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赴日游客顺走酒店马桶盖”事件分析反转新闻的传播特性与规避策略

作者:吴曈 时间:2017-03-16

【摘要】:近几年,每年国内知名媒体都会总结一年内国内出现的假新闻、反转新闻事件,这类乱象已经突显出部分民众媒介素养的缺失和新闻失范困境。本文通过对《赴日游客顺走酒店马桶盖》这一事件来探析反转新闻的传播特点以及背后所隐含的深层社会问题。

【关键词】:反转新闻;媒介素养 ;策略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annual domestic well-known media will summarize the false news, domestic news events reversed within a year, this kind of chaos has highlighted the lack of news and public media literacy anomie dilemma.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read of the news and the hidden social problems hidden in the background of "going to the tourist hotel toilet cover".

【Key words】:Reverse news; Media literacy; Strategy

(图片来自网络)

【案例简介】

2016年10月18日晚上,一导游微信公众号发布一篇文章,称一对中国80后年轻夫妇跟团去日本旅游,在名古屋退房时将酒店房内的多功能马桶盖顺走,酒店发现后,立即打电话给导游并报了警。这篇文章发出后仅仅2个多小时阅读量便突破了10W+,网友纷纷义愤填膺,表示“丢人丢到国外去了”。

谁料,不久事件就有了反转。一公众号发布《被偷马桶盖”的日本酒店一段通话录音曝出了真相...这个黑锅中国人不背!》,亮出对酒店的采访,称酒店方完全不清楚有游客顺走马桶盖的事,该事件完全是不良媒体炒作出来的。

不过,打脸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宁波旅游局旗下的官方微信《宁波旅游》当日推送便彻底坐实了“中国游客顺走马桶盖”一事。推送文章中称游客发现床下的备用马桶盖,误以为是前一位住客遗落的物品,抱着贪小便宜的心里将此物带出了酒店。在领队告知此为酒店物品后,游客当即答应归还,并于18日当天将酒店备用马桶盖寄回酒店。

“中国游客顺走马桶盖”一事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旅行社所在的宁波市的旅游局也公布了下步措施,表示将建立不文明旅游“黑名单”制度和游客旅游不文明信息通报、追责机制;落实领队和导游在全过程的责任,对不文明现象重点追溯游客本人和领队、导游双向责任。

据媒体报道,由于此事迅速发酵,当事游客承受了巨大压力,目前情绪很不稳定,将提前回国,并且已经主动向单位提出了辞职。

【案例分析】

近几年,每年国内知名媒体都会总结一年内国内出现的假新闻、反转新闻事件,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传播速度的裂变化和网络议题对真实社会的深入渗透,这类乱象已经突显出部分民众媒介素养的缺失和新闻失范困境。“反转新闻”大多体现出如下的传播特性:这些新闻事件本身极具话题性,大多反映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因此传播范围广、受众数量大、媒体热情高,舆论在演变过程中多呈现出高度一致性和极端变化性。可将新闻的反转途径归纳为:事件发生—媒体初始报道—初始舆论形成—事件拐点—舆论反转,有的新闻事件在此基础上可能会再次发生反转。在此次的所谓“偷”马桶盖事件中,事件的发展也可谓一波三折,从最开始被爆出游客顺走马桶盖遭到网友全面抨击到后来一则“洗白”的微信推文又令舆论瞬间反转,再到最后宁波旅游局官方确认的确存在游客偷拿酒店马桶盖一事存在。此次事件才算尘埃落定,但是一则看似并非丧尽天良、伤天害理之事是如何在短短一两天内引爆网络舆论,制造如此剧烈的社会呢?值得我们思考和反省的事情还有很多。

首先,反转新闻极强的话题性是其能够受到社会民众的强烈关注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事件往往涉及到人们关心的社会法制、道德问题以及医疗纠纷等焦点问题,只要与之有关的新闻被曝出,都将会很快引起网络的热议。例如,在这次的中国游客顺走马桶的事件中,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与谴责成为热议的关键点。这类新闻从报道发生到终止,在民众的热议和讨论之下进一步推动了事件的发展,使其经历过至少一次的反转,使得话题的热度不断地升温,话题性也得到了增强。

其次,反转新闻的传播速度与反转时间极为迅速。在自媒体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大量的新闻从新媒体平台爆出,其裂变式的传播使得传播速度和范围极为迅速,同时,不仅新闻传播的速度加快,新闻剧情出现反转现象的时间差也开始缩短了。在近几年出现的反转新闻中,新闻事件的反转时间大都在几天之内,有的甚至在24小时之内,如此的反转速度让媒体和网友应接不暇。

从2013年开始,每年都有大量的反转新闻产生。从其整体的传播特点而言,可以从三个大的方面总结其成因。

首先,从传播者角度而言:部分媒体或个人跟风逐利,忽略核实信源。

在去中心化、碎片化阅读的新媒体时代,新闻发布者过分追求传播速度和点击率。随着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为了及时发布新闻,紧追热点,一些新闻从业者往往满足于表面化的了解事件,而不进行深入调查。在信息爆炸的网络舆论空间,媒体往往选择先转发或发布前期的采访报道,跟风转发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新闻反转剧事件中,媒体无一例外都忽视了核实信源的重要性。信源的多样性决定了传播水平的参差不齐。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官方媒体为代表的信源,一类是以自媒体为代表的信源。现在大量的信源失实不仅仅局限于自媒体,而是出现两者交叉“感染”的现象。

