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权宣布一个人的离世:袁隆平院士去世报道的信息来源分析

作者:王智畅 时间:2021-10-30

【摘要】2021年5月22日上午10点,CGTN发布消息,称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各种媒体纷纷发表文章,转载这一消息。但很快袁隆平的秘书辟谣,袁隆平的身体状况不太好,仍在接受治疗。随后CGTN删除消息并道歉。下午1点39分,湖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确认袁隆平院士去世。CGTN的报道必定不能让国人接受。笔者在本篇文章中分析了CGTN因信息来源导致的闹剧,及各大转载媒体不加求证、仅靠单一信源进行转载中的媒介失范。并结合吴孟达去世时的媒体报道,引用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概念分析了这些现象。

【关键词】信息来源、虚假新闻、袁隆平、工具理性

【Abstract】On the morning of May 22, 2021, CGTN announced that Yuan Longping, the "father of hybrid rice" in China,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nd recipient of "Medal of the Republic", had passed away in Changsha due to medical treatment. Various media published articles and reprinted the news. But soon his secretary said Mr Yuan was not in good health and was still receiving treatment. CGTN later deleted the message and apologized. At 13:39 p.m., the Hun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announced the death of Yuan Longping. And such media reports must not be acceptable to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information sources of CGTN and the media anomia in the reprinting of the major media without seeking proof and relying only on a single source. Combined with the media reports of Wu Mengda's deat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se phenomena by quoting Max Weber's concepts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

【Key words】Information sources, fake news, Yuan Longping,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案例简介】

2021年5月22日,在中国备受敬仰的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由于媒体失范,当天上午有媒体误报袁隆平院士逝世,经多方证实袁隆平仍在救治之中。当日下午,湖南政府新闻办、新华社等媒体确认袁隆平院士的离世。

这场事件发生在5月22日一天之内,具体时间线如下:

5月22日上午10时48分,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在Twitter(推特)首发:Yuan Longping, father of hybrid rice, has passed away.

并且在微博发布消息:【湖南长沙︰#袁隆平同志逝世#】“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北京时间5月22日上午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以此宣布袁隆平院士去世。

同一时间,在电视平台中,CGTN也进行了新闻报道,使用的题目是:Yuan Longping Dies,在电视中口播这一消息,并配有袁隆平院士原先照片。

随后,10时51分,距离CGTN发布消息的3分钟后,“腾讯新闻”转发了这则消息。10时54分,距离CGTN发布消息之后的仅6分钟后,“CCTV中国电视报”在其微博平台发布了其自行调整的袁隆平灰白照片。CCTV、观察者网、澎湃新闻都进行了转发,袁隆平院士去世消息以指数级的增速传播。

11时13分,澎湃新闻发布文章《袁隆平秘书辟谣:袁隆平目前在医院,身体状况不太好》。对此,澎湃新闻从袁隆平秘书杨耀松处获悉,CGTN的此前报道不实,袁隆平目前在医院,身体状况不太好。其原话是,“我们目前正在医院”。

11时43分,人民日报客户端在11时41分发布文章《多方证实,袁隆平院士去世消息不实》。

另据湖南红网消息,该网站记者与袁隆平的保健医生电话联系,对方告知,“袁老正在医院治疗。”据其透露,今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4月7日,转到长沙住院治疗”。

11时57分,CGTN删除原先发布的微博,并发布了致歉:经核实,袁隆平院士目前正在医院接受治疗,我们对此前报道不慎深表歉意。

随后,网友在互联网中批评媒体未核实消息来源的做法,并且祈祷袁隆平院士康复。

【案例来源】

虎泰克新闻网:《CGTN道歉登上了微博热搜,到底发生了啥》

https://news.whutech.com/article/45895.html

娱乐先锋号:《袁隆平去世前,各路媒体提早发消息惹众怒,吴孟达事件再度重演!》

https://www.sohu.com/a/472197741_121048793

每日经济新闻:《袁隆平去世消息不实,目前身体不适正在医院治疗,CGTN已致歉》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21-05-22/1756806.html

【案例分析】

一、案例成因

(一)问题界定:并非新闻造假,而是信源核查

在新闻学当中,新闻真实有七个要求,它要求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完全真实、新闻中引用的各种材料要真实可靠、能表现整体上本质上的真实、新闻与其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必须完全相符、对人、单位、事件的评价要客观、不能脱离新闻来源随意发挥、新闻报道的语言必须准确。

因而在CGTN对于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报道中,我们大致推定CGTN作为官方媒体,在对于所获信息是有其审核的,并且也根据了一定的新闻事实,即满足了各种要素之后,才进行的发布。

笔者认为,对于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报道,不是记者主观刻意去制造的一个虚假新闻。问题应该聚焦于在生命去世报道中信源的选择与核查,和得到消息源之后其他媒体对信息未加查证的“抢新闻”的行为。因而,虚假新闻只是它最后呈现出来的样态,如果我们真正去探究这一新闻能够产生和广泛传播的原因,则应当从信源选择这个切口入手。

