而不对所发布的信息负责,这是严重的把关失职。因此,新闻媒体要严格施行把关制度,对接收的信息进行认真核实,恪守敬畏事实、秉持正义的传播伦理,有多少事实就说多少事实,不辜负社会大众的期望。

3.记者编辑责任制

在国外,就有记者若编造新闻将被永久性逐出新闻业的规定。我们也应当严格落实记者编辑责任制,明确每个环节、每个人的责任,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在于在问责的时候有据可依,也可以给新闻工作者以警醒,让他们心里清楚违犯规定要付出的代价。

4.强化监督,完善法律

法治国家讲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然而在我国新闻业,法律的缺失却让那些心怀不轨之人有了钻空子的机会。因此,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必须提上议程,编造虚假新闻造成的不同影响和后果将分别受到何种制裁,这是新闻法必须要明确的一点,唯有健全的制度才能保证“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5.提高受众媒介素养

早在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就给媒介素养作出了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作为一般网民,往往缺乏对信息的辨别和分析能力,对煽情化的信息抱有天然的趋向心理,容易不加审视地接受或摒弃,如果民众能够以思辨的态度对待网络信息,不盲目相信,虚假新闻传播的空间势必会被大大压缩,引起的社会影响也不会如此巨大。而作为意见领袖,更要保持理性、不盲目跟风,待事情水落石出之前,不草率表态、妄加评论,以免误导舆论。

媒体的公信力一旦缺失,不仅影响媒体自身的发展,还会损害人们参与社会的热情,甚至导致严重的信任危机。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建立陌生人之间的信任,需要日积月累方有小成,而破坏这种信任往往只要一件小事。有了“彭宇案”,很多人不敢再去帮扶老人;“深圳最美女孩”,将弱势者当成炒作的工具,愚弄民众的善意,欺骗人们的感情。须知,“狼来了”不断上演,社会善良标准也会一再降低,最终覆水难收。

参考文献

1荣斌:《“2013假新闻”对当前媒体采编的启示》,《新闻界》,2014年第8期

2龚靖杰:《对假新闻“深圳最美女孩”的反思》,《新闻世界》,2013年第7期

3梁锡山,陈祥华:《网络虚假新闻的传播机制与应对策略》,《新闻世界》,2013年第6期

上一条:以农夫山泉发布会撒车马费为例看“车马费”存在之怪状 下一条:以记者之名,行贿赂之实,“有偿新闻”为何屡屡得逞?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