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河南堂姐顶替上大学”事件为例分析信源构建带来事实与真相的异域
时间:2020-10-07
【摘要】新媒体的诞生瓦解了传统媒体的中心话语权,让每个网民都有了说话的机会。但是随着主流媒体和精英阶层入驻,新媒体赋予草根阶层的话语权被精英阶层重新夺回。新媒体最初有着弱化现实阶层割裂的作用,大V却复制现实社会阶层。新媒体被迫从自由平等的神台拉下,原有的权威性与神秘性获得再次重构,草根阶级的交流与发布平台被新媒体逐渐瓦解,最终被主流媒体收编。而网络时代的代际数字鸿沟又一次降低了草根阶层诉求被表达和被倾听的可能性。信源的最终解释权成为媒体的专属,在信息编码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信源选择失衡、信源归属偏见和信源编码煽情化,使得媒体拥有了“枪杆子”的作用,稍有不慎便会伤及无辜。信源的构建如何掩埋真相,又如何构避免信源带来事实与真相的异域,也成为当今媒体业务操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信源构建;精英话语权;信源编码;伦理失范
【Abstract】The return of elites' discourse power to new media has gradually disrupted the communication and release platform of grassroots class.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generational digital divide in the Internet era once again reduces the possibility of grassroots demands being expressed and listened to.The final interpretation right of information source becomes the exclusive right of the media. 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coding,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 imbalance of information source selection, the prejudice of information source attribution and the sensationalism of information source coding will occur, which makes the media have the function of "gun rod". A little carelessness will hurt the innocent.
【Key words】Source construction ;Elite voice ;Source coding ;ethics anomy
【案例简介】
2018年11月24日,河南都市频道官微@都市频道报道称,河南许昌长葛市女子黄海霞1993年参加中招考试时,以498分的成绩考取许昌师范,却没有接到录取通知书。数十年后,她得知自己被录取,而上师范的名额被大伯家的堂姐黄风玲顶替。目前,黄风玲任教于长葛市第一小学,仍在使用“黄海霞”这个名字。
然而,黄海霞的堂姐夫在接受采访时则给出了不同的说法,称黄海霞在1992年底卖猪肉了,当年参加考试的不是黄海霞,而是她的堂姐。
2018年11月30日,长葛市教体局公布调查结果显示:黄风玲曾用学籍名为黄海霞。1993年中招考试中,黄风玲顶替黄海霞学籍名参加中招考试,冒用学籍情况属实,但黄风玲中招成绩系本人考试取得。
(图片来源网络)
【案例来源】
河南都市频道官微(@都市频道报道)2018年11月24日的一篇报道
https://m.weibo.cn/1630423295/4309863187623893
【案例分析】
一、概念辨析
(一)事实与真相的辨析
事实不等于真相。系统论要求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考察,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因此从系统论角度出发,新闻真实(新闻事实)其实也是某种系统真实。新闻系统真实包括整体真实和局部真实。但是,新闻事实的系统真实,不是整体真实和局部真实和简单组合,而局部真实是构成整体真实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局部真实和整体真实同时兼具才可能实现新闻真实。对于新闻事实的系统真实而言,局部真实和整体真实并不是“1+1=2”的关系,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总和”,即具有系统论范畴的“非加和性”;也不是简单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整体决定部分,同时部分对整体也有反作用。有了局部真实,并不等于具备了整体真实;相反,整体真实存在,必在要求有新闻报道中的局部真实来支撑和构成,如果局部真实不能确保整体真实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基本真实或部分真实就是残缺的真实,它们都不应该成为新闻真实观的合理观念。”看似讲的每一个都是事实,每一个事实都是真的,可是事实并不等于真相。讲的不是真实,不是真相。所以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并不一定就是真相。而都市频道所报道的事实,只是用镜头呈现了部分真实,每个细节都是真的,但是记者并没有把整个事件的前后关联传播给大家,而在一开始就议程设置:堂姐顶替上大学。
(二)新闻公正