袁隆平院士病逝的时间为下午,我们无法确定其生命体征如何,但是报道中,袁隆平秘书的话:身体状况不太好,可以大致知道袁隆平院士在这之前的身体状况已经不甚乐观。

CGTN记者在进行报道的过程中,可能得到的信源,是来自于某一方的消息,称袁隆平院士去世,但是并未考察有关“生命离世”的消息是否科学、准确,并未考虑到宣布去世应当满足的医学条件。只有医生能够宣布一个人死亡,媒体等其他人,都不能根据某些因素或者特征,断定一个人的死亡。

而记者考察到的信源,或许是从某一特征或是指数上,判断袁隆平院士的离世,但是医生与医院并未正式宣布袁隆平院士离世,而CGTN也因为抢发,在未得到多方信源进行验证,造成了这个难以让国人接受的结果。

(二)发布之前:CGTN为何在信源问题上造成失误

这个新闻事件不难推论,CGTN在消息源的获得上,是有误的,即将正在医院治疗,但将袁隆平院士身体状况不佳报道成为已经去世,是什么人根据什么样的证据判断的,我们现在也不得而知。而人的去世,究竟应该由谁来判断?有一句这样的名言,除了医生能够宣布病人的死亡,其他人没有权力宣布一个人的死亡。因而,CGTN在事件的报道中,采用了并非医学上的信息来源,因而我们认为它是属于不可靠的消息来源。尚且无法得知其来源是哪里,尽管相信CGTN作为官方媒体,有核实消息来源的行为,但是仍然没有得到医生的正式宣布,就不应该证实一个人的离世。

在今年2月27日,也因为媒体的信息来源不准确,演员吴孟达的去世也经历了媒体的误报。吴孟达去世之前,很多媒体也提前发了消息,在重病期间发布离世的新闻稿。吴孟达患上肝癌后在香港接受治疗,27日吴孟达病情加重转入ICU。随后,因为一条疑似吴孟达好友吴志雄的朋友圈曝光,表示吴孟达已经离世,众多媒体根据这一信源,发布了吴孟达去世的消息。然而,对此,红星新闻的记者向吴孟达好友田启文求证,田启文的说法与吴志雄不同,其原话是:“(也许)今天会走,还没有(去世)。”这也就是两个不同信源的选择问题。因而媒体在进行关于生命离世的报道时,只有医院的通知和医生的诊断时可靠的,而其他信源都不是可靠的。

(三)发布之后:媒体跟风造成谣言的传播

在CGTN发布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各家媒体争相转载,皆以CGTN为信息源。尽管转发得越早,得到的关注度就越多,媒体的这一行为受市场驱动,但是媒体在转载的过程中,皆没有对仅有的CGTN的消息表示怀疑,并且其中有一些乱象与媒介失范的行为也出现在了转载的过程中。

例如,CCTV中国电视报在官方微博中,不但转发了未经证实的消息,并且擅自配图,将原先的彩色图片PS成为暗色的灰白图片,作为袁隆平院士的去世的相片。或许神经大条一些,这件事看起来不过是小事,犯不着上纲上线,可如果细细推敲一下,这蕴含着一种对于文明的理解仍然粗糙。我们应该意识到,在未证实的去世消息前,只有CGTN一个信源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核实消息后再进行媒体传播。不能因为它CGTN是官方媒体,我们就对它的消息保持了完全的相信。

另外,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未经确认的去世面前,我们对一个人的照片进行处理,是否是对这个人的不尊重,是否是对人文关怀的冒犯,而这种冒犯感,在习惯对生命、对人际关系粗糙以待的人群那里,不太容易被警惕。但作为央视媒体,则应该对人文关怀保持最起码的尊重。

二、案例利弊

马克斯·韦伯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韦伯认为,人类的理性可以区分成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叫工具理性,一种叫价值理性。工具理性是做什么的?它的作用是找到做事的手段,就是一件事怎么做才是最有效的。工具理性的关键就在于“计算”:针对确定的目标,计算收益和成本,找到最优化的手段。工具理性不关心目的,只关心达成目的的手段是不是最优的。

而在新闻报道领域,尤其是现在的互联网技术下,面对的受众是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手机接收信息,因而哪个媒体能够更快将信息推送到用户的移动终端上,哪个媒体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曝光亮,其记录浏览量后台数据也更加的丰富。这种对于数据和效率的看重,正是工具理性所追求的目的。

