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抹香香”事件看反转新闻中的媒介失范行为

作者:李明月 时间:2017-03-14

【摘要】:自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和“抹香香”事件后,"反转新闻"成为热词进入公众视野,而且愈演愈烈。在信息与技术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对传播速度和阅读量的极致追求导致了反转新闻的频繁发生。本文将通过分析“抹香香”事件中的媒介失范行为来探究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和规避方式。

【关键词】:抹香香;官员;新闻反转;客观公正

【Abstract】: Since the Harbin "super fish" and "wiping Xiangxiang" incident, "reverse news" has become a hot word in public view, but also growing. In the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is so advanced today, the propagation velocity and the amount of reading of the ultimate pursuit leads to frequent news reversal occurred.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reasons wiping "Xiangxiang "in the event of media anomie to explore the way to avoid and reverse the news.

【Keywords】: Wiping Xiangxiang; Official news inversion; Objective

    (来自网络视频截图)  

【案例简介】:  

丁学玉,河南省鲁山县磙子营乡人,68岁,曾是一名从事教育工作34年的乡村教师。然而,由于民师指标莫名“丢失”,其从教资格始终无法得到正规确认,直到2003年底被迫离开讲台,仍被排除在现行教育体制外。在他被清退后偶然得知,自己早在1982年就被莫名“辞退”。从1970年初到2003年底,丁学玉教了34年书,一共只拿到9533元工资。

2016年2月23日,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百姓观察》栏目以《26年后才知被“辞退”谁造就了“黑户”教师?》为题,对丁学玉被“辞退”一事进行报道。节目中,面对记者,鲁山县委群工部部长汤钦,一边擦着护肤品一边说:“我是当领导的,不可能每件事都知道具体,你要找各个部门。这件事毕竟这么多年了,我不是很清楚。”该言论引发争议。

2月25日,有媒体二次推送《教师被辞退引发领导“抹香香”:河南平顶山市已成立工作组》,关注焦点转向汤钦的抹脸动作,还制作成动态图,称之为“抹香香”事件。

2月27日报道再度升温,网络新闻《河南乡村教师教书34年总工资不过万民师资格被人顶替》,文中坐实了“顶替”情节。

教师蒙冤、官员麻木,舆论追打,但调查后的事实却呈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版本。

调查结果显示,丁老师一家所坚持的“顶替”事件不合情理,而追究其被辞退的真正原因,似乎也有迹可循。1982年春天,民师着手整顿时丁老师妻子已怀孕,而这已是他两段婚姻中的第四个孩子。在县档案局,只有丁学玉的成绩表,而没有接下来的政审表和体检表,说明民师转正的政审环节没通过。而当时备受争议的“抹香香”主人公汤钦表示,他承认当时自己工作态度上有问题,但他曾帮对方协调调阅档案,只是这段没播。

【案例分析】:

反转新闻就是由新闻事件及其相关报道所引发的舆论,不断随着报道的继续而出现逆转的现象。舆论的转换往往只在瞬间,往往又来回转换,犹如过山车,反复跌宕,一波三折。

“抹香香”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反转新闻,究其缘由,是部分媒体在新闻中片面地展现所获取的信息,使得展现出来的新闻与现实不符,以偏概全,进而对公众产生误导。这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媒体暴力,是对当事领导的不负责和严重伤害。此次事件中,媒体在报道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媒介失范行为:

(一)新闻媒体选择性报道新闻事实以迎合观众心理

在《26年后才知被“辞退”谁造就了“黑户”教师?》这篇最早的电视新闻报道中,当事官员帮忙查档案的事实被记者有意隐去而不报道,刻意渲染其“抹香香”的画面。澎湃新闻”对该事件的二次报道推动了舆论的进一步发酵,媒体在未核实真相的情况下就对新闻进行了再次加工和推送,还将当事人“抹香香”的动作制成动图加以放大。相较于查档案这一常规性事实,一个大老爷们对着镜头抹香香的非常规事实当然更富戏剧性,更刺激。如此,一个完全符合民众关于“车祸现场官员大笑”记忆的报道框架呼之欲出,“问题官员”不作为恰是民众心理所需要的,也具备了引发舆论的卖点。《啥事不清楚,只会“抹香香”》、《“抹香香”抹黑了谁》、《“抹香香领导”请离开》等评论随之而来。部分媒体正是抓住这一现象,借助“仇官”心理制造噱头。不只这点,“民办教师蒙冤”、“教书34年总工资不过万”等,无不抓住了“痛点”,戳中了“泪点”,最大程度上迎合了受众心理需要,吸引受众的眼球。而当“查档案”、“超生”、“顶替”等事实暴露出来后,新闻即刻反转,媒体处心积虑搭建的新闻框架顷刻灰飞烟灭,公信力荡然无存。在此过程中,媒体人为想象了一种合理性,带着预设去采访,然后根据这种“合理性”选择事实,裁剪事实,按照既定框架呈现事实,目的就在于迎合受众情绪和心理,以制造卖点。很显然,这种做法忽略了新闻报道以事实为依据的基本规范,更抛弃了新闻人应有的独立、理性、客观和公正的品格。

