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京中关村第二小学欺凌事件为例看权威声音嘶哑导致的新闻真相模糊
时间:2017-03-14
【摘要】在“反转新闻”频发的当今社会,受众的心理随着事件的一次次反转已经建立起了“预防”机制,但有些人正是在事件负责方的权威声音“嘶哑”的时候,利用这种心理来操作舆论导向,故意造成新闻反转,导致真相难以被揭露。
【关键词】反转新闻;舆论;权威声音
【Abstract】Nowadays, “news reversal” events happen frequently,with the emergence of news reversal, the audience's psychology has established a“prevention”mechanism,when the voice of the responsible side of the hoarse, some people use this psychological to manipulate public opinion, deliberately caused the news reversed, leading to the truth is difficult to be exposed.
【Key words】news reversal;public opinion;Authority sound
【案例概述】
12月8日深夜,一篇名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等平台流传,撰文者称是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二小四年级某10岁男孩的妈妈,自述儿子受到校园欺凌。
这位母亲发文称,11月某日,在中关村二小的某男厕所里,儿子被同学用厕所的垃圾桶倒扣在头上;垃圾筒里,还含有尿液和沾有排泄物的纸巾。并表示事发后,孩子出现失眠、易怒、恐惧上学等症状,并被诊断成急性应急反应。受欺孩子的家长与校方及涉事同学的家长进行交涉,学校老师将此事定性为一个“过分的玩笑”,还屡劝受欺孩子的家长,放弃“处理惩戒施暴孩子”“让施暴者的家长道歉”等相关诉求。
此事在网上引发热议后,中关村第二小学10日发表声明:“近期,一起发生在我校三名中年级学生、家长之间的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关注。从事发到现在,学校一直在积极努力协调,客观、公正地处理几方家长间的相关诉求和矛盾纠纷……此外,针对近期网络上出现的关于我校以及相关事件的不实言论,我校将保留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学生及学校声誉,并追究相关主体责任的权利。”
与此同时,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微信朋友圈中,有网友以“知情者”、“学生家长”等身份发表言论“爆料”说此事件事出有原因,暗示双方互有不当行为,文章称当时只是孩子们之间的课间打闹,并非诚心欺辱。还说,只许自家孩子占便宜的家长是有的。文章称发帖的“被欺凌”学生家长“夸大事实、借题发挥”,更有人贴出“通过找关系进的学校”“母亲是个编剧很会编故事”等内容。
关于该事件的真相以及学校最后的处理结果我们仍然不得而知,校方、受欺凌者家长、欺凌者家长三方面各执一词,但无论真相如何,孩子的伤害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此次的事件对孩子心理上造成的伤害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案例分析】
一、涉事学校未发出权威声音
这起事件发生在北京第二中关村小学,学校应该为这起事件承担一定的责任。在学校里,作为孩子第一责任人的校方,应该是带有诚意地去解决问题,调停双方家长,而不是通过一纸官腔的文件,或是用一种傲慢的权力思维去压制这类事情。在这次事件中,中关村二小对于事件的处理在网络上引起了众网友了指责,甚至连《人民日报》对此评论:校园欺凌,不是“开过分了的玩笑”。在学校的回应声明中,我们没有看到校方真诚的解决态度以及对于自身监管失职的歉意,而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和冷漠的态度来回应事件。
另外,校方迟迟不公布事件的调查结果,没有第一时间发出正规的、详细的事件调查报告,导致网络上一些不良网民和一些别有用心者利用官方权威信息缺失的空隙趁机发布一些不实、捏造的所谓“内部信息”、“爆料”等,导致舆论风向的反转。舆论反转,是指公众态度的反转,某条新闻刚出来时,舆论会把矛头指向某一方,可新公布的细节会使新闻剧情突然发生逆转,舆论态度立刻随着新剧情情绪化地指向对立的方向,被同情的受害者瞬间成为被唾弃者,被攻击的作恶者立刻成为被同情者,180 度的情绪大挪移就在一瞬间。
这起事件与其他的“反转新闻”事件的区别之处在于:一般的“反转新闻”事件的发生是由于媒体为了抢新闻、争时效,在没有完全调查清楚事件真相的时候进行报道,而随着事件细节和真相的不断挖掘和还原,舆论的态度也会随之转向,但这类事件的最终真相通常会经过一次或者多次反转后逐渐清晰,最后舆论的态度也会稳定;而此次中关村二小欺凌事件之所以舆论的朝向被“反转”,并不是因为媒体的报道出了偏差,而是由于网络社交媒体上的网友“爆料”引导了舆论走向。最关键的责任方——北京中关村第二小学,在事件不断发酵的期间并没有及时发声,平息争论,对于网络上所传的“受欺负孩子的母亲是编剧、很会编故事”、“受欺负孩子是通过家长找关系硬塞入学校,受到特殊照顾”、“受欺负孩子平日练习空手道,并且欺负其他同学”等类似说法做出正面回应,导致真相扑朔迷离,舆论朝向摇摆不定,让发文的母亲和小孩再次受到网络暴力的伤害。