因而,为了追求高效率和高点击量,这种工具理性对于新闻行业的制度和新闻生产机制的塑造不容忽视。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记者与另一个记者“抢新闻”的竞争了,而是在信源采集-新闻编辑-新闻发布这一套流程中,都受到了影响,按照马克斯·韦伯所描述的,便是在高度重视理性计算、永无止境地追求高效率导致了一个显著的后果,便是某个组织的“官僚化”。它与我们平常理解的“官僚化”并不相同,因为韦伯认为,只要是有管理需求的地方,成熟的管理体制都是官僚制。它的一个特点是有上下级的结构关系,整个系统有明确的分工,每个职位都有一套严格的任务清单,每个人按照规定的流程和规则做事。

一个理想的官僚系统规则合理,纪律严明,人尽其责,照章办事;系统运转稳定、精确,具有很高的科举侧行,效率高,执行力较强。

代入新闻的生产机制当中,就是记者搜集新闻线索和信息,编辑确定选题,编排稿件,由视效部门加以可视化,再由新媒体运营部门及时发布。这一整套官僚化的流程,是使得我们能够每天及时接收到海量新闻的基础,也是支撑媒体行业发展的基础。但是同时,这种基于工具理性的官僚化机制,也使得在处理一些有关生命的报道中难以协调。

就好比在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新闻报道中。上午CGTN对于信息源并没有进行全面的、医学上确认,在记者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其信源的来源,与医生所下的结论是不同的。只有医生能够确认一个人的生与死,而媒体如果没有来自于袁隆平院士的医生对于袁隆平身体状况的确认,采用其他的信源,则就会造成报道的偏差。而追求首个报道,则造成了在之后的流程中,对于单一信源的审核并不到位,过于追求最快速度和独家信源的报道,就造成了袁隆平院士在仍在治疗过程中,就有媒体宣布去世的闹剧发生。

同样的道理,各大媒体在仅有CGTN唯一消息来源时,并未进行核对和查证,而是直接转载这一单一信源的消息,而造成了袁隆平院士去世的虚假新闻在网络中得以指数级增长,瞬时间增长到各大平台的热搜第一位。而CCTV中国电视报除了转载消息之外,还自行在短时间内将袁隆平院士过去的照片,用PS技术转化成黑白照片,以图文的形式在微博发布。这一举动得到了很多的转发量,尽管其追求的数据上得到增长,但它永远都是一条虚假的新闻,无论图片渲染得多么煽情。

三、自身启示与体会

在生命离世的报道,尤其是名人、伟人的生死报道中,对于中国人的情感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在这个时候,媒体基于工具理性的信息来源方式和报道方式,在追求效率与点击量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准确和不尊重。这不但伤害了群众的感情,也拉低了媒体的公信力。

因而,与马克斯·韦伯所提出的与工具理性相对的,还有价值理性。价值理性是需要反复对实践价值进行权衡的。价值理性就需要价值判断,对一件事情,在新闻中就是报道方式与报道角度,进行好坏与对错,高低优劣之分辨。尽管韦伯所说的价值判断是没有标准的,但是新闻行业本身是有标准和道德准则的。同时,记者、编辑、新媒体发布者在充当“把关人”角色的时候,也是一次价值判断的过程。新闻的报道方式、报道角度是否符合新闻伦理,是否能够让受众接受,是否信源真实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考察着一个新闻从业者的感知能力。

这种思考与判断当然是要耗费很长时间的,也有可能因为价值判断,而让一篇新闻稿因此无法发布。它必定比遵从工具理性要更慢一些,更低效一些,但是涉及到重大新闻事件,也是更加稳妥、更加全面的。

需要注意的是,时效性与准确性并不是一对二元对立的概念。新闻记者也不应当将追求实效和追求新闻的完整与准确看作是两相矛盾的概念。也就是说,新闻并不是非快即慢的。如果秉持着这样一个思维习惯做新闻,实际上陷入了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当中,而没有思考一个最为本质的问题:快和慢是针对谁的?快或者慢的目的是什么?新闻具有时效性的同时,也可以具有准确性。以袁隆平院士去世的媒体报道来看,“抢速度”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新闻事故,因而新闻记者不应当在“快”和“慢”中思考纠结,而应当在自己的新闻如何既满足及时性,又能够准确、客观地进行报道。同时满足了这两者的新闻,应当是一个理想的时间。实现这样一个目标,需要新闻记者长期地实践,在确保准确性的前提下达到及时播报的效果。

这样价值理性的思考,也有助于打破对于官方媒体信息来源不加甄别的全盘相信,打破官方媒体信息源的神话。在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被CGTN报道之后,各家媒体并未对这样一个重大事件进行核实,就进行了大量的转载。除了追求转发量与点击量的推动下,也有其对于官方媒体信息员的盲从和盲信,促成了这个虚假新闻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2019-1

[2]江作苏.媒介公信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

[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六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18-6

上一条:信源真实与记者选择:男孩打外国女孩家长拒道歉 下一条:从北大女生包丽自杀事件看信源真实与记者选择

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Copyright ©2012-2013 Jc.c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