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广西孤儿杨六斤生活环境被媒体夸张报道为例:善意的谎言是否有悖于新闻真实?
时间:2017-06-23
【摘要】社会生活是复杂多样的,生活中需要面对的伦理抉择也是不曾断绝的。谎言自古至今就是一个被人讨论的焦点问题。说谎是真诚的对立面,一般是为人所批判的行为,但谎言中有一个特例:善意的谎言,关于善意的谎言,人们众说纷纭。广西卫视的记者在报道孤儿杨六斤的生活状况时,为了引起社会关注从而帮助杨六斤而采取了夸张报道的方式,杨六斤因此获得了来自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大量捐款,但是,善意的谎言是否适合在新闻报道中出现?是否有悖于新闻真实的原则?
【关键词】善意、谎言、杨六斤、新闻真实
【Abstract】Social life is complex and diverse, life needs to face countless ethical choices. Since ancient times lies is a focus of discussion . Lying is the antitheses of sincerity, which is generally criticized by people, but there is a special case in lies: good lies.People tend to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goodwill lies. In order to attract social concern, Guangxi TV reporter took an exaggerated way of reporting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orphan Yangliu jin . Although Yangliu jin has received a wide range of attention from the community and a lot of donations, but this approach is desirable.Whether this report contrary to the accuracy of Journalism?
【Keywords】Goodwill;Lies;Yangliu jin;Accuracy of Journalism
【案例简介】2014年5月23日,广西卫视公益节目《第一书记》在隆林县德峨镇的下乡采访中,发现了山村小孩杨六斤艰苦求生的励志故事:12岁男孩杨六斤,6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4年前爷爷奶奶相继去世,懂事的他独自一个人生活,每个星期从堂哥那里领10元生活费兼零花钱。小男孩的坚强懂事感人至深,节目播出后,有网友截取杨六斤的视频转发到网上,杨六斤成了网络上最受关注的励志孤儿,很多爱心人士纷纷捐助。6月6日,远在深圳康桥书院的两名义工来到深山,把杨六斤接到深圳体验夏令营,简单留下身份证复印件后,带着未期末考的六斤离开。而此时,六斤的公益存折存款不断增多,十多天里,爱心捐款达到500多万。因六斤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电视台节目组工作人员决定继续追踪报道,和其堂哥杨取林及新街完小校长杨继勇商量后前往深圳探望,同时接六斤回乡考试。但因带回时机,曾一度被误读“抢人”,也引起多方质疑。随着“广西独居少年吃野草”新闻的持续发酵,杨六斤更真实的生存状况被挖掘:并非独居4年,吃野菜是当地习惯……虽然并非当初报道那般艰苦,但真实的杨六斤的确生活在贫困线上。校长杨继勇回应质疑说,像六斤这样,生活波折和凄苦,在整个村里甚至镇里都是不多见的,学校一直很关注杨六斤的情况,他享受国家规定的各项补助,还有低保,也一直有公益基金支持他,每年1340元,该笔善款主要用于杨六斤日常生活开支。堂哥杨取林每学期在邻居处存放500元给杨六斤读书,杨六斤的基本生活有保障。同时,周一到周五六斤都住学校,生活其实并没那么困难,而去深圳带回杨六斤,是应广西某电视台要求,同时接他回来参加期末考试。而针对当地电视台有关报道有夸大嫌疑的指责,相关节目编导回应称,“可能出现沟通上的问题,导致了部分错误”。2012年7月后,六斤还是寄住在堂哥杨取林家中。六斤也并未像此前报道中所说独居4年,自己只在外面打工了3个月,六斤一直是在学校住宿,假期或周末才回来独自生活。据记者了解,当地人有食野菜的习惯,生吃或吃菜根,当地人都非常熟悉。
【案例来源】
http://gd.sina.com.cn/finance/money/2014-06-28/0812109365.html
http://my.tv.sohu.com/us/216026886/70503346.shtml
资料图片(来自网络) |
【案例分析】
1.案例讨论:
(1)媒介的报道将“杨六斤”这一类孩子放在人们的焦点上,让大众不自觉的关注六斤,这一点的媒介道德出发点是好的,从这个出发点出发人们给了六斤足够的捐助直接实现了收益,可没有实现最大化的收益。什么是最大化的收益?是应该对这一类孩子予以充分的关心,应该由点及面的反映贫困孩子的真实。我个人觉得广西电视台没做好的地方并不是夸大的部分,因为这类孩子的境况最坏的时候可能比媒体报道的夸大的部分更加夸张,而这样所谓夸大的报道其实是间接反映了社会的真实,媒体要聚焦的不仅仅是这一个孩子而是这样子一群的孩子,媒介应该将利益扩大给尽可能多的人群。
(2)我们以杨六斤这个案例来做分析,首先记者去撒谎的目的,据记者所言,是为了获得社会注意,为杨六斤筹到更多的善款,从意图伦理学上来看这的确是善的,这个善意的谎言出发点事符合道德。但是,我们再仔细分析。从功利角度来看,这个谎言的后果,首先是使杨六斤收益了,但是杨六斤收益的代价是,是事实真相的歪曲,最后,当这篇假新闻被揭破时,这个所谓善意的谎言,它的恶果是大于她的善果的,对社会而言,它无疑是给社会公益诚信的一次重击。
(3)杨六斤的这个案例,我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是媒体或者说该记者出于好意想利用传媒这一渠道让六斤贫困的消息扩散,从而实现帮助他的目的。本来,站在记者的角度,他完全是出于好心,但是这样做,他没有遵守新闻真实的原则,也没有保证受众的知情权,可能在这个事情上社会舆论会对此表示理解,但它牺牲了新闻的公信力,对社会诚信是一次打击,万一下一次,真正报道了这种情况,社会对此持怀疑态度,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信任危机。
2.案例思考:
(1)对于记者来说,很多情况下的真实情况可能隐瞒比揭露更好,比如说有关杀人事件的报道,曾经有学者跟踪调查,发现负面报道的影响力远超正面报道,甚至在频繁负面报道的环境中,人们的三观也会发生改变。媒介是正确三观的引导者,更是舆论的风向标,所以善意的谎言也不是不可存在的一种方式。适当的善意的谎言有助于社会风气,甚至影响社会风气。所以我个人是认同善意的谎言的,或者说,我个人更认同密尔的功利主义,将公众利益最大化才应该是媒介的最终目标,新闻应该站在人民的角度成为广大公众的喉舌,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自我牺牲站在舆论的风浪上去维护人民的利益。
(2)对待善意的谎言,首先要肯定,这个说谎的性质究竟善意与否的标准是什么。在伦理体系中,在功利主义中,去看待一件事的性质就自在于事情的结果是否达到了最大的效益。
那么善意的谎言究竟是否是善意的呢?