二、“反转新闻”频发让受众对新闻事件有“反转”期待
“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中国游客顺走日本马桶盖”、“成都女司机被打”等等之类的反转新闻一次次的刺激受众的心理,这些新闻来源虽然满足了受众的各种信息需求,但其真实性在短时间内难以辨认,导致各种反转新闻、虚假新闻频频出现,既使新闻当事人饱受责难,也浪费了公共舆论资源,削弱了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使得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大打折扣。这些反转新闻不仅严重损害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也让受众建立起了一定的“预防”心理。
特别是在网络新媒体平台上,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人都有了麦克风,自媒体逐渐成为了一些媒体的消息来源,但由于这些自媒体从业者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新闻业务培训,不具备相比于传统媒体从业者的专业新闻素养,其直接结果就是虚假新闻频出,事件真相报道不全面,一旦新闻事件成为热点,引起其他媒体的追踪和调查,最终揭露出完整的事件和真相,这就导致了”反转新闻“的现象出现。在这种新闻信息良莠不齐的网络生态坏境中,受众就自然的产生了一定的“预防”心理,对于最近报道的新闻事件都要持一定的怀疑态度,等待媒体的追踪和事件的发酵到一定程度时才开始参与舆论建构。
而在本次事件中,正是有一些别有用心者利用了受众的这种“预防”心理,以“知情老师”、“知情家长”等身份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试图混肴视听、改变舆论走向,并且这些人在虚假信息的叙述方式上也有所讲究。
依据人物模型规制,新闻人物可归结为五种类型,分别为悲情形象、恶俗形象、普通形象、特权形象、英雄形象等。除普通形象的情感色彩较淡之外,其余均带有强烈感情色彩。”、“一旦与社会中弥漫的情绪化舆论氛围接榫,矛盾冲突就直指权力、财富和公平,仇官、仇富、仇不公等,并成为带有倾向性的话语表达,以吸引无数受众围观和狂欢,网络舆情热度难以缓解。
在这些所谓“知情人士”的爆料中,他们刻意的将“通过中央办公厅找关系”、“母亲是个编剧,东北人,很会编故事”、“小孩从小练空手道”等标签贴在了受欺负的小孩和其父母身上,将他们塑造成一种“特权形象”,在潜意识里赋予受众仇富感,并且加强对地域和职业的刻板偏见,以及暗示受欺负小孩有能力不受欺负,这些做法的用意就是带起舆论的节奏,将舆论的矛头指向追问事件真相,把讨论焦点从指责校园欺凌上转移。并且这种做法确实起到了作用,舆论态度立即反转,导致了对发文母亲的和受欺负小孩的二次伤害。
这些别有用心的人正是利用受众对于新闻会“反转”的期待心理,趁学校官方迟迟不发出权威的、令人信服的声明的时候,趁机混肴视听,企图引导舆论,并且时事件的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结语】
在这次事件中,最应当出面维护学生、调停双方家长、平息事件的中关村第二小学迟迟没有发出“权威”声音,不仅如此,学校发出的“冷漠”声明更是引得一片“骂声”。而关于这件事情的众多看客也由于心理上有种对“新闻反转”的期待从而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任人带领舆论走向。
可见,在这类事件当中,作为主要的负责方在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权威声音”的出现有助于避免谣言以及虚假消息所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也有助于尽快解决争端、平息事件。
而作为看客以及舆论构建者的受众在参与讨论时也需要练就火眼金金,不要急于发表言论和发表极端言论,对事件的发酵和发展起到负面作用。应该冷静客观地分析与思考,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努力营造一个绿色和谐的舆论空间。
【参考文献】
1.胡波.浅谈“舆论反转”中的媒体责任[J].新闻战线,2017,(01):99-101
2.李秀芹,秦克寅.反转新闻对媒体公信力的考量[J].青年记者,2016,(11): 56-56
3.陆学莉.反转新闻的叙事框架和传播影响[J].新闻记者,2016,(10):41-49
【案例来源】
1.http://henan.163.com/16/1212/08/C82T13VK022701R8_all.html
2.http://news.sohu.com/20161211/n475531506.shtml
3.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52677817455348&sudaref=www.newsmth.net&retcode=6102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