(二)网络媒体追求传播速度,疏于核实真相

从2月23日河南公共频道的记者第一次选择性报道新闻事实引发热议开始,以“澎湃新闻”为首的一众网络媒体竞相转载该消息,从而将“抹香香”事件推向高潮。在此过程中,网络媒体过于追求传播速度和点击量,从而忽略了对新闻事实的亲自核实。虚假新闻就在一次又一次的接力报道中离事实真相越来越远。

在速度与公信力的博弈中,媒体为什么选择抢速度而舍弃平衡、求证、核实等基本报道规范和要求呢?这可能与当下的传媒生态有关。在新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大多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生存困难,举步维艰,求异、求快、求怪成了新闻生产的“新标准”。新媒体自身当然也面临着互相竞争,在技术手段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只有去拼抢报道速度或“出怪招”。在当今消息乱花迷眼、鱼目混珠,舆论众声喧哗、莫衷一是的传播形势下,更加呼唤那些有坚守、有品格、有公信力的媒体。媒体要在事件发生后转换观念,多方求证以还原事实,第一时间去调查核实,而不是事后澄清,坐失引导舆论的契机。

【案例对比以及观点总结】:

去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在新形势下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毫无疑问,只有报道规范才能有公信力,才能有引导力。“天价鱼”事件中《新京报》的报道就很好地诠释了报道规范。截至2016年3月21日,《新京报》共发出20篇与事件有关的报道,如18日的《“天价鱼”饭店发票被指真伪不明,省地税局介入调查》,21日的《真相大白!哈尔滨天价鱼饭店将养殖鳇鱼当野生卖,被罚50万》等。另有多篇评论,如2月15日的《“哈尔滨天价鱼”,明码标价不代表无欺诈》,16日的《店家单方证据,无法还原“天价鱼”真相》。值得一提的是,《新京报》在事件之初就派记者前往哈尔滨调查核实。总体而言,其新闻报道有自己的消息源,谨慎、平衡,为事件的后续进展留有余地。在第一次反转中,大多数媒体都单方面报道店家明码标价并未违规,而《新京报》却提出质疑:店家单方证据无法还原“天价鱼”真相。其评论能在舆论狂欢中保持冷静,发出理性的声音。

为了避免再出现新闻反转报道,需要从源头上就杜绝出现新闻反转报道。这就需要新闻媒体的工作者认清自身职责并严格履行职责,始终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即便在调查前做了预判,也需要保持中立的态度,在了解事实真相后,及时调整预判,避免主观判断更改事实真相,造成不良的社会反响。另外,新闻工作者应杜绝标签化作业,把握好准确性和时效性之间的平衡。同时,新闻媒体行业需要加强行业自律,对违反职业道德的媒体人予以严惩,净化行业生态,履行社会责任,还公众事实的真相。最后,在新媒体层出不穷的背景下,新闻媒体还需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手段,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增强自身影响力,更好地履行职责。

【参考文献】:

[1]韩晓晔.新闻反转报道的形成与规避[J].传媒.2016(07)

[2]李芬芬.“反转新闻”的成因与对策[J].新闻世界.2016(05)

[3]陆学莉.反转新闻的叙事框架和传播影响[J].新闻记者.2016(10)

[4]逯彦萃.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J].中国记者.2016(06)

【案例来源】:

[1].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16/0227/c1008-28154675.html  

[2].http://n.cztv.com/news/11936430.html

上一条:“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学生被批冷血无知”中的新闻反转现象解析 下一条:以丽江被打游客事件为案例思考新媒体时代下关于反转新闻与网络舆论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