第一,坚决排除个人利益和小团体利益的影响,全面公正地报道事物。对于涉及矛盾双方或多方的事情,不要出于私心偏袒和庇护一方,排斥和压制另一方。第二,在报道或评论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地反映各方意见,评论也要平等地对两方都进行全面评论,特别是对处于舆论弱势的一方的意见,要高度重视,给予必要的反映。在法制新闻传播中尤其要重视。第三,要严格防止出于私利,利用自己掌握的报道权泄私愤,作不公正报道。而在这篇报道中镜头只出现了堂妹,我们看到的只有堂妹的哭诉,丝毫没有听到堂姐对于这件事的解释。导致信源信息的失衡,很容易造成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媒体没有做到新闻公正,没有给予双方共同的交流平台,导致出现新闻播放后舆论一边倒的现象,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困扰。
二、媒体报道失范的表现
(一)信源选择失衡
该报道最初由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爆料,引起网民唏嘘,随后堂姐丈夫出来澄清说明,澎湃新闻的报道显示“堂姐本人确实参加了高考,而黄海霞不见踪影”。在初期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只看到了都市频道对黄海霞的采访,只字未提顶替人堂姐的态度,或采访其他相关知情人士,这种只听取一面之词的片面报道所呈现出的是“堂姐凭借堂妹的高考成绩考入大学”,与后来澎湃新闻的调查结果“堂妹没有参加高考,堂姐只是借了妹妹的学籍”大大相反。新闻事实截然不同,都市频道记者首先应该对情况进行核实,采访多维度相关人物,全面报道,然而,堂姐表示都市频道从未联系过她。
(二)信源归属偏见
被采访者是农民女性的身份,再加上具有争议性的“考试顶替”这样的字眼,新闻一开始就具有了明显的人物标签,对于这些标签,公众会不自觉地站到弱者这边。与此同时,最能避免标签化的记者,在这个时候竟然也站到了弱者这边,镜头内外都展现对堂妹的同情。
(三)信源编码煽情化
在都市频道的报道中可以发现“黄海霞哭诉”镜头被放在开头,且此镜头被连续播放两遍,充分体现了报道的煽情化倾向,过分强调两个姐妹如今生活现状的对比。黄海霞的一面之词把自己塑造成被亲情欺骗,吃了没有文化亏的贫困农民,出于对女性的同情心而不采访另一个当事人,媒体发布了报道。
三、案例原因分析
(一)精英话语权的回归
新媒体的诞生,虽然瓦解了传统媒体的中心话语权,让每个网民都有了说话的机会和渠道 ,但是随着主流媒体与社会精英阶层的入驻,新媒体赋予草根阶层的话语权被精英阶层重新夺回。草根阶级的交流与发布平台被新媒体逐渐瓦解 ,最终被主流媒体收编。从话语与权力的关系来看 ,有权的人更容易争夺话语描述的支配位置。布迪厄在论述这种权力时也指出 :“符号权力是通过言语构建已知事物的能力,借助于特殊动员手段,它可以使人获得那种只有通过强力(无论这种强力是身体的还是经济的)才可以获得的东西的等价物。作为上述权力,它只有被认同的时候,才能发生功效。”
(二)网络时代的代际数字鸿沟
这是一个信息共享的时代,科技发展惠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却加剧了不同群体日渐凸显的数字鸿沟问题。而数字鸿沟逐渐表现为老年群体与青年在社交媒体使用层面的代际差异的特点,年龄是促成数字鸿沟的重要影响因素,甚至引发文化反哺现象。
(三)“流量至上”的利益追逐
中国的媒体机构有着传播信息的新闻属性和舆论引导的政治属性的双重特点,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经营制度,这就要求媒体必须进行市场化运作。迫于利润的驱使,必须要提高新闻的转化率,导致一些媒体寻找噱头、制造冲突、贩卖焦虑,忽略新闻真实。
四、案例利弊分析
(一)媒体的自我狂欢—社会公器职能的丧失
在这场报道过程中,都市频道进行了一场自我的狂欢,一开始点燃舆论,此后再也没有与之相关的报道,反而是其它媒体相继跟踪报道。不管事实真相,不管报道结果,殊不知这次舆论给当事人带来了多大的伤害,是一种完全不负责任的媒体,很难不让人认为是为了炒作。
(二)媒体职业化存在的亵渎
如果媒体只是为了将一件事情公之于众,而不作专业化操作,不涉及到职业技能,那么媒体是否还能作为一种专业化、职业化的存在,媒体还是一种职业吗,新闻专业化还有必要吗?
(三)当事人的二次伤害——笔杆子、枪杆子
黄海霞与堂姐因一场高考而身份悬殊、社会地位差距大,都市频道的报道渲染把舆论引向一边,即“黄海霞无辜受骗,导致几十年生活不易,相反,堂姐借着堂妹的高考成绩当上人民教师却过着安稳日子”,一些网民和自媒体开始在网络上谩骂堂姐,新闻反转后,黄风玲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趴在桌子上痛哭,称最近压力太大。事件结束,堂姐被停职,堂妹背上了撒谎、嫉妒的骂名。甚至网友发布名为《贫穷人性下的众生扭曲》的文章,更是加大对双方的伤害。
五、自身启示与体会
(一)信源选择的平衡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某些新闻制作背后存在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偏见,这些偏见可能会压低了某种“被抑制”信源的声音,抬高了某些“被指定”信源的声音,帮助后者表达对事件的看法。为了掩饰偏见,报纸会以明确“被抑制”信源的身份等处理方法来故意营造表面上的客观与公正。都市频道在报道此事件过程中,在信源选择与信源编码上刻意降低了堂姐这个人的声音,成功地制成了一系列指责堂姐的负面报道。
(二)信息编码的客观
一些报道用这样的字眼:寒窗苦读,无非是想考个好学校、当年自己的学籍被人顶替了,而顶替她的人竟是大伯家的女儿、如今她已经40多岁,用多少钱都买不回她的青春。镜头内外都透漏着记者的主观情感,表达出一种对弱者的同情,忽略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三)报道本身
刻板印象到底是我们固有的思想,还是媒体强加的刻板印象。高考顶替一直体现出一种强势与弱势的对抗,一般情况下也只有强势才会顶替弱势,我们惯性思维下选择同情被替者,这种刻板印象本身就存在。媒体这篇失实报道继续强化了这种想法。
【参考文献】
[1]杨保军.新闻真实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
[2]杨保军.事实·真相·真实——对新闻真实论中三个关键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J].新闻记者.2008(06).
评论
|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 |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