道德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无论是诚信,还是谎言,无论是善意合适恶意。道德评价是给人的行为性质的判定,这个判定的标准是,大多数人及社会承认你的行为。
所以说谎言不一定总是违背道德的,善良也不一定是好的。关键在于,人们承认赞同你的行为吗。所以,善意的谎言的标准从功利来讲,是和这个时代相符的,这个时代人们会功利地赞同或否定这个善意的谎言吗?这才是判断事情的标准。
3.案例观点:
(1)在生活中善意的谎言是可以存在的。因为社会生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绝对的真诚无谎言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曾经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善意谎言能有效改善人际关系,是增进人们相互理解的润滑剂。有时候善意的谎言甚至还能挽救他人的生命。例如有一篇电视报道,说的是一个老妈妈得了肾病,如果不换肾的话生命就会受到威胁,这时大儿子站了出来要求给妈妈捐肾,老妈妈强烈反对,没办法只能等待各种条件都比较匹配的肾源,可是要等到这样的肾源很不容易,儿子怕耽误了母亲的病情,于是和家人商量后,骗过了母亲,把自己的一个年轻的肾脏捐给了母亲,手术成功后家人还是瞒着这位老妈妈的,最让人感动的是母亲和儿子住在隔壁病房,妈妈是不知道的,当妈妈想见大儿子时,家人只是骗她说儿子去出差了。
然而在媒体的报道中善意的谎言是不可取的,在媒介中善意的谎言违背了新闻的基本原则:真实,一旦新闻中出现了谎言,尽管这个谎言的初衷是好的,但谎言就是谎言,这篇新闻也就只能沦为虚假新闻。这个案例中,广西隆林贫困男孩杨六斤被媒体写成“独居四年”、“吃野菜”,这样的报道一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几十天内就获得500多万元的捐款。但根据后来的调查,杨六斤的情况虽然属于贫困,但并不是独居四年,在爷爷去世后被堂伯接到家里居住。关于吃野菜,是当地人的一个习惯。媒体被指责夸大报道,媒体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1.将当事人的情况写的更严重点可以帮他争取社会更大的关注度,从而得到更多的帮助。2.媒体在采访过程中与当事人沟通不畅,调查不力,对材料核实不力。3.想依靠这类报道来增大自己的媒体竞争力。
无论如何,善意的谎言在媒体中是不该出现的。短期来看,善意的谎言可能会给新闻当事人带来帮助,但从长期来看,如果媒体老是这样做就会失去在人们心中的公信力,导致人们在看到这类新闻时就会想这到底几分是真几分是假,所以,善意的谎言在媒体中是不可取的。
4.相似案例比较:“杨六斤案例”与“罗一笑事件”的比较分析。
首先,抛去一个做爸爸的头衔,罗尔也用传播者的身份撒了个谎,这个谎言的对象和杨六斤事件一样,是群众。但是在定义罗一笑这个事件时,人们不会使用善意的谎言一词。
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无非一点。
那就是人们对他们撒谎的动机有不同的见解。
杨六斤事件中,人们普遍认为记者这么做,是出于想对杨六斤施以援手。
但在人们看来,罗尔是为欺骗人们的感情,为自己谋求私立。
且不说动机如何,我们来看看,他们得到的利益有哪些。
杨六斤募集到很多捐款,罗一笑也募集到了很多捐款。杨六斤得到的是生活的改善,而罗一笑获取的是最珍贵的生命(意图上能够得到)。
关键在于人们认为杨六斤的谎言可以称为是善意,因为人们接受。而罗尔的是恶劣的,因为人们们不接受他这种欺骗的行为,即使他谎言的获益和是大于杨六斤的。
所以,我们看到,在两个案例的比较中,善意的谎言的判断者始终是复杂的大众。而善意的谎言被戳穿后,所能造成的社会效果无非是差和更差之分。
善意的谎言是指出于某种善意的原因说的谎言,并不带有恶意,而且它本身是不为自己利益。善意的谎言一般出于好意而说出的谎言,一般是为了他人着想而说出的谎言,可给予人灵性。但是,在新闻写作中,在我个人理解看来,就是媒体为了帮某个人或者是做一件好事然后策划新闻,对部分事实进行隐瞒而为了达到其善意的目的,没有自己的私心。
所以我们认为,善意的谎言在新闻传播中不可取,有悖于新闻真实。
【参考文献】
1、杨保军、朱立芳. 伪新闻:虚假新闻的“隐存者”.2015
2、杨保军:全面认识虚假新闻的危害.2011
3、吴晓明:网络虚假新闻的生成形态.2006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