其次,从传播途径角度而言:新媒体为反转新闻的出现提供土壤。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模式发生改变,传统媒体已经不再是生产新闻的唯一渠道。在Web2.0 时代,注重用户的内容生产和传播分享,在网页或App浏览新闻,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化媒体转发,受众的自主性和互动性被调动起来,成为了传播过程中的参与者。原本是地方新闻,通过网络和社会化媒体的传播,能够及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连锁反应。在网络上聚集的舆论意见会提升新闻事件的影响力,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

最后,从受众角度而言:群体极化现象频出。

在任何网络事件中,舆论平的产品,而在舆论场中产生了极强的民族情绪或者具象而言是民族自一边倒是最为常见的现象,网络集群导致的群体极化、“群体化盲从”现象也是原因之一。在网络空间中,大部分持观望和旁观态度的网民极容易跟随已有的、受到更多赞同的意见,而缺乏自身的思考,媒介素养的缺失使得在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中宛若两人,为了寻求认同感和群体保护,从而很容易产生观点的极化。而引领其观点的,则有人故意宣泄个人情绪,影响舆论的公正性。

从社会意义方面来看,在此次事件的讨论中,由于涉及到我国社会话语中较为敏感的“日本”“偷窃”,以及“马桶盖”这一反映制造工业水平的产品。使得网络舆论中整体带有一种“自卑”“焦虑”“丢人”等倾向。

从密集的网络舆情反映出来的国民心态即可看出端倪。有人慨叹“丢人丢到国外去了”;也有人归因于所谓“国民劣根性”。有人呼唤“礼仪之邦的风范归来”;也有人怀疑“有人故意抹黑国人”……这些反应,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的一种文明焦虑情绪。当中国深度融入世界,人们希望向世人更多展示中国的好,更多传播中国的文明,更多赢得世人对中国的尊重。一旦一些国人的言行与此相悖,人们便难免心焦。由此而言,这种文明焦虑,不也正是中华文化自净能力的一个重要因子么?如果对那些陋习漠然视之,甚至以耻为荣,才真正堪忧。

当然,文明焦虑如同橡皮筋,过度拉伸会崩断,适度拉伸才会充满张力。过度的文明焦虑,不经意间容易使人倒向极端。比如当碰到“中国老人日本碰瓷”“中国游客泰国铲虾”等假新闻以及此次的“中国游客顺走日本酒店马桶盖”时,无论事件最后的真假事实如何,网友最先做的,不是求证,而是自黑。某种意义上说,文明焦虑上的极端情绪容易让人变得目光短浅,甚至数典忘祖。对于我国文化以及整体软实力的发展都是极大的阻碍。

从反转新闻本身而言,如何有效规避才是最应该思考的问题。整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1)提升民众的媒介素质。社会民众是网络媒体新闻传播的重要主体,他们的媒介素质是影响新闻舆论走向的关键,因此,想要扭转反转新闻肆意流行的现象,提升民众的媒介素质是首要途径。只有加强社会民众的正义感和道德素质培养,提升其在新闻报道时的辨别能力,对新闻事件的发生保持客观、围观的态度,面对舆论呈一面倒趋势时能够理性对待,不盲目附和、不跟风、不有心引导势态发展。

2)明确媒体的责任和使命。媒体及其工作人员是新闻的产生源头,在面对新闻事件时他们的态度决定了舆论的走势,因此,媒体及其工作人员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可以从源头上杜绝反转新闻的出现。媒体只有坚持正确的新闻理念,不将反转新闻作为自己引导社会舆论走向和牟取暴利的工具,严谨、客观、真实地报道每一则新闻,对于网络中出现的过激言论和行为给予正确的引导和修正,如此才能保持网民的理性和新闻的客观真实。

3)加大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力度。面对近几年日益横行的反转新闻现象,除了要求社会民众和新闻媒体拥有自觉性和责任意识之外,国家和政府还应该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监管,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秩序,特别是在各种公众号和网络自媒体盛行的今天,面对舆论屡次近乎失控的情况,政府更应该站出来给予最权威、合理的调查和解释,以避免在恶意的推动下将新闻事件多次反转,造成恶劣影响。

【参考文献】

[1]刘航,谢辉. 社交媒体时代“反转新闻”问题与策略探析[J]. 南方电视刊,2016,(04):63-66.

[2]陈丽莎,刘汀. 新媒体背景下“新闻反转剧”现象的成因与规避策略[J]. 新闻世界,2017,(01):73-75

[3]冯韶丹. 反转新闻背后的新闻失范困境研究[J]. 新闻与写作,2016,(12):98-100.

[4]杨光辉. 透视新媒介环境下的“反转新闻”[J]. 出版广角,2016,(13):74-75.

上一条:以“武昌斩首血案”为例看反转新闻中“链条式”的素养缺失 下一条: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在中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