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在中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马希 时间:2017-03-16

【摘要】:中国媒体报道阿多尼斯获诺贝尔文学奖,答案揭晓美国民谣歌手鲍伯·艾伦获奖。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工作者依然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应对网络的能力。

【关键词】传播规律;专业素养;网络应对能力

Abstract】:China media reported that Adonis had won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but it turned out that American folk singer Bob Alan got the Award.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journalists must adhere to the law of news dissemination, and should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he network dealing.

Key Words】:Propagation law; Professional quality; The ability to deal with the network

【案例简介】

2016年10月13日傍晚,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正式公布前半个小时,凤凰网、中国日报、一财网等多家媒体就率先发布《村上春树又陪跑,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获16年诺贝尔文学奖》,称:瑞典文学院刚刚宣布,86岁的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当晚,瑞典文学院公布,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美国民谣歌手鲍伯·艾伦。这让提前将诺奖颁给阿多尼斯的媒体打脸。

澎湃新闻在10月14日发文《昨天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在中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称:本届诺贝尔文学奖提前泄露了,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获奖,许多记者据这“可靠”消息半信半疑囤稿时,发现阿多尼斯在Twitter上发声:“几分钟前接到瑞典学院电话说我中诺贝尔奖了,棒棒的!”一时间这个名为Adonis的账号真假难辨,但无形给阿多尼斯加了筹码,也让中国记者大着胆子发布阿多尼斯获奖的新闻。

人民网北京10月13日 (记者陈苑)据诺贝尔奖官网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3日下午1时,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美国民谣诗人鲍勃·迪伦荣获该奖项。

(图片来自网络)

【案例分析】

自从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中国人对每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情况一直保持较高的关注度,人们会通过各种途径打听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信息。中国人如此关注一个由别国颁发的文学奖,这一方面反映中国人文学素养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活动更加丰富了。但是由诺贝尔奖引发部分中国媒体虚假报道的事件也从另一个层面看出中国人的媒介素养还需提高。网民对铺天盖地网络信息缺乏分辨能力,很多错误信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网民的媒介素养亟待提高。另外,在阿多尼斯获诺贝尔文学奖事件中,记者们仅凭社交媒体上的一篇帖子就开始报道阿多尼斯获奖的消息,当前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发表言论,但是在现有条件下,我们并不能保证每条帖子的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这是个常识。记者的天职就是求证,对事实真相进行刨根问底式的探求,要求证这个事件也很容易,只需要询问诺贝尔官方机构就可以了,但是凤凰网、中国日报、一财网等多家媒体的记者没有一个人去求证事实的真相。因为这是一起不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也是没有给新闻当事人造成什么伤害,受众好像并未把媒体的这次“欺骗”放在心上,更多的是它当成一场闹剧一笑而过。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我们经常听到“某某被去世”的新闻,说起来好笑,实际上透露出受众对媒体这种不去求证就进行报道的无奈。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类事件更容易发生,并且呈现出网络时代所独有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贴新闻化”造成“新闻(媒体)网贴化”

网络社交媒体上的帖子通过专业媒体的报道,转化为虚假新闻的情况也来越多。网络社区的热点话题因点击量较高而被成功设置为具有“新闻价值”的议题,少数专业媒体在核实较为困难或者为抢发新闻未进行核实的情况下进行报道,媒体间议程设置功能显现,其他媒体纷纷援引转载,造成虚假新闻在更大范围内流传。阿多尼斯获诺贝尔奖这则假消息之所以会大面积被转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个名为Adonis的账号在Twitter上发声:“几分钟前接到瑞典学院电话说我中诺贝尔奖了,棒棒的!”记者们靠着这个不辨真假的帖子开始大范围的报道,造成新闻网贴化。

二、盲目追求时效性牺牲真实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对新闻时效性的追求达到极致,不管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有我们拿起手机就能实现与事件发展过程同步直播,不仅如此,我们还强调媒介的预警功能,希望在事件没发生之前就对事件的走势做出预警,追求速度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快以假为代价,这样的快是没有意义的。像阿多尼斯获诺贝尔文学奖与国人的生活关联不大,报道的时效性并不会对事件产生多大影响。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周期往往以天来计算,而在新媒体时代计时单位变成了秒,在这样的环境下,“快”的价值已经大大降低了,对于受众而言,他们在新媒体渠道获得新闻的时候往往并不太关心新闻的来源,而一旦被证实是虚假新闻,他们反而会去追问,是哪一家媒体报道了这则虚假新闻。

三、网络监管缺失导致信息真假难辨

互联网传播具有信息的海量性和开放性、空前的时效性、多媒体功能、高度的交互性与易检性以及传播环境的个性化等特点。互联网的这些传播优势在给我们带来较大传播自由的同时也会带给我们一些麻烦,当我们在面对海量信息的同时,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该相信什么不该相信什么。虽然我国的网民群体庞大,但是互联网对我们国家来说仍然是一个新东西,我们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并不够,关于怎样加强网络监管,还处在摸索阶段,怎样规范网络运营目前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但是作为一个记者,在转发和传播信息时,一定要事先对信息的真假做出判断,对于不确定的信息要调查清楚以后再进行传播,对于那些虚假信息还有责任和义务去澄清事实真相。在阿多尼斯获得诺贝尔事件中,记者开始只是预测阿多尼斯会获得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随后网上一篇没有任何根据的帖子说阿多尼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金,这篇帖子仿佛更加印证了记者猜测,阿多尼斯获诺贝尔奖的消息就这么名正言顺的登上了各大网站的头条。这里有两个地方体现网络监管的缺失,一是发表在网络上的这篇帖子的内容真实与否没有人去求证,二是新闻网站在报道错误信息时也没有人去把关。最后被证实这篇报道为虚假报道时,也没有人为此事作出解释,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似得,这样是互联网传播的特点之一:来的快去的也快。

四、记者缺乏应有的求证精神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常说每个人都是记者,既然人人都是记者,那还需要专业记者做什么,这时候不仅需要专业记者,还对专业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记者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对网络上真假难辨的信息做出判断,要透过重重迷雾去探求事实的真相。在网络媒介比较发达的社会,很多记者足不出户就能写出耐人寻味的“大作”出来,他们依靠网上的只言片语,发挥想象,拼凑出很多爆炸性的新闻,这不仅是欺人,更是欺骗自己。民国初期著名的新闻记者黄远生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著称,他用“四能”来概括自己的新闻工作:“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我们现在不缺会写会想的新闻工作者,缺乏的是对事实真相孜孜不倦的追求者,缺乏的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证者,这恰恰是写好新闻,做好记者的关键。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记者们还得多求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参考文献】:

[1]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2016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7(01).

[2]年度传媒伦理研究报告课题组:2016年传媒伦理问题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7(02).

【案例来源】:

[1].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43208

[2].http://money.163.com/16/1013/18/C39F7I07002580S6.html#from=keyscan

上一条:从“赴日游客顺走酒店马桶盖”事件分析反转新闻的传播特性与规避策略 下一条:“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学生被批冷血无知”中的新闻反转现象解析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