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学生被批冷血无知”中的新闻反转现象解析

作者:黄雪莹 时间:2017-03-16

【摘要】现如今,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蓬勃发展,信息的碎片化传播已成普遍现象,人们浸润在信息的海洋之中,对事实真伪的判断往往会位居于次位,取而代之的是情感先行,由此社会上便频频上演舆论反转的闹剧。本文即以2016年初发生的一起“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的新闻事件为样本,分析其中的信息传播失范现象以及其对新闻伦理的冲击程度。

【关键词】江苏女教师 考试机器 反转

AbstractNowadays, micro-blog and We Chatare inrapid development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social media.fragmentation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has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peoplesoakin the sea of information.Emotionalreaction replacesthe judgment of facts then, which frequently staged a reversal of the farce of public opinion.This papertake thenews events "Jiangsu female teacher diedinthe invigilation, studentstake the test incalmin early 2016" as the sample,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he anomie phenomenon and the degree of impact on journalism ethics.

Key wordsfemale teachers in Jiangsu province ; test machine ; overturn

【案例简介】

2016年1月16日,《现代快报》刊发《泰州一校长一老师同天猝然离世》,其中提及:一名监考女老师疑因在教室内突发心肌梗塞去世,文中还附上一位考生家长得知女儿反馈后的信息,对于女儿面对这样的事情显露出来的冷漠感到不解。由此引起舆论的哗然。

1月17日,一则名为《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何以造就?》的文章再次刷爆朋友圈。这篇文章得出孩子们“冷血无知”的主要依据,是一位考生家长得知女儿反馈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昨天中午放学回来,女儿谈到监考老师死了!那表情,那语气,没有一点点的怜惜!”“真的为教育的失败惋惜,孩子们学会了考试、交卷,却完全没有了生活基本的常识,今天的教育体制真的该醒悟了!”

接下来的媒体转发报道则很快将侧重点放在了“学生冷漠”、“教育制度把学生训练成了缺乏基本常识和生活技能的做题机器”这些问题上。《江苏一女教师监考时猝死 家长发文责女儿太麻木》等文章相继见于报端。两日内,舆情就被推向高峰,日均转发量达到7500次。

然而,据新华社记者反复核实,基本事实是:1月14日,泰兴济川中学一名吴姓女教师在监考过程中突发心脏骤停,当时没有明显动静。孩子们发现之后,立即喊来老师,大家一边紧急施救,一边打120并尽快送往医院。虽然最终老师抢救无效死亡,但孩子们的表现绝不能用“冷血无知”加以形容。1月18日,新华社发文《孩子冷血?请慢扣帽子!》还原事情真相,指出孩子们曾积极救援。之后媒体的转发报道皆以还原事实为主,且报道量逐渐减少,23日后舆论回归平静。

(图片来源:东南网)

 

案例分析

《牛津英语词典》公布了2016年的年度热词为“后真相(post-truth)”,该词的基本解释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换言之,在信息传播的过程当中,情感和观点比起真相来说,更能引起别人的关注。纵观各类舆论反转事件,其基本共同点就是:情绪满屏。不管是建立在模糊的事实基础上,还是最后事实的真相浮出水面,情绪都是真实而溢满的。(南方周末评论员:望清秋)确实,面对铺面而来的信息大潮,民众在注意力有限的情况下,首先最容易被与自己情感立场、价值立场相同或相近的新闻信息所吸引,而各种媒体在争夺“注意力”这种稀缺资源的过程当中,很容易放弃新闻业的起码准则,从而使自身陷入道德伦理的困境当中不可自拔。在每一次的舆论转向的过程当中,事实的原貌虽然在逐渐的被恢复,但是如此“拼贴”的事实,只会让媒体的公信力一点一点的被透支。

回望本次事件,“冷血”、“考试机器”等字眼,无疑是引爆舆论的重度催化剂,此类情感表达一经网络空间的放大,势必会即刻激起网民的过度情绪化反应。《京华时报》的特约评论员陈方表示:不明真相的网民,就这样被裹挟在炮轰中国教育病的情绪中,一时间,竟不知去探寻“事实”和“真相”到底怎样;《新京报》的王传涛认为:把当下的孩子批评成“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很容易获得网友的“价值认可”,同时高度契合网友们的认知基模。众所周知,社会上对应试教育的反思和批判由来已久,此次事件刚好唤醒了民众心目中对于现行教育体制的敏感基,引发了民众的情感共鸣。因此,只要看到此类批评文章,很多人就会有“点赞”和“转发”的冲动。当下网络之中,充斥着大量吸引眼球但不符合实际的“虚情假意”,许多人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点击量而发布内容。因此,在权威报道信息未出现之前,还是要尽可能进行甄别和筛选信息,不该盲目转发。尊重事实,不被喧嚣的舆论左右,这应是每一位网民努力的方向。此次事件,事发突然,舆论无端给学生们扣上“冷血、无知、考试机器”的帽子,很显然是“煽情有余,而理性不足”,如此带来的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人们会陷入道德滑坡的深层次危机当中。在如今的信息传播环境当中,为了抢时效、占领信息制高点,获得轰动效应,不经调查的片面事实也能成为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不仅是“江苏监考老师猝死”的事件,“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罗尔事件”等等,都是经过舆论大发转之后,真相才得以显现。然而反转的喧嚣过后,人们对迟来的真相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程度,反而会陷入“情感欺骗”的困境当中,丧失了对新闻媒体最起码的信任,这就是信息传播过程当中的“塔西佗”陷阱。长此以往下去,不仅是媒体要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整个社会的民众更会面临深层次的主体性危机——信息虚无和认同危机。

所以,为了防止上述危机的深层次演进,媒体应该和普通公众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应对。一方面,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专业化组织队伍,应该担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恪守行业准则,正确引导舆论,在面对伦理的两难抉择当中,坚定的站在客观、真实、公正、全面的这一边。具体的要做到以下几点:1、严守新闻专业主义。在信息泛滥时代,专业媒体在与网络媒体的竞争中尤其要防止成为网络虚假信息的附庸或放大器,专业媒体更需要在新闻专业主义的指引下,遵循新闻规律,严格核实信息源, 最大限度地向公众传递与核心事件相关的完整信息,引导舆论朝着合理而有序的方向发展;2、明确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决定着新闻报道的品位和价值,新闻工作者要勤学习、善思考、多锻炼,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严守职业道德,加强自身修养,提升综合素质,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另一方面,普通民众应该加强自己的媒介素养,增强对信息的理解能力、批判能力、辨别和质疑的能力。在被信息挟裹的当下,学会给头脑“降温”,在面对各种网络帖子、新奇事件时,不被他人观点所影响,做好个人的独立见解,不偏激、不盲从,合理的运用手中的传播手段,发出时代的理性之音,做一个合格的新时代网民。

参考文献

[1]乔新生.须高度警惕新闻反转现象[J].青年记者.2016年5月.

[2]杨丹、陈勇.范与规范:传播当中的逆转新闻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6年第6期.

[3]陆学莉.反转新闻的叙事框架和传播影响[J].新闻记者.2016年第10期.

[4]王晓雷.基于“反转新闻”的传播学解析及矫正[J].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8月.

 

案例来源

http://edu.people.com.cn/n1/2016/0119/c1053-28065853.html

http://www.fjsen.com/zhuanti/node_165192.htm

http://news.xinhuanet.com/ttgg/2016-01/18/c_1117810873.htm

上一条: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在中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下一条:从“抹香香”事件看反转新闻中的媒介失范行为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